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用纸加工辊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9555发布日期:2021-02-03 18:03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用纸加工辊体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纸机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生活用纸加工辊体。


背景技术:

[0002]
在生活用纸领域中,具有真空吸附作用的辊筒在如卫生纸之类的薄片材料机械加工领域中经常使用到,而现有的辊筒的结构形式可参照在中国专利“cn107034715b,一种吸附辊”中具体公开了:在同轴连接的芯轴和辊筒之间设置有密封块,并随着辊筒与芯轴相对旋转动作从而使辊筒上的各辊筒孔只有旋转动作到与吸附腔顶部的腔口相对应的位置处,才能与吸附腔和抽气孔连通形成负压。在中国专利“cn107814228a 一种轴向负压控制的吸附辊”,其涉及了芯轴与辊体之间沿轴向往复滑动从而同步带动多个密封块沿轴向往复移动,以使吸附腔在避开吸附孔组及连通吸附孔组之间往复切换,但是该方式的缺点为:由于辊体相对于芯轴旋转动作动作,并且芯轴相对于辊体作高频轴向移动的开关动作,从而导致密封块受到旋转及轴向动作摩擦,增加了密封块的磨损,时间长了会出现漏气的问题。
[0003]
在中国专利“cn

110467036

a,一种辊筒及薄片状产品加工设备”中涉及了“在辊筒内设有吸气总管和吸气支管,吸气支管插到吸气总管内,吸气总管可沿着吸气支管滑动,吸气支管设有通气孔,吸气支管通过通气孔与吸气总管连通,吸气总管固定有套在吸气支管上的密封套,密封套既能滑动到堵塞通气孔的位置,又能滑动到打开通气孔的位置”,即,通过吸气总管带动密封套在辊筒的径向方向的移动来实现负压切换,但是辊筒和吸气总管是细长状,长度通常为3m以上,并且辊筒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高频快速切换通/断气,此类细长状的吸气总管高频沿径向移动则会出现跳动的情况,甚至发生移位的问题。
[0004]
另外,随着辊筒的使用以及各结构元件之间的磨损,各结构元件之间的密封性逐渐下降,此时在工作过程中,漏气量会逐渐增加,甚至出现负压吸力不足等问题,辊筒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少耗气量、提升通/断气的切换效率的生活用纸加工辊体。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活用纸加工辊体,包括支撑辊以及设于支撑辊内腔中的芯轴,其中,所述芯轴的辊面设有至少一组穿透其辊面的内气孔,所述支撑辊的外壁上固定有至少一组过渡件,其中,所述过渡件设有过渡气道,所述支撑辊的辊面设有穿透其辊面且与过渡气道的下口相通的外气孔,随着芯轴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以令内气孔对准或避开外气孔。
[0007]
进一步,还包括辊筒,所述支撑辊设于辊筒内腔中,其中,所述辊筒的辊面设有若干个穿透其辊面的辊筒孔,随着辊筒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以令辊筒的辊筒孔与过渡气道的上口周期性相通;仅在所述内气孔、外气孔、过渡气道和辊筒孔依次相通时,所述辊筒孔才能形成负压或正压。
[0008]
进一步,任意一组所述过渡件的顶部可与辊筒内壁相密封贴合。
[0009]
进一步,任意一组所述过渡件的顶部可与辊筒内壁不接触。
[0010]
进一步,所述芯轴的辊面与外气孔的边缘区域相密封贴合。
[0011]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壁圆周方向上固定有两组呈错位布置的过渡件,所述支撑辊辊面圆周方向上设有两组分别与两组过渡件的过渡气道下口一一对应相通的外气孔。
[0012]
进一步,所述芯轴的辊面设有一组穿透其辊面的内气孔,其中,随着芯轴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以令内气孔对准或避开至少一组外气孔。
[0013]
进一步,所述芯轴的辊面圆周方向上设有两组穿透其辊面且分别与两组外气孔一一对应的内气孔,其中,随着芯轴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轴向动作以令两组内气孔分别对准或避开两组外气孔。
[0014]
进一步,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的外气孔中以令芯轴的内气孔可直接与过渡气道的下口对准相通。
[0015]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嵌装有第一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及内壁分别与过渡件底面和芯轴辊面相密封贴合,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上口与过渡气道的下口相通,并且所述芯轴的内气孔可与第一气流通道的下口对准相通。
[0016]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设有呈由内至外布置的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三密封件朝内弹性顶压第二密封件以使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辊面,所述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共同开设有相贯通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上口与过渡气道的下口相通,并且所述芯轴的内气孔可与第二气流通道的下口相对齐相通。
[0017]
进一步,所述支撑辊的外气孔内嵌装有第四密封件,并且所述第四密封件设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的外气孔中与第四密封件的第三气流通道相通,所述过渡件与第四密封件之间配置有弹性件,通过弹性件朝内顶压第四密封件以使第四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辊面,其中,随着芯轴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动作/轴向移动,从而令芯轴的内气孔可对准或避开第三气流通道的下口。
[0018]
进一步,每组内气孔由沿轴向成型于芯轴的辊面上的若干个内气孔组成;每组外气孔由沿轴向成型于支撑辊的辊面上的若干个外气孔组成,同组的各个内气孔分别与同组的各个外气孔一一对应。
[0019]
进一步,所述过渡件为整体式结构,其中,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同时与支撑辊的多个外气孔相通。
[0020]
进一步,包括多个沿轴向排列固定于支撑辊外壁上的过渡件,其中,各个所述过渡件的过渡气道与支撑辊的多个外气孔一一对应相通。
[0021]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芯轴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动作/轴向移动以令内气孔对准或避开外气孔,实现快速切换负压或正压的通/断,切换过程稳定可靠;通过辊筒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以令辊筒的辊筒孔周期性形成负压或正压;通过在支撑辊和辊筒之间设置有过渡件,以及支撑辊与芯轴的密封设计结构,从而提升了支撑辊、辊筒、芯轴三者之间的密封性,有效地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漏气量。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实施例一的辊体的剖视图。
[0023]
图2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接触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24]
图3为实施例一的辊体的示意图。
[0025]
图4为实施例一的支撑辊的示意图。
[0026]
图5为实施例一的芯轴的示意图。
[0027]
图6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安装至辊体实施方式一的示意图。
[0028]
图7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安装至辊体实施方式二的示意图。
[0029]
图8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的实施方式一示意图。
[0030]
图9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的实施方式二示意图。
[0031]
图10为实施例一的过渡件不接触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32]
图11为实施例二的辊体的剖视图。
[0033]
图12为图11中的局部a放大图。
[0034]
图13为实施例三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35]
图14为实施例三的过渡件的实施方式一示意图。
[0036]
图15为实施例三的过渡件的实施方式二示意图。
[0037]
图16为实施例四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38]
图17为实施例四的第一密封件的示意图。
[0039]
图18为实施例五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40]
图19为实施例五的第二密封件的示意图。
[0041]
图20为实施例五的第三密封件的示意图。
[0042]
图21为实施例六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43]
图22-24为实施例七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44]
图25为实施例八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45]
图26-27为实施例九的辊体的截面剖视图。
[0046]
其中,1-辊筒,11-辊筒孔,2-支撑辊,21-外气孔,3-芯轴,31-内气孔,4-过渡件,41-过渡气道,42-卡位结构,5-第一密封件,51-第一气流通道,6-第二密封件,62-第二气流通道,7-第三密封件,8-第四密封件,81-第三气流通道,82-弹性件,9-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0048]
实施例一:
[0049]
参见附图1至附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生活用纸加工辊体,包括辊筒1、支撑辊2和芯轴3,其中,支撑辊2设于辊筒1内腔中且支撑辊2的两端部通过滑动支撑件(优选但不限于轴承)与辊筒1连接;芯轴3设于支撑辊2内腔中且芯轴3的两端部通过滑动支撑件(滑动支撑件优选但不限于轴承)与支撑辊2连接,进而实现了辊筒1、支撑辊2和芯轴3三者
旋转连接。
[0050]
本实施例的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作旋转动作,即,支撑辊2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芯轴3进行旋转动作,反之,芯轴3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支撑辊2进行旋转动作,此处不作限定可由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
[0051]
参见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辊筒1的辊面设有若干个穿透辊面的辊筒孔11,为便于理解说明,此处定义辊筒1的辊面上成型有若干组沿其轴向布置的辊筒孔11组且每组辊筒孔11组有多个沿辊筒1周向排列的辊筒孔11组成,此处不限于上述辊筒孔11的排列形式,可根据辊筒1的实际要求而定。
[0052]
参见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芯轴3的辊面设有若干个穿透辊面的内气孔31,为便于理解说明,此处定义芯轴3的辊面上成型有若干个沿轴向排列的内气孔31,并且芯轴3内具有与抽真空设备或空气压缩机(图中未示)相连接的气腔9,其中,气腔9与抽真空设备连接时,该气腔9作为负压腔;反之,当气腔9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时,该气腔9作为正压腔。若干个内气孔31均与气腔9相通,此处不限于上述内气孔31的排列形式,可根据芯轴3的实际要求而定。
[0053]
参见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辊2的辊面设有若干个穿透辊面的外气孔21,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此处定义支撑辊2的辊面成型有若干个沿轴向排列的外气孔21,此处不限于上述外气孔21的排列形式,可根据支撑辊2的实际要求而定。支撑辊2的外壁上固定设有过渡件4,其中,过渡件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外气孔21外围的位置以令过渡件4底面贴合在支撑辊2的外壁,过渡件4的顶部与辊筒1内壁相密封贴合。过渡件4可采用整体式或分体式的结构,即:
[0054]
过渡件4的实施方式一:参见附图6和8所示的过渡件4为整体式结构,通过将过渡件4整体固定安装在支撑辊2上且过渡件4成型有沿径向穿透的过渡气道41,并且该过渡气道41两端沿轴向延伸,从而使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的下口与支撑辊2的若干个外气孔21相通,且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的上口可同时与多组辊筒孔11相通,实现了“一对多”的方式。
[0055]
过渡件4的实施方式二:参见附图7和9所示的过渡件4为分体式结构,过渡件4由包括多个沿轴向排列固定于支撑辊2外壁上的若干个过渡件4组成,通过将过渡件4沿轴向固定在支撑辊2的外壁上且每个过渡件4均成型有沿径向穿透的过渡气道41,其中,每个过渡气道41的下口对应与一个外气孔21相通且每个过渡气道41的上口对应一组辊筒孔11相通,实现了“一对一”的方式。
[0056]
基于上述的情况一和情况二分别涉及了整体式和分体式的过渡件4结构,随着辊筒1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从而令辊筒1的辊筒孔11与过渡气道41的上口呈周期性相通。
[0057]
在本实施例中,芯轴3的辊面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的边缘区域相贴合,而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以令内气孔31对准或避开外气孔21,其中,当芯轴3的内气孔31相对旋转动作对准支撑辊的外气孔21的位置,则实现内气孔31与外气孔21相通;反之,当芯轴3的外气孔21相对旋转动作避开支撑辊的外气孔21的位置,则实现阻断内气孔31与外气孔21。
[0058]
由此,当需要辊筒工作时,预先通过抽真空设备/空气压缩机使芯轴3的气腔9保持负压/正压,通过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以使内气孔31对准外气孔21,令内气孔31、
外气孔21和过渡气道41相通,此时随着辊筒1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令辊筒1的各辊筒孔11呈周期性经过过渡气道41的上口,从而使芯轴3的气腔9、内气孔31、外气孔21、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依次相通,任一辊筒孔11每当经过过渡气道41时就会产生负压吸力/正压吹力。另外,当不需要辊筒1工作时,通过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动作以使内气孔31避开外气孔21(此时的内气孔31对准支撑辊内壁,实现封闭隔断内气孔31的效果),隔断外气孔21与内气孔31之间的气流,使辊筒孔11失去负压吸力/正压吹力。
[0059]
通过上述的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以实现负压吸力/正压吹力的通/断的快速切换,切换过程稳定可靠。
[0060]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过渡件4的顶部可与辊筒1内壁相密封贴合,适用于对辊筒1内壁与过渡件4密封性要求高的情况,对于辊筒1内壁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尤其是辊筒孔11用作负压工作的情况。
[0061]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0所示,过渡件4的顶部与辊筒1内壁不接触,适用于对辊筒1内壁与过渡件4密封性要求低的情况,对于辊筒1内壁的加工精度要求低,尤其是辊筒孔11用作正压工作的情况。
[0062]
实施例二:
[0063]
参见附图11和12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芯轴3通过滑动支撑件(优选但不限于轴承)与支撑轴2连接且所述芯轴3可沿轴向往复平移,实现了芯轴3与支撑轴2在轴向相对往复平移动作,由此,随着芯轴3与支撑轴2的轴向动作以令内气孔31对准或避开外气孔21。
[0064]
本实施例的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作轴向移动,即,支撑辊2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芯轴3进行轴向移动,反之,芯轴3可固定在预设有的机架上,而支撑辊2进行轴向移动,此处不作限定可由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
[0065]
由此,当需要辊筒1工作时,预先通过抽真空设备/空气压缩机使芯轴3的气腔9保持负压/正压,通过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轴向平移以使内气孔31对准外气孔21,令内气孔31、外气孔21和过渡气道41相通,此时随着辊筒1相对于支撑轴3的旋转动作,令辊筒1的各辊筒孔11呈周期性经过两组过渡气道41的上口,从而使气腔9、内气孔31、外气孔21、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依次相通,辊筒孔11每当经过过渡气道41时就会产生负压吸力/正压吹力。另外,当不需要辊筒1工作时,通过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的轴向平移以使内气孔31避开外气孔21(此时的内气孔31对准支撑辊内壁,实现封闭隔断内气孔31的效果),隔断辊筒1的辊筒孔11与气腔9之间的气流,使辊筒孔11失去负压吸力/正压吹力。
[0066]
实施例三:
[0067]
参见附图13至15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过渡件4底面朝支撑辊2方向凸出成型有卡位结构42,该卡位结构42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以便于过渡件4固定安装于支撑辊2时,卡位结构42恰好嵌装至外气孔21中且该卡位结构42的底面与芯轴3的辊面相密封贴合,如附图14所示的整体式过渡件以及如附图15所示的分体式过渡件。
[0068]
另外,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沿径向延伸穿透过渡件4,其中,过渡气道41的下口延伸至外气孔21中以令芯轴3的内气孔31可直接与过渡气道41的下口对准相通,即,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的旋转动作,当内气孔31旋转动作至与过渡气道41相重合的位置时,则实现
内气孔31与过渡气道41对准相通,辊筒孔11处形成负压吸力/正压吹力;反之,当内气孔31旋转动作至避开过渡气道41时,则实现隔断内气孔31和过渡气道41,辊筒孔11处失去负压吸力/正压吹力。
[0069]
通过上述的方式,通过增加卡位结构42以减少过渡件4与支撑辊2之间的漏气量,提升效率。
[0070]
实施例四:
[0071]
参见附图16至附图17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嵌装有第一密封件5,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5为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的块状结构。嵌装于外气孔21内的第一密封件5的外壁及内壁分别与过渡件4底面和芯轴3辊面相密封贴合。
[0072]
另外,第一密封件5成型沿径向穿透的第一气流通道51,第一气流通道51的上口与过渡气道41的下口相通,芯轴3的内气孔31可与第一气流通道51的下口对准相通,即,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的相对旋转动作以使芯轴3的内气孔31旋转动作至于第一气流通道51相重合的位置,则内气孔31与第一气流通道51对准相通,实现依次连通辊筒孔11、过渡气道41、第一气流通道51、内气孔31及气腔9,令辊筒孔11处产生负压吸力/正压吹力;反之,当芯轴3内气孔31旋转动作避开第一气流通道51,则实现隔断内气孔31和第一气流通道51,令辊筒孔11处失去负压吸力/正压吹力。
[0073]
通过上述的方式,通过增设第一密封件5以提升过渡件4、支撑辊和芯轴3之间的密封性,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漏气量,提升效率。
[0074]
进一步,第一密封件5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0075]
实施例五:
[0076]
参见附图18至20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四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设有呈由内至外布置的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呈层叠嵌装于外气孔21中,且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均与外气孔21的形状相吻合的块状结构,第三密封件7为弹性材料制成。嵌装于外气孔21内的第二密封件6内壁与芯轴3辊面相密封贴合,第三密封件7的外壁与过渡件4底面相密封贴合,第三密封件7内壁弹性顶压第二密封件6外壁以令第三密封件7对第二密封件6产生朝向芯轴3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使第二密封件6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3辊面,实现了更好的密封效果,以及在第二密封件6使用过程中后始终能够紧密贴合芯轴3辊面,提升了第二密封件6的使用寿命,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漏气量,提升吸附的效率。
[0077]
进一步,第二密封件6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0078]
实施例六:
[0079]
参见附图21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四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气孔21内嵌装有第四密封件8,并且第四密封件8设有第三气流通道81,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的下口延伸至支撑辊2的外气孔21中与第四密封件8的第三气流通道81相通,过渡件4与第四密封件8之间配置有弹性件82,通过弹性件82朝内顶压第四密封件8以使第四密封件的内壁弹性密封贴合于芯轴3辊面,其中,随着芯轴3与支撑辊2的相对旋转动作动作/轴向移动,从而令芯轴3的内气孔31可对准或避开第三气流通道81的下口。具有更好地密封效果,减少漏气量。
[0080]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弹性件8为压簧或环形橡胶圈,其中,压簧或环形橡胶圈的两端分别与过渡件4底面和第四密封件81的顶面相顶触。
[0081]
进一步,第四密封件8为自润滑的耐磨材料制成,如尼龙、铜等材质。
[0082]
实施例七:
[0083]
参见附图22-24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支撑辊2的外壁圆周方向上固定有两组呈错位布置的过渡件4,所述支撑辊2辊面圆周方向上设有两组分别与两组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下口一一对应相通的外气孔21。另外,芯轴3的辊面圆周方向上设有两组穿透其辊面且分别与两组外气孔21一一对应的内气孔31,并且芯轴3的内腔同时与两组内气孔31相通,由此,,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轴向移动,以令两组内气孔31分别对准或避开两组外气孔21,即,当两组内气孔31分别对准两组外气孔21时,从而使两组的内气孔31、外气孔21、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一一对应相通,从而实现辊筒的两处辊筒孔11形成正压/负压,实现了多点气压作用的效果。
[0084]
如附图22所示,两组过渡件4在圆周方向上为分体独立式结构,各过渡件4独立固定在支撑辊2的外壁。
[0085]
如附图23和24所示,两组过渡件4在圆周方向上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一体成型的各过渡件4整体固定在支撑辊2的外壁,一体成型的两组过渡件4上有两个过渡气道41,其中,一个过渡气道41的开口宽度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采用大跨度或小跨度的方式,即,如附图23所示的采用小跨度方式的过渡件4;也可如附图24所示的采用大跨度方式的过渡件4,并且外气孔21可在采用大跨度方式的过渡件4的周向跨度范围内的任意位置。
[0086]
实施例八:
[0087]
参见附图25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七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芯轴3的辊面设有一组穿透其辊面的内气孔31,其中,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以令内气孔31对准或避开至少一组外气孔21,即:为了便于说明,此处定义两组外气孔21分别为第一组外气孔21和第二组外气孔21,包括有以下四种情况:
[0088]
情况一: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内气孔31仅与第一组外气孔21对准相通,从而令与第一组外气孔21对应的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相通,从而在辊筒的一处辊筒孔11形成正压/负压。
[0089]
情况二: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内气孔31同时与两组外气孔21对准相通,从而令与两组一一对应的外气孔21、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相通,从而在辊筒1的两处辊筒孔11形成正压/负压。
[0090]
情况三: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内气孔31仅与第二组外气孔21对准相通,从而令与第二组外气孔21对应的过渡气道41和辊筒孔11相通,从而在辊筒的一处辊筒孔11形成正压/负压。
[0091]
情况四: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内气孔31避开两组两组外气孔21,从而隔断外气孔21与内气孔31之间的气流,使辊筒孔11失去负压吸力/正压吹力。
[0092]
上述的四种情况分别对内气孔31与两组外气孔21之间的配合关系,采用上述的方式实现了一组内气孔31可与两组外气孔21呈周期性相通。
[0093]
实施例九:
[0094]
参见附图26和27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八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
本实施例的芯轴3的辊面设有一组穿透其辊面的内气孔31,支撑辊2辊面设有两组分别与两组过渡件4的过渡气道41下口一一对应相通的外气孔21,其中,本实施例的内气孔31仅可与一组外气孔21相通,由此,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令内气孔31与第一组外气孔21或第二组外气孔21对准相通,从而在两组外气孔21之间的通/断切换,仅当一组外气孔21与内气孔31对准相通时,与该组外气孔21相对应的过渡气道31和辊筒11才形成有正压/负压。
[0095]
如附图26所示,两过渡件4的顶部均与辊筒1的内壁相密封贴合;除此之外,参见附图27所示,一组过渡件4的顶部与辊筒1的内壁相密封贴合(该组过渡件4用作辊体负压工作)且另一组过渡件4的顶部与辊筒1内壁不接触(该组过渡件4用作辊体正压工作),由此,随着芯轴3相对于支撑辊2的旋转动作,以及芯轴3的气腔9在抽真空设备或空气压缩机之间切换相通,便可辊体在正压和负压之间的切换工作。
[0096]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