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9818发布日期:2018-09-14 23:5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抓举机械在各类工程施工中广泛运用,举升臂是这些设备中主要的承载受力部件。同吨位级别中,为了提高举升臂的承载能力,现阶段采用的是增加箱体腹板的厚度、加大结构件的外形尺寸或者是改变材质使用高强板这些设计,这些方法虽然提高了举升臂的承载能力,但却增大了举升臂的重量、耗材较多,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完全稳定,承载负荷高的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在不增加箱体腹板的厚度、不使用特殊材质、不加大外形尺寸的同时,通过焊接支撑梁,大大提高了举升臂承载负荷,降低了耗材的使用,进而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包括举升臂主体,举升臂主体由上箱板、下箱板、和两侧腹板焊接成箱式结构,上箱板由前盖板、后盖板和上盖板组成,腹板由箱体前腹板、箱体后腹板和弯曲板组成,前盖板焊接于两侧箱体前腹板上,后盖板焊接于两侧箱体后腹板上,上盖板焊接于两侧弯曲板上,两侧弯曲板之间焊接横向腹板,横向腹板之间设有若干支撑梁,支撑梁依次首尾相连焊接于弯曲板内侧,相邻两根支撑梁之间焊缝无重叠,两侧弯曲板设有2个用于与油缸座铰接的铰接孔。

进一步的,支撑梁为6根,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角度为71度,第二支撑梁与第三支撑梁之间角度为68度,第三支撑梁与第四支撑梁之间角度为42度,第四支撑梁与第五支撑梁之间角度为70度,第五支撑梁与第六支撑梁之间角度为74度。

进一步的,支撑梁为8根,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角度为90度,第二支撑梁与第三支撑梁之间角度为90度,第三支撑梁与第四支撑梁之间角度为55度,第四支撑梁与第五支撑梁之间角度为55度,第五支撑梁与第六支撑梁之间角度为39度,第六支撑梁与第七支撑梁之间角度为67度,第七支撑梁与第八支撑梁之间角度为77度。

进一步的,腹板与支撑梁接触面设有腹板孔,支撑梁通过腹板孔与腹板焊接成一体。

进一步的,支撑梁为槽钢、压型件或者折弯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在弯曲结构处焊接支撑梁,支撑梁按照所受应力的位置布置,并从内外部加固支撑梁,解决了应力大的问题,在不增加箱体腹板的厚度、不使用特殊材质、不加大外形尺寸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同吨位级别中举升臂的承载能力,承载能力提高了25%以上,而且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六根支撑梁的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八根支撑梁的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的腹板孔示意图。

图中1-前盖板,2-后盖板,3-上盖板,4-箱体前腹板,5-箱体后腹板,6-弯曲板,7-横向腹板,81-第一支撑梁,82-第二支撑梁,83-第三支撑梁,84-第四支撑梁,85-第五支撑梁,86-第六支撑梁,87-第七支撑梁,88-第八支撑梁,9-铰接孔,10-腹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包括举升臂主体,举升臂主体由上箱板、下箱板、和两侧腹板焊接成箱式结构,上箱板由前盖板1、后盖板2和上盖板3组成,腹板由箱体前腹板4、箱体后腹板5和弯曲板6组成,前盖板1焊接于两侧箱体前腹板4上,后盖板2焊接于两侧箱体后腹板5上,上盖板3焊接于两侧弯曲板6上,两侧弯曲板6之间焊接横向腹板7,横向腹板7之间设有若干支撑梁,支撑梁依次首尾相连焊接于弯曲板6内侧,支撑梁为6根,第一支撑梁81与第二支撑梁82之间角度为71度,第二支撑梁82与第三支撑梁83之间角度为68度,第三支撑梁83与第四支撑梁84之间角度为42度,第四支撑梁84与第五支撑梁85之间角度为70度,第五支撑梁85与第六支撑梁86之间角度为74度,相邻两根支撑梁之间焊缝无重叠,腹板与第五支撑梁85和第六支撑梁86接触面设有腹板孔10,第五支撑梁85和第六支撑梁86通过腹板孔10与腹板焊接成一体,两侧弯曲板6设有2个用于与油缸座铰接的铰接孔9。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举升臂承载负荷的箱式结构,包括举升臂主体,举升臂主体由上箱板、下箱板、和两侧腹板焊接成箱式结构,上箱板由前盖板1、后盖板2和上盖板3组成,腹板由箱体前腹板4、箱体后腹板5和弯曲板6组成,前盖板1焊接于两侧箱体前腹板4上,后盖板2焊接于两侧箱体后腹板5上,上盖板3焊接于两侧弯曲板6上,两侧弯曲板6之间焊接横向腹板7,横向腹板7之间设有若干支撑梁,支撑梁依次首尾相连焊接于弯曲板6内侧,支撑梁为8根,第一支撑梁81与第二支撑梁82之间角度为90度,第二支撑梁82与第三支撑梁83之间角度为90度,第三支撑梁83与第四支撑梁84之间角度为55度,第四支撑梁84与第五支撑梁85之间角度为55度,第五支撑梁85与第六支撑梁86之间角度为39度,第六支撑梁86与第七支撑梁87之间角度为67度,第七支撑梁87与第八支撑梁88之间角度为77度,相邻两根支撑梁之间焊缝无重叠,腹板与第七支撑梁87和第八支撑梁88接触面设有腹板孔10,第七支撑梁87和第八支撑梁88通过腹板孔10与腹板焊接成一体,两侧弯曲板6设有2个用于与油缸座铰接的铰接孔9。

目前弯曲举升臂的箱式结构弯曲部位的弯角在110度-130度,当举升臂规格小时,采用六根支撑梁为优选,当举升臂规格大时,采用八根支撑梁为优选,支撑梁可以采用槽钢、压型件或折弯件中的任意一种,通过支撑梁按照应力分布的位置焊接,大大提高了举升臂的承载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