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9366发布日期:2020-03-27 12:29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门机安装方式通常为轿顶安装或立柱安装,轿顶安装一般适用于轿门重量不大的情况,若轿门较重时,轿顶安装会出现强度不足的风险,则一般会采用门机立柱安装,即从轿厢底部左右各引出一根立柱用于固定门机。但这种安装结构不便于门机的定位,并且电梯长期运行之后,门机系统容易出现晃动等故障,门机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可以方便门机的安装定位,保证门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包括:

与轿厢架的立梁相固定且水平延伸的支撑梁;

固定于支撑梁端部的门机挂架;

安装在所述门机挂架上的门机底板,且门机底板顶沿低于所述支撑梁;

牵拉在轿厢架顶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的第一斜拉杆;

牵拉在所述支撑梁的顶部与门机底板顶之间的第二斜拉杆;

安装在所述支撑梁上且与所述立梁相抵以保持支撑梁与立梁相对角度的第一调节螺栓;

安装在所述门机挂架上且与所述支撑梁相抵以保持门机挂架与支撑梁相对角度的第二调节螺栓。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门机挂架、第一斜拉杆及第二斜拉杆均为一对,相对布置在所述门机底板的两侧。

可选的,各第一斜拉杆中,靠近轿厢架顶部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可选的,所述轿厢架顶部的两侧安装有第一挂钩,两支撑梁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二挂钩,位于相同侧的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斜拉杆,两第一挂钩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第二挂钩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两支撑梁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三挂钩,所述门机底板的顶部安装有两第四挂钩,位于相同侧的第三挂钩和第四挂钩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斜拉杆,两第三挂钩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第四挂钩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在同一支撑梁上,所述第二挂钩的安装位置比所述第三挂钩的安装位置靠近所述门机底板。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上与所述立梁对应处设有水平延伸的纵移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螺栓为一对,布置在纵移调节孔的两侧,并与立梁相抵。

可选的,邻近所述立梁两侧的支撑梁上设有垂直于支撑梁的安装板,各第一调节螺栓穿设于对应的安装板并与立梁相抵。

可选的,所述门机挂架包括:

第一壁面,与所述支撑梁的侧面相配合;

第二壁面,与所述支撑梁的顶面相配合;

高度调节孔,设于第一壁面且竖向延伸,通过螺栓与支撑梁固定;

安装孔,设于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二调节螺栓配合。

可选的,所述门机挂架还包括与所述门机底板相配合的第三壁面,所述门机底板上与第三壁面对应处设有水平延伸的横移调节孔。

本申请提供的电梯门机安装结构,门机安装调节方便,并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保证了门机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支撑梁与门机挂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图1中门机挂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图1中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及第一斜拉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图11为图8中第二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支撑梁;2、门机挂架;21、第一壁面;22、第二壁面;23、高度调节孔;24、安装孔;25、第三壁面;26、横移调节孔;3、门机底板;4、第一斜拉杆;5、第二斜拉杆;6、第一调节螺栓;7、第二调节螺栓;8、立梁;9、地坎;10、上梁;11、第一挂钩;12、第二挂钩;13、第三挂钩;14、第四挂钩;15、纵移调节孔;16、安装板;17、第一安装壁;18、第二安装壁;19、弯勾部;20、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图2分别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和侧视图,为便于显示其他结构在图1中省略立梁,图3为支撑梁与门机挂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电梯门机安装结构,包括:支撑梁1、门机挂架2、门机底板3、第一斜拉杆4、第二斜拉杆5、第一调节螺栓6及第二调节螺栓7。其中,支撑梁1与轿厢架的立梁8相固定且水平延伸;门机挂架2固定于支撑梁1的端部;门机底板3安装在门机挂架2上,且门机底板3的顶沿低于支撑梁1;第一斜拉杆4牵拉在轿厢架顶部与支撑梁1之间;第二斜拉杆5牵拉在支撑梁1的顶部与门机底板3的顶部之间;第一调节螺栓6安装在支撑梁1上且与立梁8相抵以保持支撑梁1与立梁8的相对角度;第二调节螺栓7安装在门机挂架2上且与支撑梁1相抵以保持门机挂架2与支撑梁1的相对角度。

第一调节螺栓6作用在支撑梁1与立梁8的交叉部,由于第一调节螺栓6与立梁8的一侧相抵,当支撑梁1相对立梁8的角度发生变化时,需要克服较大第一调节螺栓6的压力,使第一调节螺栓6相对支撑梁1发生位移,由此保证了支撑梁1相对立梁8的角度恒定。

再者,第一斜拉杆4斜拉支撑在支撑梁1与立梁8的远端,支撑梁1、立梁8及第一斜拉杆4构成三角支撑结构,在支撑梁1相对立梁8的角度恒定的前提下,当支撑梁1相对立梁8发生水平或竖向滑移(当然也包活实际可能出现的其他平移情况)时,支撑梁1与立梁8的远端距离增加,需要克服第一斜拉杆4的拉力,由此,第一调节螺栓6和第一斜拉杆4共同作用,加强了三角支撑结构的强度,提高了支撑梁结构的稳定性。

当门机系统应用于观光梯等轿门重量较大的场合时,门机长期工作后,轿门的重量可能带动门机挂架2相对支撑梁1向下坠落,偏离原来高度,影响门机系统正常工作。通过将第二调节螺栓7设在门机挂架2上,并与支撑梁1相抵,当门机挂架2下坠时需要克服来自第二调节螺栓7的较大压力,从而有效防止门机系统的下坠。

由于门机底板3的顶沿低于支撑梁1,使第二斜拉杆5的靠近门机底板3的一端向下倾斜,在电梯运行过程中,第二斜拉杆5会对门机底板3提供一定的向上拉力,抵消部分的门机重力,从而进一步防止门机系统的下坠。此外,由于第二斜拉杆5作用于门机底板3的顶部,并且门机挂架2作用于门机底板3的背面,两者配合可以防止门机底板3的倾斜,减少晃动和噪音。

安装时,可以先调节第一调节螺栓6和第二调节螺栓7的位置,使门机系统的导轨和轿厢的地坎9正对并达到预定高度,再使用第一斜拉杆4和第二斜拉杆5加强固定,也可以定位和固定交替进行。

本实施例的门机系统安装调节方便,并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保证了门机的稳定运行。

为了使门机系统受力更加均衡,进一步提高门机系统的稳定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梁1、门机挂架2、第一斜拉杆4及第二斜拉杆5均为一对,相对布置在门机底板3的两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各第一斜拉杆4中,靠近轿厢架顶部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考虑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支撑梁1的靠近门机的一端主要呈现向下弯曲的趋势,将第一斜拉杆4设置为靠近轿厢架的一端高而靠近门机的一端低,可以使第一斜拉杆4主要承受拉力,不必具有很大抗弯强度,便于第一斜拉杆4的结构设计,且降低材料成本。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在两立梁8的顶部之间连接有上梁10。两第一斜拉杆4分别连接在上梁10的两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轿厢架顶部的两侧安装有第一挂钩11,两支撑梁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二挂钩12,位于相同侧的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12之间连接有第一斜拉杆4,两第一挂钩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第二挂钩12之间的距离。通过该设置,使第一斜拉杆4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相互交叉,从而减轻了开关门时,门机底板沿开关门方向的振动,提高了乘梯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两支撑梁1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三挂钩13,门机底板3的顶部安装有两第四挂钩14,位于相同侧的第三挂钩13和第四挂钩14之间连接有第二斜拉杆5,两第三挂钩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第四挂钩14之间的距离。通过该设置,进一步限制了门机底板相对支撑梁1的晃动,降低了噪音,提高了门机系统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同一支撑梁1上,第二挂钩12的安装位置比第三挂钩13的安装位置靠近门机底板3。通过该设置,使第二挂钩12与第三挂钩13作用在支撑梁1上的力形成逆向转矩,与门机重力给支撑梁1的正向转矩相反,有利于减轻支撑梁1承受的弯矩,提高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所示,支撑梁1上与立梁8对应处设有水平延伸的纵移调节孔15;第一调节螺栓6为一对,布置在纵移调节孔15的两侧,并与立梁8相抵。支撑梁1通过贯穿纵移调节孔15的螺栓与立梁8连接,在通过调节支撑梁1相对立梁8的纵向位置时,立梁8上的螺栓沿纵移调节孔15的长度方向滑动,直至门机导轨和地坎对齐,再拧紧立梁8上的螺栓和第一调节螺栓6固定。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邻近立梁8两侧的支撑梁1上设有垂直于支撑梁1的安装板16,各第一调节螺栓6穿设于对应的安装板16并与立梁8相抵。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7所示,门机挂架2包括第一壁面21、第二壁面22、高度调节孔23及安装孔24。其中,第一壁面21与支撑梁1的侧面相配合;第二壁面22与支撑梁1的顶面相配合;高度调节孔23设于第一壁面21且竖向延伸,通过螺栓与支撑梁1固定;安装孔24设于第二壁面22,与第二调节螺栓7配合。安装时先松开第二调节螺栓7,再旋拧第二调节螺栓7,使门机挂架2相对支撑梁1升降,支撑梁1上的螺栓沿高度调节孔23上下滑动,门机达到预定高度后拧紧第二调节螺栓7,使门机保持在预定高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7所示,门机挂架2还包括与门机底板3相配合的第三壁面25,门机底板3上与第三壁面25对应处设有水平延伸的横移调节孔26。门机挂架2通过穿过第三壁面25和横移调节孔26的螺栓与门机底板3固定,通过调节螺栓在横移调节孔26中的位置改变门机的横向位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12均包括第一安装壁17、第二安装壁18和弯勾部19。其中,第一安装壁17和第二安装壁18相互垂直且一体成型;弯勾部19为并排的一对,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壁17和第二安装壁18的两侧;第一斜拉杆4穿设在两弯勾部19之间,并通过凸出部20与弯勾部19相抵限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