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1120发布日期:2021-01-01 18:2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公厕卫生系统领域,尤指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厕卫生的打扫与清洁往往由人工完成,如商场公厕由商场的阿姨清洁、高速路服务区公厕卫生则由服务区保洁工人来维持等。因为人手少、轮班不及时,尤其是人类心理对‘脏乱差’的抵触情绪、对污秽环境的天然抗拒意识等各种原因,这种只由人工清洁的公厕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打扫,卫生也较难长时间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此外,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高速路服务区等市政公厕内,往往如厕人员众多,人们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若在公厕蹲位外的公共空间由人工或机器人带着垃圾桶或其它垃圾容器打扫公厕蹲位内的卫生,总有些磕磕绊绊不大方便。由于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公共卫生所需的劳动力只会越来越少,愿意从事‘脏乱差’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也会越来越难找。

因此,在一些公共场所,日常运行时,能有一种少人工、甚至无需人工清洁的公厕应该是未来公卫系统发展的一种方向,而此类公厕也必将由各种智能化系统组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成本,同时更加利于人工清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包括垃圾桶仓、垃圾桶、轨道架、移桶小车、垃圾转交装置;

所述垃圾桶仓内设有用于放置垃圾桶的搁板,所述垃圾桶仓一侧设有开口,并且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设有螺杆,所述垃圾桶仓内侧还设有用于感应垃圾桶是否装满垃圾的传感器装置;

所述移桶小车放置在轨道架上并且可以沿着轨道架移动,所述轨道架包括同轴对接的动轨架、定轨架和桥接轨架,所述动轨架位置与垃圾桶仓的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动轨架上设有动轨电机和动轨轮,所述螺杆与动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动轨电机通过驱动螺杆改变动轨架的位置,使其进入垃圾桶仓内或恢复至轨道架上;

所述移桶小车上侧设有可上下升降的顶杆,移桶小车可随动轨架进入垃圾桶仓内,并且通过驱动顶杆上升并支撑垃圾桶底部进而带动垃圾桶随移桶小车一起移动;

所述移桶小车沿轨道架把垃圾桶运送到垃圾转交装置,所述垃圾转交装置设有可上下活动以及水平转动的夹持架,所述夹持架设有用于夹持垃圾桶的夹持条,所述夹持架通过夹持条夹取垃圾桶并把垃圾桶中的垃圾倒出。

进一步地,所述垃圾桶仓设置在公厕的单间侧壁,并且开口朝向侧壁开设,与轨道架位置相对应,所述垃圾桶仓上端设有垃圾桶仓盖,所述垃圾桶仓盖的位置与内部垃圾桶上端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垃圾转交装置设置在市政垃圾车一侧,所述夹持架把垃圾桶中的垃圾倒入市政垃圾车内。

其中,所述公厕的单间可设置若干个并且相邻设置,所述垃圾桶仓分别设置在若干单间的同侧,所述轨道架延伸至若干个单间的垃圾桶仓侧边。

进一步地,所述定轨架上留有轨道空位,所述动轨架与该轨道空位相对应,所述动轨轮设置在动轨架下端,所述垃圾桶仓的开口与与轨道空位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垃圾转交装置包括机架、轴杆和驻留轨,所述驻留轨与轨道架的轨道对接,所述机架设有导向槽,所述轴杆设置在导向槽内,所述夹持架包括夹持架轴、夹持架杆、夹持架电机、横杆和夹持条,所述夹持架轴通过螺母与轴杆套接,所述夹持架杆一端与夹持架轴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导向槽外与夹持架电机连接,所述横杆与夹持架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夹持条通过驱动装置分别安装在横杆两侧,并且驱动装置驱动夹持条相向或反向运动。

其中,所述机架内部设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通过齿轮组件与轴杆底部驱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驱动轴杆旋转从而带动套接在轴杆上的螺母上下活动,所述机架内还设有信号接收器。

其中,所述导向槽分别沿机架上侧和朝向驻留轨侧面开设槽位,并且导向槽上端设有与轴杆直径相对应圆环槽,所述侧面槽位的宽度与夹持架杆宽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以移桶小车内部设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分别与顶杆下端连接,所述移桶小车底部设有车轮,所述车轮与轨道架可滑动卡接,所述移桶小车内还设有用于驱动车轮滚动的马达,同时还设有用于接收信号的感应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可有效缩短工作人员清洁公厕时接触污秽之物的时长、降低工作人员对‘脏乱差’环境的抵触情绪、减少公厕清洁的人工投入,适合厕所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清洁等升级拓展,可作为公共环卫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单元,尤其适合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高速路服务区等市政公厕卫生打扫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一个厕所蹲位隔间工作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在一个厕所蹲位隔间工作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垃圾桶仓与厕所蹲位隔间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垃圾桶、移桶小车和动轨架移入垃圾桶仓中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移桶小车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动轨架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垃圾转交装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垃圾转交装置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垃圾桶、移桶小车与垃圾转交装置的一种工作示意图。

图10是有多个公厕蹲位隔间的情形下系统工作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垃圾桶仓;11.垃圾桶仓盖;12.搁板;13.螺杆;2.垃圾桶;3.轨道架;31.动轨架;311.动轨电机;312.动轨轮;32.定轨架;33.桥接轨架;4.移桶小车;41.顶杆;42.车轮;5.垃圾转交装置;51.夹持架;511.夹持架轴;512.夹持架杆;513.夹持架电机;514.横杆;515.夹持条;52.导向槽;53.驻留轨;54.装置轮;55.机架;551.圆环槽;56.轴杆;6.市政垃圾车;7.智能马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

请参阅图1-10所示,本发明关于一种厕内定位垃圾智能清出系统,包括垃圾桶仓1、垃圾桶2、轨道架3、移桶小车4、垃圾转交装置5;所述垃圾桶仓1内设有用于放置垃圾桶2的搁板12,所述垃圾桶仓1一侧设有开口,并且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设有螺杆13,所述垃圾桶仓1内侧还设有用于感应垃圾桶是否装满垃圾的传感器装置;所述移桶小车4放置在轨道架3上并且可以沿着轨道架3移动,所述轨道架3包括同轴对接的动轨架31、定轨架32和桥接轨架33,所述动轨架31位置与垃圾桶仓1的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动轨架31上设有动轨电机311和动轨轮312,所述螺杆13与动轨电机311驱动连接,所述动轨电机311通过驱动螺杆13改变动轨架31的位置,使其进入垃圾桶仓1内或恢复至轨道架3上;所述移桶小车4上侧设有可上下升降的顶杆41,移桶小车4可随动轨架31进入垃圾桶仓1内,并且通过驱动顶杆41上升并支撑垃圾桶2底部进而带动垃圾桶2随移桶小车4一起移动;所述移桶小车4沿轨道架3把垃圾桶2运送到垃圾转交装置5,所述垃圾转交装置5设有可上下活动以及水平转动的夹持架51,所述夹持架51设有用于夹持垃圾桶2的夹持条515,所述夹持架51通过夹持条515夹取垃圾桶2并把垃圾桶2中的垃圾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垃圾桶仓1设置在公厕的单间侧壁,并且开口朝向侧壁开设,与轨道架3位置相对应,所述垃圾桶仓1上端设有垃圾桶仓盖11,所述垃圾桶仓盖11的位置与内部垃圾桶2上端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垃圾转交装置5设置在市政垃圾车6一侧,所述夹持架51把垃圾桶2中的垃圾倒入市政垃圾车6内。其中,所述公厕的单间可设置若干个并且相邻设置,所述垃圾桶仓1分别设置在若干单间的同侧,所述轨道架3延伸至若干个单间的垃圾桶仓1侧边。

其中,所述定轨架32上留有轨道空位,所述动轨架31与该轨道空位相对应,所述动轨轮312设置在动轨架31下端,所述垃圾桶仓1的开口与与轨道空位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垃圾转交装置5包括机架55、轴杆56和驻留轨53,所述驻留轨53与轨道架3的轨道对接,所述机架55设有导向槽52,所述轴杆56设置在导向槽52内,所述夹持架51包括夹持架轴511、夹持架杆512、夹持架电机513、横杆514和夹持条515,所述夹持架轴511通过螺母与轴杆56套接,所述夹持架杆512一端与夹持架轴51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导向槽52外与夹持架电机513连接,所述横杆514与夹持架电机513驱动连接,所述夹持条515通过驱动装置分别安装在横杆514两侧,并且驱动装置驱动夹持条515相向或反向运动。其中,所述机架55内部设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通过齿轮组件与轴杆56底部驱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驱动轴杆56旋转从而带动套接在轴杆56上的螺母上下活动,进而带动夹持架51上下运动,所述机架55内还设有信号接收器,用于检测并且给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此外,垃圾转交装置5底部设有装置轮54,所述导向槽52分别沿机架55上侧和朝向驻留轨侧面开设槽位,并且导向槽上端设有与轴杆直径相对应圆环槽551,所述侧面槽位的宽度与夹持架杆512宽度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以移桶小车4内部设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分别与顶杆41下端连接,所述移桶小车4底部设有车轮42,所述车轮42与轨道架3可滑动卡接,所述移桶小车4内还设有用于驱动车轮42滚动的马达,同时还设有用于接收信号的感应器,能够接收控制系统发出的信号指令。

参见图1-3。当垃圾桶2位于垃圾桶仓1中时,垃圾桶仓盖11可按需自动打开或关闭;当垃圾桶仓盖11打开时,坐在智能马桶7上的如厕人士、机械手或机器人(本说明附图中暂未画出机械手和机器人)可方便地将纸团之类的固体、半固体垃圾丢入垃圾桶2中;当无需丢入垃圾时,垃圾桶仓盖11可关闭。垃圾桶仓1和垃圾桶2中有传感器装置,可自动感知垃圾桶2中的垃圾;当垃圾够多时,传感器装置检测到垃圾桶内的垃圾装满时,会通知控制系统,再由控制系统自动通知移桶小车4和动轨架31将垃圾桶2移出垃圾桶仓1,并将垃圾桶2送至垃圾转交装置5,由垃圾转交装置5将垃圾桶2中垃圾倾倒入市政垃圾车6;然后再将垃圾桶2送回垃圾桶仓1中。

参见图1、图3、图4、图6;工作时,垃圾桶仓底板与定轨架底板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螺杆13固定在垃圾桶仓1的内壁上。当动轨电机311运行时,动轨电机311可沿螺杆13轴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动轨架31沿螺杆13轴向来回移动,即通过动轨轮312的滚动,动轨架31可在垃圾桶仓底板和定轨架底板表面上来回移动;在系统各需要的位置均有位置传感器装置,从而动轨架31的移动既能保证动轨架31与定轨架32对齐成为一体(参见图1),也能保证动轨架31能被移至垃圾桶仓1中指定位置(参见图4),即同时能保证移桶小车4、垃圾桶2能被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参见图5,4中有动力,顶杆41相对移桶小车4表面可按需要上升或下降,车轮42可按需正反转动。参见图1,当车轮42正反转动时,可带动移桶小车4在轨道架3和垃圾转交装置5的驻留轨53轨道上前后移动。

参见图1、图2、图3、图10;每一个厕所蹲位隔间都会有一个垃圾桶仓1,垃圾桶仓1中会有一个垃圾桶2,垃圾桶2可以被放在垃圾桶仓1中的搁板12上;每个厕所蹲位隔间的定轨架32和蹲位下水道都可按需级联一起;每个厕所蹲位隔间都有一个动轨架31,能在各自的定轨架32与垃圾桶仓1中来回移动。

参见图1、图3-5,所述系统各装置指定位置上都有位置传感器,需要时,移桶小车4会移动至动轨架31上合适位置,并能随动轨架31移入垃圾桶仓1中;在移入垃圾桶仓1中前,由于顶杆41会下降,高度比垃圾桶2底部要低,从而能保证移桶小车4能被移入垃圾桶仓1中并位于垃圾桶仓1中的垃圾桶2之下;然后,顶杆41会上升,并将垃圾桶2托举上升,使垃圾桶2的底部与搁板12脱离接触,然后垃圾桶2、移桶小车4、动轨架31可随动轨架31一起移出垃圾桶仓1,当动轨架31移至与定轨架32对齐时,移桶小车4便可以带着垃圾桶2在轨道架3的轨道上前后自由移动;参见图1、图9,当5移动到轨道架3处、驻留轨53与轨道架3的轨道对齐时,移桶小车4可将垃圾桶2带到垃圾转交装置5指定位置;反过来,移桶小车4也可将垃圾桶2从垃圾转交装置5带到轨道架3上,再由动轨架31将移桶小车4和垃圾桶2一起移入到垃圾桶仓1,最后并将垃圾桶2放置在搁板12上。

参见图7-9,轴杆56通过圆环槽551设置在机架55上,垃圾转交装置5中有动力,夹持架51可沿导向槽52上下移动;夹持架51还能相对机架55以轴杆56为轴转动;装置轮54可滚动,从而可带动垃圾转交装置5移动。

参见图8-9,相对夹持架杆512,夹持架电机513输出端能够转动,进而可带动横杆514、夹持条515一起相对夹持电机512转动;相对横杆514,2个夹持条515可水平相向和背离移动,即两个夹持条515之间的距离可变化、可以从两边夹紧和松开垃圾桶2。

参见图1、图7-9,当移桶小车4和垃圾桶2一起移动到驻留轨53上合适位置时,夹持条515会互相背离移动足够宽,以便夹持架51下降时,夹持条515不会碰到垃圾桶2;当夹持架51下降到合适高度时,两个夹持条515将会相向移动,从两边夹紧垃圾桶2(参见图9);然后夹持架51上升,带着垃圾桶2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夹持架51将会绕轴杆56轴向旋转180度,将垃圾桶2带到市政垃圾车6的上方;然后夹持架电机513将会启动,带动横杆514、夹持条515及被夹紧的垃圾桶2一起由上到下翻转180度,将垃圾桶2中垃圾倒入市政垃圾车6中。

参见图3-4,当垃圾桶2被放置在垃圾桶仓1中的搁板12上后,动轨架31可带着移桶小车4一起移出垃圾桶仓1;参见图1,当动轨架31和定轨架32的轨道对齐合并后,移桶小车4可自由在轨道上移动。

参见图10,蹲位隔间可制作成标准模块,多个蹲位隔间可按需级联在一起。再参见图2,在各蹲位隔间可设置机械手,将厕内如厕人士未丢入垃圾桶的纸团、烟蒂等固体或半固体垃圾捡起丢入垃圾桶;其它易随水流动的垃圾污物、则可用机械手控制的抹布等工具清洗、并随蹲位内下水孔10流入蹲位下水道9,蹲位下水道9连通其它厕外配套装置,则可实现公厕的全自动无人清洁,从而显著减少公厕清洁的人工投入,并可提高公厕清洁的及时性。此外,每个蹲位隔间内垃圾桶仓1、垃圾桶2的数量与大小也可按需设计,在视频识别、机械手等智能工具的配合下,可满足未来垃圾分类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系统,并且控制系统与各个电子器件连接,实现控制部分,控制系统由软件程序预设实现,不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因此不在赘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