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整理装置及具有其的安检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5861发布日期:2020-03-06 08:2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托盘整理装置及具有其的安检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安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盘整理装置及具有其的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民航、海关等单位对旅客随行行李,在进入安检前均采取让旅客自行将随身行李物品送入待检区域。部分待检区提前准备承载行李的空托盘,空托盘由安检员提前摆放至待检区,待检区的空托盘用完后,由安检员从物品机或ct机出口段空托盘摆放区搬移至待检区。由于空托盘均摆放至待检区,旅客和安检员在取托盘时均需要在一个点进行取盘,从而会出现现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不利于提供安检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托盘整理装置及具有其的安检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托盘整理装置,包括:

输送台,输送台包括第一承载线和输送线,第一承载线位于输送线的下方,第一承载线用于承载空托盘,输送线用于输送装载有行李的空托盘;

整理平台,输送台与整理平台相邻设置,整理平台包括第二承载线和行李台,第二承载线位于行李台的下方,第二承载线用于承载空托盘,行李台用于放置空托盘以待装载行李;

其中,输送台上设置有第一取盘口,以通过第一取盘口获取第一承载线上的空托盘,整理平台上设置有第二取盘口,以通过第二取盘口获取第二承载线上的空托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设置在输送台远离整理平台的一侧,第二取盘口设置在整理平台远离输送台的一侧;

其中,第一取盘口与第二取盘口相对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为多个,多个第一取盘口沿第一承载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第二取盘口为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为多个,每个第一取盘口均可同时取出一个空托盘,第二取盘口为一个,第二取盘口可同时取出多个空托盘;

其中,第二取盘口可同时取出空托盘的数量等于第一取盘口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

吐盘机构,吐盘机构包括驱动部和翻转组件,驱动部与翻转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翻转组件相对于第一承载线转动,并使位于第一承载线上的空托盘脱离第一承载线且沿着翻转组件移动至第二承载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吐盘机构用于与空托盘一一相对应地设置,以使翻转组件将位于第一承载线上,且与第一取盘口相对应的空托盘移动至第二承载线上,且使空托盘与第二取盘口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线为辊筒输送线,辊筒输送线包括多个第一辊筒,相邻两个第一辊筒之间形成避让间隙;

其中,驱动部设置在第一承载线的下方,翻转组件的至少部分与避让间隙相对设置,且在避让间隙内可活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承载线包括:

滑落溜板,滑落溜板倾斜于第一承载线设置,且滑落溜板向上倾斜的一端靠近第一承载线,以在翻转组件驱动空托盘脱离第一承载线后,翻转组件与滑落溜板均向上倾斜,使空托盘由翻转组件移动至滑落溜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输送台上设置有检测器,检测器用于确定第一取盘口内是否具有取盘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行李台包括:

台面,台面与输送线平行设置;

助力转动部,助力转动部相对于台面可转动地设置,助力转动部用于与空托盘相接触,并在空托盘装载行李后,空托盘沿助力转动部移动至输送线;

其中,空托盘沿助力转动部的移动方向与空托盘沿输送线的移动方向具有预设夹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行李台还包括:

防跌落部,防跌落部设置在台面远离输送线的一侧,且凸出台面的上表面设置,以防止空托盘脱离台面;

其中,防跌落部与助力转动部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行李台还包括:

限位部,限位部凸出台面的上表面设置,且位于台面的端部,限位部与助力转动部间隔设置;

其中,防跌落部沿台面的长度方向延伸,限位部沿台面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台面与输送线之间设置有转动件,助力转动部上的空托盘通过转动件后移动至输送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输送线包括:

第二辊筒,第二辊筒为多个,多个第二辊筒可转动地设置,以用于输送空托盘;

第二托板,第二托板设置在第二辊筒的下方,或相邻两个第二辊筒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遮挡板,第一遮挡板设置在输送台和整理平台的第一端,以用于封闭第一承载线、输送线以及第二承载线的第一端;

第二遮挡板,第二遮挡板设置在整理平台的第二端,以用于封闭第二承载线的第二端;

其中,第一遮挡板与第二遮挡板位置可更换地设置,以使第一遮挡板设置在输送台和整理平台的第二端,第二遮挡板设置在整理平台的第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

框架,第一承载线、输送线、第二承载线和行李台均设置在框架上;

第三遮挡板,第三遮挡板设置在框架的第一侧,第一取盘口设置在第三遮挡板上;

第四遮挡板,第四遮挡板设置在框架的第二侧,第二取盘口设置在第四遮挡板上;

其中,第三遮挡板的一端与第一遮挡板相连接,第四遮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检系统,包括安检装置和托盘整理装置,托盘整理装置为上述的托盘整理装置。

本发明的托盘整理装置通过在输送台以及整理平台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取盘口和第二取盘口,从而可以实现从第一承载线以及第二承载线上分别获取空托盘,即可以用于旅客和安检员从不同位置获取空托盘,避免出现现场秩序混乱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二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三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四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五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吐盘机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吐盘机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吐盘机构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二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行李台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行李台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承载线或输送线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承载线或输送线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第一承载线或输送线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托盘整理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空托盘;10、第一承载线;11、避让间隙;12、第一辊筒;13、第一托板;14、第一检测器;15、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20、第二承载线;21、滑落溜板;22、转动部;23、第二检测器;30、吐盘机构;31、驱动部;311、推杆;32、翻转组件;321、转架;322、滚动部;33、第一铰链组件;331、第一底座;332、第一转轴;333、第一轴承;334、第一卡簧;34、第二铰链组件;341、第二底座;342、第二转轴;343、第二轴承;344、第二卡簧;40、框架;41、横梁;42、立柱;50、输送线;51、第二辊筒;52、第二托板;53、第三支撑件;54、第四支撑件;60、行李台;61、台面;62、助力转动部;63、防跌落部;64、限位部;65、转动件;66、第一安装件;67、第二安装件;70、第一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2、第三遮挡板;73、第四遮挡板;

100、输送台;110、第一取盘口;120、检测器;200、整理平台;210、第二取盘口。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公开。

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托盘整理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21,托盘整理装置包括:输送台100,输送台100包括第一承载线10和输送线50,第一承载线10位于输送线50的下方,第一承载线10用于承载空托盘1,输送线50用于输送装载有行李的空托盘1;整理平台200,输送台100与整理平台200相邻设置,整理平台200包括第二承载线20和行李台60,第二承载线20位于行李台60的下方,第二承载线20用于承载空托盘1,行李台60用于放置空托盘1以待装载行李;其中,输送台100上设置有第一取盘口110,以通过第一取盘口110获取第一承载线10上的空托盘1,整理平台200上设置有第二取盘口210,以通过第二取盘口210获取第二承载线20上的空托盘1。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托盘整理装置通过在输送台100以及整理平台20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取盘口110和第二取盘口210,从而可以实现从第一承载线10以及第二承载线20上分别获取空托盘1,即可以用于旅客和安检员从不同位置获取空托盘1,避免出现现场秩序混乱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送台100主要用于输送,而整理平台200主要用于旅客的行李整理,即从第二承载线20上获取空托盘1,然后放置到行李台60上,将行李放入到空托盘1内后,通过输送线50进行传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送台100以及整理平台200可以相拼接,当然二者也可以是一个整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110设置在输送台100远离整理平台200的一侧,第二取盘口210设置在整理平台200远离输送台100的一侧;其中,第一取盘口110与第二取盘口210相对设置。第一取盘口110与第二取盘口210分别位于托盘整理装置的两侧,即分别对应安检员和旅客的站位需求。当然,在客流较大的情况下,也不排除旅客站位于第一取盘口110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110为多个,多个第一取盘口110沿第一承载线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第二取盘口210为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取盘口110为多个,每个第一取盘口110均可同时取出一个空托盘1,第二取盘口210为一个,第二取盘口210可同时取出多个空托盘1;其中,第二取盘口210可同时取出空托盘1的数量等于第一取盘口110的数量。第一取盘口110一般都是对应安检员,故其空托盘1数量需求较小,且考虑到第一承载线10具有输送功能,故将第一取盘口110设计为小口,其长度可用于取出一个空托盘1。而第二取盘口210都是对应旅客,故其空托盘1数量需求较大,故将其设置为大开口,不同旅客可以从一个大开口中进行取盘。

如图7和图8所示,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吐盘机构30,吐盘机构30包括驱动部31和翻转组件32,驱动部31与翻转组件32驱动连接,以驱动翻转组件32相对于第一承载线10转动,并使位于第一承载线10上的空托盘1脱离第一承载线10且沿着翻转组件32移动至第二承载线20。空托盘1是传送到第一承载线10上的,故需要通过吐盘机构30将其转移到第二承载线20上,供旅客进行取盘,此设计方式不仅可以形成空托盘1的循环使用,且取托盘处不会出现空托盘1堆积的问题,整个安检位置较为简洁。

在一个实施例中,吐盘机构30用于与空托盘1一一相对应地设置,以使翻转组件32将位于第一承载线10上,且与第一取盘口110相对应的空托盘1移动至第二承载线20上,且使空托盘1与第二取盘口210相对应。当空托盘1位于翻转组件32所在位置处时,空托盘1与第一取盘口110相对应,即可以直接从第一取盘口110取出空托盘1,不用进行位置调整,而通过翻转组件32将空托盘1转送到第二承载线20处后,空托盘1与第二取盘口210相对应,旅客可以直接取空托盘1,也不用进行位置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吐盘机构30为多个,多个吐盘机构30独立设置,用于驱动多个空托盘1转送到第二承载线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吐盘机构30的驱动部31采用电动推杆、曲柄4杆机构、气缸、小动力油缸等,翻转组件32的吐盘角度β为0-30°。其中,驱动部31可以采用电动推杆与步进电机组合,电动推杆与伺服电机组合,气缸作为执行件,压缩空气推动气缸完成,或油缸作为执行件,液压泵、液压油推动油缸完成。翻转角度根据需求可自行设置,角度越大吐盘越快,角度越小吐盘越慢。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部31具有固定端,其固定端采用钣金结构、碳钢板、合金钢、型材件做连接铰接在框架40上。第一铰链组件33的第一转轴332与第一底座331之间设滚动轴承、无油衬套、鱼眼轴承、含油密封轴承,减小摩擦,第一转轴332两侧采用轴用卡簧固定、单侧轴肩固定另一侧为活动端固定,活动端可采用卡簧、开口销、螺纹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架321采用整体钣金焊接而成、采用钣金分段焊接再拼接而成、采用型材切割后拼接而成、或由板件折弯件。滚动部322可以直接采用流利条,或翻转组件32采用结构支架(转架321)+滚动轴承(滚动部322)、结构支架(转架321)+回转体(滚动部322)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线10上设置有避让间隙11;第一承载线10与第二承载线20相邻设置;驱动部31设置在第一承载线10的下方,翻转组件32的至少部分与避让间隙11相对设置;其中,驱动部31与翻转组件32驱动连接,以驱动翻转组件32相对于第一承载线10转动,并使位于第一承载线10上的空托盘1脱离第一承载线10且沿着翻转组件32移动至第二承载线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驱动部31驱动翻转组件32向上转动时,翻转组件32与位于第一承载线10上的空托盘1接触,且由于翻转组件32一端升高,故空托盘1会沿着翻转组件32移动,从而转移到第二承载线20上。

如图12所示,翻转组件32包括:转架321,驱动部31与转架321驱动连接,以驱动转架321相对于第一承载线10转动;滚动部322,滚动部322设置在转架321上,滚动部322的至少部分相对于转架321可转动地设置,以在滚动部322穿过避让间隙11与空托盘1相接触时,空托盘1沿滚动部322可移动地设置。驱动部31通过驱动转架321转动,转架321带动滚动部322向上转动,此时空托盘1会沿着滚动部322移动,且由于滚动部322为转动件,从而减小了空托盘1与滚动部322之间的摩擦力,空托盘1更容易脱离滚动部322。

在一个实施例中,滚动部322可以是滚轮、滚珠等能够转动的部件,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滚动部322为流利条,流利条与避让间隙11相对设置,且在避让间隙11内可活动地设置。流利条在原始状态时,可以是收纳在避让间隙11内,也可以是位于避让间隙11的下方,最好不与空托盘1相接触,在转移空托盘1时,滚动部322会由避让间隙11转出,从而驱动空托盘1。

在一个实施例中,避让间隙11为多个,多个避让间隙11沿第一承载线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滚动部322为多个,多个滚动部322与多个避让间隙11一一相对应地设置,以通过多个滚动部322驱动空托盘1脱离第一承载线10。一个吐盘机构30包括一个驱动部31以及一个翻转组件32,而翻转组件32可以保证一个转架321和设置在转架321上的多个滚动部322,从而将空托盘1稳定地举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架321为u型架,两个滚动部322分别设置在u型架的两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1所示,第一承载线10为辊筒输送线,辊筒输送线包括多个第一辊筒12,相邻两个第一辊筒12之间形成避让间隙11;其中,驱动部31设置在第一承载线10的下方,翻转组件32的至少部分与避让间隙11相对设置,且在避让间隙11内可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安装在框架40上,第一辊筒12的一端为驱动端,即动力源通过驱动第一辊筒12的一端来保证第一辊筒12相对于框架4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辊筒12驱动空托盘1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线10具有输送空托盘1的功能,即将空托盘1输送到预设位置后,通过吐盘机构30将其移动至第二承载线20。

如图20所示,多个第一辊筒12之间形成多个避让间隙11,第一承载线10还包括:第一托板13,多个避让间隙11中的部分避让间隙11可选择地对应有第一托板13或翻转组件32。

在一个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辊筒12为多个,即避让间隙11为多个,但并非每个避让间隙11内均对应有翻转组件32,故可以在未对应翻转组件32的避让间隙11内设置有第一托板13进行避让间隙11遮挡,此设置可以避免物体或人体误伸入到避让间隙1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托板13是可拆卸件,即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添加,当然也可以在需要添加翻转组件32时,将其进行拆除,整个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托板13可拆卸地设置在避让间隙11内;其中,第一托板13包括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口朝向空托盘1,容纳槽的槽底所在平面高于第一辊筒12的底部。设置在避让间隙11中部的第一托板13可视化更高,且安全保证更为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装置还包括:框架40,第一承载线10与第二承载线20均设置在框架40上,驱动部31铰接在框架40上,翻转组件32铰接在框架40上;其中,驱动部31包括推杆311,翻转组件32铰接在推杆311上,以在推杆311伸缩时,驱动翻转组件32相对于框架40转动。驱动部31驱动推杆311进行伸出时,翻转组件32相对于框架40转动,以此向上转动,从而使得空托盘1脱离翻转组件32。

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转组件32通过第一铰链组件33设置在框架40上,驱动部31通过第二铰链组件34设置在框架40上,而翻转组件32也通过一个第二铰链组件34设置在推杆311上。

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一铰链组件33包括第一底座331、第一转轴332、第一轴承333以及第一卡簧334,第一底座331设置在框架40上,翻转组件32设置在第一转轴332上,第一转轴332通过第一轴承333相对于第一底座331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卡簧334用于对第一转轴332进行限位。

如图12和图16所示,第二铰链组件34包括第二底座341、第二转轴342、第二轴承343以及第二卡簧344,第二卡簧344用于对第二转轴342进行限位,第二轴承343为关节转动轴承。其中,第二铰链组件34为两个,一个第二铰链组件34的第二底座341设置在框架40上,第二轴承343连接驱动部31,以使第二轴承343通过第二转轴342相对于第二底座341可转动地设置,另一个第二铰链组件34的第二底座341设置在推杆311上,第二轴承343连接翻转组件3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32和第二转轴342采用机械加工而成。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承载线20包括:滑落溜板21,滑落溜板21倾斜于第一承载线10设置,且滑落溜板21向上倾斜的一端靠近第一承载线10,以在翻转组件32驱动空托盘1脱离第一承载线10后,翻转组件32与滑落溜板21均向上倾斜,使空托盘1由翻转组件32移动至滑落溜板21。为了能够使得空托盘1快速地从翻转组件32上滑下,且翻转组件32的翻转角度β不用过大,故设置有一个滑落溜板21,当空托盘1进入到滑落溜板21时,由于滑落溜板21也倾斜设置,从而可以加速空托盘1的移动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承载线20还包括:转动部22,转动部22为多个,多个转动部22间隔地设置在滑落溜板21上,且相对于滑落溜板21可转动地设置,以在与空托盘1相接触时,空托盘1驱动转动部22转动;其中,滑落溜板21远离第一承载线10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用于与空托盘1相接触,以限制空托盘1脱离滑落溜板21。转动部22的设置可以减小空托盘1的摩擦力,转动部22可以是滚轮、滚珠等,当然滑落溜板21和转动部22可以选择流利条。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部22为助力机构,助力机构采用流利条、非标设计滑轮、非标机架和回转轴上安装轴承等助力机构;助力机构采用钣金结构、机加工件做支撑,支撑结构采用滑槽螺栓螺母、固定连接的螺栓螺母结构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止挡部的至少部分为缓冲件。框架40上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用于防止空托盘1脱离滑落溜板21,而缓冲件的设置可以缓解二者的冲击力。其中,止挡部可以包括橡胶垫、弹簧垫等。

如图6所示,输送台100上设置有检测器120,检测器120用于确定第一取盘口110内是否具有取盘操作。检测器120用于判断第一取盘口110内是否有手臂伸入,如果有,则翻转组件32不能进行翻转,避免夹到手臂。检测器120是一个保护器。检测器120可以是红外检测器、激光检测器、或视觉检测器,只要能够获取到人体的位置信息即可。检测器120可以是多个,沿第一取盘口110的延伸方向设置。

如图11所示,第一承载线10远离第二承载线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检测器14;第二承载线20远离第一承载线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检测器23。第一检测器14的设置可以确定空托盘1是否移动到位以及第一承载线10上是否设置有空托盘1,而第二检测器23可以确定空托盘1是否移动到位以及第二承载线20上是否设置有空托盘1。通过第一检测器14和第二检测器23的相互关联,可以准确地实现空托盘1在第一承载线10和第二承载线20上的转换。其中,第一检测器14和第二检测器23可以是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14和第二检测器23可以是红外检测器、激光检测器、或视觉检测器,只要能够获取到空托盘1的位置信息即可。

如图17和图18所示,行李台60包括:台面61,台面61与输送线50平行设置;助力转动部62,助力转动部62相对于台面61可转动地设置,助力转动部62用于与空托盘1相接触,并在空托盘1装载行李后,空托盘1沿助力转动部62移动至输送线50;其中,空托盘1沿助力转动部62的移动方向与空托盘1沿输送线50的移动方向具有预设夹角。从第二承载线20上取出空托盘1后,放置到助力转动部62上,将行李放入后,推动托盘以沿助力转动部62进入到输送线5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行李台60还包括:防跌落部63,防跌落部63设置在台面61远离输送线50的一侧,且凸出台面61的上表面设置,以防止空托盘1脱离台面61;其中,防跌落部63与助力转动部62间隔设置。防跌落部63主要是放置空托盘1由旅客侧掉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行李台60还包括:限位部64,限位部64凸出台面61的上表面设置,且位于台面61的端部,限位部64与助力转动部62间隔设置;其中,防跌落部63沿台面61的长度方向延伸,限位部64沿台面61的宽度方向延伸。限位部64主要是防止空托盘1由台面61的两个端部掉下,防跌落部63和两个限位部64限制了空托盘1的三个移动方向,故可以保证托盘沿助力转动部62进入到输送线5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台面61与输送线50之间设置有转动件65,助力转动部62上的空托盘1通过转动件65后移动至输送线50。助力转动部62可以是滚轮、滚珠、辊筒等。助力转动部62可以设置在输送台100和整理平台200的任意之一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助力转动部62可以是辊筒、滚轮、滚珠等。只需要保证其转动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助力转动部62为辊筒,助力转动部62通过第一安装件66安装到台面61上,而台面61则通过第二安装件67安装到框架4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台面61采用酚醛树脂、不锈钢、钢化玻璃等制成;台面61中部采用漏空结构,漏空结构有长方形孔、方形孔、圆形孔等,用于预装助力转动部62。助力转动部62为无动力助力机构,无动力辊筒、万向滚球、、粘贴减小摩擦力高分子板条、数个滚轮等,便于推托盘、行李等物品,助力机构埋装整理台面下方,使外观美观整洁。整理台尾部增加防倒溜限位条(防跌落部63),材质采用:酚醛树脂、铝合金、钢化玻璃、不锈钢、pom等,从推托盘、行李物品平面自由度考虑需要固定向后倒溜,防止物品掉落砸伤旅客,物品受损;台面61上设限位条(限位部64),限位条可用材质:铝合金、不锈钢、钢化玻璃、pp、pom等耐磨材料。助力机构采用钣金结构、机加工件做支撑,支撑结构(第一安装件66)采用滑槽螺栓螺母、固定连接的螺栓螺母结构固定;限位条采用钣金结构、机加工件做支撑,支撑结构(第二安装件67)采用滑槽螺栓螺母、固定连接的螺栓螺母结构固定。

如图19和图20所示,输送线50包括:第二辊筒51,第二辊筒51为多个,多个第二辊筒51可转动地设置,以用于输送空托盘1;第二托板52,第二托板52设置在第二辊筒51的下方,或相邻两个第二辊筒51之间。第二托板52的设置可以防止行李从相邻两个第二辊筒51之间落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托板52可拆卸地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辊筒51之间;其中,第二托板52包括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口朝向空托盘1,容纳槽的槽底所在平面高于第二托板52的底部,当行李掉下时,可以很方便地从容纳槽内取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辊筒5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支撑件53和第四支撑件54安装在框架40上,第二辊筒51的一端为驱动端,即动力源通过驱动第二辊筒51的一端来保证第二辊筒51相对于框架40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辊筒51驱动装有行李的托盘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托板13以及第二托板52采用不锈钢、碳钢喷塑、碳钢喷漆、硬质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等;第一托板13以及第二托板52采用分段钣金拼焊、采用整体拼焊、一次性注塑成型、吸塑成型等;第一托板13以及第二托板52采用螺栓连接固定、插接结构和螺栓组合连接固定等。

如图1至图5所示,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第一遮挡板70,第一遮挡板70设置在输送台100和整理平台200的第一端,以用于封闭第一承载线10、输送线50以及第二承载线20的第一端;第二遮挡板71,第二遮挡板71设置在整理平台200的第二端,以用于封闭第二承载线20的第二端;其中,第一遮挡板70与第二遮挡板71位置可更换地设置,以使第一遮挡板70设置在输送台100和整理平台200的第二端,第二遮挡板71设置在整理平台200的第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遮挡板70和第二遮挡板71属于可以互换的两个板体,即可以根据输送线50的出口方向确定第一遮挡板70和第二遮挡板71的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当输送线50的出口为第一端时,则第一遮挡板70设置在输送线50的第二端。相应的,如图4和图5所示,当输送线50的出口为第二端时,则第一遮挡板70设置在输送线50的第一端。此设计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了不同输送方向的需求,且可以保证输送线50和行李台60的对应位置不发生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托盘整理装置还包括:框架40,第一承载线10、输送线50、第二承载线20和行李台60均设置在框架40上;第三遮挡板72,第三遮挡板72设置在框架40的第一侧,第一取盘口110设置在第三遮挡板72上;第四遮挡板73,第四遮挡板73设置在框架40的第二侧,第二取盘口210设置在第四遮挡板73上;其中,第三遮挡板72的一端与第一遮挡板70相连接,第四遮挡板7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遮挡板70和第二遮挡板71。输送台100以及整理平台200均是搭建在框架40上,框架40由横梁41以及立柱42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40搭载所有机械、电气检测、开关、按钮、外罩板(各个遮挡板)、整理台等部件,因此框架40要有足够的强度。框架40由铝型材连接构成,立柱42、横梁41之间根据空间、受力等综合考虑采用角接件或螺栓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旅客侧设第二取盘口210,第二取盘口210下边沿低于下回传滚筒面(第一辊筒12的上表面),第二取盘口210左右两侧边靠近两侧立柱42,第二取盘口210的上边沿尽最大程度靠近台面61;安检员侧设第一取盘口110,第一取盘口110的下边沿低于下回传滚筒面,第一取盘口110左右两侧边靠近立柱42,第一取盘口110上边沿尽最大程度靠近输送线50;第一取盘口110以及第二取盘口210采用圆弧角结构,防止尖角伤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托盘整理装置的工作过程(由01开始经过02、03、04、05、06、07、08,最后由06或08循环回01):输送线50为行李输送单元,第一承载线10为空托盘自动回传单元,可a、b两侧取盘,a侧(安检员侧)有a1、a2两个取盘口(第一取盘口110),b侧(旅客侧)为一个大开口(第二取盘口210)。大开口结构设计重点突出取托盘空间,操作更加舒适便捷。旅客自行将位于膝盖高度附近的空托盘1取出,空托盘1放在物品整理台(行李台60),行李物品等放入空托盘1,推送至托盘输送位(输送线50),漫反光电感应到位后辊筒(第二辊筒51)自动向指定位置进行输送。安全检查完成后的行李,旅客自行取走各自行李物品,空托盘1进入下部自动回传单元,空托盘到位后自动吐盘机构(吐盘机构30)将空托盘送至等待取盘位(第二承载线20)。

本发明的托盘整理装置是一种集合空托盘自动回传、自动吐盘、行李搭载托盘后自动输送、托盘防滑落倒溜、工作循环位置检测系统、取盘模式切换于一体的大开口双向取托盘整理位,其可以结合行李物品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使用。

本发明的托盘整理装置性能稳定,结构合理,使用可靠,使用成本低,维护简单,使用时对维护技术专业要求适中,寿命长,材料方面无特殊材料,无污染环保,将机场、地铁、客运站等行李输送推向一个新的时代。且兼容输送机、物品机和ct机等,同时适用与物流输送行业、电商、冶金行业、重工业等的物料输送,具有较好的市场空间,适用面广,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安检系统,包括安检装置和托盘整理装置,托盘整理装置为上述的托盘整理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线10用于接收安检后传回的空托盘1,而输送线50用于将行李送入到安检装置内进行安检。其中,安检装置包括安检物品机或ct主机。

本发明的安检系统将行李台60和输送线50进行整合,且通过吐盘机构30能够将位于第一承载线10上的空托盘1转送至第二承载线20上,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s弯模段,节省s弯模段一半空间,成本降低一半,且避免出现剐蹭托盘、行走不顺等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