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19892发布日期:2019-05-22 02:0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对乘客移动状况进行评价的装置、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大楼的高层化、大规模化,对电梯要求的运送能力增加。虽然通过增加电梯的台数能够确保运送能力,但是会挤压楼层面积。因此,将电梯的目的地分为低层楼层和高层楼层等多个组进行运行的多层区(multibank)方式、利用往返直达电梯在中层楼层换乘电梯的空中大堂方式、以及空中大堂方式与多层区方式的组合等电梯的结构的多样化正在发展。站在利用多样化的电梯的乘客的立场,重要的是,从大楼的入口起直到抵达各自的目的地为止能够顺畅地移动。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将模拟人的运动的楼层内人流仿真器、模拟电梯的运动的电梯移动仿真器以及模拟人向电梯的乘降的电梯乘降仿真器组合,从而始终如一地对大楼内的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的人的流动进行仿真,并显示楼层内的人的流动和电梯的运行状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966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并未考虑电梯的结构改变的情况。乘客在大楼内移动的时间有可能被电梯的结构所影响而变化,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并不能对这方面进行评价。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具备:移动时间算出部,按每个利用者获取从利用者进入大楼起直到电梯厅为止的移动所花费的第一移动时间、在电梯厅中从抵达电梯厅起直到乘上电梯为止所花费的等待时间、以及从乘上电梯起直到抵达目的楼层为止的移动所花费的第二移动时间,收集第一移动时间、等待时间以及第二移动时间的信息,算出从进入大楼内起直到抵达目的楼层为止的利用者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以及显示部,显示总移动时间,移动时间算出部算出第一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和第二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显示部将第一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和第二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一并显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评价乘客在大楼内移动的时间根据电梯的结构而如何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的结构的例图。

图2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楼层间移动的平均移动时间的算出方法的例图。

图3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处理流程的概要的例图。

图4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等待时间算出的临时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的临时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在实施例1中作为乘客移动路线数据而示出多层区方式下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在实施例3中作为乘客移动路线数据而示出空中大堂方式下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从入口移动到各楼层的乘客的移动线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从大楼入口移动到各楼层的乘客的移动线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从大楼入口移动到各楼层的乘客的移动线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在实施例2中示出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从各楼层移动到大楼入口的乘客的移动线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用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算出的乘客的楼层间移动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用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算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在实施例1中比较了电梯的楼层间移动中的各楼层停靠运转和直通运转的图。

图17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用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算出楼层间移动时间用的计算式的图。

图18是在实施例1中示出比较了多个移动线图的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在实施例3中示出空中大堂方式的大楼中的从大楼入口移动到各楼层的乘客的移动线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细节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以下,使用图对本发明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装置结构>

图1是示出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图。使用图1来说明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的结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100具备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和布局数据112的数据,还具备: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以布局数据为输入并基于从所述大楼布局读取的距离信息来算出从各电梯厅到包含出入口的楼层内的任意的地点的移动时间;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以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为输入来算出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统计指标值;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以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为输入来算出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的统计指标值;移动线图输出部104,以由所述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算出的从各电梯厅到楼层内的任意的地点的移动时间、由所述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统计指标值、由所述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算出的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的统计指标值、以及从布局数据112读取的乘客的移动路线为输入,将对大楼中的各地点的移动时间的统计指标值进行图示的移动线图输出到移动线图数据113;以及移动线图比较显示部105,从所述移动线图数据113以一个以上的移动线图为输入,叠加进行比较显示并输出。

以上,结束利用了图1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的结构的说明。

<数据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图6、图7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特征性的数据。

图4示出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的一个例子。列401示出产生了与电梯相关的状态变化的时刻。列402仅在以特定的电梯的号机为对象的情况下示出对象号机。列403示出变化了的电梯的状态。列404仅在列402示出了对象号机的情况下示出所述对象号机的上下的行进方向。列405在列402示出对象号机的情况下示出所述对象号机的位置(楼层),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示出发生了状态变化的事态的位置(楼层)。列406仅在列402示出了对象号机的情况下示出所述对象号机的乘梯人数的推定值。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是按照列401的时刻的顺序记录的。

在记录411中示出,在时刻8:49:04,在1层的电梯厅中用于向上方向移动的呼叫按钮被按下。在记录412中示出,在时刻8:49:35,1号机要向上方向行进,且在1层开门,且乘梯人数是0人。记录413示出,在时刻8:49:45,1号机要向上方向行进,且在1层关门,且此时的乘梯人数是4人。

图5示出根据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由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电梯的等待时间以及等待人数时的中间数据。列501示出算出电梯的等待时间的楼层,列502示出等待时间,列503示出电梯的行进方向,列504示出等待人数。所述等待时间设为,从电梯厅中的要移动的方向的呼叫按钮被按下起直到与被按下的按钮朝向相同的方向的电梯最初开门为止的时间。该等待时间是最初抵达电梯厅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可认为是等待时间的最大值。在此,也可以假定乘客以一样的间隔抵达,并将等待时间的平均值设为一半的值。另外,等待人数假定为所述电梯开门的时间点的乘梯人数与关门的时间点的乘梯人数之差。

图5中,在图1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中,作为算出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时的中间数据,按每次电梯的呼叫和与所述呼叫对应的电梯的抵达、出发输出等待时间以及等待人数。

使用图4来说明图5的各记录的算出方法。

关于记录511,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根据从在记录411的时间点按下电梯的呼叫按钮起直到在记录412的时间点电梯1号机抵达并开门为止的时刻,算出等待时间31秒,另外,根据记录412的开门时间点的乘梯人数与记录413中的关门时间点的乘梯人数的差分来算出等待人数4人。

关于记录512,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根据从在记录414的时间点按下电梯的呼叫按钮起直到在记录417的时间点电梯2号机抵达并开门为止的时刻,算出等待时间17秒,另外,根据记录417的开门时间点的乘梯人数与记录419的关门时间点的乘梯人数的差分来算出等待人数2人。

图15示出在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并输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数据的一个例子,该数据根据图5的临时数据算出。按每个电梯层区且按每个停靠楼层记录等待时间的统计指标值。若将这里的统计指标值设为平均值,则1501示出在1层利用低层层区时的平均等待时间为43秒,1502示出在1层利用高层层区时的平均等待时间为40秒。

图14示出在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算出并输出的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的数据的一个例子,该数据根据图6的临时数据算出。按每个电梯层区记录从基准楼层到各停靠楼层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的统计指标值。在此,若将基准楼层设为1层,并将统计指标值设为平均值,则1401示出低层层区中的从1层到2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为16秒。1402示出低层层区中的从1层到3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为31秒。1403示出高层层区中的从1层到7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为39秒。1404示出高层层区中的从1层到8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为54秒。在此,作为从1层到2层、从1层到3层的移动时间并不线性地增加的理由,是因为,关于从1层到3层的移动,根据同乘电梯的乘客,在从1层起不在2层停靠而直接移动到3层的情况和在2层停靠后再移动到3层的情况下,由于在2层的停靠时间以及用于在2层停靠的加速减速的时间等,移动时间会改变。关于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中的移动时间的算出方法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

图6表示作为根据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在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中算出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时的中间数据而算出了乘上楼层间移动电梯并进行了楼层间移动的乘客的人数以及移动时间的数据。列601示出楼层间移动的出发楼层,列602示出楼层间移动的抵达楼层,列603示出乘客的利用了电梯的楼层间的移动时间,列604示出乘客的移动人数。所述楼层间的移动时间除了电梯的运转时间以外还可以包含门的开闭时间、在电梯内待机的时间。

另外,所述乘梯人数设为在出发楼层关门的时间点的乘梯人数或在抵达楼层开门的时间点的下梯人数。

使用图4来说明图6的各记录的算出方法。

关于记录611,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1号机在记录413的时间点关门并从1层出发,根据直到在记录415的时间点抵达2层并开门为止的时间来算出运转时间10秒,此时的乘梯人数是4人。

关于记录612,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1号机在记录416的时间点关门并从2层出发,根据直到在记录418的时间点抵达4层并开门为止的时间来算出运转时间15秒,此时的乘梯人数是1人。

关于记录613,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2号机在记录419的时间点关门并从1层出发,根据直到在记录421的时间点抵达4层并开门为止的时间来算出运转时间20秒,此时的乘梯人数是2人。

关于记录614,在图4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中,1号机在记录420的时间点关门并从4层出发,根据直到在记录423的时间点抵达1层并开门为止的时间来算出运转时间20秒,此时的乘梯人数是0人。

图7是示出了乘客移动路线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移动路线数据是示出电梯厅与大楼入口、办公室入口等大楼内的移动网络中的连接关系的数据。图7示出多层区方式的大楼中的乘客的移动路线数据,示出能够从大楼的1层入口直接向低层层区以及高层层区移动。虽然在此仅将入口和电梯层区作为移动路线的对象,但是也可以将设置在大楼内的食堂、瞭望室、店铺、厕所、吸烟室等各种设施、设备作为对象。也可以像图7那样,不作为数据进行输入,而是通过在处理部等中考虑移动路线来省略明示性的输入。

以上,结束数据的说明。

<处理部的说明>

使用图2来说明算出乘客的楼层间移动的统计指标值的方法。

像在图14的说明中也叙述过的那样,利用电梯的楼层间移动的时间根据中途楼层的停靠而大幅改变。在图16示出对从1层直通运转至3层的情况和在2层进行停靠的情况下的运转时间进行了比较的曲线图,对由中途楼层的停靠造成的运转时间的变化进行说明。曲线图的纵轴1602表示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楼层数,横轴1601表示时刻。在于1603的时刻从1层出发并以直通运转向3层移动的情况下,在1604的时刻抵达3层。另一方面,在2层进行停靠的情况下,在用于在2层进行停靠的减速、在2层的停靠时间、用于从2层去往3层的加速的各个期间中,会花费移动时间。可知,电梯中的中途楼层的停靠有无依赖于同乘相同电梯的其他乘客的目的地,根据中途楼层的停靠次数,乘客的移动时间也变化。以上结束关于电梯的由中途楼层的停靠造成的运转时间的变化的说明。

在考虑楼层间移动的平均移动时间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该中途楼层的停靠次数。因此,考虑表示即将在抵达楼层进行停靠前的中途停靠楼层的组合的运转模式,用从所述中途停靠楼层直到目的楼层为止进行直通运转的情况下的平均移动时间与从出发楼层到中途停靠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之和来表示各个运转模式的移动时间,通过从所述中途停靠楼层到目的楼层的移动人数的加权平均来求互从出发楼层到目的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

作为例子,在图2图示了从1层到3层的运转模式、以及从1层到4层的运转模式。用实线的箭头示出的移动表示直通运转,点线的箭头的移动表示可以在中途楼层进行停靠。

像已经叙述的那样,从1层到3层的运转模式有两种,从1层到3层的平均移动时间针对各运转模式的移动时间通过利用人数的加权平均来求出。更具体的从1层到3层的平均移动时间的算出方法通过如下方式来算出,即,将从1层向3层的移动214中的平均移动时间、以及从1层向2层的移动223的平均移动时间与从2层到3层的移动215的平均移动时间的合计根据在各个移动中抵达3层的乘客的人数来取加权平均。

同样地,从1层到4层的运转模式有3种,从1层到4层的平均移动时间针对各运转模式的移动时间通过利用人数的加权平均来求出。更具体的从1层到4层的平均移动时间的算出方法通过如下方式来算出,即,将从1层向4层的移动211中的平均移动时间、从1层向2层的移动221的平均移动时间与从2层到4层的移动212的平均移动时间的合计、以及从1层向3层的移动222的平均移动时间与从3层到4层的移动213的平均移动时间的合计根据在各个移动中抵达4层的移动的人数取加权平均。

作为算出所述平均移动时间的前提,限于从1层向3层的移动和从3层向5层的移动等进行移动的楼层间没有交叠的情况,并假定各楼层的移动时间是独立的。通过该假定,能够通过从出发楼层到中途停靠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与从中途停靠楼层到抵达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的相加来算出从出发楼层到抵达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另外,若假定是独立的,则不仅是平均,对于方差也可用同样的顺序求出。另外,关于在所述计算的假定中所需的从出发楼层到中途停靠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只要将所述中途停靠楼层作为目的楼层而以递归方式算出从出发楼层到抵达楼层(所述中途停靠楼层)的平均移动时间,或者将算出顺序设为,将距基准楼层近的楼层作为抵达楼层,并依次算出平均移动时间即可。

将该算出方法总结成递推式示于图17。

图3是对本发明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出了处理以及数据的流程的概要的图。使用图3来说明处理以及数据的流程。

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从布局数据111读取从出入口到电梯厅的距离302,根据所述距离和预先设定的人的平均步行速度(例如,设为4km/h)来算出楼层内移动时间303,并输出到移动线图输出部104。

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读入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2,经由向图5所示的中间数据的变换来算出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304,并输出到移动线图输出部104。

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读入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2,经由向图6所示的中间数据的变换来算出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305,并输出到移动线图输出部104。

移动线图输出部104将从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输出的楼层内移动时间303、从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输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304、以及从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输出的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305作为输入,并汇总到图14所示的作为中间数据的大楼内移动时间表,根据该大楼内移动时间表进一步描绘移动线图306,并输出到移动线图数据113。

即,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100的移动时间算出部(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按每个利用者获取从利用者进入大楼起直到电梯厅为止的移动所花费的第一移动时间(楼层内移动时间)、在电梯厅中从抵达所述电梯厅起直到乘上电梯为止所花费的等待时间(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以及从乘上电梯起直到抵达目的楼层为止的移动所花费的第二移动时间(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收集第一移动时间、等待时间以及第二移动时间的信息,算出从进入大楼内起直到抵达目的楼层为止的利用者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显示部(移动线图比较显示部105)显示总移动时间,移动时间算出部算出第一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和第二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显示部将第一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和第二电梯结构下的移动时间统计信息一并显示。

另外,移动时间算出部可以算出将利用者的第一移动时间、等待时间以及第二移动时间的信息相加的时间的最大值、平均值或方差值,作为移动时间统计信息。

另外,所谓第一电梯结构,可以是电梯从基准楼层直行到目的楼层的情况下的结构,所谓第二电梯结构,可以是电梯在从基准楼层运行到目的楼层时在中间楼层也停止的情况下的结构(例子在后面的图10中叙述)。

另外,移动时间算出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求出从基准楼层到目的楼层的移动时间的加权平均,从而算出乘客从基准楼层移动至目的楼层的平均值,该方式是,将通过将电梯从基准楼层直行到目的楼层的情况下的电梯的运行时间与利用者人数相乘而进行了加权的值与通过对在电梯从基准楼层运行到目的楼层时在中间楼层也停止的情况下的移动时间乘以经由各中间楼层移动的利用者人数而进行了加权的值的合计,除以从各中间楼层以及基准楼层直行到目的楼层的利用者的总人数。

另外,显示部可以变更颜色和线种类中的一者或两者而进行显示,使得能够通过移动线图所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电梯的各楼层的移动时间、各楼层中的开门时间的种类进行识别。

另外,相对于第一电梯结构,所谓第二电梯结构,可以是变更了电梯的布局、电梯的台数、配置规格或乘客的移动需求中的任一者以上的电梯结构。

另外,显示部可以对在任意的两个地点以及状态进行过渡所需要的所需时间预先设定一个以上的基准值,并将移动线图的所需时间与所述基准值进行对照而变更颜色和线种类中的一者或两者来进行显示。

另外,在移动时间算出部中,第二移动时间可以基于从运行管理系统(未图示)获取的运行业绩数据来算出,运行业绩数据可以使用电梯在物理上运行的业绩的数据和计算机仿真等电梯虚拟地运行的业绩的数据中的一者或两者(细节在后面的实施例2中叙述)。

另外,第一电梯结构以及第二电梯结构还包括设想了换乘电梯进行移动的空中大堂方式的大楼或者利用的电梯层区根据目的楼层而不同的多层区方式中的任一者(细节在后面的实施例3叙述)。

以上,结束对处理以及数据的流程的说明。

<输出以及效果>

使用图9、图10、图11、图13来说明移动线图输出部104输出的移动线图306。

图9的曲线图是表示从大楼入口起直到各楼层的可以成为移动目的地的办公室入口等为止的移动的移动线图。纵轴951表示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楼层),横轴将大楼入口设为0而表示从大楼入口起的移动时间。该移动线图的时间设为每位乘客的移动时间的平均值、最大值等统计指标值。

在向低层楼层移动的情况下,901表示大楼入口。从所述大楼入口出发,902表示抵达低层楼层的电梯厅。该901至902的时间表示从大楼入口到低层楼层电梯厅的移动时间,使用由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算出的楼层内移动时间303来描绘。在所述电梯厅等待电梯抵达,903表示电梯抵达。在此,902至903的期间表示从抵达低层楼层的电梯厅起直到电梯抵达为止的时间,使用由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304来描绘。在903电梯抵达后乘坐电梯,904表示电梯出发。在904电梯出发,905表示2层的电梯抵达,906表示在结束了2层的乘客的乘降后的电梯的出发。以后,对于停靠的楼层,从907至914,也依次表示直到最上楼层为止的各楼层的出发、抵达。表示所述的出发以及抵达的线使用由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算出部103算出的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305来描绘。另外,还示出在电梯停靠各楼层之后从电梯下梯的乘客抵达所述楼层的目的地。在2层的情况下,在905至906的期间从电梯下梯,用915表示抵达2层的目的地。916表示抵达3层的目的地。以后,917至919表示抵达各楼层的目的地。从所述电梯停靠起直到抵达各楼层的目的地为止的线使用由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算出的楼层内移动时间303来算出。

在向高层楼层移动的情况下,921表示抵达高层楼层的电梯厅。在此,虽然向纵轴方向稍微错开地进行标记,使得不与低层楼层的移动线图重叠,但是也可以与低层楼层重叠显示。在所述电梯厅等待电梯抵达,922表示电梯抵达。在922电梯抵达后乘坐电梯,923表示电梯出发。在923电梯出发,924表示7层的电梯抵达,925表示结束了7层中的乘客的乘降后的电梯的出发。以后,对于停靠的楼层,从926至931依次表示直到最上楼层为止的各停靠楼层的出发、抵达。与低层楼层同样地,还示出在各楼层中的电梯停靠后从电梯下梯的乘客抵达所述楼层的目的地,932至935表示抵达各楼层中的目的地。也可以不区分低层楼层以及高层楼层等电梯层区而将抵达目的楼层或抵达各楼层的目的地的点分别用线连起来示出。

图10是将图9所示的移动线图简化而仅示出向各楼层的抵达时刻的图。除去零碎的信息,由此能够仅示出能够抵达各楼层的时间。在后述的移动线图的比较等中,有时除去零碎的信息更易于比较。

图11是对图9所示的移动线图追加移动人数的大小的信息而示出的图。按移动时间以及电梯的等待时间的每个时间,根据在该区间移动的乘客的人数来变更线段的粗细。例如,通过1122至1123的线段的粗细来表示利用从1层向7层移动的电梯的乘客每1小时为2500人以上且5000人以下。从该图能够确认花费移动时间且利用人数多的场所。即,移动线图比较显示部105(显示部)可以基于利用者的人数对每个第一移动时间(楼层内移动时间)、等待时间(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以及第二移动时间(乘客的楼层间移动时间)进行加权来显示。

图13是示出从各楼层朝向大楼入口的情况下的移动线图的图。例如,用于评价午饭时间段或下班时间段等的前往大楼的入口的人的流动的情况。纵轴依然是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楼层),但是横轴将大楼入口1300设为0来表示从各地点到大楼入口的所需时间,例如1311表示从5层的移动开始地点到大楼入口的移动时间为128秒,1312表示从乘上从3层朝向下方向的电梯起的移动时间为66秒。

在图18示出由移动线图比较显示部105输出了对一个以上的移动线图进行了比较的结果的例子。使用图18来说明移动线图的比较结果的图。在1801示出设置停靠所有的楼层的电梯的一个层区方式的移动线图,在1802示出在分别分开设置停靠低层楼层的电梯和停靠高层楼层的电梯的多层区方式中以低层楼层为对象的移动线图,在1803示出以高层楼层为对象的移动线图。在此,在各方式中,未改变电梯的台数、规格而进行了比较评价,其结果是,可知在所有的停靠楼层中,与一个层区方式相比,多层区方式的直到抵达目的地为止的时间更短。例如,能够确认,与表示以一个层区方式抵达6层的1811相比,表示以多层区方式抵达6层的1812先抵达。

虽然在该例子中改变运行方式对例子进行了比较,但是也可以对通过使运行方式相同而仅改变电梯的规格或者变更了电梯的利用者数、利用条件而算出的移动线图进行比较。像这样,通过比较多种情形的移动线图,从而能够直观地确认在各情形中直到各楼层为止的移动时间改善了何种程度。

另外,也可以对根据设置在实际的大楼的电梯实机的运行业绩数据算出的移动线图和使用计算机仿真等在同等的条件、不同的条件下模拟电梯的动作并根据所述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算出的移动线图进行比较。通过对根据实机的运行业绩数据算出的移动线图和使用计算机仿真等以同等的条件算出的移动线图进行比较,从而能够评价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大楼内交通的预测精度。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作为输入,输出算出了乘客在大楼内移动的时间的移动线图,通过该移动线图,能够使大楼整体的时间距离可视化。另外,通过比较以不同的条件算出的多个移动线图,从而能够比较大楼整体中的乘客的移动的所需时间。特别是,通过比较通过计算机仿真算出的移动线图和通过电梯实机的运行算出的移动线图,从而能够不依赖于琐碎的电梯的运行的差分而通过大楼内的乘客的移动时间来评价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重现精度。

实施例2

以下,使用图对本发明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的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基本的装置的结构、数据的形式、数据或处理的流程等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输入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与实施例1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的电梯的移动业绩数据,在该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中,不是在电梯的乘梯时按下上下的按钮来呼叫电梯,而是当从设置在电梯厅或其周边的终端等按下作为目的的楼层的按钮时,指示停靠按下的楼层的电梯。

以下,使用图12仅对所述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进行说明。图12示出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的一个例子。在所述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中,利用电梯的每一位乘客在抵达电梯厅后都会在乘上电梯前输入目的地,因此根据该方式的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可对每一位电梯利用者记录抵达电梯厅的时刻和出发楼层以及目的楼层。对所述终端进行了操作的时刻记录在列1201,输入到终端的目的楼层记录在列1204,对终端进行了操作的楼层(也就是说,出发楼层)记录在列1207,所述终端对乘客指示乘坐的电梯的号机记录在1205。

在记录1211中示出,在时刻8:49:04,从1层前往2层的乘客对终端进行操作,并被指示乘坐1号机。在记录1212中示出,在时刻8:49:10,从1层前往4层的乘客对终端进行操作,并被指示乘坐1号机。

通过所述的终端操作而被指示乘坐1号机的乘客之后乘坐马上要抵达的1号机。根据记录1215可知,所述记录1211以及1212的乘客乘坐的电梯在时刻8:49:35抵达。以上,结束对运行业绩数据的说明。

根据所述的运行业绩数据对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算出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乘坐电梯的所有的乘客,算出从操作了所述的终端的时刻起直到所述电梯抵达的时刻为止的差,作为各自的等待时间,并算出平均值等统计指标。算出的结果与实施例1同样地输出为图15所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形式。此时,也可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经由图5的数据算出。以上,结束对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的算出方法的说明。

通过本实施例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能够输出正确地反映了乘客的等待时间的移动线图。

实施例3

以下,使用图对本发明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基本的装置的结构、数据的形式、数据或处理的流程等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8和图19示出例子对采用了换乘多个电梯而进行移动的空中大堂方式的大楼中的移动线图进行说明。

图8是在实施例3中作为乘客移动路线数据而示出空中大堂方式中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示出空中大堂方式的大楼中的乘客的移动路线数据,示出如下情况,即,虽然能够从大楼的1层入口(801)直接移动到低层层区(802),但是需要从大楼的1层入口(803)在往返直达层区(804)换乘才能移动到高层层区(805)。

在图19的大楼中,设置有从1层到7层中途无停靠地运行的往返直达电梯,7层相当于空中大堂层。在7层的空中大堂层设置有停靠7层到11层的电梯层区和停靠7层以及12层到15层的电梯层区。1901示出往返直达电梯抵达1层,1902示出往返直达电梯抵达7层空中大堂层。1903示出乘客抵达停靠7层到11层的电梯层区的电梯厅,1902至1903表示从乘客抵达7层起直到所述电梯厅为止的移动,使用由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算出的楼层内移动时间303来描绘。1904示出停靠7层到11层的电梯层区的电梯抵达7层。1903至1904表示从抵达所述电梯厅起直到电梯抵达为止的乘客的电梯的等待时间,使用由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304来描绘。另外,1905示出乘客抵达停靠7层以及12层到15层的电梯层区的电梯厅,1902至1905表示从乘客抵达7层起直到所述电梯厅为止的移动,使用由楼层内移动时间算出部101算出的楼层内移动时间303来描绘。1906示出停靠7层以及12层到15层的电梯层区的电梯抵达7层,1905至1906表示从抵达所述电梯厅起直到电梯抵达为止的乘客的电梯的等待时间,使用由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算出部102算出的乘客的电梯等待时间304来描绘。

以上,结束采用了空中大堂方式的大楼中的移动线图的说明。

通过由本实施例的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输出的移动线图,即使在换乘多个电梯进行移动的大楼中,也能够应用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以及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乘客移动状况输出装置100,电梯的运行业绩数据111,布局数据1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