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3415发布日期:2020-06-02 19:1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薄板印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色金属薄板印涂产品的使用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加,一般的生产通过将相应的染墨涂覆到薄板表面来达到上色绘图的目的。在金属薄板印涂行业,整包铁皮的输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长距离的输送中初始状态很重要,如果初始位置与输送中心线有倾斜,那么铁皮包输送一段距离后会撞到侧面,而无法继续向前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包括挡板机构、输送机构以及升降对中机构,所述升降对中机构上端与所述输送机构连接,所述输送机构的一个侧面与所述挡板机构连接,所述挡板机构上设有对中感应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机构包括支架、第一电机、第一传动件机构以及挡板,所述支架与所述输送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传动件机构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传动件机构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机构驱动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件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齿条的平整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齿条的齿槽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传动件机构、若干转动辊子、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固定辊子,所述挡板机构安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若干转动辊子和固定辊子均水平地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固定辊子的两端固定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每个所述转动辊子的一端都与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每个所述转动辊子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均插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内,所述第二传动件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内,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机构驱动若干所述转动辊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件机构包括电机轴链轮、若干辊子链轮、若干第二齿轮以及传送链,若干所述辊子链轮与若干所述转动辊子一对一地连接,若干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辊子链轮下方,所述传送链套设于全部所述第二齿轮、全部所述辊子链轮上,所述电机轴链轮设于第二电机上,所述电机轴链轮与所述传送链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对中机构包括底座、若干升降气缸、两根升降大梁以及对中机构,若干所述升降气缸设于所述底座的两端,两个所述升降大梁分别设于两侧的所述升降气缸上,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升降大梁铰接,所述对中机构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大梁上,所述对中机构穿过所述输送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对中机构包括第三电机、对中轴链轮、第三传动件机构、连接板、若干升降横梁以及若干对中滑板,所述第三电机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升降大梁底部,每个所述升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大梁的顶部连接,所述对中轴链轮通过所述第三传动件机构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电机通过所述对中轴链轮驱动所述连接板运动,若干所述对中滑板设于所述连接板上,若干所述对中滑板与若干所述升降横梁一对一地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升降横梁上设有多个所述轴承,全部的所述轴承均顶触在对应的所述对中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动件机构包括丝杆、丝杆固定座、丝杆滑动座、丝杆轴链轮以及链条,所述丝杆固定座设于带有所述第三电机的所述升降大梁底部,所述丝杆的一端穿设在所述丝杆固定座上,所述丝杆远离所述丝杆固定座的一端与所述丝杆滑动座连接,所述丝杆滑动座与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丝杆轴链轮设于所述丝杆上,所述链条套设在所述对中轴链轮、所述丝杆轴链轮上。

进一步地,所述对中感应装置为光学感应器,所述光学感应器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全部所述光学感应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对中感应装置对铁皮包纵向两端的位置进行感应检测,如果确认位置偏差,通过升降对中机构进行修正;

2、通过输送机构以及挡板机构实现铁皮包的上料和隔离,并对铁皮包横向两端的位置进行对齐、定位;

3、完成了铁皮包的对齐和定位,后面的工序才能正常进行;

4、铁皮包横纵方向的对齐步骤完全自动,无需耗费多余的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挡板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挡板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侧板的俯视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侧板的俯视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的传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升降对中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升降对中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对中滑板的剖视图;

图中:1、挡板机构;11、支架;12、第一电机;13、第一传动件机构;131、第一传动轴;132、第一传动齿轮;133、齿条;134、挡板轴承座;14、挡板;141、滑杆;2、输送机构;21、第二电机;22、第二传动件机构;221、电机轴链轮;222、辊子链轮;223、第二齿轮;224、传送链;23、转动辊子;24、第一侧板;25、第二侧板;26、固定辊子;3、升降对中机构;31、底座;32、升降气缸;33、升降大梁;34、对中机构;341、第三电机;342、对中轴链轮;343、第三传动件机构;3431、丝杆;3432、丝杆固定座;3433、丝杆滑动座;3434、丝杆轴链轮;3435、链条;344、连接板;345、升降横梁;346、对中滑板;347、轴承;4、对中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金属薄板印刷机的进料对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挡板机构1、输送机构2以及升降对中机构3,升降对中机构3上端与输送机构2连接,输送机构2的一个侧面与挡板机构1连接,挡板机构1上设有对中感应装置4。

如图1所示,以输送机构2的输送方向为横向,水平面上与之垂直的方向为纵向,挡板机构1所在一侧为左侧,以下不再赘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挡板机构1包括支架11、第一电机12、第一传动件机构13以及挡板14,支架11与输送机构2的左侧面连接,第一电机12设于支架11一侧,第一传动件机构13与第一电机12连接,挡板14右侧面与第一传动件机构13连接,挡板14左侧面上设有滑杆141,挡板14通过滑杆141与支架11滑动连接,第一电机12通过第一传动件机构13驱动挡板14沿竖直方向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传动件机构13包括第一传动轴131、第一传动齿轮132以及齿条133,支架11的两端设有挡板轴承座134,第一传动轴131设置在挡板轴承座134上,第一传动轴131的一端与第一电机12连接,第一传动齿轮132设于第一传动轴131上,齿条133的平整端与挡板14连接,齿条133的齿槽端与第一传动齿轮132啮合。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输送机构2包括第二电机21、第二传动件机构22、八根转动辊子23、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5以及固定辊子26,挡板机构1安设于第一侧板24的左侧面和第二侧板25的左侧面上,八根转动辊子23和固定辊子26均沿纵向、水平地设于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5之间,八根转动辊子23和固定辊子26位于同一高度,固定辊子26设于最左端,固定辊子26的两端固定设于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5上,每两个转动辊子23为一组,一共设有四组,每组转动辊子23之间间隔一端距离设置,每个转动辊子23的一端都与第二侧板25转动连接,每个转动辊子23远离第二侧板25的一端均插设于第一侧板24内,第二传动件机构22设于第一侧板24内,第二电机21设于第一侧板24的外侧面上,且第二电机21的转轴插入第一侧板24内,第二电机21通过第二传动件机构22驱动八根转动辊子23。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传动件机构22包括电机轴链轮221、八个辊子链轮222、四个第二齿轮223以及传送链224,八个辊子链轮222与八根转动辊子23一对一地连接,两个第二齿轮223设于第一侧板24内的最下端,另外两个第二齿轮223设于最左侧三组转动辊轮之间的间距段的下方,这两个第二齿轮223位于第一侧板24内的中间高度位置,传送链224按分布依次套设于全部第二齿轮223、全部辊子链轮222上,并与之啮合,电机轴链轮221与第二电机21连接,电机轴链轮221位于最右边两组转动辊子23之间的间距段的下方,电机轴链轮221与传送链224啮合。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升降对中机构3包括底座31、四台升降气缸32、两根升降大梁33以及对中机构34,四台升降气缸32分别设于底座31的四角,两个升降大梁33分别设于两侧的升降气缸32上,两个升降大梁33沿横向设置,每台升降气缸32均与对应的升降大梁33铰接,对中机构34设于其中一个升降大梁33上,对中机构34穿过输送机构2。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对中机构34包括第三电机341、对中轴链轮342、第三传动件机构343、连接板344、四个升降横梁345以及四块对中滑板346,第三电机341设于其中一个升降大梁33底部,每个升降横梁34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升降大梁33的顶部连接,对中轴链轮342通过第三传动件机构343与连接板344连接,第三电机341通过对中轴链轮342驱动连接板344运动,四块对中滑板346均设于连接板344上,四块对中滑板346与四块升降横梁345一对一地滑动连接。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每个升降横梁345上设有多个轴承347,每个升降横梁345内的所有轴承347均顶触在对应的对中滑板346上。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三传动件机构343包括丝杆3431、丝杆固定座3432、丝杆滑动座3433、丝杆轴链轮3434以及链条3435,丝杆固定座3432设于带有第三电机341的升降大梁33的底部,丝杆3431的一端穿设在丝杆固定座3432上,丝杆3431远离丝杆固定座3432的一端与丝杆滑动座3433螺纹连接,丝杆滑动座3433与连接板344连接,丝杆轴链轮3434设于丝杆3431上,链条3435套设在对中轴链轮342、丝杆轴链轮3434上。

如图1所示,对中感应装置4为光学感应器,光学感应器的数量为两个,且这两个光学感应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两个光学感应器设置在挡板14的右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12可选用上海途华传动机械有限公司销售的型号为nmrv050-50f1b3的涡轮减速机,第二电机21可选用上海沃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销售的型号为rv75-40f1-1.1kw的涡轮减速机,升降气缸32可选用深圳市亚德客气动工程有限公司销售的型号为airtac-p50的标准气缸,第三电机341可选用常州日静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h2l28r40-cnm040tvct的减速电机,对中感应装置4可选用中国基恩士有限公司生产的pr-m/f系列超小型光电传感器。

工作原理:第一电机12传动给带有第一传动齿轮132的第一传动轴131,使之转动,继而带动与第一传动轴131啮合的齿条133上下移动,齿条133是与挡板14固定连接的,所以第一电机12可以间接地驱动挡板14上下移动。

第二电机21借助电机轴链轮221传动给传送链224,传送链224带动第二齿轮223和转动辊子23转动,继而带动转动辊轮转动,实现铁皮包在转动辊轮上的左右传送,第二齿轮223用于改变传送链224的走势,将其绷紧,达到增大传送链224的传动系数的效果。

四台气缸同时带动两根升降大梁33上升下降,继而实现顶部四块对中滑板346的升降,上升到一定高度可以从转动辊轮间穿过,将铁皮包顶起,再通过第三电机341借助对中轴链轮342、丝杆轴链轮3434以及链条3435的传动结构对丝杆3431进行传动,继而带动与丝杆3431螺纹连接的丝杆滑动座3433运动,丝杆滑动座3433与连接板344是固定连接的,最终实现连接板344及连接板344上的对中滑板346在纵向上的来回运动,起到对中调整的效果,调整完成后,升降气缸32下降,铁皮包重新回到转动辊轮上。

两个光学感应器设置的距离与铁皮的宽度一致,当两个光学感应器均感应到铁皮时,说明铁皮两端正好处在设定的位置,当一侧的感应器感应到铁皮,而另一侧没有感应到,则电机驱动对中滑板346向未感应到铁皮包的一侧运动,直至刚好感应到为止。

整个过程为:第一电机12启动,挡板14下降至最低处,第一电机12停止运作,铲车将铁皮包输送到输送机构2上,铲车离开,第一电机12重新运作,挡板14上升至最高处,第一电机12停止运作,第二电机21启动,铁皮包向挡板14方向运动,借助挡板14实现横向的对齐,对齐完成后,第二电机21停止,升降气缸32启动,铁皮包被对中滑板346顶起,离开传动机构,升降气缸32停止运作,第三电机341启动,根据光学感应器的感应进行纵向调整对齐,对齐结束后,第三电机341停止运作,升降气缸32启动,带动铁皮包下降,铁皮包重新回到输送机构2,升降气缸32停止运行,第二电机21启动,必要时,配和升降气缸32,将对中好的铁皮包输送到下一工序。

除了铲车将铁皮包送到输送机构2上以外,其余动作均可以由机器自动完成。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光学感应器的数量为三个,且这三个光学感应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三个光学感应器设置在挡板14的右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增加了光学感应器的数量,实际生产中,在极小概率的情况下,铁皮包送到输送机构2上时,位置偏差过大,只有一个感应器能感应到铁皮包,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加大电机的功率,加快对中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待有两个光学感应器感应到铁皮包时,减小功率,保证对中的质量,待三个光学感应器全部感应到铁皮包时,对中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