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9204发布日期:2021-01-01 13:3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检查与诊疗时,需要将将患者转移到相应的设备平台上。但是,在重症科室与急诊科室中,很多患者不能自行地移动或者已经失去意识,但是又必须转移到设备平台上,才能进行诊断与救治,一般需要在家属和/或医护人员协助下,将病人搬移到相应的设备平台上。这一过程费时费力,延长了诊断时间。并且对于一些患者,在搬移过程中不当的挤压与施力还会导致原本就受损的器官或组织损伤,进一步恶化病情。

目前市场上虽然存在一些辅助抬升或转移病人的装置,但是现有的辅助提升装置工作并不稳定,提升与放置病人时并不稳固,容易对病患造成二次伤害。尤其在做ct检查时,在病床与ct机之间搬移的过程中,更容易造成碰撞。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包括:支架、床单与至少两个吊起机构,

所述支架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相互平行且水平布置的横梁,多个所述吊起机构与多根所述横梁一一对应;所述横梁上开设有贯通的横槽,所述横槽沿着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布置;

所述吊起机构包括支撑板、两根吊索、两个竖直布置的滑轮、蜗轮与蜗杆,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横槽中,所述蜗轮的中心轴水平布置,蜗轮与蜗杆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蜗轮与蜗杆相啮合,所述蜗轮的端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绞盘;两个所述滑轮分别布置于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根吊索分别绕在两个所述滑轮的外周面上,所述吊索的一端绕过所述滑轮后向下延伸,且固定连接有吊钩,所述吊索的另一端盘绕在所述绞盘上;

所述床单铺设在病患的身下,所述床单上设有多个吊环,多个所述吊环与多个所述吊钩一一对应,且至少有四个吊钩勾连在所述床单上。

进一步地,所述床单呈矩形,所述床单的四条边卷绕分别形成四条通道,四条所述通道均内布置有加固绳索,相邻的两条所述加固绳索缠绕固定在同一所述吊环上。

进一步地,四条所述加固绳索通过所述吊环收尾相连,围成第一矩形区域;任意四个所述吊钩所形成的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为第二矩形区域,所述第一矩形区域与所述第二矩形区域的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任意四个所述吊钩所形成的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为第二矩形区域,所述床单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矩形区域的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上均设有竖直布置的限位管,所述延伸部上开设有竖直布置的滑槽,所述限位管通过滑槽与所述延伸部滑动连接;所述吊索从所述限位管的上端穿入,从所述限位管的下端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吊钩靠近所述吊索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挡块,所述挡块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限位管的内壁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蜗轮蜗杆的配合传动,能够提供较大的传动比,医护人员在吊起患者时不会太过费力,充分节省人力。蜗轮蜗杆机构传动过程较为稳定,能够平稳地抬升与放下病患。此外,蜗轮蜗杆的传动具有反向自锁特性,因此即使在抬起患者的过程中脱手,患者也只是悬停在空中而不会掉落下来,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转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转移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的转移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对应的部件如下:

1、支架;2、吊钩;3、床单;4、横梁;5、支撑板;6、吊索;7、延伸部;8、绞盘;9、限位管;10、挡块;11、滑轮;12、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一种病患辅助转移装置,包括:支架1、床单3与至少两个吊起机构,支架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相互平行且水平布置的横梁4,多个吊起机构与多根横梁4一一对应;横梁4上开设有贯通的横槽,横槽沿着横梁4的长度方向布置;吊起机构包括支撑板5、两根吊索6、两个竖直布置的滑轮11、蜗轮与蜗杆,支撑板5滑动连接于横槽中,蜗轮的中心轴水平布置,蜗轮与蜗杆均转动连接于支撑板5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蜗轮的端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绞盘8;两个滑轮11分别布置于支撑板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根吊索6分别绕在两个滑轮11的外周面上,吊索6的一端绕过滑轮11后向下延伸,且固定连接有吊钩2,吊索6的另一端盘绕在绞盘8上;床单3铺设在病患的身下,床单3上设有多个吊环,多个吊环与多个吊钩2一一对应,且至少有四个吊钩2勾连在床单3上。

下面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转移装置的使用原理,对于行动能力的重症患者,到医院时一般是躺在手术床、护理床或担架上的,在患者躺下之前,应当将本实施例中的床单3铺设在患者的身下。而装置本体,也就是支架1与与吊起机构,是安装在设备平台的一侧。当患者需要转移到设备平台上进行诊断或治疗时,例如做ct检查时,先将患者连同担架、护理床或手术床一起推到ct机旁,也就是支架1下侧,而后移动支撑板5,使得各个吊钩2均移动到床单3的上方,而后转动蜗杆,驱动蜗轮,带动绞盘8转动,使得吊索6设有吊钩2的一端下降,使得各个吊钩2勾连床单3。勾住床单3后,再反向转动蜗杆,绞盘8转动以收卷吊索6,将床单3连同患者吊起,直到床单3完全脱离床面,而后再拉动支撑板5,将患者移动至ct机的平台上方,再转动蜗杆,放出吊索6,将患者连同被单一起放置在平台上。至此,就完成了患者的转移。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蜗轮蜗杆的配合传动,能够提供较大的传动比,医护人员在吊起患者时不会太过费力,充分节省人力。蜗轮蜗杆机构传动过程较为稳定,能够平稳地抬升与放下病患。此外,蜗轮蜗杆设置为,蜗杆的导程角小于啮合轮齿间的当量摩擦角时,其传动具有反向自锁特性,因此即使在抬起患者的过程中脱手,患者也只是悬停在空中而不会掉落下来,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整体地来看,患者先被抬离原床面,在通过平移支撑板5,沿水平方向移动患者,直至将患者移动至平台上方,再将患者缓慢放在平台上。整个过程均为直线地平移与升降,移动过程平稳,不需要人为的肢体接触与辅助,有效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通过吊起机构直接与床单3相配合,在不需要转移时,该床单3直接作为普通床单3使用。需要进行转移时,不需要添加在病人身下加垫额外的辅助装置,而直接勾住床单3即可将患者抬起,方便实用。床单3的材质应当具有良好的抗撕裂性能,床单3内含有金属材质,满足ct扫描的要求;且床单3上也不需要添加刚性材质,防止转移过程中硌伤或碰上患者,同时也方便护理人员铺设与清洗,实用性较强。

更具体地说,床单3呈矩形,床单3的四条边卷绕分别形成四条通道,四条通道均内布置有加固绳索,相邻的两条加固绳索缠绕固定在同一吊环上。通过上述设置,加固了床单3的四边,防止边缘勾连使局部应力较大导致的撕裂。

进一步地,四条加固绳索通过吊环收尾相连,围成第一矩形区域;任意四个吊钩2所形成的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为第二矩形区域,第一矩形区域与第二矩形区域的面积相等。这样,在吊起病人时,床单3中部虽然会发生形变,但是四边由于吊钩2拉扯而绷紧,阻拦患者从床单3上坠下。

任意四个吊钩2所形成的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为第二矩形区域,床单3的面积与第二矩形区域的面积相等。

另外,支撑板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7,两个延伸部7上均设有竖直布置的限位管9,延伸部7上开设有竖直布置的滑槽,限位管9通过滑槽与延伸部7滑动连接;吊索6从限位管9的上端穿入,从限位管9的下端穿出。这样,吊索6下移勾住床单3时,由于限位管9的作用,吊索6不会来回晃动,增加安全性。

更具体地,吊钩2靠近吊索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挡块10,挡块10的横截面积大于限位管9的内壁的横截面积。这样,提起吊钩2的过程中,就可以将限位管9移动拉起,减少限位管9占用空间。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支架的下端安装滚轮12,这样本装置的应用场景就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固定在医疗设备中使用,而是作为一种移动式的患者装载或转移的工具,医护人员将患者搬移到床单3上之后,就可以推动整个装置,将患者转移到医疗设备旁。再重复上一实施例的操作,将患者转移到医疗设备上。

另外,还可以使用安装架将多个支撑板以及横梁串接起来,且安装架与支架滑动连接,通过滑动安装架,能够微调患者的水平位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