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0604发布日期:2018-12-05 19:24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



背景技术:

输送带,又称运输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量较小的场合。

现有技术中,输送带一般包括骨架和覆盖层,骨架通过头尾相接的方式形成一个环形的骨架层。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5292920A的中国专利提出的输送带,包括骨架、覆盖层,覆盖层是在骨架的外侧面,骨架由一层经线与纬线交织形成,其中的经线是由线或线绳连续圈绕形成。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输送带的骨架仅通过经线与纬线交织形成,骨架为平面结构,覆盖层的材料不能充分与骨架接触,骨架与覆盖层的接触面积小,输送带的抗拉强度低,产品使用时容易磨损,减小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输送带的骨架仅通过经线与纬线交织形成,骨架为平面结构,覆盖层的材料不能充分与骨架接触,骨架与覆盖层的接触面积小,输送带的抗拉强度低,产品使用时容易磨损,减小输送带的使用寿命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整体呈环状设置,包括骨架层以及覆盖层,所述骨架层以及所述覆盖层均有两个,两个所述骨架层以及两个所述覆盖层间隔排布设置并依次为第一骨架层、第一覆盖层、第二骨架层以及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均为立体织物结构,所述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容易热塑成型,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均为立体织物结构,立体结构的表面积增加,布缝大,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以充分进入布缝,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接触面积大、接触充分,从而增加输送带的抗拉强度,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均由径向136、纬向40的经纱制成的面层、中层以及底层编织而成,所述底层内还包括有芳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此时,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立体织物结构佳、韧性强,有利于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布缝并接触,从而使得输送带的抗拉强度高、刚性大、弹性强,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的设置增加输送带与驱动其运动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输送带打滑,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均采用TPU-85或者TPU-95制作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TPU是一种强极性的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强,可以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布缝中,增加骨架层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层与第一覆盖层之间、所述第一覆盖层与第二骨架层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骨架层与第二覆盖层之间设置有金属丝网,所述第一覆盖层和/或所述第二覆盖层热塑填充在所述金属丝网的网孔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金属丝网的弹性大、韧性强,金属丝网设置于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增加层与层之间的粘附力,同时增加输送带的耐撕裂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输送带的抗拉强度,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覆盖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输送花纹,所述输送花纹为草纹、钻石花纹或者锯齿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输送花纹的设置增加输送带与待输送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待输送物体打滑,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层与第一覆盖层之间、所述第一覆盖层与第二骨架层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骨架层与第二覆盖层之间胶合有阻燃橡胶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阻燃橡胶层的设置提高了输送带的防火性能,进而增加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的侧边边缘通过侧封条热塑密封设置,所述侧封条由塑料PVC与织物复合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侧封条的设置增加了输送带的整体性,避免输送带在边缘变形、撕扯,提高输送带的横向稳定性,从而提高输送带的整体结构强度与韧性,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均为立体织物结构,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以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布缝,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接触面积大、接触充分,从而增加输送带的抗拉强度,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2)通过设置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均由径向136、纬向40的经纱制成的面层、中层以及底层编织而成,底层内还包括有芳纶,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立体织物结构佳、韧性强,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3)通过设置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均采用TPU-85或者TPU-95制作而成,TPU热塑性强,可以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第二骨架层的布缝中,增加输送带的结构强度,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二布二胶输送带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二布二胶输送带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骨架层;2、第二骨架层;3、第一覆盖层;4、第二覆盖层;5、防滑纹;6、输送花纹;7、金属丝网;8、阻燃橡胶层;9、侧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二布二胶输送带,整体呈环状设置,包括骨架层以及覆盖层。如图2所示,骨架层、覆盖层均有两个,分别为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以及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第一骨架层1、第一覆盖层3、第二骨架层2以及第二覆盖层4依次序间隔排布。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均为立体织物结构,立体结构的表面积增加,布缝大。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热塑性强,并兼具橡胶与塑料的双重性能和宽广的特性。

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容易热塑成型,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均为立体织物结构,立体结构的表面积增加,布缝大,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以充分进入布缝,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接触面积大、接触充分,从而增加输送带的抗拉强度,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均由径向136、纬向40的经纱制成的面层、中层以及底层编织而成,底层内还包括有芳纶。此时,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的立体织物结构佳、韧性强,有利于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的布缝并接触,从而使得输送带的抗拉强度高、刚性大、弹性强,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第一骨架层1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5,可以增加输送带与驱动其运动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输送带打滑,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均采用TPU-85或者TPU-95制作而成。TPU是一种强极性的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强,可以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的布缝中,增加输送带的结构强度。同时,TPU的硬度高,抗压强度、拉伸强度大,断裂延伸率降低,增加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输送带的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第二覆盖层4的外表面设置有输送花纹6,可以增加输送带与待输送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待输送物体打滑,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特别的,输送花纹6可以为常规的十字纹、网眼纹或者菱形纹,也可以为特别的草纹、钻石花纹或者锯齿纹。

如图2所示,第一骨架层1与第一覆盖层3之间、第一覆盖层3与第二骨架层2之间和/或第二骨架层2与第二覆盖层4之间设置有金属丝网7,第一覆盖层3和/或第二覆盖层4热塑填充在金属丝网7的网孔内。利用金属丝网7的弹性大、韧性强的特点,通过金属丝网7设置于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增加层与层之间的粘附力,同时增加输送带的耐撕裂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输送带的抗拉强度,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第一骨架层1与第一覆盖层3之间、第一覆盖层3与第二骨架层2之间和/或第二骨架层2与第二覆盖层4之间胶合有阻燃橡胶层8。通过设置阻燃橡胶层8,可以提高输送带的防火性能,进而增加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输送带的侧边边缘通过侧封条9热塑密封设置,侧封条9由塑料PVC与织物复合而成。侧封条9的设置增加了输送带的整体性,避免输送带在边缘变形、撕扯,提高输送带的横向稳定性,从而提高输送带的整体结构强度与韧性,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输送带由齿形接头热硫化接驳设置,输送带的横向稳定性良好,适宜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物料传输。热硫化接驳接头,保证输送带的接驳效率,输送带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均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容易热塑成型,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均为立体织物结构,立体结构的表面积增加,布缝大。第一覆盖层3、第二覆盖层4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以充分进入第一骨架层1、第二骨架层2的布缝,输送带的层与层之间接触面积大、接触充分,从而增加输送带的抗拉强度,输送带在使用中减少磨损,提高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