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5767发布日期:2020-06-05 19:3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送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类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等产品生产完成之后,为了增加相应产品的强度,需要在其表面贴覆特制功能性薄膜,例如pet金属膜等,用于保证产品的性能,防止产品被刮伤或者容易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在金属膜生产的时候,在输送过程中,为了保证输送位置不跑偏,一般情况都需要采用限位机构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跑偏。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限位机构的使用稳定性不够好,而且调节的时候,调节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输送限位装置,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了产品的输送质量及稳定性,便于产品的调节限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送限位装置,包括机架及设置于转动机架上的传动棍,所述传动棍的右侧下方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前侧设有复数个限位螺孔,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后侧设有一条形通槽,复数个所述限位螺孔由前至后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前侧,所述条形通槽设置于最后侧所述限位螺孔的后侧,所述支撑板上转动安装有两组限位棍,分别为前侧限位棍及后侧限位棍,所述前侧限位棍的底部安装于一个所述限位螺孔内,所述后侧限位棍的底部安装于所述条形通槽内;

所述前侧限位棍转动安装于一前侧支撑杆上,所述前侧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一前侧环形凸起,所述前侧限位棍的底部抵于所述前侧环形凸起的顶面上,所述前侧支撑杆的底部螺接于一个所述限位螺孔内;

所述后侧限位棍转动安装于一后侧支撑杆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一后侧环形凸起,所述后侧限位棍的底部抵于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顶面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底部穿过所述条形通槽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下方,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底面抵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底部螺接有一蝶形螺母,所述蝶形螺母的顶面抵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上,所述蝶形螺母及所述后侧环形凸起将所述后侧支撑杆及所述后侧限位棍锁紧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架上还设有一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后侧,所述调节螺孔正对所述后侧环形凸起设置,所述调节螺孔内螺接有一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设置于所述条形通槽的正上方,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与所述后侧环形凸起转动相连,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后侧外部,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面上设有一螺接固定有一转盘,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后侧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螺接有两组限位螺母,所述转盘设置于两组限位螺母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设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设置于所述条形通槽的旁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底面后侧设有一t型槽,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设有一环形拉头,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及所述环形拉头转动安装于所述t型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的外缘面上均布有复数组环形槽,复数组所述环形槽由上至下均布于所述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的外缘面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在支撑板上面设置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在支撑板的顶面前侧设置多个限位螺孔,在支撑板的顶面后侧设置条形通槽,前侧限位辊的底部螺接于一个限位螺孔内,后侧限位辊的底部则按照在条形通槽内,通过条形通槽的设置,这样便于后侧限位辊位置的调节,这样便于调节前侧限位辊与后侧限位辊之间的距离,便于对产品输送进行限位,保证限位质量及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中设有一调节螺杆与后侧限位辊的后侧环形凸起连接,并在支撑板上面设置刻度尺,这样在对后侧限位辊位置进行调节的时候,能够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后侧限位辊的精确移动,保证后侧限位辊位置调剂的精确性及稳定性,保证限位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限位辊与支撑板连接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t型槽与环形拉头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机架;2、传动棍;3、支撑板;4、限位螺孔;5、条形通槽;6、前侧限位棍;7、后侧限位棍;8、前侧支撑杆;9、前侧环形凸起;10、后侧支撑杆;11、后侧环形凸起;12、蝶形螺母;13、调节螺杆;14、转盘;15、限位螺母;16、刻度尺;17、t型槽;18、环形拉头;19、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4所示,一种输送限位装置,包括机架1及设置于转动机架上的传动棍2,所述传动棍的右侧下方设有一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前侧设有复数个限位螺孔4,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后侧设有一条形通槽5,复数个所述限位螺孔由前至后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前侧,所述条形通槽设置于最后侧所述限位螺孔的后侧,所述支撑板上转动安装有两组限位棍,分别为前侧限位棍6及后侧限位棍7,所述前侧限位棍的底部安装于一个所述限位螺孔内,所述后侧限位棍的底部安装于所述条形通槽内;

所述前侧限位棍转动安装于一前侧支撑杆8上,所述前侧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一前侧环形凸起9,所述前侧限位棍的底部抵于所述前侧环形凸起的顶面上,所述前侧支撑杆的底部螺接于一个所述限位螺孔内;

所述后侧限位棍转动安装于一后侧支撑杆10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一后侧环形凸起11,所述后侧限位棍的底部抵于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顶面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底部穿过所述条形通槽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下方,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底面抵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所述后侧支撑杆的底部螺接有一蝶形螺母12,所述蝶形螺母的顶面抵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上,所述蝶形螺母及所述后侧环形凸起将所述后侧支撑杆及所述后侧限位棍锁紧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际使用时,传动棍对膜进行输送,由左向右进行传动,通过前侧传动辊及后侧传动辊的设置,能够对产品的前侧及后侧位置进行限位,防止产品输送过程中偏位。其中,根据产品的宽度,前侧限位辊的位置先选择一个限位螺孔进行安装,这样就能够利用前侧限位辊对产品的前侧位置进行限位。在通过产品的宽度,在调节后侧限位辊的位置,也就是调节前侧限位辊与后侧限位辊之间的距离,其中,对后侧限位辊位置调节的时候,先拧松蝶形螺母,然后操作人员移动后侧限位辊的位置,调节完成之后,将蝶形螺母进行锁紧即可,这样就能够将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的位置锁紧限位。

参见图1~4所示,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一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孔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后侧,所述调节螺孔正对所述后侧环形凸起设置,所述调节螺孔内螺接有一调节螺杆13,所述调节螺杆设置于所述条形通槽的正上方,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与所述后侧环形凸起转动相连,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后侧外部,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面上设有一螺接固定有一转盘14,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后侧外部。

所述调节螺杆的后端螺接有两组限位螺母15,所述转盘设置于两组限位螺母之间。

参见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3的顶面上设有刻度尺16,所述刻度尺设置于所述条形通槽的旁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对后侧调节辊位置调节的精确及稳定,操作人员先松开蝶形螺母,然后操作人员用手抓住转盘,转动调节螺杆,就能够拉动或者推动后侧环形凸起及后侧限位辊在条形通槽内移动,同时,通过刻度尺的设置,能够保证调节位置的精确,这样保证调节质量,保证每次调剂的位置是特别精确的,调节完成之后,用蝶形螺母锁紧即可。

参见图3、4所示,所述后侧环形凸起的底面后侧设有一t型槽17,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设有一环形拉头18,所述调节螺杆的前端及所述环形拉头转动安装于所述t型槽内。

采用t型槽及环形拉头的设置,这样调节螺杆及后侧环形凸起为可拆卸连接,在后侧限位辊安装在条形通槽的时候,之间将t型槽卡入到环形拉头内,实现调节螺杆与后侧环形凸起的连接。

参见图1~4所示,所述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的外缘面上均布有复数组环形槽19,复数组所述环形槽由上至下均布于所述前侧限位辊及后侧限位辊的外缘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环形槽的设置,能够利用环形槽对产品的前侧及后侧进行限位,保证产品的输送限位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