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及验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939发布日期:2021-07-30 18:1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及验卷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及验卷机。适用于布匹瑕疵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布匹的瑕疵检测是出厂前的一道重要工序,布匹完成织造需要涉及编织、印染等多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引入瑕疵,布匹成品需要进行检验工序,识别瑕疵部分,对布匹进行评级,布匹等级是贸易结算的主要依据。

布匹瑕疵检测需用到验卷机,主要适用于棉、毛、麻、丝等织造布匹的检验、计长及卷筒,是布匹瑕疵检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对布匹进行瑕疵检测时,布匹会在验卷机的工作平台上通过,此时通过人工或智能机器识别的方式对滑过的布匹表面进行检测。布匹通过工作平台时必须保证布匹是充分延展开的,同时为了提高检测性能,不把不必要的折痕、褶皱误检成瑕疵,也需要将布匹张紧。因此,为了保证布匹瑕疵检测效果,提高布匹瑕疵检测性能,在验卷机上加装张紧系统是必要且重要的。

目前,加装在验卷机上的布匹张紧机构主要可分为两种:主动式的张紧系统和被动式的张紧机构,其中主动式的张紧系统采用传感器对布匹局部张力进行实时探测,反馈给控制电路驱动电机,带动张紧杆或轮运动,进而实现布匹的张紧操作,主动式的张紧系统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反应不及时等问题;被动式的张紧机构通常为在验布平台上加装的一根弯辊,将布匹局部顶起,相当于增大布匹局部的运行距离,进而达到布匹局部张紧的效果,但这种简单的传统弯辊会带来不均匀的张紧效果,中间紧两侧松,不利于布匹的瑕疵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及验卷机,以实现均匀张紧布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沿布匹行进方向布置的、能分别顶起并张紧布匹上相应局部区域的局部张紧件,该多个局部张紧件配合实现对布匹的均匀张紧。

所述多个局部张紧件包括沿布匹行进方向布置的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

所述张紧弯杆能顶起布匹中间区域,增大布匹中间区域的运行距离,从而张紧布匹中间区域;

所述补偿弯杆曲率小于所述张紧弯杆,该补偿弯杆能顶起从张紧弯杆来布的两侧区域,增大布匹两侧区域的运行距离,从而张紧布匹两侧区域。

所述张紧弯杆的来布方向前方设有导布直杆。

一种验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

一种验卷机,具有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辊、下辊和下导布辊,上辊和下辊之间设有工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方设有所述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

所述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中所述张紧弯杆中心部位至所述工作平台的距离与所述补偿弯杆中心部位至工作平面的距离相近。

所述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中所述导布直杆至所述工作平台的距离与所述张紧弯杆中心两端至工作平面的距离相近。

所述下辊与所述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中的补偿弯杆之间设有平整直杆。

所述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中张紧弯杆所在平面和补偿弯杆所在平面均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及所述工作平台。

所述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中的导布直杆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并平行所述工作平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通过沿布匹行进方向布置的多个局部张紧件相互配合,实现对布匹的均匀张紧。

本发明中通过曲率不同的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实现对布匹的均匀张紧,其中张紧弯杆张紧布匹中心区域并使布匹的中心区域比两侧区域张紧程度大,布匹整体的张紧程度尚未均匀;补偿弯杆使从张紧弯杆过来的布匹两侧区域比中间区域经过更长的运行距离,使布匹两侧比中心区域少走过的距离得到了补偿,从而均匀张紧布匹。

本发明通过对验卷机附加一套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实现了对被验卷布匹进行均匀张紧的功能;解决了传统验卷机结构通过附加主动而非被动机构张紧布匹,或无法均匀地张紧布匹,进而导致无法进行精确的瑕疵检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中验卷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逆布匹行进方向、平行于工作平台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3中验卷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中验卷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中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逆布匹行进方向、平行于工作平台侧视图)。

图6为实施例5中验卷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布直杆;2、张紧弯杆;3、补偿弯杆;4、工作平台;5、上辊;6、下辊;7、下导布辊;8、平整直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一种验卷机,具有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辊、下辊和下导布辊,上辊和下辊之间设有工作平台,布匹走向为上辊的上表面、工作平台的上方、下辊的上表面、下导布辊的下表面。本例中在工作平台上方设有用于均匀张紧布匹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

本实施例中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具有具有多个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布置的局部张紧件,每个局部张紧件均能顶起布匹上的相应局部区域,从而张紧布匹的该相应局部区域,所有局部张紧件配合实现对布匹的均匀张紧。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为一种验卷机,具有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辊、下辊和下导布辊,上辊和下辊之间设有工作平台,工作平台上方加装用于均匀张紧布匹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

本实施例中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包括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导布直杆、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其中导布直杆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并平行工作平台;张紧弯杆所在的平面和补偿弯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及工作平台,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覆盖布匹幅宽,对布匹起到最佳的均匀张紧作用。

本实施例中在加装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后,布匹的走向为:上辊的上表面、导布直杆的下表面、张紧弯杆的上表面、补偿弯杆的上表面、下辊的上表面、下导布辊的下表面。

本例中导布直杆作用是在来布方向的最前方限制布匹的走向,以便后面的两根弯杆起到张紧作用。

本实施例中张紧弯杆在导布直杆后方,拥有较大的曲率,该张紧弯杆向上凸起安装,两端至工作平台的距离与导布直杆至工作平台的距离相近。

布匹在经过张紧弯杆上表面时,由于中心区域被弯杆向上顶起,故布匹表面尤其是布匹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已经拥有较明显的张紧效果;由于此时布匹中心区域比布匹两侧走过的距离更长,故布匹的中心区域比两侧区域张紧程度大,布匹整体的张紧程度不均匀。

本实施例中补偿弯杆在张紧弯杆的后方,拥有较小的曲率,该补偿弯杆向上凸起安装,补偿弯杆的中心部位至工作平台的距离与张紧弯杆的中心部位至工作平台的距离相近。

本例中在张紧弯杆后方补偿弯杆的作用下,布匹在离开张紧弯杆走向补偿弯杆的过程中,布匹两侧需比中心区域经过更长的距离,因此布匹在张紧弯杆处两侧比中心区域少走过的距离得到补偿,从而使布匹被均匀张紧。

本实施例中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凸起安装,使布匹微微向外鼓起,更利于人工识别。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两者曲率根据布幅宽度确定,且在补偿弯杆处布匹两侧区域行程与布匹中间区域行程的差异不超过10%;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两者间距不小于5cm(距离过小将导致没有足够的行程补偿空间,难以设计两杆的曲率,无法保证均匀效果),不大于20cm(距离过大将可能导致两弯杆间布匹松弛,难以保持布匹张紧效果)。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布匹经过补偿弯杆后仍具有较高的张力,在补偿弯杆与下辊之间加装一根平整直杆。

本实施例中布匹的走向为:上辊的上表面、导布直杆的下表面、张紧弯杆的上表面、补偿弯杆的上表面、平整直杆的下表面、下辊的上表面、下导布辊的下表面。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为一种验卷机,具有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辊、下辊和下导布辊,上辊和下辊之间设有工作平台,工作平台上方加装用于均匀张紧布匹的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

本实施例中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包括沿布匹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导布直杆、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其中导布直杆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并平行工作平台;张紧弯杆所在的平面和补偿弯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布匹行进方向及工作平台,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覆盖布匹幅宽,对布匹起到最佳的均匀张紧作用。

本实施例中在加装被动式布匹均匀张紧机构后,布匹的走向为:上辊的上表面、导布直杆的上表面、张紧弯杆的下表面、补偿弯杆的下表面、下辊的上表面、下导布辊的下表面。

本例中导布直杆作用是在来布方向的最前方限制布匹的走向,以便后面的两根弯杆起到张紧作用。

本实施例中张紧弯杆在导布直杆后方,拥有较大的曲率,该张紧弯杆向下凹陷安装,两端至工作平台的距离与导布直杆至工作平台的距离相近。

布匹在经过张紧弯杆上表面时,由于中心区域被弯杆向下顶起,故布匹表面尤其是布匹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已经拥有较明显的张紧效果;由于此时布匹中心区域比布匹两侧走过的距离更长,故布匹的中心区域比两侧区域张紧程度大,布匹整体的张紧程度不均匀。

本实施例中补偿弯杆在张紧弯杆的后方,拥有较小的曲率,该补偿弯杆向下凹陷安装,补偿弯杆的中心部位至工作平台的距离与张紧弯杆的中心部位至工作平台的距离相近。

本例中在张紧弯杆后方补偿弯杆的作用下,布匹在离开张紧弯杆走向补偿弯杆的过程中,布匹两侧需比中心区域经过更长的距离,因此布匹在张紧弯杆处两侧比中心区域少走过的距离得到补偿,从而使布匹被均匀张紧。

本实施例中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凹陷安装时,配合线光源,可获得光束汇聚效果,更利于智能机器识别。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两者曲率根据布幅宽度确定,且在补偿弯杆处布匹两侧区域行程与布匹中间区域行程的差异不超过10%;张紧弯杆和补偿弯杆两者间距不小于5cm,不大于20cm。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布匹经过补偿弯杆后仍具有较高的张力,在补偿弯杆与下辊之间加装一根平整直杆。

本实施例中布匹的走向为:上辊的上表面、导布直杆的上表面、张紧弯杆的下表面、补偿弯杆的下表面、平整直杆的上表面、下辊的上表面、下导布辊的下表面。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而非对本发明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