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2150发布日期:2019-03-22 19:5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特别是一种一体成型的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产品在运送或移动的过程中,因不慎的碰撞或掉落而产生损坏的情形发生,产品在出货前都会先进行包装的作业,目的在于让产品由具有缓冲效果的内包装结构包覆,以提供产品适当的防摔、防撞或防刮伤等保护。当产品被内包装结构包覆后会一并再置入印刷有与该产品相关的图片或文字等信息的外盒中,才算完成产品的包装。

传统上,为了使不规则形的产品能有效地被固定于外盒中,内包装结构通常是由零散的多件式小型包装件所构成,其需要通过个别的作业程序将各个小型的包装件固定于产品特定的部位,以共同协力将产品固定。但这样的做法需要分别对每个结构不同的小型包装件投入开模的成本,不仅会提高制造成本,也会拉长生产时间。对于包装作业人员来说,由于包装件数量多且零散,会导致包装作业时间长且错误率提高的问题,进而延后了产品的出货时间。除此之外,对于用户来说,也需要较为繁杂的拆卸程序才能将产品自内包装结构中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藉以降低开模成本、减少包装作业的复杂度、失误率和时间成本,以及便于用户拆卸包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内包装结构,适于包装一物品,并与该物品一并容置于一外盒体中,该内包装结构包括一上盖、一背盖以及一下盖。该上盖、该背盖与该下盖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该上盖与该下盖分别可弯折地衔接于该背盖的相对两侧以使该内包装结构具有一折叠状态与一展开状态。其中,当该内包装结构位于该展开状态时,得以放置该物品于该背盖之上;当该内包装结构位于该折叠状态时,该上盖与该下盖相对靠拢而与该背盖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物品并使该上盖与该下盖分别抵靠于该物品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包装盒,适于包装一物品,该包装盒包括一外盒体与一内包装结构。外盒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内包装结构包括一上盖、一背盖以及一下盖。该上盖、该背盖与该下盖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该上盖与该下盖分别可弯折地衔接于该背盖的相对两侧以使该内包装结构具有一折叠状态与一展开状态。其中,当该内包装结构位于该展开状态时,得以放置该物品于该背盖之上;当该内包装结构位于该折叠状态时,该上盖与该下盖相对靠拢而与该背盖共同围绕出一第二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物品并使该上盖与该下盖分别抵靠于该物品的相对两侧;且当该内包装结构于该折叠状态时,该内包装结构及该物品得以一并容置于该外盒体的该第一容置空间中。

如前述所公开的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由于内包装结构是由一体成型的上盖、背盖与下盖所组成,且上盖与下盖可分别抵靠物品的相对两侧而达到夹持固定物品的目的,因此,单个一体成型的内包装结构即可将物品妥善地包装与固定。

相较于传统的内包装结构是由多个零散的包装件所构成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内包装结构可大幅降低开模成本,还能大幅减少包装作业的复杂度、失误率与时间成本等。

因而,可理解自内包装结构取下物品的流程也是较为迅速便利。消费者或买家只需要将内包装结构从外盒体中取出后,即可将物品从未被夹持的一侧直接取下。

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包装盒包装物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包装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摊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与物品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与物品组装完成的侧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内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9为采用图7的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的操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a 包装盒

2、2a 内包装结构

9 外盒体

8 物品、耳机

10、10a 上盖

11 前缘

20 背盖

21 第一让位槽

22 第二让位槽

30 下盖

40 定位凸块

91 顶盖部

92 容置部

93 底盘部

94 饰板

110 第一夹持面

111 第一凹槽

120 第一斜面

210 承靠面

211 第二凹槽

220 顶面

230 顶斜面

240 底面

250 底斜面

310 第二夹持面

311 第三凹槽

312 第四凹槽

320 第二斜面

910 撕取线

911 开口

1111 舌片

D1~D3、A1~A2 方向

F1 第一折线

F2 第二折线

S1 第一容置空间

S2 第二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首先,请参照图1~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包装盒包装物品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包装盒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而图4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摊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包装盒1,主要包括一外盒体9与内包装结构2,内包装结构2适于包装一物品8,并与该物品8一并容置于该外盒体9中。前述的物品8可以但不限于是电子或非电子产品,于本实施例中物品8以耳机为例,故以下暂以耳机8称之。但需声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非以内包装结构2所能包装的物品种类为限,本实用新型以下内容仅是以耳机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接下来将分别针对外盒体9与内包装结构2进行说明。

外盒体9包括一顶盖部91、一容置部92、一底盘部93以及一饰板94。容置部92外形呈上下均具有开口的长柱状,其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S1,可用以将前述的内包装结构2连同耳机8容纳于其内。此外,容置部92可以但不限于是由可透光的塑料材料所制成,藉此,当内包装结构2连同耳机8容纳于容置部92中时,消费者或买家可直接通过外盒体9观看耳机8。顶盖部91固定于容置部92顶部的开口处,为一可掀的顶盖部;现有顶盖可掀的方式很多,在此不另赘述;但以本实施为例,譬如可于顶盖部91的一侧(如上侧)预加工有撕取线910,用户可沿该撕取线910将部分的顶盖部91撕开,使得该顶盖部91呈一可掀开的状态,掀开顶盖部91之后得以暴露可让容置部92内的内包装结构2连同耳机8通过、并连通该第一容置空间S1的一开口911。简言之,只要是可让外盒体的一侧或顶端具有一可掀开的顶盖,且掀开后可让内包装结构通过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底盘部93固定于容置部92底部的开口处,可用以封闭该开口。饰板94可容置于内包装结构2与容置部92之间,且可在其上印刷与耳机8相关的图案或文字,藉此,当内包装结构2连同耳机8容置于容置部92中时,消费者或买家可通过容置部92看到饰板94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整体的视觉效果。但提醒的是,本实用新型并非以外盒体9的设计为限,只要是可适当地容置内包装结构2与耳机8的盒体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外盒体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中空结构,但在其一侧具有如前述的撕取线,可让一部份的该外盒体撕开掀起而露出可让内包装结构通过的开口。

接着,将针对内包装结构2进行说明。内包装结构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可以但不限于是以可透光或不可透光的塑料材料所制成。于本实施例中,内包装结构2包括彼此相连的一上盖10、一背盖20以及一下盖30,背盖20衔接于上盖10与下盖30之间,也可以说,上盖10与下盖30分别衔接于背盖20的相对两侧。进一步来说,上盖10可弯折地衔接于背盖20并与背盖20之间具有一第一折线F1,使得上盖10可相对背盖20弯折,而下盖30可弯折地衔接于背盖20并与背盖20之间具有一第二折线F2,使得下盖30可相对背盖20弯折,藉此,使得内包装结构具有一折叠状态(如图3)与一展开状态(如图4)。当内包装结构2于折叠状态时,是指上盖10与下盖30相对靠拢而与背盖20共同围绕出一第二容置空间S2的状态。当内包装结构2于展开状态时,是指上盖10与下盖30相对背盖20摊开时的状态。

更进一步地,将分别针对上盖10、背盖20与下盖30进行说明。

上盖、背盖或下盖之上,得视物品8的结构及外形,选择性地设置有多个凹槽及/或定位凸块,因此该凹槽或凸块的大小、尺寸及位置是配合物品所设定,因此并需要不予以限定。以本实施例举例而言,上盖10具有彼此相连的一第一夹持面110与一第一斜面120。第一夹持面110是适于夹持耳机8的一表面,其上例如可具有一第一凹槽111,第一凹槽111的形状可匹配耳机8上的部分结构(如部分的握把),进而可用以定位耳机8。第一斜面120衔接于前述的第一折线F1与第一夹持面110之间。

背盖20具有一承靠面210、一顶面220、一顶斜面230、一底面240与一底斜面250。承靠面210是适于供耳机8承靠的一表面,其上例如可具有多个第二凹槽211,第二凹槽211的形状可匹配耳机8上的部分结构(如部分的握把与耳罩),进而可用以定位耳机8。顶面220衔接于承靠面210朝向上盖10的一侧,而顶斜面230衔接于前述的第一折线F1与顶斜面230之间。也可以说,上盖10与背盖20分别经由第一斜面120与顶斜面230相衔接,而承靠面210经由顶面220衔接顶斜面230。

此外,背盖20的顶面220与顶斜面230形成一第一让位槽21,第一让位槽21的构形匹配于上盖10的第一夹持面110与第一斜面120的构形,因此,当上盖10以第一折线F1相对背盖20弯折时,部分的上盖10可位于该第一让位槽21,并以第一夹持面110与第一斜面120分别抵接于背盖20的顶面220与顶斜面230,使得上盖10可稳固地抵靠于背盖20上。

底面240则是衔接于承靠面210远离上盖10的另一侧,而底斜面230衔接于前述的第二折线F2与底面240之间。

下盖30具有彼此相连的一第二夹持面310与一第二斜面320。第二夹持面310是适于夹持耳机8远离上盖10的另一表面,其上例如可具有多个第三凹槽311,第三凹槽311的形状可匹配耳机8上的部分结构(如耳罩的底端),进而可用以定位耳机8。第二斜面320衔接于前述的第二折线F2与第二夹持面310之间。此外,第二夹持面310上还具有一第四凹槽312,第四凹槽312连接于第三凹槽311之间,适于容置耳机8的电线(如图5)。

另外,背盖20的底面240与底斜面250形成一第二让位槽22,第二让位槽22的构形匹配于下盖30的第二夹持面310与第二斜面320的构形,因此,当下盖30以第二折线F2相对于背盖20弯折时,部分的下盖30可位于该第二让位槽22,并以第二夹持面310与第二斜面320分别抵接于背盖20的底面240与底斜面250,使得下盖30可稳固地抵靠于背盖20上。

再者,内包装结构2还可包括一定位凸块40。定位凸块40突设于背盖20的承靠面210上,可用于定位耳机8。

接着,请连同图4接续参阅图5~6,将可更清楚地了解内包装结构2的使用。图5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与物品的组装示意图,而图6为图1的内包装结构与物品组装完成的侧视图。

首先,可先如图4所示,先将内包装结构2摊开准备,即将上盖10与下盖30相对于背盖20摊开而使内包装结构2处于展开状态。

接着,如图5所示,可将耳机8沿方向D1放置于背盖20的承靠面210的第二凹槽211中,并且,定位凸块40可适当地将耳机8的两个耳罩维持定位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藉此,可先初步地定位耳机8。

接着,可将上盖10以第一折线F1沿方向D2弯折,以让部分的上盖10位于第一让位槽21,并以其的第一夹持面110与第一斜面120分别抵靠背盖20的顶面220与顶斜面230。并且,当上盖10抵靠于背盖20时,上盖10的第一夹持面110的第一凹槽111可抵压并容纳耳机8的握把,藉以对耳机8提供另一方向的定位。

接着,可将下盖30以第二折线F2沿方向D3弯折,以让部分的下盖30位于第二让位槽22,并以其的第二夹持面310与第二斜面320分别抵靠背盖20的底面240与底斜面250。并且,当下盖30抵靠于背盖20时,下盖30的第二夹持面310的第三凹槽311可抵压并容纳耳机8的两个耳罩的底端,藉以更完整地定位耳机8。届时,内包装结构2位于折叠状态而围绕出前述的第二容置空间S2以容置耳机8,并使上盖10与下盖30分别抵靠于耳机8的相对两侧,以夹持固定耳机8。

但需提醒的是,前述仅是操作内包装结构2的其中一种顺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包装工作人员也可先操作下盖30后再操作上盖10,或者,可同时操作下盖30与上盖10,均可视实际作业流程需求而定。

藉由前述的操作,耳机8可被内包装结构2上下夹持固定。接着,则可如前述图1或2所示,将内包装结构2连同其内的耳机8一并置入外盒体9的第一容置空间S1中。最后,再盖上外盒体9的顶盖部91,即可完成耳机8的包装作业。也就是说,使用单个一体成型的内包装结构2即可将不规则形状的物品或产品(如前述的耳机8)妥善地包装与固定。

相较于传统的内包装结构是由多个零散的包装件所构成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内包装结构2由于为单件,故开模成本可大幅降低,还能大幅减少包装作业的复杂度、失误率与时间成本等。

并且,当顺利出货至消费者端时,消费者只需要以简单的步骤即可将耳机8从内包装结构2内取出,例如,沿外盒体9的撕取线910将部分的外盒体9撕开并掀起后即直接将内包装结构2与耳机8从外盒体9中取出后,并接着可将耳机8从未被内包装结构2夹持的一侧直接取下。因此,拆卸的操作上较传统的内包装结构更为便利。

进一步地,为了让消费者或其他人员更容易地将产品(如前述的耳机8)取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图7~9的实施例,其中,于该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外盒体与内包装结构的设计大致上与前述实施例相似,故以下仅针对差异处进行说明,而相似或相同处不再赘述。

如图7~9,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内包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而图8~9为采用图7的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的操作示意图。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内包装结构2a,其与前述实施例的内包装结构2相似,差异在于内包装结构2a进一步包括一舌片1111,位于上盖10a的一前缘11。详细来说,前缘11位于上盖10a远离背盖20与下盖30的一侧,而舌片1111衔接于上盖10a的该前缘11。进一步来看,舌片1111可以但不限于与上盖10a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但于其他实施例中,舌片1111也可以是通过黏合或其他固定手段额外衔接于前缘11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其材质可与上盖10a相同或不同。此外,本实施例中在顶盖部91关闭时,舌片1111可弯折地容置在上盖10a与顶盖部91之间;当顶盖部91掀开之后,使得该舌片1111适于让消费者或其他人员用手指捏取,并相对前缘11扳转。可以理解的是,舌片1111设置的位置,也不局限图7~9设于上盖10a的中央位置。

详细来说,如图8~9,是为采用前述内包装结构2a的包装盒1a,当外盒体9的顶盖部91被掀开后,消费者或其他人员可用手指捏住并扳转内包装结构2a的上盖10a上的舌片1111(如沿方向A1),顺势地,消费者或其他人员可接着经由将舌片1111向上拉取的方式一并枢转掀开上盖10a,进而可通过上拉舌片1111而将内包装结构2a与其内的产品(如耳机8)一并从外盒体9中取出(如沿方向A2)。由此可知,顺利出货至消费者端时,在外盒体9的顶盖部91撕开后,消费者也可经由捏取舌片1111的方式一鼓作气地将内包装结构2a与耳机8直接从外盒体9中取出,有助于使拆封的操作更为便利。其中,可理解的是,舌片1111的大小只要是适于用手指捏取而有助于完成前述取下动作的大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最后,需再次声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前述仅是以耳机来作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包装结构的精神,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以包装耳机为限。实际上,可妥善地将物品或产品夹持、包装,并与该物品或产品一并置入一外盒体中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内包装结构的范畴。

并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背盖、下盖与定位凸块的构形、位置、数量等并非以前述实施例为限,应可依据所欲包装的物品或产品的外形而有所调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的内包装结构中,上盖可具有多个第一凹槽或不具有第一凹槽,背盖可仅具有一个第二凹槽或不具有第二凹槽,下盖可仅具有一个第三凹槽或不具有第三凹槽,而定位凸块的数量可为多个或省略定位凸块。

综前所述的内包装结构与包括该内包装结构的包装盒,由于内包装结构是由一体成型的上盖、背盖与下盖所组成,且上盖与下盖可分别抵靠物品的相对两侧而达到夹持固定物品的目的,因此,单个一体成型的内包装结构即可将物品妥善地包装与固定。

相较于传统的内包装结构是由多个零散的包装件所构成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内包装结构可大幅降低开模成本,还能大幅减少包装作业的复杂度、失误率与时间成本等。

因而,可理解自内包装结构取下物品的流程也是较为迅速便利。消费者或买家只需要将内包装结构从外盒体中取出后,即可将物品从未被夹持的一侧直接取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