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02067发布日期:2019-06-25 22:5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飞轮壳吊装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轮壳,通常安装于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外接曲轴箱,内置飞轮总成、起动机、油底壳等,在壳体上通常都设有一个散热窗,并且附加有散热盖板,结构特点上结构简单、容易安装等特点。飞轮壳的加工需要在不同的机床上加工才可以完成,在各机床上加工时,需要对工件进行吊运,飞轮壳的加工就需要有一种适合吊运的吊具。

授权公告号为cn204661137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轮壳吊具,包括与起吊设备连接的吊装支架1,所述吊装支架1的一端设有第一销座2,相对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销座3,所述第一销座2和所述第二销座3中分别设有定位销,两组定位销相对布置,分别与飞轮壳a上的定位销孔配合,对飞轮壳a在直径方向夹紧固定;并且,两组所述定位销中至少有一组为伸缩定位销,当固定飞轮壳a时,所述伸缩定位销从销座中旋出,对飞轮壳a进行定位固定,然后借助起吊设备将飞轮壳a输送到指定工位,再将所述伸缩定位销旋入销座中,方便飞轮壳a放下,以快速进行下一轮的起吊作业。虽然能够替代人工搬运,降低了劳动强度,然而,该实用新型需要在飞轮壳上预留销孔,对于没有定位销孔的飞轮壳不适用。

申请公布号为cn105565142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飞轮壳的吊装装置,飞轮壳上设有飞轮轴过孔,飞轮轴过孔上方的两侧分别设有过钉孔,吊装装置包括:本体,其呈板状,本体的上方设有吊装块,吊装块上设有吊装孔;两个定位杆,两个定位杆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两个定位杆位于本体下方的同一高度处,定位杆朝向本体的第二侧,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定位杆自飞轮壳的正面穿过过钉孔;以及压紧机构,压紧机构包括:摆杆,其第一端转动设置在本体的第二侧,竖直状态下,摆杆的第二端高于定位杆;以及压紧块,其固定在摆杆的第二端上,压紧块压紧在飞轮壳的背面上。该发明利用吊装装置运输飞轮壳,使运输过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该发明只能应用于飞轮壳的两侧开设有过钉孔的飞轮壳,对于只有飞轮轴过孔的飞轮壳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不需要在飞轮壳上设置吊装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飞轮壳的快速装夹,能够减少装夹时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吊装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包括吊钩机构和通过多条吊索挂设在所述吊钩机构上的钩挂机构;所述钩挂机构包括连接盘,所述吊索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盘上,所述连接盘中心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插设有底部带环形限位板的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内插设有拉杆,所述拉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套的下方位置套设有限位环体,所述拉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环体下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环体圆周面上均匀开设多个安装槽,所述连接盘底部呈圆周均匀设置数量与所述安装槽数量相同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部两侧转动设置一对活动板,一对活动板下端之间通过转轴与挂钩板相连接,所述挂钩板的内端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装槽内,所述挂钩板的外端仿形设置成飞轮壳内腔斜面形状,所述拉杆上且位于所述连接盘的上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锁紧杆,所述限位套上部开设有用于锁紧所述锁紧杆的l形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吊钩机构包括吊盘和设置在所述吊盘上的吊环,所述吊索的上端设置在所述吊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上部设置旋转手柄或者旋转盘。

进一步地,所述吊盘底部设置用于提拉所述拉杆的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吊盘底部中心位置的第一定滑轮,所述吊盘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定滑轮外侧设置第二定滑轮,所述拉杆顶部开设下部直径大于上部直径的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内转动设置有t形杆,所述t形杆上部设置拉环,所述拉环内固定拉绳一端,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上,且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设置手握棒。

进一步地,所述吊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吊盘上,或者所述吊环螺纹连接在所述吊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为3-6个。

进一步地,所述吊索的数量为2-6条。

进一步地,所述吊索为绳索或者索链。

进一步地,所述挂钩板的外端仿形部位外表面包覆有橡胶层。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吊钩机构钩挂在起重机的挂钩上,旋转并向上提拉拉杆以使得拉杆上的锁紧杆处于脱出l形卡槽的状态,同时钩挂机构的挂钩板外端处于收拢状态,之后起重机下降带动钩挂机构的挂钩降落至飞轮壳的腔孔中;

步骤2、旋转拉杆使得锁紧杆落入l形卡槽内,之后向下按压拉杆以使得钩挂机构的挂钩板下端处于张开状态,进而保证挂钩板外端与飞轮壳内腔斜面相贴合,之后旋转拉杆使得锁紧杆卡设在l形卡槽内;

步骤3、在起重机的起吊下利用本吊装结构将飞轮壳转移至目标位置并落下;

步骤4、旋转并向上提拉拉杆以使得锁紧杆由l形卡槽内脱出,此时挂钩板外端处于收拢状态,之后在起重机的起吊作用下降挂钩板完全从飞轮壳的腔孔中拉出。

进一步地,旋转拉杆的操作由手动操作旋转手柄或者旋转盘实现;向上提拉拉杆的操作由直接徒手向上提拉拉杆的方式实现,或者由向下拉动手握棒的方式实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针对目前飞轮壳的吊装要么需要在飞轮壳侧面开设相应插孔,要么需要复杂的操作才能完成吊装,存在装夹时间长、吊装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包括吊钩机构和通过多条吊索挂设在吊钩机构上的钩挂机构;钩挂机构包括连接盘,吊索的下端设置在连接盘上,连接盘中心开设有插孔,插孔内插设有底部带环形限位板的限位套,限位套内插设有拉杆,拉杆上且位于限位套的下方位置套设有限位环体,拉杆上且位于限位环体下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限位杆,限位环体圆周面上均匀开设多个安装槽,连接盘底部呈圆周均匀设置数量与安装槽数量相同的固定板,固定板底部两侧转动设置一对活动板,一对活动板下端之间通过转轴与挂钩板相连接,挂钩板的内端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装槽内,挂钩板的外端仿形设置成飞轮壳内腔斜面形状,拉杆上且位于连接盘的上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锁紧杆,限位套上部开设有用于锁紧锁紧杆的l形卡槽。

另外,为了便于实现提拉拉杆使得挂钩板的外端收拢起来时更加方便省力,在吊盘底部设置有用于提拉拉杆的提拉机构,且该提拉机构包括设置在吊盘底部中心位置的第一定滑轮,在吊盘底部且位于第一定滑轮的外侧设置第二定滑轮,在拉杆顶部开设下部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阶梯孔,在阶梯孔内转动设置有t形杆,在t形杆上部设置拉环,在拉环内固定拉绳的一端,而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且在拉绳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握棒。另外,为了表面将挂钩板伸入飞轮壳内腔时磕伤零件表面,在挂钩板的外端仿形部位的外表面包覆有橡胶层。

另外,旋转拉杆的操作采用手动操作旋转手柄或者旋转盘实现,从而避免了直接手握拉杆进行旋转带来的麻烦。另外,向上提拉拉杆的操作由向下拉动手握棒的方式实现,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将向上提拉的动作转换成向下拉动的动作,极大优化了操作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将手动操作的距离由居于中心位置的拉杆转移到居于外侧的手握棒,使得操作更加便捷、高效。本发明采用将挂钩板卡入飞轮壳的飞轮轴过孔的钩挂方式,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飞轮壳的吊装,尤其是侧面没有相应工艺孔槽的飞轮壳,适用范围广。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应该理解,为了使得技术方案更加明确,这里使用的“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方位的用语均为相对于图1的方位名词,不因视图的转换变换方位表述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包括吊钩机构和通过多条吊索1挂设在所述吊钩机构上的钩挂机构。

所述钩挂机构包括连接盘2,所述吊索1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盘2上,所述连接盘2中心开设有插孔3,所述插孔3内插设有底部带环形限位板4的限位套5,所述限位套5内插设有拉杆6,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套5的下方位置套设有限位环体7,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限位环体7下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限位杆8,所述限位环体7圆周面上均匀开设多个安装槽9,所述连接盘2底部呈圆周均匀设置数量与所述安装槽9数量相同的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10底部两侧转动设置一对活动板11,一对活动板11下端之间通过转轴与挂钩板12相连接,所述挂钩板12的内端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装槽9内,所述挂钩板12的外端仿形设置成飞轮壳内腔斜面形状,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连接盘2的上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锁紧杆13,所述限位套5上部开设有用于锁紧所述锁紧杆13的l形卡槽14。

所述吊钩机构包括吊盘15和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的吊环16,所述吊索1的上端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

所述吊环16固定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

所述安装槽9的数量为3个。

所述吊索1的数量为2条。

所述吊索1为绳索。

该实施例中,吊钩机构采用包括吊盘和设置在吊盘上的吊环的结构,而且吊索的上端设置在吊盘上,具有结构简单,强度高的优点。

另外,该实施例中,吊环采用固定设置在吊盘上的连接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吊钩机构的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

另外,安装槽的数量采用3个,且呈圆周均匀分布在限位环体上,当然也可以采用更多个安装槽,比如4个、5个或6个等。另外,吊索的数量为2条,2条吊索是保证起吊稳定的最少的设置,可以采用更多条吊索,比如3条、4条、5条或6条等,而且吊索也不限于使用绳索,也可以采用索链的结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包括吊钩机构和通过多条吊索1挂设在所述吊钩机构上的钩挂机构。

所述钩挂机构包括连接盘2,所述吊索1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连接盘2上,所述连接盘2中心开设有插孔3,所述插孔3内插设有底部带环形限位板4的限位套5,所述限位套5内插设有拉杆6,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套5的下方位置套设有限位环体7,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限位环体7下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限位杆8,所述限位环体7圆周面上均匀开设多个安装槽9,所述连接盘2底部呈圆周均匀设置数量与所述安装槽9数量相同的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10底部两侧转动设置一对活动板11,一对活动板11下端之间通过转轴与挂钩板12相连接,所述挂钩板12的内端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装槽9内,所述挂钩板12的外端仿形设置成飞轮壳内腔斜面形状,所述拉杆6上且位于所述连接盘2的上方位置沿径向设置有锁紧杆13,所述限位套5上部开设有用于锁紧所述锁紧杆13的l形卡槽14。

所述吊钩机构包括吊盘15和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的吊环16,所述吊索1的上端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

所述吊环16固定设置在所述吊盘15上。

所述安装槽9的数量为6个。

所述吊索1的数量为6条。

所述吊索1为索链。

所述拉杆6上部设置旋转手柄17。

该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徒手旋转拉杆,在拉杆上部设置有旋转手柄,当然也可以设置旋转盘。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吊盘15底部设置用于提拉所述拉杆6的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吊盘15底部中心位置的第一定滑轮18,所述吊盘15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定滑轮18外侧设置第二定滑轮19,所述拉杆6顶部开设下部直径大于上部直径的阶梯孔20,所述阶梯孔20内转动设置有t形杆21,所述t形杆21上部设置拉环22,所述拉环22内固定拉绳23一端,所述拉绳23的另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一定滑轮18和第二定滑轮19上,且所述拉绳23的另一端设置手握棒24。

所述吊环16螺纹连接在所述吊盘15上。

所述挂钩板12的外端仿形部位外表面包覆有橡胶层。

该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提拉拉杆使得挂钩板的外端收拢起来时更加方便省力,在吊盘底部设置有用于提拉拉杆的提拉机构,且该提拉机构包括设置在吊盘底部中心位置的第一定滑轮,在吊盘底部且位于第一定滑轮的外侧设置第二定滑轮,在拉杆顶部开设下部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阶梯孔,在阶梯孔内转动设置有t形杆,在t形杆上部设置拉环,在拉环内固定拉绳的一端,而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且在拉绳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握棒。另外,为了表面将挂钩板伸入飞轮壳内腔时磕伤零件表面,在挂钩板的外端仿形部位的外表面包覆有橡胶层。

实施例4:

一种飞轮壳吊装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吊钩机构钩挂在起重机的挂钩上,旋转并向上提拉拉杆6以使得拉杆6上的锁紧杆13处于脱出l形卡槽14的状态,同时钩挂机构的挂钩板12外端处于收拢状态,之后起重机下降带动钩挂机构的挂钩降落至飞轮壳的腔孔中;

步骤2、旋转拉杆6使得锁紧杆13落入l形卡槽14内,之后向下按压拉杆6以使得钩挂机构的挂钩板12下端处于张开状态,进而保证挂钩板12外端与飞轮壳内腔斜面相贴合,之后旋转拉杆6使得锁紧杆13卡设在l形卡槽14内;

步骤3、在起重机的起吊下利用本吊装结构将飞轮壳转移至目标位置并落下;

步骤4、旋转并向上提拉拉杆6以使得锁紧杆13由l形卡槽14内脱出,此时挂钩板12外端处于收拢状态,之后在起重机的起吊作用下降挂钩板12完全从飞轮壳的腔孔中拉出。

该实施例中,向上提拉拉杆6的操作由直接徒手向上提拉拉杆6的方式实现。

实施例5:

其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旋转拉杆6的操作由手动操作旋转手柄17或者旋转盘实现;同时,向上提拉拉杆6的操作由向下拉动手握棒24的方式实现。

该实施例中,旋转拉杆的操作采用手动操作旋转手柄或者旋转盘实现,从而避免了直接手握拉杆进行旋转带来的麻烦。

另外,向上提拉拉杆的操作由向下拉动手握棒的方式实现,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将向上提拉的动作转换成向下拉动的动作,极大优化了操作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将手动操作的距离由居于中心位置的拉杆转移到居于外侧的手握棒,使得操作更加便捷、高效。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