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8159发布日期:2019-02-22 21:4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的加工需要经过拉制、绞制、包覆等工艺处理,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的收卷和放线作业才能完成,电线电缆的规格越复杂,需要收卷和防线的次数越多。电缆通常需要一圈一圈地收卷装在电缆盘中,以便于对电线电缆进一步加工和保护电线电缆不被损伤。

但在实际的电线电缆加工生产中,一方面电缆盘功能结构单一,工作时需要将收卷好电线电缆的电缆盘人工抬下支架,然后换上另一电缆盘,再进行收卷,因此不能同时做到收卷和放线,同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抬上抬下,导致操作繁琐、工人辛苦且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收卷时需要人工排线,额外增加人工成本,同时人工排线需要佩戴较厚的防护手套,防止手指受伤,额外增加了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功能结构单一,用于电线电缆加工时,不能做到同时做到收卷和放线、不能自动排线且大部分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包括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的机架,所述机架内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后方设置有支座;所述机架顶部固定设置有一转盘轴承;所述转盘轴承包括固定盘和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内部,且所述转动盘顶端伸出所述固定盘上表面;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转动输出轴连接在所述转动盘底部;所述固定盘顶部固定设置有一电缆收放机构,所述电缆收放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电缆收卷组件;所述支座贯穿机架顶部,所述支座顶部设置有驱动所述电缆收卷组件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本方案所述的电缆线收放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功能结构单一,用于电线电缆加工时,不能做到同时做到收卷和放线、不能自动排线且大部分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轴承包括固定盘和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内部,且所述转动盘顶端伸出所述固定盘上表面。设置所述转盘轴承目的是为了确保电缆收放机构在旋转盘上能自由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收放机构还包括下固定盘、上固定盘和支撑轴;所述下固定盘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盘上;所述支撑轴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的中心,且底部贯穿所述下固定盘与所述转动盘连接;所述上固定盘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轴顶部;所述电缆收卷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和上固定盘之间。

进一步地,电缆收卷组件包括下收卷盘、上收卷盘和收卷轴;所述下收卷盘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上;所述上收卷盘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固定盘上;所述收卷轴一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收卷盘上;所述收卷轴另一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收卷盘上;所述收卷轴顶端依次贯穿所述上收卷盘和上固定盘,且所述收卷轴顶端设置有一传动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设置为有一个凹面和有一个凸面的L形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凹面上,所述凸面的正下方设置有条形方槽。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通过一皮带与所述传动齿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方槽的高度位置与所述上收卷盘和下收卷盘之间的高度位置相一致,便于将电线电缆均匀地排布在所述电缆收卷组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的后方设置有一排线器,所述排线器包括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设置在机架内;所述伸缩气缸的伸缩轴贯穿机架顶部且末端固定设置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中心设置有一通孔。排线器运行时带动电线电缆上下往复移动,将电线电缆均匀的地收卷在所述电缆收卷组件上,实现自动排线,解决现有技术需要手动排线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所述的电缆线收放装置设置了多个电缆收卷组件,其中一个电缆收卷组件收卷电线电缆时,其他已经收卷好电线电缆的电缆收卷组件可同步进行放线,便于对电缆电线的进一步处理,具有同时收卷和放线的作用。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功能结构单一,用于电线电缆加工时,不能做到同时做到收卷和放线,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

2.本方案所述的电缆线收放装置设置了自动排线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人工手动排线而增加人工成本和经济成本的问题,还解决了人工排线不均一,导致电缆收卷组件的收卷空间被浪费而影响收卷量的问题。

3.本方案所述的电缆线收放装置不需要花费人力将收卷好的电线电缆抬上抬下,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抬上抬下,导致操作繁琐、工人辛苦且工作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4.本方案所述的电缆线收放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收卷效果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电线电缆加工领域用于收卷电线电缆,还适用于其他领域线状、丝状材料的收卷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线收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转盘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固定盘顶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排线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为:1-机架,2-第一驱动电机,3-支座,4-转盘轴承,5-电缆收放机构,6-伸缩气缸,7-连接块,8-皮带,31-第二驱动电机,32-驱动齿轮,33-条形方槽,34-凹面,35-凸面,41-固定盘,42-转动盘,43-第一紧固子孔,44-第二紧固母孔,51-下固定盘,52-支撑轴,53-上固定盘,54-下收卷盘,55-收卷轴,56-上收卷盘,57-传动齿轮,7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5所示,一种电缆线收放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的顶板和底板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2、支座3和排线器。

所述机架1顶部且位于第一驱动电机2的正上方设置有一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边缘设置有若干第一紧固母孔。

所述圆形凹槽内固定设置有一转盘轴承4。所述转盘轴承4包括固定盘41和转动盘42,所述转动盘42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盘41内部,且所述转动盘42顶端伸出所述固定盘41上表面。

所述固定盘41边缘设置有若干第一紧固子孔43,所述第一紧固子孔43与所述第一紧固母孔向匹配;所述转动盘42边缘设置有若干第二紧固母孔44。所述圆形凹槽边缘设置有与

所述第一紧固母孔和第一紧固子孔43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起来,所述紧固螺栓将所述转盘轴承4固定在所述圆形凹槽内。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的驱动输出轴贯穿机架1顶部与所述转动盘4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运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42在固定盘41内自由转动。为了降低第一驱动电机2转速,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的驱动输出轴上设置有一减速器。

所述转动盘42顶部固定设置有一电缆收放机构5。所述电缆收放机构5包括下固定盘51、上固定盘53、支撑轴52以及电缆收卷组件,所述下固定盘5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紧固母孔44的相匹配的第二紧固子孔。所述下固定盘51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所述转动盘42上。

所述支撑轴52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51的中心,且底部贯穿所述下固定盘51与所述转动盘42连接。所述上固定盘53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轴52顶部。

所述电缆收卷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51和上固定盘53之间。所述电缆收卷组件包括下收卷盘54、上收卷盘56和收卷轴55。所述下收卷盘54固定设置在所述下固定盘51上,所述上收卷盘56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固定盘53上。所述收卷轴55一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收卷盘54上;所述收卷轴55另一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收卷盘56上,并且所述收卷轴55顶端依次贯穿所述上收卷盘56和上固定盘53。所述收卷轴55顶端设置有一传动齿轮57。

电缆收卷组件至少设置为两个。

所述支座3贯穿机架1顶部并设置为L形结构,因此所述支座3顶部形成一个凹面34和一个凸面35。所述凹面34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31,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末端设置有驱动齿轮32,所述驱动齿轮32通过一皮带8与所述传动齿轮57连接。所述凸面35正下方设置有一条形方槽33,所述条形方槽33的高度与所述上收卷盘56和下收卷盘54之间的高度相一致。

所述排线器包括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伸缩气缸6,所述伸缩气缸6的伸缩轴贯穿机架1顶部,且末端固定设置有一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中心设置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条形方槽33相匹配。当所述伸缩气缸6上下伸缩时,所述通孔对应着从条形方槽33底部到顶部之间往复运动,起到了自动均匀排线的作用。

本方案所述电缆线收放装置的工作原理为:运行时,手动将电线电缆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和条形方槽33,并将电线电缆的末端缠绕在收卷轴55上,同时启动第二驱动电机31和排线器,开始对电线电缆进行收卷工作;排线器运行时带动电线电缆上下往复移动,将电线电缆均匀的地收卷在所述电缆收卷组件上。第一卷电线电缆收卷完成时,卸下皮带8,启动第一驱动电机2,带动电缆收放机构5转动,将另一电缆收卷组件旋转至对应位置,装上皮带8,重复前面所述操作,开始第二卷电线电缆的收卷工作。在收卷第二卷电线电缆时,第一卷电线电缆可同时进行放线操作,继续对电线电缆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同时做到了收卷和放线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减少体力支出,同时实现自动排线功能,减少了人力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介媒介简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