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桁架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81148发布日期:2020-10-28 12:4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驳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桁架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驳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桁架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跨距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被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而对于这些大跨距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而言,受原材料长度不足、运输及安装成本高等因素限制,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桁架一般都会设计为分段式拼装结构,此时就需要考虑用于连接相邻两段分段桁架的驳接结构设计。

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相邻两段分段桁架的驳接结构一般由过渡安装板及大量的螺栓组构成,螺栓组将过渡安装板与相邻两段分段桁架螺接组装固定。然而,考虑到连接强度,过渡安装板和分段桁架上均需要加工较多的螺栓孔,造成现场装配时螺栓孔对位及组装工序繁重,影响加工效率,劳动强度大;并且由于孔位加工数量多,累积误差大,为了保证现场组装时螺栓组与螺栓孔的对位精度,过渡安装板上的螺栓孔一般不能在桁架制造时一起加工,而需要在现场根据桁架上的螺栓孔位置再进行配钻,制造工序多,周期长,影响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安装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驳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桁架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驳接结构,所述驳接结构包括:第一驳接构件、第二驳接构件、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

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均包括梁架、第一驳接板和第二驳接板;所述第一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的上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还均设有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驳接板和所述梁架上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内;及第二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的底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还均设有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二驳接板与所述梁架上的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装配孔内。

上述方案的驳接结构应用装备于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桁架结构中,具体用于将相邻的两段分段桁架(即第一分段桁架和第二分段桁架)进行组装连接,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加工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具体而言,生产时,可在工厂内先将第一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梁架的上部,并在所述第一驳接板和所述梁架上一体钻制形成第一装配孔;同时将第二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的底部,并在所述第二驳接板和所述梁架上分别钻制形成第二装配孔,已得到结构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第一驳接构件和第二驳接构件;之后将第一驳接构件和第二驳接构件运抵至施工现场,并将第一驳接构件安装固定至第一分段桁架的端部,将第二驳接构件安装固定至第二分段桁架的端部,此时,第一驳接构件和第二驳接构件相邻相对设置在第一分段桁架与第二分段桁架的驳接处;最后将第一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内,将第二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即可快速完成第一驳接构件与第二驳接构件组装,便能够最终实现第一分段桁架与第二分段桁架组装为一体。相较于传统的驳接结构而言,本方案中第一驳接板和第二驳接板可以预先一体加工固定在梁架上,并进行整体开孔,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开孔数量少,不需要现场进行开孔作业,组装工序和步骤简单,加工周期短,工人劳动强度低,利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架包括底部横梁、两根纵梁和中间横梁,两根所述纵梁的底端设置于所述底部横梁上,所述中间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根所述纵梁的中部;所述第一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纵梁的上部,所述第二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底部横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中,所述第一装配孔均为两个并沿竖向间隔设置,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为一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两个,且与两组所述第一装配孔一一对应组装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中,所述第二装配孔均为多个并沿横向间隔设置,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装配孔为一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多个,且与多组所述第二装配孔一一对应组装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驳接结构还包括预定位组件和加强垫板,所述加强垫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上,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还均设有贯穿所述加强垫板和所述纵梁的预定位孔,所述预定位组件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预定位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驳接构件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还均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上弦材和所述纵梁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底部横梁和所述纵梁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驳接板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插接下弦材的端部。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驳接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梁架的上部,并在所述第一驳接板和所述梁架上一体钻制形成第一装配孔;

将第二驳接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的底部,并在所述第二驳接板和所述梁架上分别钻制形成第二装配孔,得到第一驳接构件和第二驳接构件;

将第一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第一驳接构件的所述第一装配孔和第二驳接构件的第一装配孔内;

将第二连接组件插置固定于所述第一驳接构件的所述第二装配孔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的所述第二装配孔内。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桁架,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驳接结构。

最后,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桁架。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驳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驳接构件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驳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驳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驳接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驳接构件;20、第二驳接构件;30、第一连接组件;40、第二连接组件;50、梁架;51、底部横梁;52、纵梁;53、中间横梁;60、第一驳接板;61、第一装配孔;70、第二驳接板;71、定位槽;72、第二装配孔80、预定位组件;90、加强垫板;100、第一加强板;110、第二加强板;200、驳接结构;300、桁架;310、上弦材;320、下弦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用于将行人在固定设置的两处地点之间进行自动传送,以克服复杂地形障碍,避免行人步行,减轻行人体力损耗。

所谓自动扶梯,是指由一台特种结构形式的链式输送机和两台特殊结构形式的胶带输送机所组合而成的,带有循环运动梯路的,用以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高间向上或向下倾斜输送乘客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具体而言,其可以是运载人员上下移动的一种具备代步性质的连续输送机械。自动扶梯由梯路和两旁的扶手组成。其主要部件有梯级、牵引链条及链轮、导轨系统、主传动系统(包括电动机、减速装置、制动器及中间传动环节等)、驱动主轴、梯路张紧装置、扶手系统、梳板、扶梯骨架和电气系统等。梯级在乘客入口处作水平运动,以方便方便乘客登梯,以后逐渐形成阶梯;在接近出口处阶梯逐渐消失,梯级50再度作水平运动,以方便乘客下梯。

而自动人行道,是指带有循环运行(板式或带式)走道,用于水平或倾斜角度不大于12°运送乘客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其结构与自动扶梯相似,主要由活动路面和扶手两部分组成。自动人行道适用于车站、码头、商场、机场、展览馆和体育馆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其特点在于,即便活动路面在倾斜情况下仍不形成阶梯状。

而不论是自动人行道还是自动扶梯,其主要的承力骨架均为桁架300。容易理解的,桁架300通常为采用钢构件焊接或拼装构成的钢骨架结构,用于安装在施工场合,以便于承载主传动系统、导轨系统等。

对于一些大跨度应用场合下,桁架300的长度相应需要设计很长。但受到安装、运输等条件限制,构成桁架300的钢构件无法做成一根很长的整体,此时就需要进行分段设计。即将原本一个整体的桁架300制作成长度较短且体积较小的分段桁架以及相应的驳接结构200,借助驳接结构200将分段桁架组装连接为整体桁架,从而满足使用要求,同时方便组装连接,结构强度高。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驳接结构200应用装备在桁架300中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驳接结构200包括:第一驳接构件10、第二驳接构件20、第一连接组件30和第二连接组件40。

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均包括梁架50、第一驳接板60和第二驳接板70;所述第一驳接板60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50的上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还均设有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驳接板60和所述梁架50上的第一装配孔61,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61内;及第二驳接板70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50的底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还均设有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二驳接板70与所述梁架50上的第二装配孔72,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装配孔72内。

实施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驳接结构200应用装备于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桁架300结构中,具体用于将相邻的两段分段桁架(即第一分段桁架和第二分段桁架)进行组装连接,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加工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具体而言,生产时,可在工厂内先将第一驳接板60焊接固定于梁架50的上部,并在所述第一驳接板60和所述梁架50上一体钻制形成第一装配孔61;同时将第二驳接板70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50的底部,并在所述第二驳接板70和所述梁架50上分别钻制形成第二装配孔72;,已得到结构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之后将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运抵至施工现场,并将第一驳接构件10安装固定至第一分段桁架的端部,将第二驳接构件20安装固定至第二分段桁架的端部,此时,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相邻相对设置在第一分段桁架与第二分段桁架的驳接处;最后将第一连接组件30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61内,将第二连接组件40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装配孔72内,即可快速完成第一驳接构件10与第二驳接构件20组装,便能够最终实现第一分段桁架与第二分段桁架组装为一体。相较于传统的驳接结构200而言,本方案中第一驳接板60和第二驳接板70可以预先一体加工固定在梁架50上,并进行整体开孔,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开孔数量少,不需要现场进行开孔作业,组装工序和步骤简单,加工周期短,工人劳动强度低,利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为便于描述及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以桁架300分为两段式的分体结构,即桁架300包括第一分段桁架和第二分段桁架作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分段桁架和第二分段桁架均包括上弦材310和下弦材320,上弦材310与下弦材320在高度方向间隔并排布置。具体地,上弦材310和下弦材320可以是但不限于角钢、槽钢等钢结构件,材料获取便捷,可应用性和实施性好。

而为了使桁架300获得更高的整体结构强度,上弦材310与下弦材320之间还连接有竖向或斜向布置的多根腹弦材。可选地,腹弦材可以是与上弦材310和下弦材320焊接、螺接或是铆接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驳接板60还应与上弦材310贴边焊接,第二驳接板70还应与下弦材320贴边焊接,以利于驳接结构200与上弦材310以及下弦材320组装时准确定位。

容易理解的,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采用对称结构设计,以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驳接结构20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第一驳接板60焊接固定于梁架50的上部,并在所述第一驳接板60和所述梁架50上一体钻制形成第一装配孔61;

s200:将第二驳接板70焊接固定于所述梁架50的底部,并在所述第二驳接板70和所述梁架50上分别钻制形成第二装配孔72,得到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

s300:将第一连接组件30插置固定于第一驳接构件10的所述第一装配孔61和第二驳接构件20的第一装配孔61内;

s400:将第二连接组件40插置固定于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的所述第二装配孔72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的所述第二装配孔内。该方案可实现各部件在工厂预制、而后在施工现场整体拼装的效果,操作便捷,连接可靠性高。

且由于第一驳接板60上的第一装配孔61和第二驳接板70上的第二装配孔72均是在零部件制作时就完成了开孔作业,之后再与桁架焊接连接,因而无需像传统驳接结构一样需要现场配钻孔位,作业时间长、难度大。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架50包括底部横梁51、两根纵梁52和中间横梁53,两根所述纵梁52的底端设置于所述底部横梁51上,所述中间横梁5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根所述纵梁52的中部;所述第一驳接板60焊接固定于所述纵梁52的上部,所述第二驳接板70焊接固定于所述底部横梁51上。此时,底部横梁51、纵梁52和中间横梁53组合形成结构稳定的第一驳接构件10和第二驳接构件20,进而确保组装形成后的驳接结构200能够可靠连接支撑上弦材310和下弦材320。并且,处于上方的第一驳接板60和处于下方的第二驳接板70利于强化第一驳接构件10与第二驳接构件20在竖直面上的连接紧密程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中,所述第一装配孔61均为两个并沿竖向间隔设置,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装配孔61为一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为两个,且与两组所述第一装配孔61一一对应组装连接。如此可保证驳接机构获得足够的连接强度,并使桁架300通过驳接结构200驳接时确保左右两个上弦材310的表面平行度,以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直线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中,所述第二装配孔72均为多个并沿横向间隔设置,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装配孔72为一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为多个,且与多组所述第二装配孔72一一对应组装连接。由力学分析结果可知,通常而言下弦材320处所受到的轴力最大,因而将用于驳接的第二装配孔72设置在底部横梁51(也即桁架300的底部)上并采用第二连接组件40进行连接,驳接受力优化更加直接有效,抵抗变形效果和能力更好。此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桁架300底部的剩余空间,同时不影响其他部件(如梯级、导轨拉、栏杆等)正常组装连接,同时通过布置多组第二连接组件40,可使驳接结构200和桁架300连接强度更高,底部可承受更大的轴力,保证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整体刚性,可适用于高扬程且无中间支撑的大跨距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连接组件30和第二连接组件40优选采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该扭剪型高强度螺栓采用摩擦式连接,也即靠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承受载荷。相应地,第一装配孔61和第二装配孔72均为螺栓孔。由于实际使用中,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所承受的通常是变载荷(例如不同重量的乘客施加的载荷),因而采用该方式连接,抗疲劳效果好,可以适当延长桁架300的使用寿命;以往的驳接构造通常使用铰制螺栓,螺杆直接受力,故需现场配钻螺栓孔以确保加工精度,该驳接方式采用高强度螺栓摩擦式连接,使螺杆可不直接受力,螺栓孔的孔壁与螺杆的外壁间隙可达2mm,减少了作业难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底部横梁51上螺栓孔的孔径比第二驳接板70上螺栓孔的孔径至少大2mm,以便于后续进行对位组装。由于采用摩擦式连接,此时螺杆不受力,因而可使第一驳接板60和第二驳接板70上螺栓孔的孔径比螺杆的直径至少大2mm,以有效降低对位难度。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驳接结构200还包括预定位组件80和加强垫板90,所述加强垫板90设置于所述纵梁52上,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还均设有贯穿所述加强垫板90和所述纵梁52的预定位孔,所述预定位组件80插置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预定位孔内。通过预定位组件80与两侧的预定位孔组装连接,可实现第一驳接构件10与第二驳接构件20组装连接时对位准确,进而减小后续各连接组件与对应的装配孔的组装难度。

具体而言,预定位组件80包括插口销和垫板。垫板预先焊接固定在纵梁52上,而后在垫板与纵梁52上一体钻制预定位孔,之后使插口销与两侧的预定位孔插接连接即可。而设置垫板的目的在于增加连接强度,提高预定位孔的孔边强度,防止受压力过大而产生孔边溃裂。

所述第二驳接板70开设有定位槽71,所述定位槽71用于插接所述下弦材320的端部。如此可实现下弦材320与第二驳接板70组装定位,保证连接位置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分段桁架和第二分段桁架均包括竖向并排布置的上弦材310和下弦材320,所述第一驳接构件10和所述第二驳接构件20还均包括第一加强板100和第二加强板110,所述第一加强板100分别与所述上弦材310和所述纵梁52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110分别与所述底部横梁51和所述纵梁52连接固定。通过增设第一加强板100和第二加强板110,可进一步增强驳接结构2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变载荷承受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