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卷装置以及放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3818发布日期:2019-12-27 14:4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放卷装置以及放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电池的极片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放卷装置以及放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对电芯的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电芯通过极片卷绕形成。在动力电池电芯制备工序中,需要将极片料卷通过放卷设备放卷以对便于下游加工设备对极片进行相应的加工。目前,在上一卷料卷放卷完成后,通过人工换卷,同时需要人工将下一卷的带头与上一卷的带尾连接固定。然而,由于受到员工个人技能的差异性影响,导致传统的手工接带耗时长,从而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放卷装置以及放卷设备。放卷装置能够较大程度地替代人工完成接带工作,从而有效缩短接带工序耗时,提高生产效率。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放卷装置,其包括:

放卷轴,用于安装具有带头和带尾的料卷;对接组件,设置于放卷轴的下游,放卷装置通过对接组件固定带头并使带头处于待对接状态;带头牵引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牵引部件,驱动部件与牵引部件相连接并能够驱动牵引部件沿预定轨迹在放卷位置和待对接位置移动,其中,牵引部件在放卷位置连接带头,牵引部件在待对接位置释放带头并且对接组件固定被释放的带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牵引部件包括第一支架和连接于第一支架上的气动式的第一吸附部件,第一支架与驱动部件相连接,沿放卷轴的径向,第一吸附部件与放卷轴间隔设置,牵引部件通过第一吸附部件吸附处于放卷位置的带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吸附部件包括具有吸气口的柔性吸盘,在放卷位置,柔性吸盘通过吸气口吸附带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放卷装置还包括带头检测传感器,带头检测传感器与放卷轴间隔设置,放卷装置通过带头检测传感器检测判断带头是否处于放卷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对接组件包括驱动单元、与驱动单元相连接的第二支架和连接于第二支架上的气动式的第二吸附部件,沿放卷轴的径向,第二吸附部件与放卷轴间隔设置,对接组件通过第二吸附部件吸附处于待对接位置的带头,对接组件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第二支架和第二吸附部件在待对接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吸附部件包括具有进气口的压板,压板通过进气口吸附带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放卷装置还包括贴胶组件,贴胶组件设置于放卷轴的下游和对接组件的上游,且牵引部件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沿预定轨迹在放卷位置、贴胶位置和待对接位置移动,放卷装置通过贴胶组件对处于贴胶位置的带头粘贴粘接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贴胶组件包括支承平台、与支承平台相对设置的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以及贴胶机构,贴胶机构设置于第一压紧件的上游,第一压紧件设置于第二压紧件的上游,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分别与支承平台之间形成过料间隙,第一压紧件和第二压紧件均能够靠近或远离支承平台移动以与支承平台共同压紧处于贴胶位置的带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放卷装置还包括切刀组件,切刀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压紧件的下游和第二压紧件的上游的切刀,支承平台具有与切刀相对应设置的让位刀槽,切刀组件通过切刀切断带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放卷装置还包括第一传动辊和第二传动辊,第一传动辊设置于贴胶组件的上游和放卷轴的下游,第二传动辊设置于贴胶组件的下游和对接组件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料卷的放卷轴、用于对接带头的对接组件和用于牵引带头的带头牵引组件。带头牵引组件的牵引部件能够在放卷位置连接料卷的带头。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作用下,牵引部件能够将带头牵引至待对接位置,然后将带头移交给对接组件,再由对接组件完成接带工序。由于通过带头牵引组件和对接组件相互协同作业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将带头定位于待对接位置并完成接带,因此较大程度地替代人工接带方式,从而有效缩短接带工序耗时,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个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放卷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的放卷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放卷设备包括两个放卷装置,两个放卷装置之间具有中间分界线,两个放卷装置分别设置于中间分界线的两侧,其中,沿远离中间分界线的方向,两个放卷装置各自所包括的对接组件和带头牵引组件间隔排布设置,对接组件靠近中间分界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放卷设备还包括与对接组件间隔设置的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放卷设备通过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检测判断两个料卷的边缘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放卷设备还包括支承板,支承板具有与牵引部件的预定轨迹相对应的第一让位孔和与对接组件相对应的第二让位孔,第一让位孔和第二让位孔在待对接位置相连通,放卷设备还包括两个第三传动辊和一个引导辊,两个第三传动辊间隔设置,两个第三传动辊之间形成过料空隙,引导辊设置于第三传动辊的下游。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放卷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驱动部件和牵引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装置中牵引部件移动至贴胶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装置中牵引部件移动至待对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设备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放卷设备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设备处于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设备处于另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放卷设备处于又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放卷装置;11、放卷轴;12、贴胶组件;121、支承平台;122、第一压紧件;123、第二压紧件;124、贴胶机构;13、对接组件;131、第二支架;132、第二吸附部件;14、带头牵引组件;141、牵引部件;141a、第一支架;141b、第一吸附部件;142、主动轮;143、从动轮;144、环形柔性件;15、带头检测传感器;16、切刀组件;17、第一传动辊;18、第二传动辊;

20、放卷设备;21、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22、支承板;221、第一让位孔;222、第二让位孔;23、第三传动辊;24、引导辊;99、料卷;100、中间分界线;

x、放卷位置;y、贴胶位置;z、待对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和放卷设备20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用于对极片料卷99执行放卷操作。极片自身为薄片结构。为了方便运输和使用,通常会将带状的极片卷绕形成料卷99。料卷99具有外露的带头和最内层的带尾。当需要对极片进行后续加工时,通过预先对料卷99进行放卷操作再对极片进行相应加工。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包括放卷轴11、对接组件13和带头牵引组件14。

本实施例的放卷轴11可以为气涨轴。放卷轴11用于安装料卷99的部分为可膨胀结构。将料卷99套设到放卷轴11上之后,放卷轴11的可膨胀结构发生膨胀以涨紧料卷99,使得放卷轴11和料卷99之间形成紧配合,有效通过放卷轴11向料卷99传输旋转力矩。

本实施例的对接组件13设置于放卷轴11的下游。放卷装置10能够通过对接组件13固定带头并使带头处于待对接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头牵引组件14包括驱动部件(图中未示出)和牵引部件141。驱动部件与牵引部件141相连接并且驱动部件能够驱动牵引部件141沿预定轨迹在放卷位置x和待对接位置z移动。牵引部件141在放卷位置x能够连接固定料卷99的带头。牵引部件141通过牵引带头移动完成料卷99正常开卷操作。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从放卷位置x向待对接位置z移动。当牵引部件141移动至待对接位置z后,牵引部件141在待对接位置z释放带头。同时,对接组件13连接固定被释放的带头,从而完成带头交接动作。对接组件13连接固定的带头处于待对接状态,等待与另一接近完成放卷的料卷99的带尾对接。在带头和带尾完成对接操作后,对接组件13会重新释放带头,以使料卷99继续向下一工序送料。在一个示例中,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贴胶位置y,此时通过人工贴胶的方式在带头的预定位置粘贴粘接胶,或者,在对接组件13连接固定带头之后,通过人工贴胶方式在带头的预定位置粘贴粘接胶。这样,带头和带尾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粘接胶粘接固定,完成对接动作。牵引部件141可以在放卷位置x、贴胶位置y和待对接位置z往复移动。可选地,粘接胶可以是胶水或双面胶。贴胶位置y位于放卷位置x的下游和待对接位置z的上游。本申请中,“上游”和“下游”主要指的是极片加工顺序,并不限定实际的结构和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放卷轴11和对接组件13位于牵引部件141的移动轨迹的同一侧。从图2所示出的状态和位置观察,放卷轴11和对接组件13位于牵引部件141的移动轨迹的下方。牵引部件141的移动轨迹具有依次第一平直段、和第一平直段相交的第二平直段以及与第二平直段相交的第三平直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第三平直段彼此之间通过圆弧段过渡连接。第一平直段和第三平直段均位于第二平直段的同一侧。放卷轴11与第一平直段上远离第二平直段的区域相对应,同时处于放卷位置x的牵引部件141位于该区域并与放卷轴11之间间隔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大于料卷99的厚度。料卷99的厚度指的是最外层至最内层之间的距离。对接组件13与第三平直段上远离第二平直段的区域相对应设置,同时处于待对接位置z的牵引部件141位于该区域。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部件包括动力单元和传动单元。传动单元包括与动力单元相连接的主动轮142、从动轮143以及与主动轮142和从动轮143相连接的环形柔性件144。牵引部件141与环形柔性件144相连接。驱动部件通过传动单元带动牵引部件141移动。在一个示例中,动力单元可以是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环形柔性件144可以是链条、同步带或皮带,相对应地,主动轮142和从动轮143均为齿轮或皮带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包括用于安装料卷99的放卷轴11、用于对接带头的对接组件13和用于牵引带头的带头牵引组件14。带头牵引组件14的牵引部件141能够在放卷位置x连接料卷99的带头。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作用下,牵引部件141能够将带头牵引至待对接位置z,然后将带头移交给对接组件13,再由对接组件13完成接带工序。由于通过带头牵引组件14和对接组件13相互协同作业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将带头定位于待对接位置z并完成接带,因此较大程度地替代人工接带方式,从而有效缩短接带工序耗时,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由于带头牵引组件14和对接组件13相互协同作业,有效保证带头位置定位的精准度,有利于提高后续带头和带尾接带时两者的对齐精度,从而降低带头和带尾完成接带后两者发生错位的可能性,进而降低由于带头和带尾发生错位而导致极片经过刀模冲切后左右极耳成形不对称带来的极片报废或极片在经过刀模时会直接造成极片断带的可能性。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牵引部件141包括第一支架141a和连接于第一支架141a上的气动式的第一吸附部件141b。第一支架141a与驱动部件相连接。沿放卷轴11的径向,第一吸附部件141b与放卷轴11间隔设置。牵引部件141能够通过第一吸附部件141b吸附处于放卷位置x的带头。第一吸附部件141b能够产生吸附力以牢固地吸住带头。第一吸附部件141b通过吸附的方式连接固定带头,从而对带头施加的应力更加缓和、均衡,有效降低牵引部件141对带头施加过大应力而造成带头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件141b与负压设备相连接,利用负压产生吸附力。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1a呈板状结构。第一支架141a具有第一平直板、与第一平直板相交的第二平直板以及与第一平直板相平行的第三平直板。第一平直板、第二平直板和第三平直板构造成台阶状结构。第一支架141a通过第一平直板与驱动部件相连接。第一吸附部件141b设置于第三平直板。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件141b包括具有吸气口的柔性吸盘。在放卷位置x,柔性吸盘通过吸气口吸附带头。柔性吸盘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吸附带头的过程中,柔性吸盘能够缓冲带头与柔性吸盘瞬间接触碰撞时产生的碰撞应力,有效降低极片被牵引部件141撞击而发生损坏或出现凹陷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极片的结构完整性和平整性。可选地,柔性吸盘的材质可以是硅胶或橡胶。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吸盘呈长条形结构,其大致与极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柔性吸盘吸附带头时,柔性吸盘能够在极片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对极片施加牵引力,从而降低极片在宽度方向上受力不均衡而导致断裂的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件141b包括至少两个柔性吸盘。至少两个柔性吸盘沿放卷轴11的轴向间隔设置。在放卷位置x,吸气口朝向放卷轴11。至少两个柔性吸盘沿极片的宽度方向分布,从而各个柔性吸盘吸附带头时,柔性吸盘能够在极片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对极片施加牵引力,从而降低极片在宽度方向上受力不均衡而导致断裂的可能性,另外,当其中一个吸盘发生损坏或者与极片之间存在缝隙而无法对极片施加吸附力时,其余的吸盘仍然能够对带头施加吸附力,从而保证加工过程连续性。

参见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对接组件13包括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与驱动单元相连接的第二支架131和连接于第二支架131上的气动式的第二吸附部件132。沿放卷轴11的径向,第二吸附部件132与放卷轴11间隔设置。对接组件13通过第二吸附部件132吸附固定处于待对接位置z的带头。对接组件13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第二支架131和第二吸附部件132在待对接位置z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吸附部件132能够产生吸附力以牢固地吸住带头。第二吸附部件132通过吸附的方式连接固定带头,从而对带头施加的应力更加缓和、均衡,有效降低牵引部件141对带头造成结构性破坏的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附部件132与负压设备相连接,利用负压产生吸附力。第二吸附部件132在待对接位置z和对接位置之间沿直线移动。驱动单元可以是伸缩缸。第二吸附部件132在待对接位置z时,能够为带头牵引组件14的牵引部件141让位,使得牵引部件141能够顺利经过第二吸附部件132并完成带头交接工作。在第二吸附部件132吸附带头后,驱动单元能够驱动第二吸附部件132移动至对接位置,并与另一接近完成放卷的料卷99的带尾进行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附部件132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的压板。压板通过进气口吸附带头。压板上设置进气口的表面为平整面。在吸附带头的过程中,压板的平整面能够避免带头与柔性吸盘瞬间接触碰撞时产生的局部碰撞应力集中的情况,有效降低极片撞击压板时发生损坏或出现凹陷的可能性,有效保护极片的结构完整性和平整性。在压板具有至少两个进气孔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进气口沿极片的宽度方向排布,从而各个进气口吸附带头时,压板能够在极片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对极片施加牵引力,从而降低极片在宽度方向上受力不均衡而导致断裂的可能性,另外,当其中一个进气口发生堵塞或者与极片之间存在缝隙而无法对极片施加吸附力时,其余的进气口仍然能够对带头施加吸附力,从而保证加工过程连续性。

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还包括贴胶组件12。贴胶组件12设置于放卷轴11的下游和对接组件13的上游。牵引部件141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沿预定轨迹在放卷位置x、贴胶位置y和待对接位置z移动。放卷装置10通过贴胶组件12对处于贴胶位置y的带头粘贴粘接胶,以能够代替人工粘贴粘接胶的工序,进一步替代人工操作,降低加工过程中的人工投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粘贴粘接胶的位置准确度。

本实施例的贴胶组件12包括支承平台121、与支承平台12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以及贴胶机构124。第一压紧件122设置于第二压紧件123的上游。贴胶机构124设置于第一压紧件122的上游。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分别与支承平台121之间形成过料间隙。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均能够靠近或远离支承平台121移动。第一压紧件122和/或第二压紧件123能够与支承平台121共同压紧处于贴胶位置y的带头。本实施例的贴胶组件12还包括与第一压紧件122相连接的第一驱动器以及与第二压紧件123相连接的第二驱动器。第一驱动器能够驱动第一压紧件122靠近或远离支承平台121移动,而第二驱动器能够驱动第二压紧件123靠近或远离支承平台121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承平台121、与支承平台12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紧件122、第二压紧件123、放卷轴11以及对接组件13均位于牵引部件141的移动轨迹的同一侧,而贴胶机构124位于牵引部件141的移动轨迹的另一侧。

在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贴胶位置y时,第一压紧件122保持抬起状态,而第二压紧件123下压并与支承平台121夹紧带头,然后贴胶机构124对带头执行第一次贴胶动作。完成第一次贴胶动作之后,第二压紧件123抬起,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待对接位置z。然后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均下压并与支承平台121夹紧极片,从而对极片施加夹紧力,提高带头在贴胶过程中的位置稳定性。贴胶机构124对带头执行第二次贴胶动作。完成第二次贴胶动作之后,第一压紧件122抬起,而第二压紧件123继续保持下压状态。在带头上第一次贴胶时粘贴的粘接胶与另一料卷99的带尾粘接后,第二压紧件123抬起。带头和另一料卷99的带尾继续沿送料方向进给,从而带头上经过第二次贴胶粘贴的粘接胶会与带尾粘接,以使两者粘接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承平台121朝向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的表面为平整面,而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朝向支承平台121的表面为平整面。这样,第一压紧件122或第二压紧件123与支承平台121夹紧极片时不会使极片上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降低第一压紧件122或第二压紧件123与支承平台121夹紧极片时对极片的结构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还包括第一传动辊17和第二传动辊18。第一传动辊17设置于贴胶组件12的上游并且设置于放卷轴11的下游。第二传动辊18设置于贴胶组件12的下游并且设置于对接组件13的上游。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经过第一传动辊17后,后续的极片会贴在第一传动辊17上,从而在牵引部件141继续牵引带头移动时,第一传动辊17会跟随同步转动,降低极片传输阻力,也降低极片移动过程中自身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经过第二传动辊18后,后续的极片会贴在第二传动辊18上,从而在牵引部件141继续牵引带头移动时,第二传动辊18会跟随同步转动,降低极片传输阻力,也降低极片移动过程中自身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在对接组件13能够从待对接位置z移动至对接位置的实施例中,放卷装置10还包括与第二传动辊18相连接的伸缩机构。伸缩机构能够驱动第二传动辊18与对接组件13同步移动。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还包括切刀组件16。切刀组件16包括设置于第一压紧件122的下游并且设置于第二压紧件123的上游的切刀。支承平台121具有与切刀相对应设置的让位刀槽。切刀组件16通过切刀切断完成放卷的料卷99的带尾。在放卷轴11上安装的料卷99接近完成放卷工序时,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同时下压并与支承平台121共同夹紧料卷99的带尾,启动切刀沿让位刀槽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将极片切断。第一压紧件122和第二压紧件123抬起,靠近第一压紧件122的切断段为废弃料段,通过人工进行回收,而靠近第二压紧件123的切断段用于与另一个料卷99的带头对接。切刀组件16还包括与切刀相连接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切刀作直线移动。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还包括带头检测传感器15。带头检测传感器15与放卷轴11间隔设置。放卷装置10通过带头检测传感器15检测判断带头是否处于放卷位置x。带头检测传感器15检测判断带头处于放卷位置x时,牵引部件141启动以连接固定带头。带头检测传感器15检测判断带头未处于放卷位置x时,需要启动放卷轴11转动或者通过人工转动料卷99以使带头处于放卷位置x。带头检测传感器15能够辅助操作人员检测带头位置,提高操作便利性和设备自动化程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带头检测传感器15可以是红外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包括用于安装料卷99的放卷轴11、用于对接带头的对接组件13和用于牵引带头的带头牵引组件14。带头牵引组件14的牵引部件141能够主动连接料卷99的带头并且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作用下,牵引部件141能够将带头牵引至待对接位置z,然后将带头移交给对接组件13。由于通过带头牵引组件14和对接组件13相互协同作业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将带头定位于待对接位置z,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较大程度地替代人工接带,从而有效缩短接带工序耗时,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放卷设备20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的放卷装置10,从而提升放卷设备20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放卷设备20包括两个放卷装置10。两个放卷装置10之间具有中间分界线100。两个放卷装置10分别设置于中间分界线100的两侧。沿远离中间分界线100的方向,两个放卷装置10各自所包括的对接组件13和带头牵引组件14间隔排布设置。相对于带头牵引组件14,对接组件13更加靠近中间分界线100。两个放卷装置10各自所包括的相同的零部件相对于中间分界线100的设置方式或排布次序大致相同。

参见图7至图11所示的状态和位置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的放卷设备20包括两个放卷装置10。放卷设备20工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初始上料步骤:通过人工将两卷料卷99分别套设在左侧的放卷轴11和右侧的放卷轴11上;当右侧的料卷99作为工作料卷99时,左侧的料卷99为备用料卷99;

工作料卷99放卷:启动右侧的放卷装置10,第一次放卷时可以通过人工牵引带头,将带头绕过第一传动辊17和第二传动辊18并牵引至下游加工设备,然后执行放卷操作;

对接:参见图8所示,在右侧料卷99接近完成放卷时,启动左侧放卷装置10,通过带头检测传感器15检测判断料卷99的带头处于放卷位置x,通过牵引部件141连接固定带头,然后牵引部件141牵引着带头从放卷装置10向待对接位置z移动;参见图9所示,在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贴胶位置y时,通过人工贴胶方式或者使用贴胶组件12对带头的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次贴胶;参见图10所示,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待对接位置z,通过人工贴胶方式或者使用贴胶组件12对带头的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次贴胶,以使带头上形成两处粘接胶区域;然后,牵引部件141释放带头,同时对接组件13连接固定带头,牵引部件141重新回到放卷位置x;参见图11所示,对接组件13带动带头从待对接位置z移动至对接位置,此时,右侧的对接组件13带动右侧工作料卷99的带尾从待对接位置z移动至对接位置,在两个对接组件13的共同压紧作用下,带头和带尾粘接连接固定;然后左侧和右侧的对接组件13重新回复到待对接位置z;备用料卷99的带头和工作料卷99的带尾连接固定后,左侧放卷装置10继续放卷,保持向下游加工设备输送的极片不断续;

工作料卷99上料:在右侧的放卷轴11上重新安装料卷99,等待将工作料卷99的带头与备用料卷99的带尾对接,以持续向下游加工设备输送极片;

备用料卷99上料:在备用料卷99放卷完成后,重新安装备用料卷99;

按照以上步骤,实现放卷设备20自动执行放卷和接带动作,连续不断供应极片。加工期间主要通过人工安装料卷99,其它工序基本都可实现自动化,从而较大程度地降低加工过程人工依赖度,也有利于实现一人同时监控多个放卷设备20的资源匹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接组件13包括第二吸附部件132。第二吸附部件132包括具有进气口的压板。压板背向放卷轴11的表面(也即朝向中间分界线100的表面)为平整面,而进气口设置于该平整面。设置于中间分界线100的两侧的两个对接组件13各自的压板的平整面相互平行。左侧或右侧的牵引部件141牵引带头移动至待对接位置z时,左侧或右侧的牵引部件141位于两个对接组件13之间并与相应的左侧或右侧的对接组件13位置相对应。在一个实施例中,放卷装置10中的支承平台121上用于支承极片的表面与第一传动辊17的外周面和第二传动辊18的外周面相切并且垂直中间分界线100。压板的平整面和第二传动辊18的外周面相切且平行于中间分界线1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设备20还包括与对接组件13间隔设置的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21。从图7所示出的状态和位置观察,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21位于对接组件13的下方。放卷设备20通过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判断两个料卷99的边缘对齐,以保证两个料卷99的带头和带尾对接时彼此能够精准对齐,降低两者在宽度方向上出现位置错移的可能性,进而降低由于带头和带尾对接发生错位而导致极片经过刀模冲切后左右极耳成形不对称带来的极片报废或极片在经过刀模时会直接造成极片断带的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边缘对齐检测传感器21可以是红外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放卷设备20还包括支承板22。支承板22具有与牵引部件141的预定轨迹相对应的第一让位孔221和与对接组件13相对应的第二让位孔222。第一让位孔221和第二让位孔222在待对接位置z相连通。第一让位孔221对牵引部件141具有引导限位作用。中间分界线100将第二让位孔222分成两部分,从图7所示出的状态和位置观察,位于中间分界线100左侧的部分大于位于中间分界线100右侧的部分,从而左侧的对接组件13移动的行程可以大于右侧的对接组件13移动的行程。在放卷装置10包括第二传动辊18的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辊18从第二让位孔222伸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设备20还包括两个第三传动辊23和一个引导辊24。两个第三传动辊23间隔设置。两个第三传动辊23之间形成过料空隙。两个第三传动辊23设置于对接组件13的下游。引导辊24设置于第三传动辊23的下游。左侧的放卷装置10放卷时,极片绕过左侧的第三传动辊23和引导辊24向下游加工设备输送。右侧的放卷装置10放卷时,极片绕过右侧的第三传动辊23和引导辊24向下游加工设备输送。第三传动辊23和引导辊24能够提升极片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卷设备20包括能够执行放卷和接带动作的放卷装置10。放卷装置10通过带头牵引组件14和对接组件13相互协同作业能够快速执行放卷动作并且准确地将带头定位于待对接位置z,从而提升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较大程度上替代人工接带,从而有效缩短接带工序耗时,提高生产效率。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