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6593发布日期:2020-05-20 01:3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水线加工工艺,尤其涉及一种生产流水线。



背景技术:

部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由长条状被剪裁成预定大小,并将切割好的零件进行堆叠,大多数的生产厂家都在该过程中均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加工,使得人工成本增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流水线,能够通过生产流水线完成对物料的切割和传递。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生产流水线,包括分离装置和叠片板,分离装置位于叠片板的上游,分离装置用于对物料进行分切,叠片板用于对分切后零件进行堆叠。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位于分离装置的上游,第二轨道的一端临近分离装置设置,另一端与叠片板相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轨道与分离装置的连接处具有第一避让位置,分离装置与第二轨道的连接处具有第二避让位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一辊,第一辊连接于第二轨道上,第一辊与第二轨道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的厚度。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二轨道上还包括图像检测装置和/或重量检测装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分离装置包括旋转架、分离模组和压紧装置,分离模组固定连接于旋转架上,且随旋转架转动,压紧装置用于将物料压紧于第一轨道上,分离模组能够使得物料被夹紧,并使得附着于分离模组上的物料随旋转架转动后脱离位于第一轨道上的物料,完成分离。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分离模组包括第一分离件与第二分离件,第一分离件和第二分离件于连接处可转动的连接,第一分离件的工作端和/或第二分离件的工作端能够做朝向对方向的运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分离件的工作端朝向第二分离件的一侧设有切割装置,且第一分离件的工作端上临近第二分离件的一侧和/或第二分离件的工作端上临近第一分离件的一侧上设有凸起;

或者,第二分离件的工作端朝向第一分离件的一侧设有切割装置,且第一分离件的工作端上临近第二分离件的一侧和/或第二分离件的工作端上临近第一分离件的一侧上设有凸起。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三轨道,第三轨道位于叠片板的下游,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具有高度差,叠片板在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之间高度可调。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叠片板上具有推板和第四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推板相连接,推板的工作端在第四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做朝向或远离第三轨道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分离装置讲物料切割,然后通过叠片板对切割后零件进行堆叠,通过机械完成对物料的加工和堆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本装置用于切割本身具有切线,且较薄的产品,例如,纱布、胶体等,物料包括第一块、第二块和第三块,第一块和第二块通过第一分切线连接,第二块和第三块通过第二分切线连接,第一分切线和第二分切线为物料上已经具有切割痕迹的轨迹,较为容易被分离。

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中包括:分离装置100、第一避让位置200、第二避让位置300、第一轨道400、第二轨道500、第一辊700、检测装置800、叠片板900、第三轨道1000和包装装置101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生产流水线包括第一轨道400、第二轨道500与第三轨道1000,第一轨道400、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均用于带动物料移动,第一轨道400位于分离装置的上游,第二轨道500位于分离装置100的下游,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的连接处设置有叠片板900。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离装置100,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分离装置100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分离装置100、旋转架110、分离模组120、第一分离件121、第二分离件122、铰链123、第一分离件工作端124、第二分离件工作端125、第一避让位置200,第二避让位置300、压紧装置600、压紧装置支撑架610和压紧件620。

分离装置第一实施例:

如图2所示,分离装置100临近第一轨道400的端部设置,分离装置100包括旋转架110,旋转架110上有数个支角,每个支角上都固定连接有一个分离模组120,由于旋转架110可以以其中心进行转动,所以位于每个支角上的分离模组120均可以随着旋转架110进行转动。

每个分离模组120均包含有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通过铰链123连接,第二分离件122与与其相对应的支角固定连接,第一分离件121与第二驱动装置输出端相连接,使得第一分离件121能够做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分离件122的运动。

第一轨道上位于分离装置100的上游具有压紧装置600,压紧装置600包括压紧装置支撑架610、第一驱动装置(未示出)和压紧件620,压紧件620连接于压紧装置支撑架610上,且压紧装置支撑架610固定连接于第一轨道400上,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压紧件620做朝向或远离第一轨道400的运动,作为一种实施例,压紧件620可以为压紧辊,压紧块等。

如图2所示,分离装置100包括六个支角,每个支角上均具有一个分离模组120。

当一个分离模组120旋转到第一避让位置200时,第一分离件121首先经过第一避让位置200,此时,第一分离件121不做任何动作,直到第二分离件122移动到第一避让位置200处,此时,压紧件620将第一轨道400上的物料的压紧于第一轨道400上,且压紧件620挤压的位置位于物料的第二块上,第二分离件122将位于第一避让位置200的物料上的第一块托起,随着旋转架110的移动,使得第一块位于第二分离件122临近第一分离件121一侧的侧面上,待位于第二分离件122上的第一块到达预设长度时(人工设定),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分离件121,使其朝向第二分离件122运动,并与第二分离件122相抵持,使得位于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之间的物料被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夹紧,且随着分离模组120随着旋转架110的转动,且位于第一轨道100上的物料块第二块被压紧件压紧于轨道上,使得物料上的第一块脱离物料,完成一次切割,切割完成后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保持切割时的状态不变,使得分离零件位于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之间的间隙内,随着旋转架110转动,直到转到第二避让位置300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分离件121做远离第二分离件122的运动,使得第一块不再被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抵持,分离零件脱离分离模组120,最终落在第二轨道500上。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分离件122与支角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分离件121的运动完成将物料对第一块进行夹紧。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分离件121与支角固定连接,第二分离件122通过铰链123连接于第一分离件121上,通过第二分离件122的运动完成对第一块的夹紧。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通过不同的铰链123与支角相连接,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均可以完成靠近对方或远离对方的运动,过二者的运动,完成第一块的夹紧。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实施例中,旋转架110具有六个支角,每个支角上都有一个分离模组120,完成分离后的分离模组120随着第一支架朝着一个方向旋转360度之后才返回第一避让位置200,进行下一次对物料的运动。

在第四实施例中,支架上只包含有一个支角,支角上仅连接有一个分离模组120,如图1所示,该分离模组120在第一避让位置200完成对物料的分离后,逆时针转动直接运动到第二避让位置300,将分离后零部件放置于第二轨道500处,完成一次分切后,旋转架110开始朝顺时针转动,运动到第一避让位置200,开始下一次分离。

第五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中,第二分离件122与第一分离件121通过铰链123相连接,且如图1所示,连接位置位于临近分离模组120与支角相连接的位置。

第五实施例在以上三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替代方案,在该方案中,连接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的铰链123位于第一分离件121和/或第二分离件122的上的任意位置(此时可以适当调整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的长度),例如,第一分离件121的一端通过铰链123连接于第二分离件122的中间位置,此时,第一分离件121上远离铰链123的一端为第一分离件工作端124,第二分离件122远离旋转架110的一端为第二分离件工作端125,通过第二驱动装置,第一分离件工作端124和第二分离件工作端125可以完成对物料的夹紧。

第六实施例:

在上述五个实施例中,第一分离件121朝向第二分离件122的一侧和/或第二分离件122朝向第一分离件121的一侧上具有凸起,使得当通过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完成对物料的切割后,该凸起可以使得切割后零部件更好的固定于分离模组120中。

作为一种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分离件121临近第二分离件122的一侧或第二分离件122临近第一分离件121的一侧上设置有切割装置,可以更加容易的完成对物料的切割。

该切割装置位于第一分离件121或第二分离件122远离旋转架110的端部上,且与第一分离件121和/或第二分离件122上的凸起不会产生位置冲突。

第一轨道400上,分离装置120的下游具有检测装置800,检测装置800包含图像检测装置以及重量检测装置。

通过图像检测装置可以判断分切后产品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预定要求(人工设定),若如何预定要求,则加工后零件继续向叠片板900运动,若不符合预定要求,则通过机械手将该产品从第一轨道400上移除。

重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每一个加工后零件的重量,用于记录重量数据。

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的连接处具有叠片板900,叠片板900上连接有第三驱动装置,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之间具有高度差,通过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叠片板900可以在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之间调整高度。

作为一种实施例,叠片板900上不存在切割后的产品时,叠片板900的表面与第二轨道500保持水平,且二者相连接,通过第二轨道500的加工后零件可以通过进入叠片板900,然后第三驱动装置驱动叠片板900向第三轨道1000方向移动,移动的高度为加工后零件的高度,使得已经位于叠片板900上的加工后零件的上表面与第二轨道500在一个水平面上,且二者相接,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每当有加工后零件要进入叠片板900时,都可以使得加工后零件顺利被放于叠片板900上,从而使得数个加工后零件叠放在叠片板900上。

在上述方式中,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之间的高度差可以人工设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轨道500和第三轨道1000之间的高度差可以通过需要叠放的产品的数量和厚度进行调整。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补充,第二轨道500上,与叠片板90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辊700,第一辊700沿垂直于第二轨道500运动的方向设置,第一辊700和第二轨道5000之间的距离小于加工后零件的厚度,使得从第二轨道500上的加工后零件被挤压和压缩后进入叠片板900。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补充,图像检测装置与第三驱动装置电联结,当图像检测装置检测到具有符合预定要求的加工后零件时,向第三驱动装置传递信号,第三驱动装置在经过预留时间(用于加工后零件完全进入叠片板900)后,自动下降加工后零件厚度的高度。

叠片板900连接有推板和第四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推板相连接,驱动推板做朝向或远离第三轨道1000的运动,当叠片板900的表面与第三轨道1000相平齐时,第四驱动装置驱动推板将所有叠放在叠片板900上的加工后零件推到第三轨道1000上。

第三轨道1000上包含一个包装装置1010,对进入第三轨道1000后叠放在一起的加工后零件进行包装,若对不同产品的包装具有不同需求,第三轨道1000上可以连接有数个包装装置1010,如果需要人工手动包装,则可以在第三轨道1000上设置人工加工工位。

生产流水线的使用方法为:

首先,当一个分离装置100移动到第一轨道400处时,此时第一避让位置不存在物料(物料还没有移动到第一避让位置处),第一分离装置100通过第一避让位置越过第一轨道400,当第二分离件122移动到避让位置时,此时由于第一轨道400的带动,物料的一端已经位于第一避让位置处,压紧件620将物料上的第一块压紧于第一轨道400上,此时,第二分离件122的转动使得物料上第一块的一端位于第二分切分离件临近第一分离件121的表面上,然后通过第一分离件121和/或第二分离件122的运动,将物料夹紧,并随着旋转架110的转动和压紧件620的压紧使得第一块和第二块连接处的第一分切线断裂,被分离后的物料的第二块重新落入第一轨道400上,切割后第一块随着分离模组120转动,运动到第二避让位置,此时,通过分离件和第二分离件122的运动,使的第一分离件121和第二分离件122的工作端彼此分离,使的第一块脱离分离模组120,通过第二避让位置,落入第二轨道500上。

第一块继续在第二轨道500上移动,先后通过图像检测装置和重量检测装置。

然后通过第一辊700的挤压,加工后零件进入叠片板900;

通过不断调整叠片板900的高度,使得叠片板900上存放数个加工后零件。

当叠片板900的表面与第三轨道1000相平齐时,通过推板将位于叠片板900上的所有加工后零件推入第三轨道1000上,再通过第三轨道1000上的包装装置1010对其进行包装,完成所有工序。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