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6524发布日期:2018-08-10 22:4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品寄存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主要体现为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的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子商务中除了平台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物流,即将顾客选购的物品送到顾客手中。最早是采用人工上门的方法将物品逐一送到顾客家中,效率低,成本高,还需要客户配合,客户需要在家等候;然后出现智能快递柜,即在公共位置设置智能快递柜,快递员不用将物品(快递或邮件)逐一送到顾客家中,而是将其放在据顾客指定的收货地点不远的智能快递柜中,逐一输入邮件或物品的编号、客户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将每个物品放置到不同的寄存空间,通知顾客并由顾客在适当的时间自己去取。与最原始的人工上门的方式比较,这种方式具有效率高、成本较低以及比较安全的优点。但是,这种方式仍然需要快递员逐一将货物放置到快递柜中,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中,其速度依然较慢,人工仍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速度较慢、人工成本较高的缺陷,提供一种速度较快、人工成本较低的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包括柱状的主体,所述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多个具有设定厚度的侧边围合而形成的、中心位置具有一个具有设定面积的中部空间的正多边形;一个或多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物品寄存空间;每个物品寄存空间在所述侧边外表面方向上分别具有单独控制的柜门,在所述侧边的内表面方向上与所述中部空间通过与该物品寄存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开口连通;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顶部的投递口和设置在所述中部空间的传输单元,物品由运载工具经所述投递口投入所述主体后,由所述传输单元传输到一个所述物品寄存空间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和顶盖,所述底板和顶盖将所述中部空间封闭,使其与所述主体的外部空间隔离;所述投递口设在所述顶盖上,所述投递口包括一个受控的开合装置;所述开合装置打开时,露出所述投递口,进行物品投递;所述开合装置复位时,封闭所述投递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输单元包括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可控制的升降部件、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件顶部的货物平台、设置在所述货物平台上的传送部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支撑部件、升降部件和传送部件动作,使得通过所述投递口进入的物品被输送到一个指定的物品寄存空间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货物平台固定在所述升降部件的顶部,该货物平台包括一个用于承接投入所述投递口的物品的平面,所述平面在水平面上的形状包括矩形或圆形;所述传送部件包括一个在水平面上通过所述平面中心位置贯穿所述平面、且嵌入所述平面并与所述平面平齐的传送带。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具有设定高度的圆形柱体,所述圆形柱体的外侧面设置有传动齿,所述传动齿与连接在传动电机的轴上的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传动电机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部件及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部件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通过旋转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圆形柱体的外边缘内切于所述中部空间的多边形;所述传动电机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多边形的两条边的连接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升降部件包括其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件顶部的液压升降臂或液压升降支架。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面上的物品状态调节部件,所述物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边沿的、位置相对的两个调节臂;所述两个调节臂在调节物品状态时同步地向所述平面的中心位置移动设定距离,使得所述平面上的物品对齐所述传送部件放置在所述平面上。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平面对齐不同高度上的一层物品寄存空间的第一对准单元,所述第一对准单元安装在所述货物平台侧面的多个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或行程开关触发臂和多个分别安装在不同高度的物品寄存空间的底部位置上的多个激光接收或发送单元或行程开关。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传送部件的端头对齐分布在不同侧面上的一个物品寄存空间的第二对准单元;所述第二对准单元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传送部件端头两侧的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以及分别安装在每个所述物品寄存空间的、与所述中部空间连通的开口两侧的激光接收或发送单元。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运载工具(例如,无人飞行器)进行自动投递,且物品进入该设备后又通过输送单元将其自动地通过一个物品寄存空间与中部空间连通的开口放置到该物品寄存空间,之后,系统能够根据该物品寄存空间的编号产生开箱门的密码,并将该物品存储空间所在位置和开箱门密码发送给顾客,由顾客自己开箱取走物品。整个投递过程中并没有人工参与,全部由设备或系统自动实现,因此,其效率较高、人工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实施例中该设备的侧面视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中侧边和中部空间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中该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中传输单元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中物品运输单元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和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实施例中,该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包括柱状的主体1,所述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多个具有设定厚度的侧边围合而形成的、中心位置具有一个具有设定面积的中部空间2(请参见图2)的正多边形;每个侧边上设置有多个在该侧边上相互隔离的、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物品寄存空间11;每个物品寄存空间在所述侧边的外表面方向上分别具有单独控制的柜门(图中未示出),在所述侧边的内表面方向上与所述中部空间通过与该物品寄存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开口连通;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1顶部的投递口4(参见图3)和设置在所述中部空间2内的传输单元3,物品由运载工具经所述投递口4投入所述主体1后,由所述传输单元传3输到一个所述物品寄存空间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图中未示出)和顶盖13,所述底板和顶盖13将所述中部空间2封闭,使其与所述主体1的外部空间隔离;所述投递口4设在所述顶盖13上,所述投递口4包括一个受控的开合装置;所述开合装置打开时,露出所述投递口,进行物品投递;所述开合装置复位时,封闭所述投递口。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用于自动投递的物品存取设备具有多个物品寄存空间11,这些物品寄存空间11可以被设置在该设备主体1的一个侧边上,也可以分布在多个甚至每个主体1的侧边上;一个侧边上可以设置一个物品寄存空间11,也可以设置多个物品寄存空间11。在一个侧边上的多个物品寄存空间11是重叠在一起的(请参见图1)。对于一个侧面上的两个相邻的物品寄存空间11而言,其顶面、底面和两个侧面是封闭的,其正面(即设置在主体1的侧边的外表面的一面)设置有箱门,该箱门独立可控;其背面(即设置在主体1的侧边的内表面的一面)是一个与该物品寄存空间11的截面相同的开口,该开口使得该物品寄存空间11与中部空间连通,进而使得物品能够在该设备的内部通过上述开口放置到该物品寄存空间11,等待用户打开箱门取走。在图1中,上述主体1的形状是正六边形,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主体1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正多边形或圆形,例如,正五边形或正八边形或圆形。对于该设备中的物品寄存空间11而言,可以由一个控制单元控制,也可以由分别设置在每个侧边上的多个控制单元控制,图1中,示出了一个控制单元的显示屏12,其可以用于输入信息和显示相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侧边并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边,而是具有一定厚度结构,实际上,在本实施例中,侧边是设备的一个用于设置物品寄存空间的设备的一部分,其应该是一个具有空间结构的设备的段,只不过多个这样的段按照多边形的形状连接在一起而已。在本实施例中,物品寄存空间11的深度,就是该侧边的厚度。该侧边包括两面,外表面和内表面,外表面相邻于设备外部的空间,内表面相邻于中部空间2;上述物品寄存空间11的箱门设置在上述外表面上,而其开口设置在上述内表面上,使得物品寄存空间11与中部空间4连通,便于放置物品。

在本实施例中,当一个物品通过上述投递口4进入上述设备后,由设备的控制单元或传输单元的控制单元检测当前设备可使用的(空闲的)物品寄存空间11,并选择一个作为该物品的存放位置;于是传输单元3(物品进入投递门4后,就在传输单元3上)将该物品放置到选定的物品寄存空间11中;同时,控制单元标记该物品寄存空间11为已占用,生成或上报上位机后生成通知,发送给顾客,等待顾客取走物品。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单元3包括支撑部件31、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可控制的升降部件32、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件顶部的货物平台33、设置在所述货物平台上的传送部件34以及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支撑部件31、升降部件32和传送部件34动作,使得通过所述投递口4进入的物品被输送到一个指定的物品寄存空间11中。所述货物平台33固定在所述升降部件32的顶部,该货物平台33包括一个用于承接投入所述投递口4的物品的平面36,所述平面36在水平面上的形状包括矩形或圆形;所述传送部件34包括一个在水平面上通过所述平面36中心位置贯穿所述平面36、且嵌入所述平面36并与所述平面36的表面平齐的传送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31包括具有设定高度的圆形柱体,所述圆形柱体的外侧面设置有传动齿(图中未示出),所述传动齿与连接在传动电机的轴上的传动齿轮35(请参见图2)啮合,所述传动电机在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部件31及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31上的部件转动。所述支撑部件31通过旋转轴(图中未示出)固定在该设备主体1的底板上,可旋转地与该主体1的底板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柱体的外边缘内切于所述中部空间2的多边形边沿;所述传动电机和传动齿轮35设置在所述上述中部空间2中,其设置位置在该中部空间的内边沿多边形的两条边的连接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上述支撑部件31和主体1的底板的旋转轴是设定在上述中部空间2的几何投影中心的,同样也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件31的几何中心,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使得传输单元3与上述主体1的重心重合,从而使得其在主体1之内的安装或固定较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情况下,当上述传输单元3和主体1的重心重合时,上述传输单元3的支撑部件31的尺寸也可以减小,即可以不内切于上述侧边的内多边形,同时,上述电机和传动齿轮35的安装位置也可以向内移动,保持啮合即可。这种设置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对设备的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物品并不太重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部件32包括其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件31顶部的液压升降臂或液压升降支架,请参见图4。实际上,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升降部件32并不仅仅限于上述液压升降臂或液压升降支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升降部件32也可以是别的结构,例如,齿轮齿条结构、滑轮组和钢丝牵引结构或步进电机提升结构都是可以使用的,总体上来讲,只要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升降高度的升降结构都是可以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面36上的物品状态调节部件5,所述物品状态调节部件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边沿的、位置相对的两个调节臂51;所述两个调节臂51在调节物品状态时同步地向所述平面36的中心位置移动设定距离,使得所述平面36上的物品对齐所述传送部件34放置在所述平面36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物品是由运载工具,例如旋翼无人飞行器或机械臂,放入到上述投递口4中的,在其过程中,物品存在一段时间内,既不在运载工具上,也不在传输单元3上情况,即物品有一段跌落距离,这就导致了物品在最终落到上述传输单元3上时,可能出现摆放不正的情况,例如,物品正面的位置和传送带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既不利于传送带的传输,也不利于物品进入物品寄存空间11。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物品状态调节部件5来调节其位置,使其摆放位置与传送带的运行方向一致,便于传输及进入物品寄存空间。

总体上来看,在本实施例中,传输单元3在初始时或输送完物品后,都会收回上述升降部件32,使得其支撑部件31和货物平台33之间的距离最小,即回到初始位置,使得该传输平台3的重心降低,进而使得整个设备的重心降低,设备摆放更为稳定。当要接受运载工具投递的物品时,控制单元将会控制上述升降部件32升起,使得货物平台33和投递口4之间的距离最小,从而减少物品跌落高度,降低对物品的冲击。当接收到物品且选择一个设定的物品寄存空间11后,上述传输单元3首先降低上述货物平台33的高度,使其与选定的物品寄存空间11的高度一致,然后支撑部件31旋转,使得货物平台33上的传送带的传送方向对齐该物品寄存空间11的开口,然后该传送带启动,将物品输送到该物品寄存空间11中。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过程需要两次判断或定位,一次是高度,需要对齐选择的物品寄存空间11所在的高度;一次是角度,需要将传送带的运行方向(即传送带的一端)对准该物品寄存空间11的开口。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平面36对齐不同高度上的一层物品寄存空间的第一对准单元,所述第一对准单元包括安装在所述货物平台33侧面的多个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或行程开关触发臂和多个分别安装在不同高度的物品寄存空间的底部位置上的多个激光接收或发送单元或行程开关。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对准单元的安装位置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其对准效果或功能是不变的,即最后对准时,使得平面36和该被选择的物品寄存空间11的底部对齐,使得物品能够在不存在高度差的情况下无障碍地在传送带的推动下进入上述物品寄存空间11。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传送部件34(即传送带)的端头对齐分布在不同侧面上的一个物品寄存空间的第二对准单元;所述第二对准单元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传送部件34端头两侧的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以及分别安装在每个所述物品寄存空间11的、与所述中部空间2连通的开口两侧的激光接收或发送单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对准单元安装在传送部件34端头两侧的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之间的距离是大于上述开口的宽度的,因为这两个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要和安装在上述开口两侧的激光接收或发送单元对齐,只有在两个激光发射或接收单元均对齐时,才能够判断传送部件34的端头与开口对齐。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对准单元的安装位置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其对准效果或功能是不变的,即最后对准时,使得传送部件34端头和该被选择的物品寄存空间11的开口对齐,使得物品能够在不存在水平位置差别的情况下无障碍地在传送带的推动下进入上述物品寄存空间1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