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290发布日期:2019-01-22 21:3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家用电梯的机械结构由轿厢部分、对重部分、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组成,轿厢导轨位于轿厢两侧,对轿厢的运行起到导向作用,对重部分单独设立在旁边,对重导轨对对重铁进行导向,这样的设计浪费了很多井道内的空间,其井道面积占用率仅为0.4~0.5。

普通架用电梯在安装时,一般需要在厅门旁按照要求尺寸挖出一个深坑,用于供轿底支撑架伸入,施工要求较高。

目前大多数家用电梯或别墅电梯都是采用把普通商用电梯的尺寸做小的方法来满足客户的安装需求,这么做常常会产生如下问题:

由于普通商用电梯的结构设计不够紧凑,实际的轿厢使用面积与电梯占用的井道面积相差很大,且要求比较高的顶层空间和比较深的底坑深度,供轿架滑动的导轨和供对重滑动的导轨分开布置;这样便难以较充分的井道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用于节省井道的空间,提高井道中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井道;包括后壁、前壁、左侧壁和右侧壁;

轨道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均固定在后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轨、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导轨、第四导轨;

轿架,设置于井道中,并与第一导轨、第四导轨可滑动的接触;

轿厢,固定在轿架中;

对重,设置在后壁与轿架之间,且所述对重与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可滑动接触;

动力组件,固定在井道中;

裹塑钢丝绳,依次穿过对重、动力组件和轿架,并由动力组件驱动进而带动对重和所述轿架交替上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轿架包括轿底支撑架、轿顶架和直梁组件;所述直梁组件固定在轿底支撑架上并支撑轿顶架,所述轿架具有穿过所述轿架的重心的竖直轴线;

所述轿底支撑架包括左支撑架侧梁、右支撑架侧梁、至少两个减震垫梁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连接梁;所述减震垫梁连接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所述支撑架连接梁连接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所述支撑架连接梁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的高度均低于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

所述轿顶架包括支撑梁组件和轮梁固定组件,所述支撑梁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轮梁固定组件包括前轮梁、后轮梁和固定件,所述前轮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反绳轮;所述后轮梁的一端与第二横梁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上述反绳轮,所述前轮梁和后轮梁向背设置;所述固定件将前轮梁和后轮梁连成一体;其中,轮梁固定组件处于穿过电梯轿架的重心的竖直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直梁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一直梁和第一副梁,所述直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二直梁和第二副梁,所述第一直梁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上的后端,所述第一副梁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直梁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的后端,所述第二副梁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的中间部位。

优选地,所述轿厢的底部伸入凹陷空间中,所述轿厢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第一副梁、第二副梁对应的供第一副梁、第二副梁伸入的槽口。

优选地,所述井道还包括支架和承重吊钩,所述支架用于支撑所述动力组件,所述承重吊钩设置于井道的顶部并用于勾住所述动力组件。

优选地,所述井道中设置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支撑所述支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梁、第二直梁均设有导靴,处于第一直梁、第二直梁上的导靴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四导轨上。

优选地,述裹塑钢丝绳的两端均固定在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包括塑料套和钢绳,所述塑料套套在所述钢绳上。

优选地,所述井道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对重活动接触的抗震垫。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井道利用率高,与强驱电梯相比,无提升高度限制;所需曳引机功率小、节能;更小的安装空间(顶层空间或井道底部空间);采用裹塑钢丝绳连接对重和轿架,运行噪音小,振动小,大大提升乘客舒适感;与传统的背包轿架结构比无偏载设计,轿厢正常运行时导靴与第一导轨、第四导轨之间摩擦力极低,极大提高了导靴的使用寿命与轿厢运行平稳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轿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轿架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轿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轿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00、轨道组件200、轿架300、轿厢400、对重500、动力组件600和裹塑钢丝绳700。

井道100;包括后壁110、前壁120、左侧壁130和右侧壁140;具体的说,在楼房中安装电梯,需设置井道100,电梯在井道100中运行通往楼房的各层。

轨道组件200;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所述第一固定件210、第二固定件220均固定在后壁110上,所述第一固定件2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轨211、第二导轨212,所述第二固定件22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导轨213、第四导轨214;在本次实施例中,轨道组件200中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均竖直设置。

轿架300,设置于井道100中,并与第一导轨211、第四导轨214可滑动的接触;具体的说,轿架300沿第一导轨211、第四导轨214上下运动,轿架300可沿着第一导轨211、第四导轨214运行到楼房各层。

轿厢400,固定在轿架300中;具体的说,所述轿厢400用于载人或载物;轿厢400固定在轿架300上,所述轿厢400随所述轿架300上下运动进而通往楼房的各层。

对重500,设置在后壁110与轿架300之间,且所述对重500与第二导轨212、第三导轨213可滑动接触;所述对重500可平衡掉轿厢400和轿架300的部分重力,以此可减小动力组件600的负载。

动力组件600,固定在井道100中;所述动力组件600用于驱动轿架300,带动所述轿架300上升或下降;动力组件600可为曳引机。

裹塑钢丝绳700,依次穿过对重500、动力组件600和轿架300,并由动力组件600驱动进而带动对重500和所述轿架300交替上下运动。具体的说,裹塑钢丝绳700相比于普通钢丝绳,裹塑钢丝绳700的具有更大的摩擦力,所述动力组件600通过驱动裹塑钢丝绳700进而带动轿架300上下运动。裹塑钢丝绳700与动力组件600接触时,裹塑钢丝绳700的外壁与动力组件600中的曳引轮接触,故裹塑钢丝绳700与所述动力组件600相接触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可避免曳引轮在驱动钢丝绳时出现打滑的现象,进而提高了动力组件600的工作效率。

轨道组件200固定在所述井道100的内壁,对重500和轿架300均在所述轨道组件200上滑动,第一导轨211和第四导轨214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导轨212和第三导轨213相对设置,所述轿架300套在所述轨道组件200外,所述对重500设置于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之间。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节省井道100空间,让井道100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传统的电梯中,供轿架3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和供对重5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分开的,供轿架3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设置于井道100的左、右侧壁并处于左、右侧壁的中间位置,供对重5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设置于后壁110。供轿架3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的位置选择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轿架300受到的力靠近轿架300的重心位置,以减小所述轿架300受到的偏载;而供对重500滑动的轨道组件200的位置选择目的是避免对重500与轿架300发生干涉。

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轿架300和对重500共用轨道组件200,有利于对井道100进行空间整合,分别利用第一固定件210、第二固定件220固定第一导轨211、第二导轨212、第三导轨213和第四导轨214;与传统的电梯相比,大大节省了井道100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轿架300包括轿底支撑架310、轿顶架320和直梁组件330;所述直梁组件330固定在轿底支撑架310上并支撑轿顶架320,所述轿架具有穿过所述轿架的重心的竖直轴线340;

所述轿底支撑架310包括左支撑架侧梁311、右支撑架侧梁312、至少两个处于左、右支撑架侧梁之间并连接左、右支撑架侧梁的减震垫梁313和至少一个处于左、右支撑架侧梁之间并连接左、右支撑架侧梁的支撑架连接梁314;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4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313的高度均低于左、右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315;

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垫梁3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减震垫梁313平行设置,并分别处于轿底支撑架310的前后两端,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4处于所述两个减震垫梁313之间;所述左、右支撑架侧梁的高度高于减震垫梁313、支撑架连接梁314的高度,使得轿底支撑架310左右两侧突出,中间凹陷;轿厢400的底部可伸入所述凹陷空间315中,这样结构的轿底支撑架310可使得轿底支撑架310与所述轿厢400底部在配合时,空间利用率更高;在传统轿底支撑架结构里,减震垫梁313直接固定在左、右支撑架侧梁的上方,这样使得整个轿底支撑架310的高度偏高,本实用新型中的轿底支撑架310,其减震垫梁313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4构成凹陷空间315,轿厢400伸入所述凹陷空间315中,可提高轿厢400与轿底支撑架310的配合稳定性,同时可让轿厢400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轿架300的可以变得更低,以此提高轿架300的空间利用率。

所述轿顶架320包括支撑梁组件321和轮梁固定组件322,所述支撑梁组件321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321a和第二横梁321b;所述轮梁固定组件322包括前轮梁322a、后轮梁322b和固定件,所述前轮梁322a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321a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反绳轮;所述后轮梁322b的一端与第二横梁321b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上述反绳轮,所述前轮梁322a和后轮梁322b向背设置;所述固定件将前轮梁322a和后轮梁322b连成一体;其中,轮梁固定组件322处于穿过电梯轿架300的重心的竖直轴线340上。

具体的说,所述轮梁固定组件322中,所述支撑梁组件321和轮梁固定组件322在所处的高度空间中具有重合部分,以此,减小轿架300的整体高度,以此可以减小电梯井道100高度。在传统的轿架300中,所述轮梁固定组件322设置于支撑梁组件321的下方,并与所述支撑梁组件321固定相连,这种结构的轿顶架320高度等于支撑梁组件321的高度加上所述轮梁固定组件322的高度,同时轮梁固定组件322与支撑梁组件321的连接也不稳定,轮梁固定组件322容易出现上下晃动或左右晃动;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组件321和轮梁固定组件322在所述处的高度空间中几乎完全重合,支撑梁组件321与轮梁固定组件322的连接更加稳定。

其中,轮梁固定组件322处于穿过电梯轿架300的重心的竖直轴线340上,在本次实施例,因轮梁固定组件322与所述支撑梁组件321的连接更加稳定,使得轮梁固定组件322不会轻易从竖直轴线340上偏离出来,进一步保证轮梁固定组件322在竖直轴线340上,进而减小轿架300在运行时受到的偏载。

在本实用新型中,轮梁固定组件322处于穿过电梯轿架300的重心的竖直轴线340上,裹塑钢丝绳700绕着所述反绳轮上,动力组件600通过裹塑钢丝绳700驱动所述轿架300时,裹塑钢丝绳700的作用力作用在轮梁固定组件322上,因轮梁固定组件322处于轿架300顶部的中间位置,轮梁固定组件322的跨度较短,因此裹塑钢丝绳700的作用力靠近竖直轴线340,这样可减少轿厢400所受的偏载;而轨道组件200供所述电梯轿轿和对重500滑动,节省井道100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直梁组件330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第一直梁331和第一副梁332,所述直梁组件330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312上的第二直梁333和第二副梁334,所述第一直梁331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后端,所述第一副梁332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311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直梁333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312的后端,所述第二副梁334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312的中间部位。直梁组件330用于支撑所述轿顶架320,所述直梁组件330中的第一副梁332和第二副梁334分别处于左支撑架侧梁311和右支撑架侧梁312上中间部位,所述第一横梁321a和第二横梁321b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副梁332、第二副梁334上,使得整个轿架300的重心靠近轿架300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所述轿厢400的底部伸入凹陷空间315中,所述轿厢400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第一副梁332、第二副梁334对应的供第一副梁332、第二副梁334伸入的槽口410。所述轿底支撑架310用于支撑所述轿厢400,所述轿厢400底部伸入凹陷空间315之中,通过设置凹陷空间315,减小轿厢400底部与轿底支撑架310相配需要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井道100还包括支架150和承重吊钩160,所述支架150用于支撑所述动力组件600,所述承重吊钩160设置于井道100的顶部并用于勾住所述动力组件600。具体的说,因轮梁固定组件322处于所述轿架300中心的正上方,为避免动力组件600使得轮梁固定组件322受到偏载,动力组件600不能挂在井道100的内壁上(内壁包括前壁120、后壁110、左侧壁130和右侧壁140),所述动力组件600的位置需根据减小偏载的需要而匹配轮梁固定组件322和对重500所在位置。

优选地,所述井道100中设置有承重梁170,所述承重梁170支撑所述支架150。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梁331、第二直梁333均设有导靴335,处于第一直梁331、第二直梁333上的导靴335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211和第四导轨214上。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对重500处于第一直梁331和第二直梁333之间。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700的两端均固定在支架150上。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700包括塑料套和钢绳,所述塑料套套在所述钢绳上。所述裹塑钢丝绳700可增加与动力组件600的摩擦力,进而提高动力组件600的工作效率,所述动力组件600为曳引机。

优选地,所述井道100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300、对重500活动接触的抗震垫800。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井道100利用率高,与强驱电梯相比,无提升高度限制;所需曳引机功率小、节能;更小的安装空间(顶层空间或井道100底部空间);采用6.5mm裹塑钢丝绳700对重和轿架,运行噪音小,振动小,大大提升乘客舒适感;与传统的背包轿架300结构比无偏载设计,轿厢400正常运行时导靴335与第一导轨211、第四导轨214之间摩擦力极低,极大提高了导靴335的使用寿命与轿厢400运行平稳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