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60373发布日期:2021-06-22 15:25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



背景技术: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为了更好的配送包裹,则需要在包裹的表面贴附对应的编号,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编号装置。

现有的编号装置不便有序高效的完成若干个包裹的编号处理,在贴附编号贴纸之前不便自动将离型膜撕下并收卷起来,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编号装置不便有序高效的完成若干个包裹的编号处理,在贴附编号贴纸之前不便自动将离型膜撕下并收卷起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包括底座、卷纸机构和电动伸缩柱,

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第一传送带装置,且第一传送带装置上放置有收集盒,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支板,且前侧支板上开设有开口,所述支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传送带装置,且后侧支板顶部的前端面贯穿支架螺纹连接有紧固件,所述支架前侧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收卷筒,且左侧第一收卷筒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收卷筒,同时第二收卷筒转动连接在支架上;

卷纸机构,所述卷纸机构的首末两端分别绕制在左右两侧的第一收卷筒上;

电动伸缩柱,所述电动伸缩柱固定在支架的前侧,且电动伸缩柱的底部与吸泵相连接,同时吸泵位于第二滚筒之间。

优选的,所述支板的内端面上固定有导流板和监控探头,且监控探头位于导流板的右侧,同时导流板和监控探头均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架前侧的上下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且第一电机的前侧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同时第一电机轴贯穿第一收卷筒螺纹连接有限位件,所述第二电机的前侧通过第二电机轴转动连接有第二收卷筒,同时第二电机轴贯穿第二收卷筒螺纹连接有限位件。

优选的,所述卷纸机构包括贴纸边框、编号贴纸和离型膜,且贴纸边框内设置有编号贴纸,同时贴纸边框的下端面设置有离型膜。

优选的,所述贴纸边框绕过第一滚筒的下表面,且第一滚筒转动连接在支架的前侧。

优选的,所述离型膜绕过第二滚筒绕制在第二收卷筒上,且第二滚筒转动连接在支架的前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

(1)将包裹放置在第二传送带装置上后,包裹可在第二传送带装置的运转作用下向右移动,当包裹移动至编号贴纸的下方后,第二传送带装置暂停运转,吸泵接触编号贴纸后会吸附住编号贴纸向下移动,直至编号贴纸贴附在包裹上,之后吸泵松开编号贴纸并向上移动,左侧第一收卷筒在释放贴纸边框的同时,右侧的第一收卷筒收卷贴纸边框,编号贴纸随着贴纸边框一起间歇式的向右移动,同时第二传送带装置间歇式运转,吸泵反复上下移动,方便有序高效的完成所有包裹的编号处理;

(2)编号贴纸随着贴纸边框一起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收卷筒随之转动,方便在贴附编号贴纸之前自动撕下离型膜并将离型膜收卷起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卷纸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传送带装置,3、收集盒,4、支板,5、开口,6、第二传送带装置,7、导流板,8、监控探头,9、支架,10、紧固件,11、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轴,13、第一收卷筒,14、第二电机,15、第二电机轴,16、第二收卷筒,17、限位件,18、卷纸机构,1801、贴纸边框,1802、编号贴纸,1803、离型膜,19、第一滚筒,20、第二滚筒,21、电动伸缩柱,22、吸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根据图1和图2所示,底座1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第一传送带装置2,且第一传送带装置2上放置有收集盒3,底座1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支板4,且前侧支板4上开设有开口5,支板4的内端面上固定有导流板7和监控探头8,且监控探头8位于导流板7的右侧,同时导流板7和监控探头8均对称设置,导流板7在包裹向右移动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方便调整包裹的位置,当包裹移动至监控探头8之间后,第二传送带装置6暂停运转,接着相关设备开始运作,方便对包裹进行编号处理。

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支板4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传送带装置6,且后侧支板4顶部的前端面贯穿支架9螺纹连接有紧固件10,支架9前侧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收卷筒13,且左侧第一收卷筒13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收卷筒16,同时第二收卷筒16转动连接在支架9上,支架9前侧的上下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4,且第一电机11的前侧转动连接有第一电机轴12,同时第一电机轴12贯穿第一收卷筒13螺纹连接有限位件17,第二电机14的前侧通过第二电机轴15转动连接有第二收卷筒16,同时第二电机轴15贯穿第二收卷筒16螺纹连接有限位件17,两个第一收卷筒13可在各自对应第一电机11和第一电机轴12的作用下转动,左侧第一收卷筒13在释放贴纸边框1801的同时,右侧的第一收卷筒13则将贴纸边框1801收卷起来,编号贴纸1802可随着贴纸边框1801一起间歇式的向右移动,同时包裹在第一传送带装置2的运转作用下间歇式的向右移动,方便有序高效的完成所有包裹的编号处理,同时第二收卷筒16在第二电机14和第二电机轴15转动,方便自动撕下离型膜1803并将离型膜1803收卷起来,工作结束并拧下限位件17后可向前抽出第一收卷筒13和第二收卷筒16,方便更换。

根据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卷纸机构18的首末两端分别绕制在左右两侧的第一收卷筒13上,卷纸机构18包括贴纸边框1801、编号贴纸1802和离型膜1803,且贴纸边框1801内设置有编号贴纸1802,同时贴纸边框1801的下端面设置有离型膜1803,贴纸边框1801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可带动编号贴纸1802向右移动,方便完成后续的编号操作,在将编号贴纸1802贴附在包裹表面之前需要将离型膜1803撕下,贴纸边框1801绕过第一滚筒19的下表面,且第一滚筒19转动连接在支架9的前侧,贴纸边框1801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滚筒19转动,方便起到引导转向的作用,离型膜1803绕过第二滚筒20绕制在第二收卷筒16上,且第二滚筒20转动连接在支架9的前侧,第二收卷筒16在收卷离型膜1803的过程中,第二滚筒20转动,方便起到引导转向的作用,使第二收卷筒16能够更好的将离型膜1803收卷起来,电动伸缩柱21固定在支架9的前侧,且电动伸缩柱21的底部与吸泵22相连接,同时吸泵22位于第二滚筒20之间。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物流包裹储存编号装置时,接通至外部电源,首先将包裹放置在第二传送带装置6上,启动第二传送带装置6后,第二传送带装置6运转,从而带动包裹向右移动,导流板7在包裹向右移动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方便调整包裹的位置,当包裹移动至监控探头8之间后,监控探头8检测到包裹,此时第二传送带装置6暂停运转,电动伸缩柱21伸长,吸泵22接触编号贴纸1802后会吸附住编号贴纸1802向下移动,直至编号贴纸1802贴附在包裹上,之后吸泵22松开编号贴纸1802并在电动伸缩柱21的收缩作用下向上移动,两个第一收卷筒13在可在各自对应第一电机11和第一电机轴12的作用下转动,左侧第一收卷筒13在释放贴纸边框1801的同时,右侧的第一收卷筒13收卷贴纸边框1801,编号贴纸1802随着贴纸边框1801一起间歇式的向右移动,同时第二传送带装置6间歇式运转,吸泵22反复上下移动,方便有序高效的完成所有包裹的编号处理,同时第二收卷筒16在第二电机14和第二电机轴15转动,方便在贴附编号贴纸1802之前自动撕下离型膜1803并将离型膜1803收卷起来,贴纸边框1801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滚筒19转动,方便起到引导转向的作用,第二收卷筒16在收卷离型膜1803的过程中,第二滚筒20转动,方便起到引导转向的作用,使第二收卷筒16能够更好的将离型膜1803收卷起来,得到编号处理后的包裹最终落到收集盒3内,当收集盒3内装满包裹后,第一传送带装置2运转,从而带动收集盒3向右移动,方便取下装满包裹的收集盒3,此时空的收集盒3移动至第二传送带装置6的右侧,方便继续收集包裹,同时可将另一空的收集盒3穿过开口5放置在第一传送带装置2上,工作结束并拧下限位件17后可向前抽出第一收卷筒13和第二收卷筒16,方便更换,这就完成整个工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