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滑轮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62阅读:8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升滑轮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滑轮组技术领域

普通的起重设备中,常采用滑轮组提升机构,该机构一般由定滑轮和动滑轮及钢缆构成,定滑轮的数量和动滑轮的数量相等,采用一组含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滑轮组,可以提升重物的力减少1/2,若要成倍的减少提升力,则必须成倍地增加滑轮组的数量,而起重设备的重量和造价也将随之增加,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滑轮组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这就为进一步减少提升力造成一定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增加滑轮组数量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提升力的滑轮组。
本发明的提升滑轮组,有动滑轮、固定转动轮和环绕在轮周上的缆绳或链条,其中固定转动轮是由两个联动的转动轮构成,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参见示意图1,固定的转动轮1和转动轮2,同轴固定成一体,缆绳或链条10经过动滑轮3,绕在转动轮轮周上,缆绳的两个端头分别连接到卷扬机的卷筒4、5上,设缆绳或链条与轮周没有滑动,满足这一条件的具体措施将在实施例中详述。设动滑轮的吊钩上的重物为P、转动轮1和2的半径分别为R,r,提升力为F,由静力平衡条件可得出平衡方程式F= (P)/(2R) (R-r),当R≥r时,F≥0。设动滑轮和吊钩上升运动速度为V,当滑轮组处于匀速运动时,V=πω(R-r)其中ω为转动轮的角速度。当R≥r时,V≥0。由此可以看出只要适当选择R与r的参数,就可使F成倍地降低。考虑到实际工程的需要,固定转动轮可以使用环节链轮或轴节链轮,以及相应的环节链条或轴节链条。联动方式,既可以采用同体联动,也可以采用齿轮啮合联动,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起重设备中。
本发明比已有技术有如下优点1、由于提升力F的大小仅与(R-r),成比例关系,只需适当调整R与r的数值,就可使F成倍减小到任意值,可以使起重机构大大简化。
2、由于提升速度V取决于R和r的数值,可使起重设备中的减速机构简化,减少设备造价和机械损耗。
以下结合附图分别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3是图2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5是图4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示意图。
图7是图6侧视图。
参见图2,链轮6、7均为环节链轮,链轮6半径大于链轮7,动滑轮8上带有吊钩9,环节链条10环绕在轮周上,参见图3,链轮6、7为刚性连接在一起的同体链轮,当牵动链条10的A段、吊钩9上升、牵动链条B段吊钩下降。
参见图4,轴节链轮11、12为同半径轮,分别与齿轮13、14固定在一起,参见图5。齿轮14的节圆直径大于齿轮13,轴节链条如图所示绕在各轮周上,齿轮13由发动机拖动顺时针转动时,齿轮14带动链轮12与链轮11联动,动滑轮16随之上升,反之则下降。
参见图6,转动轮演化成一个卷筒,卷筒17与卷筒18固定成一体构成同体联动的卷筒组,钢缆1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卷筒17、18上,并且多层顺序缠绕,当卷筒由动力源拖动逆时针转动时,动滑轮20上升,反之则下降,参见图8,将扁状条带22做为缆绳,一端固在于固定转动轮21的心轴上,选取恰当的长度分层缠绕于该轮上,共绕20层,然后将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与转动轮21同体联动的轮23的心轴上,缆绳经过一个动滑轮24,滑轮上带有一个安全室25,将上述的脱险机构置于高层建筑的顶部,当人进入安全室25,由重力驱使轮21快速转动,安全室急速下降,这时轮21的缆绳缠绕半径R不断减少,轮23上缆绳不断缠绕,半径r不断加大,使下降速度变慢,当接近地轮面时R≈r,安全室下降速度为0,可使人快速安全着陆。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升滑轮组,有固定转动轮,动滑轮,和环绕在轮周上的缆绳或链条,其特征在于固定转动轮是两个联动的转动轮1和转动轮2。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提升滑轮组,其特征在于固定转动轮由不同直径的转动轮1和转动轮2刚性连接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提升滑轮组,其特征在于转动轮1和转动轮2分别固连在不同节径的齿轮13和14上,由齿轮13和14啮合联动。
4.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提升滑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转动轮为链轮6。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提升滑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轮1和转动轮2是可多层缠绕钢缆的卷筒17和卷筒18。
6.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提升滑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轮1和转动轮2是可多层缠绕钢缆的卷筒17和卷筒18。
专利摘要
一种用于起重设备中的提升滑轮组,有固定转动轮、动滑轮,其中固定转动轮是由两个联动的转动轮构成,缆绳或链条环绕在轮周上;该滑轮组只需调整两个转动轮的半径,就可使提升力大幅度降低,同时使提升速度大幅度降低,该机构比已有技术有简化提升机构,减少设备投资,降低机械损耗的优点,可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起重设备中。
文档编号B66D3/04GK87101826SQ87101826
公开日1988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1987年3月14日
发明者杨军, 杨荫第 申请人:杨军, 杨荫第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