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6233发布日期:2019-11-08 23:2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将电梯用导轨固定在井道的壁面上的固定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026229(申请日期:2018年2月16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而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考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电梯配备有升降自如地引导轿厢和配重的导轨。导轨通过在井道的高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固定装置而安装在井道的壁面上。

例如像“国际公开第2015/029182号”揭示的那样,固定装置是组合多个支架而构成。在这种固定装置中,在以导轨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安装电梯的现场,通过调整支架的重合量来吸收实际的井道的壁面与设计图之间产生的误差。

固定装置的支架在已对重合进行调整了的状态下例如进行焊接而使双方接合在一起。进而,还提出有使用紧固螺栓代替焊接将三块支架以所期望的重合的状态进行接合的固定装置。

然而,在通过焊接对支架彼此进行接合的情况下,井道的内部会产生伴随焊接而来的火花。另外,作业人员的熟练度会导致焊接部的做工产生偏差,有固定装置的品质不稳定之虞。

另一方面,在利用紧固螺栓对支架彼此进行紧固的情况下,要求对地震的充分的应对。例如,当地震导致轿厢、配重摇晃时,会经由导轨对固定装置施加较大的负荷。若为了承受该负荷而增加固定支架彼此的螺钉的根数,则会担忧支架的移动范围变窄、作业的功夫和时间增加。

进而,若用以固定支架的紧固螺栓位于位置调整用的长孔或者支架的缘端部的附近,则有使固定装置的强度降低之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导轨固定至井道的壁面的作业、且一方面能使做工均一化而不受作业人员的熟练度所左右、另一方面能够可靠地固定导轨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形态的电梯用导轨的固定装置具备:壁用支架,其被固定在井道的壁面上;以及轨道用支架,其重叠在所述壁用支架上,且固定有轿厢用导轨及配重用导轨。

在所述壁用支架与所述轨道用支架相重合的部位设置有第1紧固部和第2紧固部,所述第1紧固部将所述轨道用支架保持在所述壁用支架的规定位置,所述第2紧固部以比该第1紧固部牢固的力将所述轨道用支架固定在所述壁用支架上。

所述第1紧固部具有:第1长孔,其形成于所述壁用支架上;第2长孔,其形成于所述轨道用支架上,与所述第1长孔交叉;螺栓,其能够移动地插通在所述第1长孔及所述第2长孔中;以及螺帽,其通过与所述螺栓的螺接来夹持所述壁用支架和所述轨道用支架,在能够进行所述螺栓、所述第1长孔和所述第2长孔的相对移动的任意位置,将所述轨道用支架保持在所述壁用支架上。

所述第2紧固部被设置在即便使所述轨道用支架相对于所述壁用支架移动至所述第1紧固部所具有的能够移动的任意位置也不会与所述第1长孔发生干涉的位置,在规定位置将所述轨道用支架固定在所述壁用支架上。

根据这种构成,在将轿厢用导轨及配重用导轨固定在井道中时,作业人员的负担得以减轻,能够容易地进行导轨的固定作业,而且能够迅速且安全地进行作业。而且,轨道用支架得以牢固地固定在壁用支架上,能够对于例如地震等外力也确保充分的耐久性地将轿厢用导轨及配重用导轨固定在井道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性地表示电梯的构成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沿轿厢用导轨进行升降运动的轿厢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引导装置抵接在轿厢用导轨及配重用导轨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轿厢用导轨及配重用导轨经由第1固定部固定在井道的壁面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6为分解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7为概略性地表示电梯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将轨道用支架重叠在壁用支架上的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使壁用支架上所重叠的轨道用支架移动最大程度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推压力被施加到轿厢用导轨时的第1固定部中的反力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推压力被施加到轿厢用导轨时的第1固定部中的反力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将作用于第1固定部的反力进行合成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中使轨道用支架相对于井道的壁面最大程度远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中使轨道用支架相对于井道的壁面最大程度靠近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为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中使轨道用支架从图13所示的位置朝井道的前方移动最大程度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为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中使轨道用支架从图15所示的位置朝靠近井道的壁面的方向移动最大程度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梯1的导轨10经由多个固定装置20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3A上。如图6所示,各固定装置20具备壁用支架21和轨道用支架22,构成为能够根据壁面3A的凹凸来调整壁面3A与导轨10的位置关系。

如图4所示,固定装置20的壁用支架21固定在预先设置在壁面3A上的锚栓31上。轨道用支架22通过轨夹33固定在导轨10上。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通过第1紧固部40及第2紧固部50紧固在一起。

第1紧固部40具有变更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的相对位置的移动机构以及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上的保持机构。如图5、图6所示,第1紧固部40例如具备第1长孔43、第2长孔44、插通在这些长孔中的多个螺栓45、以及螺接至螺栓45而与螺栓45协作来夹持壁用支架21及轨道用支架22的螺帽46。

第1紧固部40可以通过螺栓45在第1长孔43、第2长孔44的内部相互地进行相对移动来自由变更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的位置。这是第1紧固部40的移动机构的一例。

因此,第1紧固部40可以通过拧紧螺帽46而在规定位置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上。这是第1紧固部40的保持机构的一例。

第2紧固部50例如由多个预制孔54和同时进行穿孔以及内螺纹的形成的多个自攻螺钉53构成。自攻螺钉53通过螺入至预制孔54,而在壁用支架21上形成内螺纹,并且自攻螺钉53紧固在所形成的内螺纹中。由此,轨道用支架22与壁用支架21得以牢固地固定。

预制孔54是引导自攻螺钉53的孔,设置在不论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至第1紧固部40的移动范围内的哪一位置都不会使自攻螺钉53干涉第1长孔43等的位置。

由于第2紧固部50不会与第1长孔43发生干涉,因此固定装置20能将轨道用支架22固定在壁用支架21的所期望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导轨10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的特征之一在于,不论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至第1紧固部40所容许的移动范围内的哪一位置,第2紧固部50都不会与第1紧固部40等发生干涉,能够可靠地固定轨道用支架22。

下面,对电梯1的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概略性地表示电梯1的构成的一例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电梯1具备使建筑2所具有的多个楼层连通的井道3、设置在建筑2的各楼层的候梯厅4、以及在井道3内移动停在各候梯厅4的轿厢5。各候梯厅4具有通过候梯厅门进行开闭的候梯厅口4A。

轿厢5连接在主绳6的一端而吊在井道3内。在主绳6的另一端连接有配重7。在井道3的上方设置有卷起主绳6的卷扬机8和控制卷扬机8的运转的控制盘9。

当卷扬机8卷起或回卷主绳6时,轿厢5及配重7沿固定在井道3内的导轨10呈吊桶式进行升降。导轨10包含引导轿厢5的一对轿厢用导轨11和引导配重7的一对配重用导轨12。

图2为表示沿轿厢用导轨11进行升降运动的轿厢5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轿厢5具备轿厢框架13和轿厢主体14。轿厢框架13具备左右的立梁13A、13B、下梁13C以及上梁13D。

立梁13A、13B例如位于轿厢用导轨11的前方,沿轿厢用导轨11立起。下梁13C穿过轿厢主体14下方而架设在立梁13A、13B的下端部之间。上梁13D穿过轿厢主体14上方而架设在立梁13A、13B的上端部之间。

轿厢主体14为四方箱形的要素,支承在轿厢框架13上。轿厢主体14被轿厢框架13的立梁13A、13B、下梁13C、上梁13D围绕。在下梁13C的左右两端部以及上梁13D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图3所示那样的辊式引导装置15A。同样地,在配重7上也安装有辊式引导装置15B。

图7概略性地展示电梯1的构成的一例。如图7所示,引导轿厢5的一对轿厢用导轨11和引导配重7的一对配重用导轨12经由设置在井道3的壁面3A上的多个固定装置20固定在井道3内。固定装置20像图1所示那样在井道3的高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而设置。

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功能,分别通过固定装置20以相互保持间隔的方式平行地配置,而且沿井道3的高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7所示,各固定装置20包含第1固定部20A、第2固定部20B及第3固定部20C。第1固定部20A、第2固定部20B及第3固定部20C在井道3内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内。本实施方式主要涉及第1固定部20A、第2固定部20B及第3固定部20C中的第1固定部20A的结构。

第1固定部20A在一轿厢用导轨11与一配重用导轨12相互接近的位置被安装在井道3的壁面3A上,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一起固定在该壁面3A上。

图3为表示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的俯视图。以下,对于第1固定部20A,将像图2所示那样从候梯厅4观察轿厢5的情况下的井道3的左右的宽度方向作为X方向、同样将井道3的前后方向作为Y方向、同样将井道3的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X、Y、Z各方向相互正交。

如图3所示,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分别包含脚部16和刃部17,而且具有由脚部16和刃部17规定的T字形的截面形状。

固定在第1固定部20A上的轿厢用导轨11中,脚部16的背面16B与井道3的壁面3A相对,刃部17从脚部16的表面16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朝与壁面3A相反的一侧延伸。轿厢用导轨11的脚部16的宽度方向与井道3的前后方向Y一致,刃部17的高度方向与井道3的宽度方向X一致。

固定在第1固定部20A上的配重用导轨12中,脚部16的宽度方向与井道3的宽度方向X一致,刃部17的高度方向与井道3的前后方向Y一致。轿厢5的引导装置15A抵接在轿厢用导轨11上,配重7的引导装置15B抵接在配重用导轨12上。

引导装置15A及引导装置15B分别具备转动自如的第1辊18A、第2辊18B、第3辊18C。引导装置15A的第1辊18A与轿厢用导轨11的刃部17的顶端缘相接触,引导装置15B的第1辊18A与配重用导轨12的刃部17的顶端缘相接触。引导装置15A的第2辊18B及第3辊18C以夹住轿厢用导轨11的刃部17的方式与刃部17的两侧面相接触。同样地,引导装置15B的第2辊18B及第3辊18C以夹住配重用导轨12的刃部17的方式与刃部17的两侧面相接触。

因此,引导装置15A及引导装置15B的第1辊18A、第2辊18B、第3辊18C分别从三个方向滚动接触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在轿厢5及配重7沿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移动时转动。

图4为表示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3A上的状态的前视图。图5为表示第1固定部20A的立体图,图6为分解表示第1固定部20A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1固定部20A具备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3A上的壁用支架21和固定有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的轨道用支架22。

壁用支架21具有基部23和第1重叠部24。基部23上设置有图5、图6所示那样的一对螺栓用孔36。螺栓用孔36是沿着Y方向的长孔,在该螺栓用孔36中插通有埋入在壁面3A上的一对锚栓31。壁用支架21通过在螺栓用孔36所插通的锚栓31的顶端螺入螺帽32而固定在壁面3A上。在将螺帽32拧松的状态下,壁用支架21可以沿螺栓用孔36在Y方向上适当移动。

第1重叠部24具有平板状的形状,以与基部23正交的方式从壁面3A朝井道3的内部水平地延伸。在第1重叠部24上以能够调整与壁面3A的位置关系的方式组合有轨道用支架22。

轨道用支架22具有第2重叠部25、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及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第2重叠部25具有平板状的形状,重叠在壁用支架21的第1重叠部24上。

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以与第2重叠部25大致垂直的角度设置在第2重叠部25的离壁面3A较远那一侧的缘部。也就是说,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以沿着轿厢用导轨11的脚部16的背面16B的方式从第2重叠部25的离壁面3A较远那一侧的缘部向下呈直角弯折。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上设置有一对螺钉用孔28(图6中仅图示有其中之一)。

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以与第2重叠部25大致垂直的角度设置在第2重叠部25的与壁面3A垂直的缘部。也就是说,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以沿着配重用导轨12的脚部16的背面16B的方式从第2重叠部25的与壁面3A垂直的缘部向上呈直角弯折。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上设置有一对螺钉用孔29。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及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上分别由通过螺钉用孔28、29中的螺栓34以及螺帽35而固定有轨夹33。

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与轨夹33协作来夹住一轿厢用导轨11的脚部16的缘部。由此,一轿厢用导轨11得以固定在轨道用支架22的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上。

同样地,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与轨夹33协作来夹住一配重用导轨12的脚部16的缘部。由此,一配重用导轨12得以固定在轨道用支架22的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上。

顺便说明一下,固定装置20的第2固定部20B具备壁用支架21和固定有另一轿厢用导轨11的轨道用支架22,如图7所示,在与第1固定部20A相对的位置支承另一轿厢用导轨11。

同样地,固定装置20的第3固定部20C具备壁用支架21和固定有另一配重用导轨12的轨道用支架22,如图7所示,在与第1固定部20A相对的位置支承另一配重用导轨12。

如图8所示,第1固定部20A可以通过调整第1重叠部24与第2重叠部25重叠在一起的重叠空间W来分别调整轿厢用导轨11相对于井道3的壁面3A的位置关系以及配重用导轨12相对于井道3的壁面3A的位置关系。壁用支架21及轨道用支架22在调整了第1重叠部24与第2重叠部25的重叠空间W的状态下由第1紧固部40及第2紧固部50加以保持、固定。

接着,参考图5及图6,对第1紧固部40及第2紧固部50进行说明。

壁用支架21的第1重叠部24上形成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一对第1长孔43。轨道用支架22的第2重叠部25上形成有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一个第2长孔44。

在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1方向与井道3的前后方向Y一致,第2方向与井道3的宽度方向X一致。再者,也可为第1方向与井道3的宽度方向X一致、第2方向与井道3的前后方向Y一致。

第1紧固部40具备第1长孔43、第2长孔44、插通在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中的2根螺栓45、以及螺接在螺栓45上的螺帽46。螺栓45及螺帽46为紧固件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A设置有一对紧固件。

当拧松螺帽46时,螺栓45可以相对移动至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的长度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使重叠在壁用支架21上的轨道用支架22自由移动。当拧紧螺帽46时,通过从螺栓45与螺帽46的紧固力产生的摩擦力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的规定位置。如此,第1紧固部40可以在能够进行螺栓45与第1长孔43和第2长孔44的相对移动的任意位置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上。

再者,第1紧固部40的紧固件不限于螺栓45与螺帽46的组合。例如,只要能保持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的相对位置,则也可使用夹住壁用支架21和轨道用支架22而通过螺固力或弹簧力进行固定的夹具等。在使用夹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通过第2紧固部50将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固定后从第1固定部20A上卸下夹具而用于其他安装作业。

图8为表示将轨道用支架22重叠在壁用支架21上的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第2紧固部50由四个预制孔54和顶端形成有切刃(钻孔及螺纹切削刃)的4根自攻螺钉53构成。预制孔54设置在轨道用支架22的第2重叠部25的4个部位。预制孔54在第2重叠部25上配置成与矩形的角相对应这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是2行2列的格子状。

预制孔54具有与自攻螺钉53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预先设置在不会干涉第1长孔43的位置。进而,不论从轿厢用导轨11侧还是配重用导轨12侧观察,预制孔54都隔着第1紧固部40而配置在其宽度方向外侧。自攻螺钉53在第1重叠部24上开孔的同时通过螺纹切削来形成内螺纹而卡合至该内螺纹。

因此,当使自攻螺钉53抵接在预制孔54上并转动时,自攻螺钉53由预制孔54准确地加以引导,在远离第1长孔43的位置在第1重叠部24上形成具有内螺纹的螺孔而螺入至该螺孔。

重叠有第2重叠部25的第1重叠部24上不存在下孔等。因此,自攻螺钉53可以按照预制孔54在第1重叠部24的任意部位形成内螺纹而将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固定为任意位置关系。自攻螺钉53是与构成第1紧固部40的紧固件不同的紧固件的一例。如图8所示,有时将预制孔54中螺入有自攻螺钉53的4个部位分别称为第2紧固部50A~50D。

第1紧固部40可以在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的长度的范围内自由调整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的位置,另一方面,若对第1紧固部40施加过大的力,则有两支架21、22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之虞。相对于此,第2紧固部50是形成仿照自攻螺钉53的形状的内螺纹、自攻螺钉53紧固在该内螺纹中。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而不会容许它们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再者,预制孔54也可形成于第1重叠部24。在该情况下,为了能够通过自攻螺钉53在第2重叠部25的任意部位形成内螺纹,在第2重叠部25上不形成下孔等。

进而,也可将轨道用支架22配置在壁用支架21的下侧。如此一来,可以从轨道用支架22的下侧进行使用自攻螺钉53的施工作业,使得例如上侧的作业空间较少的井道3内的最上部附近的作业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在井道3的最上部与最下部之间的中间部或者最下部附近,优选将轨道用支架22配置在壁用支架21的上侧而从轨道用支架22的上侧进行使用自攻螺钉53的施工作业。

第2紧固部50的紧固件不限于自攻螺钉53。例如,也可在通过第1紧固部40调整了位置的壁用支架21及轨道用支架22上通过钻孔来开设共通的螺栓用孔,并在该螺栓用孔中嵌入螺栓而利用螺帽加以紧固。只要在之后开设的螺栓用孔中无间隙地嵌入螺栓,便与使用所述自攻螺钉53的紧固一样,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得以牢固地固定而在例如螺栓这样的紧固件被破坏之前基本上不会发生相对移动。

图9展示了通过第1紧固部40使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进行移动的状态。图9的实线展示的是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到离井道3的壁面3A(锚栓31)最远的位置的状态。图9的双点划线展示的是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到离井道3的壁面3A最近的位置的状态。

图9中,在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到离井道3的壁面3A最远的位置的状态和移动到离壁面3A最近的位置的状态下,分别以圆形符号表示第2紧固部50A~50D的位置。图9中,以虚线连结第2紧固部50A~50D而成的四个框55分别表示在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的长度的范围内使轨道用支架22自由移动时的第2紧固部50A~50D的移动范围。

像根据图9所示的框55而明确的那样,不论在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到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的长度的范围内的哪一位置的情况下,第2紧固部50的预制孔54都不会干涉第1长孔43。另外得知,第2紧固部50的预制孔54像图9所示那样离轨道用支架22的缘端部足够远,而且与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相距规定距离。

通过像这样在轨道用支架22上设置四个预制孔54,即便在使轨道用支架22移动到离井道3的壁面3A最远的位置或者反过来移动到离壁面3A最近的位置的情况下,第2紧固部50(50A~50D)也不会重叠在第1长孔43上。而且,可以在第2紧固部50与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之间确保规定距离,从而可以通过自攻螺钉53将轨道用支架22可靠地固定在壁用支架21上。

再者,所谓预制孔54干涉第1长孔43,是指相互的位置直接重叠、另外还有预制孔54靠近第1长孔43到规定距离以上的程度的状态。只要预制孔54不干涉第1长孔43、第2紧固部50与壁用支架21和轨道用支架22的缘端部以及第1长孔43相距规定距离,自攻螺钉53到壁用支架21和轨道用支架22的缘端部以及第1长孔43之间便会确保能够保持足以固定自攻螺钉53的强度的间隔。

进而,只要确保了间隔,在第2紧固部50也就是自攻螺钉53被破坏之以前,壁用支架21、第1长孔43便不会发生破损。因此,所述间隔根据壁用支架21及轨道用支架22的材质、厚度、形状等而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中,使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进行移动,由此,将轿厢用导轨11和配重用导轨12配置在距井道3的壁面3A,具体为距锚栓31的距离较为恰当的位置,使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

进而,在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固定至井道3的壁面3A的作业中,在已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预制孔54的引导使自攻螺钉53螺合至壁用支架21。由此,丝毫不需要考虑自攻螺钉53相对于壁用支架21的安装位置即可将轨道用支架22固定至壁用支架21的所期望的位置。

因此,根据第1固定部20A,作业人员的负担得以减轻,能够容易而且迅速、安全地进行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的固定作业。

第1固定部20A是利用自攻螺钉53将轨道用支架22固定在壁用支架21上,因此,轨道用支架22得以牢固地固定在壁用支架21上,对于地震等外力也能实现充分的耐久性。

进而,即便在假如因大地震等而导致轿厢用导轨11或配重用导轨12发生了些许形变的情况下,通过只须挪动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的位置来再次进行固定的作业,也能容易地修复导轨10的形变。

具体而言,将自攻螺钉53从壁用支架21及轨道用支架22上卸下,将现有的壁用支架21更换为新的。在该状态下修正轿厢用导轨11或配重用导轨12的位置,之后利用新的自攻螺钉53来紧固轨道用支架22与新的壁用支架21即可。

相对于在通过焊接来接合轨道用支架22与壁用支架21的情况下难以解开焊接部分来重新进行固定这一情形而言,这是一个优点,即便能够通过焊接再次进行固定,在已实施了内外装修的井道3的内部,会产生火花的焊接作业也不理想。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A由于在轨道用支架22的固定中不会产生火花,所以也较佳。

接着,对发生地震等而导致外力施加到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时的强度进行考察。如图8所示,在第1固定部20A中,第2紧固部50A、50B、50C、50D设置在轨道用支架22的周围。

例如,假设发生地震而像图8所示那样从轿厢5对轿厢用导轨11施加了负荷Pcy。负荷Pcy是沿与刃部17的高度方向垂直的井道3的前后方向Y作用于轿厢用导轨11的刃部17的顶端的力。

负荷Pcy作用于轿厢用导轨11时的第2紧固部50A~50D产生的反力的计算顺序如下。

[1]求作用于4个部位的第2紧固部50A~50D(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的力矩M(参考图10)和剪切力F(参考图11)。

[2]计算相对于力矩M的自攻螺钉53的反力R。

[3]计算相对于剪切力F的自攻螺钉53的反力S。

[4]将相对于力矩M和剪切力F的反力叠加来求出合力。

对这些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1]关于作用于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的力矩M和剪切力F

在负荷Pcy作用到轿厢用导轨11的情况下,作用于4根自攻螺钉53的中心位置的力矩M由式(1)表示。

【数式1】

在负荷Pcy作用到轿厢用导轨11的情况下,作用于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的剪切力F由式(2)表示。

【数式2】

F=Pcy …(2)

再者,式(1)及式(2)中的各符号在图8中有展示,而且各符号的意义如下。

L0:轿厢用导轨11的高度,

L1:轿厢用导轨11的背面16B到第2紧固部50D的距离,

δx:X方向的自攻螺钉53(预制孔54)的间隔,

δy:Y方向的自攻螺钉53(预制孔54)的间隔,

Pcy:从轿厢5施加至轿厢用导轨11的井道3的前后方向Y的负荷。

[2]关于相对于力矩M的各自攻螺钉53的反力R

图10展示了力矩M作用到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位置的状况,求此时的反力R1~R4。

计算时,假定以下事项。

(a)4个部位的第2紧固部50A~50D(各自攻螺钉53)均等地分担力(4根自攻螺钉53的反力R1~R4的值相等)。

(b)自攻螺钉53的反力的方向是与从自攻螺钉53的中心连结的线垂直的方向。

将反力R的X、Y方向的分力分别设为Rx、Ry,根据所述(a)的假定和力矩的平衡来解数式3,根据所述(b)的假定来解数式3和数式4,

【数式3】

【数式4】

由此,以如下方式求出相对于力矩M的反力Rx、Ry,

【数式5】

【数式6】

[3]关于相对于剪切力F的各自攻螺钉53的反力S

图11表示剪切力F作用到4根自攻螺钉53的中心位置时的反力S。

反力S仅有Y方向的分量,将其设为Sy。

反力S由4根自攻螺钉53均等地分担,因此Sy由下式表示。

【数式7】

[4]关于相对于力矩M和剪切力F的反力的叠加

如图10及图11所示,作用于第2紧固部50A、50B的自攻螺钉53的Ry与Sy相互呈反方向,若将它们叠加,则值较小。相对于此,作用于第2紧固部50C和50D的自攻螺钉53的Ry和Sy为同一方向,若将它们叠加,则值较大。

因此,第2紧固部50C、50D的自攻螺钉53产生最大的反力。第2紧固部50C、50D的自攻螺钉53产生的反力的值相同,因此对第2紧固部50C的自攻螺钉53产生的反力进行说明。

当通过式(5)~式(7)求出Rx、Ry、Sy时,像图12所示那样将它们叠加,由此求出作用于第2紧固部50C的自攻螺钉53的力T。

也就是说,通过式(8)求出作用于自攻螺钉53的力T。

【数式8】

如图8所示,在Pcx、Pwx、Pwy分别作用于第1固定部20A的情况下,与Pcy一样,也是求作用于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位置的力矩M和剪切力F、计算相对于力矩M及剪切力F的各自攻螺钉53的反力并叠加,由此求出作用于自攻螺钉53的力T。

尝试计算强度得知,与Pcy、Pwx作用于第1固定部20A情况相比,Pcx、Pwy作用于第1固定部20A的情况的一方,较大的力T作用于各自攻螺钉53。其原因在于,在Pcy、Pwx作用于第1固定部20A的情况下,较大的力矩M作用于各自攻螺钉53的中心位置。

接着,对使用具体的数值求出Pcy作用到第1固定部20A时的作用于自攻螺钉53的力的例子进行说明。

设定L0=89、L1=80,针对δx=δy=50的情况和δx=δy=100的情况这2个例子计算作用于自攻螺钉53的力T,将所得结果示于以下。

(a)δx=δy=50的情况,

根据式(1)和式(2),成为数式9、数式10,

【数式9】

【数式10】

F=Pcy…(10)根据式(5)和式(6),成为数式11,

【数式11】

根据式(7),成为数式12,

【数式12】

根据式(8),成为数式13,

【数式13】

(b)δx=δy=100的情况,

根据式(1)和式(2),成为数式14、数式15,

【数式14】

【数式15】

F=Pcy…(15)根据式(5)和式(6),成为数式16,

【数式16】

根据式(7),成为数式17,

【数式17】

根据式(8),成为数式18,

【数式18】

对根据式(13)获得的力T的值与根据式(18)获得的力T的值进行比较得知,自攻螺钉53的间隔δx、δy越大,力T便越小。因而得知,若第2紧固部50A~50D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自攻螺钉53的间隔扩大,则施加至各自攻螺钉53的负载减小,自攻螺钉53的负荷变小。可以说,若施加至自攻螺钉53的负载减小,则能够防止地震发生时的第1固定部20A的损坏或者大幅减轻损坏,获得理想的结果。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不论使轨道用支架22相对于壁用支架21移动至哪一位置,第2紧固部50都不会与第1紧固部40发生干涉,能够简易且可靠地将轨道用支架22固定在壁用支架21的规定位置。

进而,由于预先在轨道用支架22上形成有应螺入自攻螺钉53的预制孔54,因此,作业人员无须考虑自攻螺钉53的位置即可容易而且可靠、安全地将自攻螺钉53螺入至壁用支架21。

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中,相对于轿厢用导轨11或配重用导轨12的宽度方向,第2紧固部50设置在第1紧固部40的外侧(外方),X方向的自攻螺钉53的间隔即δx和Y方向的自攻螺钉53的间隔即δy的值较大地形成。

因此,第1固定部20A中,与δx及δy的值较小的情况相比,相对于负荷而产生的自攻螺钉53的反力较小。结果,施加至自攻螺钉53的负荷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自攻螺钉53的破损所导致的耐久性的降低。

接着,对另一实施方式的第1固定部20A进行说明。图13~图16展示在轨道用支架22的第2重叠部25上形成有多个预制孔54的例子。该例是在轨道用支架22的4个部位设定第2紧固部50A~50D并且在各第2紧固部50A~50D中分别形成4个预制孔54A~54D。

4个预制孔54A~54D相对于各第2紧固部50A~50D而言是以与大致正方形的角相对应这样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预制孔54A~54D引导自攻螺钉53的切刃的行进方向。自攻螺钉53在壁用支架21上穿孔而且形成与自攻螺钉53相对应的内螺纹而螺合至该内螺纹。

因此,可以通过自攻螺钉53来牢固且容易地进行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之间的固定。4个预制孔54A~54D沿第2重叠部25的X-Y平面排列,因此,可以根据轨道用支架22的移动位置来酌情选择预制孔54A~54D的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相对于井道3的壁面3A而言将轨道用支架22配置得最远时,在所有第2紧固部50A~50D中都选择预制孔54D。

在该情况下,例如若在第2紧固部50B、第2紧固部50C中选择预制孔54B或预制孔54C,则预制孔54B或预制孔54C会重叠在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无法在壁用支架21上螺入自攻螺钉53。相对于此,若选择预制孔54D,则自攻螺钉53不会重叠在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从而能够利用自攻螺钉53来可靠地紧固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

进而,也不存在第2紧固部50A~50D的间隔变窄的情况,能够可靠地防止第1固定部20A的强度降低。

图14展示了通过将轨道用支架22从图13所示的位置朝壁面3A的方向挪动而最大程度靠近壁面3A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选择预制孔54A作为第2紧固部50。

图15展示使轨道用支架22从图13所示的位置朝井道3的前方移动最大程度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选择预制孔54C作为第2紧固部50。图16展示了使轨道用支架22从图15所示的位置朝壁面3A的方向移动最大程度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选择预制孔54B作为第2紧固部50。

根据图14至图16所示的例子,在各例子中选择的预制孔54A、54C、54B中螺入了自攻螺钉53的情况下,所有第2紧固部50都能保持在与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以及第1长孔43的缘部相距规定距离程度的位置。因此,第1固定部20A能够充分确保源于第2紧固部50的紧固的强度。

进而,根据第1固定部20A,可以根据轨道用支架22的移动位置从多个预制孔54A~54D当中选择一个来螺入自攻螺钉53。因此,无须扩大壁用支架21的面积即可将由第1长孔43和第2长孔44决定的轨道用支架22的移动范围设定得较大。

由于第1重叠部24上未形成有下孔,因此可以在第1重叠部24的自由的部位利用自攻螺钉53形成内螺纹。因此,该第1固定部20A能够无级地调整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的相对位置。

接着,对使用上述固定装置20的第1固定部20A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3A上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壁用支架21的螺栓用孔36中穿入从井道3的壁面3A突出的锚栓31。在锚栓31上螺合螺帽32,由此将壁用支架21固定在壁面3A上。螺栓用孔36是沿着Y方向的长孔,因此,能使壁用支架21沿井道3的前后方向适当移动。因此,壁用支架21可以选择沿着井道3的前后方向的恰当位置而固定在壁面3A上。

其后,在壁用支架21的第1重叠部24上重叠轨道用支架22的第2重叠部25,在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相交叉的部位插通2根螺栓45。以螺栓45不会从轨道用支架22上脱落的方式松弛地固定螺帽46。

其后,在第1长孔43及第2长孔44的长度的范围内移动轨道用支架22,将垂直的轿厢用导轨11的脚部16的背面16B抵在该轨道用支架22的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上。并且,利用轿厢用轨道支承部26和轨夹33将轿厢用导轨11的脚部16夹住并通过螺栓34及螺帽35进行紧固。

同样地,将垂直的配重用导轨12的脚部16的背面16B抵在轨道用支架22的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上。并且,利用配重用轨道支承部27和轨夹33将配重用导轨12的脚部16夹住并通过螺栓34及螺帽35进行紧固。

当确定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相对于地面而垂直地立起的位置时,拧紧第1紧固部40的螺帽46,将轨道用支架22保持在壁用支架21的规定位置。

其后,选择预制孔54A~54D中的某一方来插入自攻螺钉53,并转动自攻螺钉53。自攻螺钉53的顶端的切刃被预制孔54A~54D中的某一方引导,在没有下孔的第1重叠部24上穿孔。自攻螺钉53在第1重叠部24上形成内螺纹并螺入至该内螺纹。由此,自攻螺钉53得以紧固在第1重叠部24上,第1重叠部24与第2重叠部25经由自攻螺钉53而得以牢固地固定。

第2紧固部50设置在不论将轨道用支架22配置在哪一位置都与第1长孔43、壁用支架21的缘端部以及轨道用支架22的缘端部相距规定距离程度的位置。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方法,能够简易而且安全可靠地将轿厢用导轨11及配重用导轨12安装在井道3内。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在任意位置将轨道用支架22牢固地固定在壁用支架21上。由于第2紧固部50在井道3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得较宽,因此,在例如因地震等而导致自攻螺钉53受到较大的负荷时,作用于自攻螺钉53的反力也较小,从而能够提供一种耐久性高的固定装置20。

通过在第2紧固部50中设置多个预制孔54A~54D,能够扩大轨道用支架22的移动范围,从而能够扩大壁用支架21与轨道用支架22的调整范围。

对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呈现的,并非意欲限定实用新型。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加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例如,图1所示的例子为曳引方式的电梯1,但也可为卷筒式电梯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