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2131发布日期:2020-02-11 08:5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散装物料配比装置能实现精准配比的很少,在粮食加工业、饲料加工业中有应用螺旋给料机,通过螺旋给料装置不同转速实现不同的散料配比,但是在大型金属冶炼、食品加工、化工制药等行业对散料的精准配比成功应用实例较少。首先,待配比的散装物料存储在不同的储存仓内,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要对该散料进行配比。螺旋给料机多应用在对物料出力需求不高的场合,在上述大型工业中难以应用;环式给料机能实现大出力的配比,但其目前对于配比的精准度略显不足。

如果采用传统的给料设备进行配比实施,其缺点如下:

1、设备运行维护成本高;

2、配比精准度低,可靠性差,不同比例要求的标定、校准困难;

3、应用范围小,难以满足大型工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传统给料系统进行散料配比时的不精准性,不同散料按要求配比的标定、校准的难操作性,提供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

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散装物料仓,至少两个散装物料仓下部均设置出仓口,每个出仓口均连接各自的集料仓,每个散装集料仓内部均设置一个斗式输送带,斗式输送带的进料端设置在集料仓中,斗式输送带的出料端设置在输送带上方;斗式输送带上布设容积相同的料斗。

输送带上方设置有混料装置。

所述散装物料仓包括两个,此时混料装置为倒三通,倒三通的两个开口分别朝两个向斗式输送带的出料端下方,倒三通的第三个开口朝向输送带。

所述出仓口与集料仓之间具有物料输送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两种不同物料经斗式输送机设备后进入对应落料斗,再经倒三通后落到输送带上,由输送带运到生产车间,这个过程中从料仓给料出力精度不可控,但是经过斗式输送机2后出力实现了不同料仓的散装物料精准配比。

(2)该系统中能实现不同散料的精准配比、且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系统中可省去称重环节,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便于维护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工作示意图。

其中,1是散装物料仓ⅰ;2是斗式输送机a;3是落料斗;4是散装物料仓ⅱ;5是集料仓;6是输送带;7是倒三通;8是斗式输送机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散装物料精准配比的系统,该系统用于对多种物料进行配比。该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散装物料仓,至少两个物料仓上部开口用于装料,下部开有出仓口用于出料,每个物料仓出仓口均连接各自的集料仓5,每个集料仓5内部均设置一个斗式输送带,斗式输送带2的进料端设置在集料仓5中,斗式输送带2的出料端设置在输送带6上方。

出仓口与集料仓5之间具有物料输送通道,斗式输送带2上布设容积相同的料斗,物料仓1中的物料通过出仓口进入到集料仓5后,通过都是输送带2上的料斗将物料带到出料端,出料端将物料卸下,由于每个料斗的容积相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料需要的成分配比,计算斗式输送机的速度,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斗式输送机的转速,使物料能够精确配比。

上述的输送带6上方设置有混料装置,混料装置通常为多通的设备。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散装物料仓1包括两个,此时混料装置为倒三通7,倒三通7的两个开口分别朝两个向斗式输送带2的出料端下方,倒三通7的第三个开口朝向输送带6。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散装物料配比系统在工作时,在散装物料仓1ⅰ和散装物料仓ⅱ4中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物料,通过出仓口与集料仓5之间的物料输送通道把物料卸到集料仓5中,集料仓5中安装有斗式输送机2设备,转动方向如图1所示。斗式输送机2上均布容积相同的料斗,斗式输送机2采用变频电机驱动,其转速可调,根据不同物料所需配比,调整电机的频率,进而调整斗式输送机的速度。

例如:

如斗式输送机ⅰ转速为n1,料斗容积v,料斗个数为s,物料密度ρ1。

则斗式输送机a的出力t1=n1×s×v×ρ1;式中n1是可调变量,s、v、ρ1是常量。

斗式输送机b的出力t2=n2×s×v×ρ2;式中n2是可调变量,s、v、ρ2是常量。

系统总出力为t=t1+t2;

物料配比系数为t1:t2,转速n恒定对应t1和t2恒定,所以配比比例恒定。

两种不同物料经斗式输送机设备后进入对应落料斗3,再经倒三通7后落到输送带6上,由输送带6运到生产车间,这个过程中从料仓给料出力精度不可控,但是经过斗式输送机2后出力实现了某一转速的恒定,从而实现不同料仓的散装物料精准配比。

上述的精准为相对的精准,非绝对的精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