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6216发布日期:2019-11-08 23:2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楼宇事业的飞速发展,电梯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电梯行业的发展,电梯产品间的竞争日渐激烈,而与此同时,大量的老式住宅楼因为未配备电梯设施,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尤其对于老人、孩子、孕妇来说,上下楼更是一项难题,因此旧楼加装电梯迫在眉睫。对于旧楼存在的地下埋设电缆及管道不能迁移时,底坑深度不能过大,而底坑深度比较小时一般不能满足电梯使用要求,利用浅底坑技术可改善这一情况。浅底坑技术要求提供一定的检修空间,而底坑变浅,会使得检修空间变小,无法满足国标对于底坑检修空间的要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螺杆式电梯可移动停止装置可使底坑检修空间加大,这就解决了现有旧楼加装时浅底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浅底坑检修安全空间不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可以减小底坑深度,提高底坑空间利用率,降低土建成本,同时确保检修人员在底坑作业时的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设于首层地面以下底坑内,包括固定于电梯井道内的轨道组件、固定于电梯井道内或电梯厅门外的传动机构组件、铰接于传动组件机构可运动的缓冲器组件;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器组件收纳于井道壁和轿厢壁之间;当电梯需要检修时,操作人员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驱动所述缓冲器组件,使所述缓冲器组件通过所述轨道组件移动到指定位置,所述传动机构组件和缓冲器组件构成一定高度以提供底坑的避险空间,从而满足检修人员在底坑检修空间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组件安装在电梯井道内,包含轨道底板、轨道顶板、端部横板、安全开关、碟形弹簧组件,所述轨道组件可通过电动或手动方式在厅外或井道内驱动传动机构组件转动,带动缓冲器组件在井道内平移到达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包含地脚支架、传动轮系组件、转动手柄、链条、传动螺杆、定位光杆、从动轴、从动轴滚动轴承、螺杆滚动轴承,所述轨道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地脚支架固定于所述轨道组件上,分为地脚支架-大和地脚支架-小,所述传动螺杆、定位光杆位于所述地脚支架-大和地脚支架-小之间,所述传动螺杆通过位于两侧地脚支架上的滚动轴承分别与地脚支架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器组件包含缓冲器座、螺旋套筒、开关打板、缓冲器、防尘挡板,所述缓冲器组件与传动机构组件通过传动副传动连接,所述螺旋套筒固定在所述缓冲器组件的缓冲器座上,提供所述缓冲器组件平移的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和缓冲器组件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组件间的传动副进行配合控制,通过手动或电动装置可使缓冲器组件到达电梯底坑平面内的任一位置,并有效滞停;手动运行时通过传动副使传动机构的旋转转变为缓冲器组件的平移动作。具体地,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包含大链轮、小链轮、大齿轮、小齿轮,均靠近地脚支架其中某一侧安装,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及其安装架通过轴承可转动安装,传动副间进行啮合,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在井道内平移到达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的传动比可通过增加或减少传动机构的数目、改变传动机构的形式、结构,从而调整所需的传动比。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之间通过力阀机构控制,即当缓冲器组件受力超过一定值(所述力阀的设定值)时,所述缓冲器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会一起同步往下运动。具体地,所述轨道组件的所述碟形弹簧组件(力阀机构)分为初始碟形弹簧和终端碟形弹簧,每一侧各由一个或多个碟形弹簧组成,位于所述轨道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之间,当所述缓冲器组件受力超过一定值时,所述缓冲器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会一起同步往下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采用手动旋转时,所述传动机构组件包括一对或多对链轮/带轮和齿轮,所述链轮/带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带传动;当轮系向一侧转动时,驱动所述传动机构组件旋转,使所述缓冲器组件从收纳状态移动至到位状态;当轮系向另一侧转动时,驱动所述传动机构组件旋转,使所述缓冲器组件从到位状态移动至收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的所述链条/传动带可延伸至电梯井道外侧,并固定在电梯井道外侧的某一处,从而实现在电梯井道外手动或电动控制传动机构的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器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之间设有传力机构,以提供缓冲器组件发生移动时所需的力。具体地,所述缓冲器座通过所述传动螺杆(传力机构)和定位光杆与传动机构组件可靠连接转动,所述缓冲器座可与所述轨道底板发生不接触式相对运行,所述防尘挡板固定在所述缓冲器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器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之间还设有定位机构,确保所述缓冲器组件移动过程中保持垂直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停止装置还设有若干安全开关,包括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为收纳状态的初始安全开关,和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为到位状态的终端安全开关,以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处于收纳状态或到位状态。具体地,所述初始安全开关通过支座安装在所述轨道底板上,所述终端安全开关直接安装在所述轨道组件上。所述开关打板固定在缓冲器座上,开关打板包含一个或多个,通过分别在收纳和到位状态与安全开关触发,实现状态的转变。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器组件在收纳状态和到位状态的位置分别设有限位装置,用于保护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状态的所述安全开关。

进底坑检修前,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上的所述转动手柄使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啮合转动,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平移至到位状态,此时,所述缓冲器组件上的所述开关打板和位于所述轨道组件上的所述终端安全开关接触,直至所述缓冲器座碰到所述轨道组件上的所述端部横板,阻碍所述缓冲器组件进一步平移,以防止所述开关打板破坏所述终端安全开关,当所述缓冲器组件上端受到轿架压力作用时,所述缓冲器组件与所述传动机构组件一起受压同步向下运动,位于所述轨道组件和传动机构组件之间的所述碟形弹簧组件受压收缩,直至所述缓冲器组件下端接触所述轨道底板;当所述缓冲器组件上端的压力撤销后,所述缓冲器组件与传动机构组件一起同步往上运动,位于所述轨道组件和所述传动机构组件之间的所述碟形弹簧组件恢复初始状态。

检修退出底坑后,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上的所述转动手柄使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啮合转动,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平移至收纳状态,此时,所述缓冲器组件上的所述开关打板和位于所述轨道组件上的所述初始安全开关接触,直至所述缓冲器座碰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上的所述地脚支架-大,阻碍所述缓冲器组件进一步平移,以防止所述开关打板破坏所述初始安全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坑内增设可移动停止装置,当缓冲器组件处于到位状态时,能够满足检修人员在底坑检修空间的要求,当缓冲器组件处于收纳状态时,能够满足对于浅底坑深度的要求,且通过安装在轨道组件上的一对安全开关检测缓冲器组件的收纳或到位状态变化,当初始安全开关触发后,电梯能够正常运行,满足对于浅底坑深度的要求,当终端安全开关触发后,满足检修人员在底坑检修空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检修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工作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轨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传动机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详图剖面图;

图6为图4中B部的详图剖面图;

图7为图4中C部的详图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缓冲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碟形弹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轨道组件;110、轨道底板;120、轨道顶板;121、右侧轨道; 122、左侧轨道;130、端部横板;141、初始安全开关;142、终端安全开关; 150、碟形弹簧组件;151、初始碟形弹簧;152、终端碟形弹簧;200、传动机构组件;211、地脚支架-大;212、地脚支架-小;221、大链轮;222、小链轮; 223、大齿轮;224、小齿轮;230、转动手柄;240、链条;250、传动螺杆;260、定位光杆;270、从动轴;280、从动轴滚动轴承;290、螺杆滚动轴承;291、初始滚动轴承;292、终端滚动轴承;300、缓冲器组件;310、缓冲器座;320、螺旋套筒;330、开关打板;340、缓冲器;350、防尘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专利,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电梯的螺杆式可移动停止装置,设于首层地面以下底坑内,包括固定于电梯井道内的轨道组件100、固定于电梯井道内或电梯厅门外的传动机构组件200和铰接于传动组件机构可运动的缓冲器组件 300;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器组件300收纳于井道壁和轿厢壁之间;当电梯需要检修时,操作人员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驱动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使所述缓冲器组件300通过所述轨道组件100移动到指定位置,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和缓冲器组件300构成一定高度以提供底坑的避险空间,从而满足检修人员在底坑检修空间的要求。

具体地,如3、9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轨道组件100安装在电梯井道内,包含轨道底板110、轨道顶板120、端部横板130、安全开关、碟形弹簧组件;所述碟形弹簧组件150(力阀机构)分为初始碟形弹簧151和终端碟形弹簧152,每一侧各由一个或多个碟形弹簧组成,位于所述轨道组件100和传动机构组件 200之间,当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受力超过一定值时,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和传动机构组件200会一起同步往下运动。

具体地,如图4、5、6、7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包含地脚支架、传动轮系组件、转动手柄230、链条240、传动螺杆250、定位光杆 260、从动轴270、从动轴滚动轴承280、螺杆滚动轴承290,所述轨道组件100 和传动机构组件200可固定连接。所述地脚支架固定于所述轨道组件100上,分为地脚支架-大211和地脚支架-小212,分别固定于所述轨道组件100两侧,所述传动螺杆250、定位光杆260位于所述地脚支架-大211和地脚支架-小212 之间,所述传动螺杆250通过位于两侧地脚支架上的滚动轴承分别与地脚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包含大链轮221、小链轮222、大齿轮223、小齿轮224,均靠近所述地脚支架-大211一侧安装,其中,所述大链轮221和转动手柄230固定在电梯井道外侧,所述轨道组件100可通过电动或手动方式控制所述转动手柄230,在厅外或井道内驱动传动机构组件200转动,带动缓冲器组件300在井道内平移到达指定位置。所述从动轴270通过所述从动轴滚动轴承280与所述地脚支架-大211可转动安装,所述小链轮222和大齿轮223通过所述从动轴270可转动安装,所述小齿轮224和传动螺杆250固定安装,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的传动副间进行啮合,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在井道内平移到达指定位置。也就是说,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和缓冲器组件300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组件200间的传动副进行配合控制,通过手动或电动装置可使缓冲器组件300到达电梯底坑平面内的任一位置,并有效滞停;手动运行时通过传动副使传动机构的旋转转变为缓冲器组件300的平移动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的传动比可通过增加或减少传动机构的数目、改变传动机构的形式、结构,从而调整所需的传动比。

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包含缓冲器座310、螺旋套筒 320、开关打板330、缓冲器340、防尘挡板350,所述缓冲器座310通过所述传动螺杆250(传力机构)和定位光杆260(定位机构)与传动机构组件200可靠连接转动,所述缓冲器座310可与所述轨道底板110发生不接触式相对运行,所述防尘挡板350固定在所述缓冲器座310上;所述开关打板330固定在缓冲器座310上,开关打板330包含一个或多个,通过分别在收纳和到位状态与安全开关触发,实现状态的转变;所述螺旋套筒320固定在所述缓冲器组件300 的缓冲器座310上,可与所述传动螺杆250啮合传动,提供所述缓冲器组件300 平移的动力。

具体地,本实施例1中所述可移动停止装置还设有若干安全开关,包括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为收纳状态的初始安全开关141,和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 300为到位状态的终端安全开关142,以确认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处于收纳状态或到位状态。具体地,所述初始安全开关141通过支座安装在所述轨道底板110 上,所述终端安全开关142直接安装在所述轨道组件100上。

如图2所示,其工作状态包括收纳状态、到位状态以及在这2个状态之间的平移过程状态。

进底坑检修前,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上的所述转动手柄230使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啮合转动,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平移至到位状态,此时,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上的所述开关打板330和位于所述轨道组件100上的所述终端安全开关142接触,直至所述缓冲器座310碰到所述轨道组件100上的所述端部横板130,阻碍所述缓冲器组件300进一步平移,以防止所述开关打板330 破坏所述终端安全开关142,当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上端受到轿架压力作用时,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与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一起受压同步向下运动,位于所述轨道组件100和传动机构组件200之间的所述碟形弹簧组件受压收缩,直至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下端接触所述轨道底板110;当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上端的压力撤销后,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与传动机构组件200一起同步往上运动,位于所述轨道组件100和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之间的所述碟形弹簧组件恢复初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位状态。

检修退出底坑后,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上的所述转动手柄230使所述传动轮系组件啮合转动,带动所述缓冲器组件300平移至收纳状态,此时,所述缓冲器组件300上的所述开关打板330和位于所述轨道组件100上的所述初始安全开关141接触,直至所述缓冲器座310碰到所述传动机构组件200上的所述地脚支架-大211,阻碍所述缓冲器组件300进一步平移,以防止所述开关打板330破坏所述初始安全开关141。从而恢复收纳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及其他图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