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2834发布日期:2022-06-25 05:3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
3.本技术在现有技术下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现有的一般升降电梯对重一侧使用铁、铅等重物做对重块,平衡轿厢一侧的重量,这种方案使这些珍贵的工业材料被迫成为“死重”,材料利用效率低下,且电梯吨位越大,材料浪费越严重。升降电梯需要做停电救援时,需要停电救援装置驱动整台电梯,包括牵引轿厢一侧和对重一侧的所有部分,对电池储能和功率输出单元要求很高,电梯吨位越大,要求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梯平衡装置,包括第一曳引轮,所述第一曳引轮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曳引轮的左侧下方设有第二滑轮,且第二滑轮与第一钢丝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轮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右侧下方设有第一滑轮,且第一滑轮与第一钢丝绳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轮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弹簧。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平衡装置还包括第二曳引轮,所述第二曳引轮上滑动连接有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二曳引轮的左侧下方设有第四滑轮,且第四滑轮与第二钢丝绳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滑轮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轿厢,所述第二曳引轮的右侧下方设有第三滑轮,且第三滑轮与第二钢丝绳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轮的底部安装有对重块,所述第二轿厢与对重块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锁装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锁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与第二弹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且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座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且活动块与固定座滑动连接,所述活动块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固定座固定连接的导杆,所述导杆上滑动连接有卡杆,所述活动块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且卡槽与卡杆相适配。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座的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杆与导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且导向槽的内壁与活动块滑动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杆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与卡杆滑动连接,所述卡杆伸入导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且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槽内壁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杆伸入卡槽的一端抵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对称分布的限位板,且限位板与卡槽内壁固定连接,两组所述限位板之间设有固定环,且固定环与推杆的外壁固定套接。
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弹簧替代补偿链或对重块电梯的配重问题,通过弹簧取代对重块,避免了电梯吨位越大配重材料浪费越严重的问题,节省了大量珍贵材料同时,通过在弹簧底部加装卡锁装置,在停电救援时,能够通过卡锁装置临时改变电梯的配重,降低了停电救援的困难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第二弹簧安装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卡锁装置安装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现有技术中一般低层电梯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现有技术中一般低层电梯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的卡锁装置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6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例说明:
22.第一钢丝绳1、第一曳引轮2、第一滑轮3、第二滑轮4、第一轿厢5、第一弹簧6、第二钢丝绳7、第二曳引轮8、第三滑轮9、第四滑轮10、第二轿厢11、对重块12、第二弹簧13、卡锁装置14、固定座15、连接板16、第三弹簧17、导向槽18、导杆19、活动块20、第四弹簧21、卡杆22、推杆23、限位板24、固定环25、卡槽2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
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一
26.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平衡装置,包括第一曳引轮2,其特征在于:第一曳引轮2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钢丝绳1,第一曳引轮2的左侧下方设有第二滑轮4,且第二滑轮4与第一钢丝绳1滑动连接,第二滑轮4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滑轮3,第一曳引轮2的右侧下方设有第一滑轮3,且第一滑轮3与第一钢丝绳1滑动连接,第一滑轮3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弹簧6。
27.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滑轮3底部安装有对重块,第一轿厢5与对重块的重量呈合理值的比例关系。第一轿厢包含ga和gb,对重块包含gc,ga代表乘客的重量,gb代表第一轿厢5自身的重量,gc代表对重块的重量。当乘客满载时,满足(ga+gb)/gc=合理值,当乘客空载时,满足gc/(ga+gb)=合理值。可以设置合理值是40%~45%。此时对重块是主要起到配重作用的,平衡轿厢侧的重量。
28.如图1所示,使用其中一组第一弹簧6一端连接在第一轿厢,另一端连接在地面上,(其中第一轿厢5下方的底部也可存在第一弹簧6,图中未示出)另一组第一弹簧6一端连接第一滑轮3上,另一端连接地面上。获取一种符合使用要求的极端情况,仅利用第一弹簧6完全代替对重块,此时对重块重量为零。第一弹簧的拉伸区间是

l,第一弹簧6满足合理配重要求的最短长度为l,第一弹簧6满足合理配重要求的最长长度为(l+

l),第一弹簧6的弹性系数是v。满足两个合理使用的极限的情况。
29.(ga+gb)/(l+

l)*v=合理值,此时乘客空载而第一轿厢5位于底层;
30.(l+

l)*v/(ga+gb)=合理值,此时乘客满载而第一轿厢5位于顶层。
31.△
l是第一轿厢5可以正常运行的楼层区域。
32.通过上述方案,获得一个可以合理运行使用的区间,在低楼层电梯上实现第一弹簧6代替对重块的效果。
33.实施例二
34.平衡装置还包括第二曳引轮8,第二曳引轮8上滑动连接有第二钢丝绳7,第二曳引轮8的左侧下方设有第四滑轮10,且第四滑轮10与第二钢丝绳7滑动连接,第四滑轮10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轿厢11,第二曳引轮8的右侧下方设有第三滑轮9,且第三滑轮9与第二钢丝绳7滑动连接,第三滑轮9的底部安装有对重块12,第二轿厢11与对重块1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锁装置14。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其中,第二轿厢11和对重块12之间连接有补偿链,且补偿链位于对重块12的底部,在楼层较高的电梯,轿厢侧和对重侧上下位置可相对移动的距离较远,两侧的第二钢丝绳7的重量是导致轿厢侧和对重侧配重失衡的主要原因。比如第二轿厢11位于顶层,对重块12位于底层,轿厢侧包含第二轿厢11和位于轿厢侧的钢丝绳,对重侧包含对重块12和位于对重侧的钢丝绳,对重侧的重量远大于轿厢侧。补偿链两端分别连接在对重块12和第一轿厢11的下方,跟随轿厢和对重移动。当轿厢侧的钢丝绳少于对重侧
的钢丝绳时,恰好轿厢侧的补偿链多于对重侧的补偿链,抵消钢丝绳导致的配重失衡。
36.如图2所示,使用第二弹簧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轿厢11上,另一端连接在地面上,另一组第二弹簧13的一端连接对重块12,另一端连接地面上。选取两组第二弹簧13的弹性拉伸所产生的拉力与拉伸长度相同的第二钢丝绳7产生的重力相当,两组第二弹簧13的拉力可以代替补偿链起到抵消因第二钢丝绳7导致的配重失衡作用。
37.通过上述方案,获得一个用两组第二弹簧13代替补偿链4的效果。
38.本实施例的使用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39.步骤s1,一个或多个弹性物,一端连接对重侧或/和轿厢侧,另一端连接地面或墙壁;
40.步骤s2,电梯上行,轿厢侧重量减小,轿厢侧弹性物拉力增大或不变,对重侧重量增大,对重侧弹性物拉力减小;
41.步骤s3,电梯下行,轿厢侧重量增大,轿厢侧弹性物拉力减小或不变,对重侧重量减小,对重侧弹性物拉力增大。
42.通过上述步骤,根据弹性物拉伸变化对轿厢侧或/和对重侧的影响,起到了配重物的作用。伴随电梯的上下运行,弹性物也跟随长短拉伸,补偿配重的失衡。
43.实施例三
44.卡锁装置14包括固定座15,固定座1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板16,且连接板16与第二弹簧13固定连接,连接板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7,且第三弹簧17的另一端与固定座15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板1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20,且活动块20与固定座15滑动连接,活动块2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固定座15固定连接的导杆19,导杆19上滑动连接有卡杆22,活动块20远离连接板16的一侧开设有卡槽26,且卡槽26与卡杆22相适配,固定座15的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18,导杆19与导向槽18的内壁固定连接,且导向槽18的内壁与活动块20滑动连接,导杆19上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壁与卡杆22滑动连接,卡杆22伸入导杆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竖板,竖板上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21,且第四弹簧21的另一端与安装槽内壁固定连接,卡杆22伸入卡槽26的一端抵接有推杆23,推杆23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对称分布的限位板24,且限位板24与卡槽26内壁固定连接,两组限位板24之间设有固定环25,且固定环25与推杆23的外壁固定套接。
45.如图3所示,在图4或图3所示的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13的下端,设置一个卡锁装置14。第二弹簧13的下端还通过第三弹簧17与地面或墙面相连。
46.如图3所示,(图中仅以第二轿厢11示例)地面与第一弹簧6或第二弹簧13通过卡锁装置15连接。第三弹簧17和第二弹簧13相连,第三弹簧17长度满足第二轿厢11移动一整个楼层的距离。
47.当出现需要电梯救援的时候,电梯停靠在某处不能移动,而此时恰好又在对重侧与轿厢侧向下的力相当。通过断开对重侧的卡锁装置15,第三弹簧17被绷紧,第二弹簧13收缩,拉力减小,配重失衡。打开电梯抱闸,电梯第二轿厢11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直到移动到楼层,可以让乘客离开第二轿厢11,救援成功。
48.同理,卡锁装置15设置在轿厢侧,通过断开轿厢侧的卡锁装置15让轿厢侧第二弹簧13收缩拉力减小,帮助第二轿厢11向上移动,直到救援成功。
49.通过上述方案,获得一个利用拉伸改变第一弹簧6或第二弹簧13,获得有利于电梯
救援的配重效果,使得轿厢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到平层位置。
50.本实施例的使用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51.步骤s1,一个或多个弹性物,一端连接对重侧或/和轿厢侧,另一端连接地面或墙壁;
52.步骤s2,弹性物下一端通过卡锁装置连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弹性物下一端还通过一段柔性物连接地面或墙壁;柔性物两端,一端连接地面或墙壁,另一端连接弹性物下一端;
53.步骤s3,电梯停止,只断开对重侧弹性物底部卡锁,对重侧弹性物拉力减小;
54.步骤s4,打开抱闸,轿厢侧向下移动;
55.步骤s5,电梯停止,只断开轿厢侧弹性物底部卡锁,轿厢侧弹性物拉力减小;
56.步骤6,打开抱闸,轿厢侧向上移动。
57.通过人为的改变弹性物的拉伸程度,改变对重侧与轿厢侧之间的配重平衡,利用自身重力移动电梯轿厢,帮助电梯救援到平层位置。
5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