PCB板推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401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PCB板推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材周转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CB板推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PCB板的需求量随之增加,这就需要提高 PCB 板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需更多地应用自动化设备。过去在 PCB 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下料,不仅下料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所需人工多,而且容易产生不良品。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PCB板的下料问题,如图1所示,通常在上一设备的下料口3的下方设置有传送带11,PCB板10由下料口3落入传送带11内,随后PCB板10被压在传送带11与压板9之间进行移动;当PCB板10移动至传送带11的末端时,通过PCB板10与传送带11之间的摩擦力,PCB板10被移入传送带末端的PCB板装载箱14内。

但是,传送带11所提供摩擦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传送带表面的粗糙程度变差,导致PCB板10不能移入PCB板装载箱14内,造成PCB板运输的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输PCB板更加可靠的PCB板推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PCB板推料装置,包括送料轨道,所述送料轨道包括进料口与出料口,包括推动部、驱动机构、转动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推动部包括可转动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在转动过程中具有推动状态和避让状态,所述推动状态为推动杆与PCB板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避让状态为推动杆处于PCB板上方;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推动杆在进料口与出料口之间往复移动,进而推动PCB板从进料口向出料口移动;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进料口位置的第一限位杆,所述驱动机构在推动杆向出料口移动时,所述第一限位杆与推动杆抵接并驱动推动杆转动至避让状态;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连接至推动杆上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推动杆向进料口移动时,所述弹性件由于推动杆的转动积蓄弹性势能,所述弹性件在推动杆向出料口移动时,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并驱动推动杆转动至推动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CB板通过进料口进入送料轨道内;推动杆与第一限位杆抵接,推动杆处于避让状态,随后送料轨道将PCB板传送至推动杆前方;驱动机构驱动推动部移动,推动杆脱离第一限位杆,同时推动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第二限位杆移动,直至推动杆与第二限位杆抵接,使推动杆处于推动状态;最后处于推动状态的推动杆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将PCB板沿送料轨道的方向推出推料口,并进入到PCB板装载箱内,实现PCB板的推料与装载过程;在推料过程中,推动PCB板移入PCB板装载箱的力由驱动机构提供,与传送带提供的摩擦力相比,该种方式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不存在长时间使用后,摩擦力降低的情况,推动PCB板下料更加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送料轨道一侧的无杆气缸,所述推动杆与无杆气缸的滑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杆气缸在气压作用下,无杆气缸上的滑块会在无杆气缸上进行往复移动;因为推动杆与滑块连接,所以推动杆在无杆气缸的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通过无杆气缸提供的推动力推动推动杆移动,同时无杆气缸将推动杆收回时,还需要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部还包括与无杆气缸的滑块连接的推动座,所述推动杆与推动座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座供推动杆连接和固定,推动座提高了了推动杆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当无杆气缸推动推动座移动时,推动杆也会发生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上设置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一限位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杆上设置有抵接块,即抵接块凸出于推动杆的外表面,扩大了第一限位面的面积,避免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面接触时错开;由于抵接块凸出于推动杆的外表面,也同步减少了推动杆转动过程中的行程,使推动杆在推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地更加快速。

作为优选, 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杆,所述抵接块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杆配合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杆与第二限位面抵接时,所述推动杆保持在推动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杆推料的过程中,作用力传递至第二限位面与第二限位杆之间,抵接块和第二限位杆起到了传导推力的作用;使无杆气缸的推力能更好地传递至推动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套设至推动杆上的扭簧,所述推动座上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推动杆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被螺栓夹持在推动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既能实现推动杆的复位作用,扭簧通过螺栓固定在推动座上,也实现了扭簧的可拆卸,方便扭簧的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包括杆体、与PCB板抵接的抵推块,所述抵推块上设置有与杆体滑移配合的通孔,所述抵推块上设置有锁紧推动杆的锁紧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推块用于推动PCB板,同时通孔和锁紧机构配合,可以及时调整抵推块与杆体之间的角度,而不用调整抵接块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使抵推块能更好的与PCB板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沿通孔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且端部与杆体抵接的加压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压件通过螺纹的方式,实现抵推块的夹紧,避免抵推块发生移动或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轨道包括传送带和驱动传送带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带上覆盖有压板,所述压板与传送带之间形成供PCB板边缘经过的移动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在PCB板移动的过程中,使PCB板只能在移动腔内发生移动,避免抵推块推动PCB板的过程中,PCB板发生向上翘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推料过程中,推动PCB板移入PCB板装载箱的力由驱动机构提供,与传送带提供的摩擦力相比,该种方式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不存在长时间使用后,摩擦力降低的情况,推动PCB板下料更加可靠;2. 锁紧机构可以及时调整抵推块与杆体之间的角度,而不用调整抵接块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使抵推块能更好的与PCB板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附图;

图2是实施例送料轨道与推动部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去除推动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传送带与推动部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抵推块的推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中抵推块的避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送料轨道;10、PCB板;11、传送带;12、带轮;121、驱动装置;13、移动腔;14、PCB板装载箱;2、支撑台;3、进料口;4、出料口;5、推动部;51、抵推块;511、通孔;512、螺纹孔;52、第二限位杆; 54、抵接块;541、第一限位面;542、第二限位面;6、驱动机构;61、扭簧;62、螺栓;63、无杆气缸;631、滑块;64、推动座;641、轴承;65、杆体;651、加压件;7、转动机构;8、复位机构;81、第一限位杆;9、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一种PCB板推料装置,包括送料轨道1和用于支撑送料轨道1的支撑台2,送料轨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进料口3和出料口4。

如图2所示,PCB板10通过送料轨道1的进料口3连接有将PCB板10输入送料轨道11的装置;送料轨道11的出料口4连接有对PCB板10进行收集的PCB板装载箱14。

如图2所示,送料轨道11上方设置有推动部5、驱动机构6、转动机构7和复位机构8;驱动机构6驱动推动部5在进料口3和出料口4之间往复移动,向出料口4移动的推动部5推动PCB板10进入PCB板装载箱14。

如图3所示,送料轨道11起到了辅助PCB板10移动的作用。送料轨道11包括运输上述PCB板10的传送带11,传送带11分别设置在支撑座21宽度方向两侧。每一传送带11沿支撑座21的长度方向延伸,延伸至进料口3和出料口4位置。传送带11的两端设置有带轮12,带轮12上连接有驱动带轮12和传送带11转动的驱动装置121,驱动装置121为电机;传送带11上方覆盖有压板9,压板9避免了PCB板10在移动时上翘,压板9与支撑台2固定,压板9的底部与传送带1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移动腔13,PCB板10的边缘在移动腔13内移动。

如图4所示,当带轮12转动后,传送带11发生转动,通过传送带11底部的摩擦力,将进料口3位置的PCB板10移动至上述的推动部5的前方。

如图5所示,驱动机构6包括设置在送料轨道11一侧的无杆气缸63,无杆气缸63的行程方向与送料轨道11的传输方向相同。无杆气缸63上设置有滑块631,滑块631上连接有推动座64。推动座64内嵌有轴承641,轴承641的内圈连接有杆体65,杆体65上转动连接有位于上述两个传送带11之间的抵推块51。

抵推块51在转动的过程中,具有两种转动状态,分别为推动状态和避让状态。如图6所示,推动状态为抵推块51的端部与PCB板10处于同一水平面;如图7所示,避让状态为抵推块51处于PCB板10上方。在避让状态时, PCB板10可经过抵推块51;切换至推动状态时,无杆气缸63驱动抵推块51将PCB板10推入图4中的PCB板装载箱14。

如图8所示,抵推块51上设置有与杆体65滑移配合的通孔511,抵推块51可与杆体65转动配合;通孔511沿径向延伸有螺纹孔512,螺纹孔512内螺纹连接有加压件651,旋转加压件651时,加压件651与杆体65的侧壁抵接,进而将抵推块51固定在杆体65上。

如图5所示,杆体65靠近无杆气缸63的位置设置有抵接块54,抵接块54包括两个工作面,分别为第一限位面541和第二限位面542,支撑台2在进料口3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杆81,推动座64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杆52。当第一限位杆81与第一限位面541接触时,抵推块51处于避让状态;当第二限位杆52与第二限位面542接触时,抵推块51处于推动状态。

如图5所示,杆体65上套设有驱动杆体65转动的扭簧61,扭簧61的一端通过螺栓62被夹持在推动座64上,扭簧61的另一端固定在杆体65上。进而扭簧61通过弹性使抵接块54与第一限位杆81或第二限位杆52接触。

实施例的使用过程为:电机驱动带轮12转动后,传送带11发生转动;压板9的底部与传送带1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移动腔13,PCB板10的边缘通过传送带11底部的摩擦力在移动腔13内移动。此时,第一限位杆81与第一限位面541接触,抵推块51处于避让状态。待PCB板10移动至推动部5的前方时,第一限位面541离开第一限位杆81,第二限位杆52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与第二限位面542接触,此时抵推块51处于推动状态,无杆气缸63驱动抵推块51将PCB板10推入PCB板装载箱14。然后,推动部5往进料口3方向移动,当第一限位杆81与第一限位面541接触时,抵推块51发生转动,此时抵推块51处于避让状态。推动部5如此往返运动,可以实现持续不断的下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