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1538发布日期:2021-01-30 06:1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线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纱线是一种纺织品,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工厂进行纺织时,需要把一卷卷的纱线重新盘绕到盘头上,再利用盘头上的纱线进行编织。
[0003]
参照图1,现有的导线板,导线板连接于机架1,机架1包括支撑框11、若干横杆12和若干竖杆13,一根竖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放置于地面的支撑框11的内顶面和内底面,若干竖杆13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在支撑框11内,横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杆13的侧面,若干横杆12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在一根竖杆13上,其中一排横杆12较其他横杆12长,上述较长横杆12为底座14,底座14靠近进线处,较短的横杆12上套设有纱线卷,连接于不同竖杆13上的相邻底座14和横杆12的高度相同,导线板包括若干个第一凸块141,若干个第一凸块141底部连接于底座14顶部,第一凸块141上端呈圆球状,其下端呈柱状,两个第一凸块141下端之间存在间距,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纱线首先经过两个第一凸块141之间的间距,然后在位于同一高度的横杆12上运输。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不同的纱线穿设于不同的第一凸块之间的间距时,会发生纱线与第一凸块表面抵接而相互摩擦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具有减小纱线和线通室间摩擦力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包括若干个支撑件和若干组线通室,所述支撑件侧面连接于靠近进线处的竖杆侧面,若干所述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于竖杆,所述线通室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件顶部,若干个所述线通室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在对应的支撑件顶面,所述线通室包括外壳、两根第一转动轴和两个轮子,所述外壳的竖截面呈供纱线穿设的回字型,顶部开设有缺口的所述外壳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件顶部,竖直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内底面,两根所述第一转动轴之间存在间距,表面光滑的所述轮子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轴顶部,两个所述轮子之间存在供纱线通过的间距。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线通过缺口进入线通室内,纱线在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中穿过,当纱线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移与轮子表面抵接时,轮子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间的摩擦力。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壳两竖直的内侧面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的第二转动轴,两根相对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存在间距,两根所述第一转动轴位于上述间距之间,所述第二转动轴套设且转动连接有滚筒,所述滚筒位于两个
轮子的下方。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线穿设于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且位于滚筒上方,当纱线发生向下的偏移与滚筒表面抵接时,滚筒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间的摩擦力。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壳其中一竖直的侧面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若干根第三转动轴,若干所述第三转动轴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一根所述第三转动轴套设且转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滚轮底部与轮子顶部之间存在供纱线通过的间距。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纱线发生向上的偏移与滚轮表面抵接时,滚轮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间的摩擦力。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壳内底面开设有两个t形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底端与第一凹槽相适配,两根所述第一转动轴分别滑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转动轴滑动方向垂直于纱线传输方向,两根所述第一转动轴相对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水平的弹簧。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纱线与轮子抵接且纱线将轮子向外壳侧面推动时,第一转动轴顺着推力在第一凹槽内滑动,当推力消失后,弹簧的弹力使第一转动轴复位。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件包括底座和若干延长座,所述底座侧面固定连接于竖杆侧面,所述底座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在竖杆上,靠近所述底座的延长座侧面可拆卸连接于底座远离竖杆侧面,其余所述延长座两两之间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外壳底部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底座和延长座顶部。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座通过插、拔可拆卸连接于底座,两个延长座之间的连接方式亦为插、拔可拆卸,便于操作者根据实际需要拆、装延长座。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远离竖杆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底座远离竖杆的侧面连接有t形第一连接块,具有弹性的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插设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底座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块插设于第二凹槽处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与通孔相通且贯穿第一连接块靠近第二凹槽槽底侧面的纵向槽,相邻于所述底座的延长座靠近底座侧面固定连接有插入杆,远离所述延长座端部为圆球状的插入杆通过通孔插设于第一连接块,所述延长座侧面与第一连接块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侧面与第二凹槽侧面、槽底间存在间距,圆球状端部靠近所述插入杆杆体的侧面与第一连接块靠近第二凹槽槽底的侧面相抵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入杆的端部将具有弹性的第一连接块撑开,插入杆穿出通孔时,延长座侧面与第一连接块侧面相抵接,此时第一连接块与延长座完成卡接。
[001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块远离底座的侧面开设有两个第三凹槽,所述延长座靠近第一连接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与第三凹槽相适配的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卡接于第三凹槽内。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凸块与第三凹槽的设计对延长座进行限位,保证其不会发生转动。
[002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块靠近第二凹槽槽底的侧面设置有朝远离其槽底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连接块靠近第二凹槽
槽底的侧面内圈直径大于插入杆最小的外圈直径,所述插入杆圆球状的端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面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入杆端部设计成圆球状便于插入杆插设于第一连接块内,设置的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则便于分离插入杆与第一连接块。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
1.纱线通过缺口进入线通室内,纱线在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中穿过,当纱线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移与轮子表面抵接时,轮子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间的摩擦力;
[0025]
2.当纱线向上偏移时,纱线与光滑的滚轮表面抵接,当纱线向下偏移时,纱线与光滑的滚筒表面相抵接,若纱线与轮子抵接时对轮子有向两边的推力,第二凸块在第一凹槽内滑动,推力消失后,弹簧使两个轮子复位;
[0026]
3.延长座通过插、拔可拆卸连接于底座,两个延长座之间的连接方式亦为插、拔可拆卸,便于操作者根据实际需要拆、装延长座。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现有的导线板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
图4是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局部剖视图。
[0031]
图中,1、机架;11、支撑框;12、横杆;13、竖杆;14、底座;141、第一凸块;142、第二凹槽;2、支撑件;21、延长座;211、第三凸块;22、插入杆;3、线通室;31、外壳;32、第一转动轴;321、第一挡环;33、轮子;4、第二转动轴;41、滚筒;5、第三转动轴;51、滚轮;52、第二挡环;6、第一凹槽;61、弹簧;7、第一连接块;71、通孔;72、第一导向面;73、第三凹槽;8、第二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止纱线缠绕的导线板,包括五个支撑件2和若干组线通室3,五个支撑件2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在机架2且靠近进线口的侧面,线通室3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件2顶部,支撑件2包括连接于机架2的底座14,底座14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在机架2上,一组线通室3底部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底座14顶部,一组线通室3的数量为5,五个线通室3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在底座14顶面,线通室3包括外壳31、两根第一转动轴32和两个轮子3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31的竖截面为回字形;外壳31底部固定连接于底座14顶部,外壳31的顶部靠近侧面处开设有缺口,纱线通过上述缺口进入外壳31内,第一转动轴3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外壳31的内底面,两根第一转动轴32之间存在间距,轮子33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轴32靠近顶部处,竖直的第一转动轴3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环321,第一挡环321顶部与轮子33底部相抵接,且两者相抵接的侧面均为光滑面,第一挡环321的外径小于轮子33的外径,轮子33外表面光滑,两个轮子33之间存在间距,纱线穿设于上述间距。纱线在两个轮子33之间的间距中穿过,当纱线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移与轮子33表面抵接时,轮子33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3间的摩擦力。
[0034]
参照图2,机架1包括支撑框11、若干横杆12和若干竖杆13,一根竖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放置于地面的支撑框11的内顶面和内底面,若干竖杆13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在支撑框11内,五个底座14侧面在竖直方向等距排列且固定连接于其中一竖杆13侧面,底座14靠近进线处,若干横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其余竖杆13的侧面,若干横杆12在竖直方向上等距排列在一根竖杆13上,连接于不同竖杆13上的相邻底座14和横杆12的高度相同。
[0035]
参照图3,外壳31竖直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两根水平的第二转动轴4,两根第二转动轴4之间存在间距,两根第一转动轴32位于上述间距之间,两根第二转动轴4套设且转动连接有滚筒41,滚筒41位于两个轮子33的下方。纱线先从靠近进线处的滚筒上方经过,而后经过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最后从远离进线处的滚筒上方经过,当纱线发生向下的偏移与滚筒41表面抵接时,滚筒41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3间的摩擦力。
[0036]
参照图3,外壳31远离缺口的内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三根水平的第三转动轴5,第三转动轴5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纱线的传输方向,第三转动轴5在水平方向上等距排列在侧面上,一根第三转动轴5上套设且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51,两滚轮51间的间距小于纱线的宽度,滚轮51底部与轮子33顶部之间存在间距,上述间距可供纱线通过;第三转动轴5上套设且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挡环52,一个滚轮51位于相邻的第二挡环52之间;第二挡环52用以限定滚轮51的位置。当纱线发生向上的偏移与滚轮51表面抵接时,滚轮51随着纱线的移动而转动,以此减小纱线与线通室3间的摩擦力。
[0037]
参照图3,在外壳31内底面开设两个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的竖截面呈t字形,第一转动轴32的底端与第一凹槽6相适配,两根第一转动轴32分别滑动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凹槽6内,第一转动轴32滑动方向垂直于纱线传输方向,两根第一转动轴32相对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水平的弹簧61。当纱线与轮子33抵接且纱线将轮子33向外壳31侧面推动时,第一转动轴32顺着推力在第一凹槽6内滑动,当推力消失后,弹簧61的弹力使第一转动轴32复位。
[0038]
参照图2和图4,底座14远离竖杆13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142,底座14远离竖杆13的侧面通过螺栓连接有t形第一连接块7,第一连接块7的一端插设于第二凹槽142内,第一连接块7具有弹性,其可发生弹性形变;在第一连接块7远离底座14的侧面开设通孔71,通孔71的轴线与第一连接块7的中线重合,第一连接块7插设于第二凹槽142处的侧壁设置若干纵向槽,纵向槽与通孔71相通且贯穿第一连接块7靠近第二凹槽142槽底的侧面,第一连接块7的侧面与第二凹槽142侧面之间存在间距。
[0039]
参照图2和图4,支撑件2还包括延长座21,在本实施例中,延长座21的数量为3,靠近第一连接块7的延长座21可拆卸连接于第一连接块7侧面,第一连接块7远离底座14的侧面开设有两个第三凹槽73,延长座21靠近第一连接块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与第三凹槽73相适配的第三凸块211,第三凸块211卡接于第三凹槽73内,五个线通室3底部固定连接于延长座21顶部,延长座21靠近第一连接块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插入杆22,插入杆22通过通孔71插设于第一连接块7内,延长座21侧面与第一连接块7侧面相抵接,插入杆22远离延长座21的一端呈圆球状,圆球状部分从通孔71穿出,第一连接块7与第二凹槽142槽底之间存在间距,上述间距供插入杆22圆球状端部插设,且插入杆22端部与第二凹槽142槽底之间也存在间距。插入杆22的端部将具有弹性的第一连接块7撑开,插入杆22穿出通孔71时,延长座21侧面与第一连接块7侧面相抵接,第三凸块211卡接于第三凹槽73内,此时第一连接块7与延长座21完成卡接;第三凸块211与第三凹槽73的设计对延长座21进行限位,保证其不会发
生转动;插入杆22端部设计成圆球状便于插入杆22插设于第一连接块7内。
[0040]
参照图4,为方便延长座21与第一连接块7分离,在第一连接块7靠近第二凹槽142槽底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导向面72,第一导向面72朝远离第二凹槽142槽底方向凹陷,第一连接块7靠近第二凹槽142槽底的侧面内圈直径大于插入杆22最小的外圈直径,插入杆22圆球状的端部设有与第一导向面72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
[0041]
参照图2,两个延长座2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块8连接,第二连接块8具体结构与第一连接块7一样,且两个延长座21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与延长座21通过第一连接块7连接于底座14的方式相同;操作者可根据需要拆、装延长座21。
[004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纱线通过外壳31顶部的缺口进入线通室3内,纱线位于滚轮51下方、滚筒41上方和两个轮子33之间的间距内,当纱线发生水平方向的偏移时,纱线与光滑的轮子33表面抵接;当纱线向上偏移时,纱线与光滑的滚轮51表面抵接;当纱线向下偏移时,纱线与光滑的滚筒41表面相抵接;通过上述三种措施减小纱线与线通室3之间的摩擦力;若纱线与轮子33抵接时对轮子33有向两边的推力,第二凸块在第一凹槽6内滑动,推力消失后,弹簧61使两个轮子33复位。
[0043]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