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及使用该输送带的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6011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由织带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及使用该输送带的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重量较轻的片状物品、重量较轻的片剂或粒状物品的输送带 或者传递驱动的传动带。通常,在通过输送带高速地输送各种每一张片状纸张或者各种药 的片剂等各个小物品时,自身重量较轻的纸张、小物品在输送过程中会上浮,可能无法以正 确的姿势进行输送。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或者以高速进行传动的传动带,其形成 为,在高速输送这种重量较轻的物品、小物品的情况下,使这些小物品不会从输送带上浮而 能够以正确的姿势进行输送、或能够夹持输送物进行输送,涉及一种输送带或者传动带,带 的材质由炜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具有由形成针织物的线圈产生的透气性,特别是能够 防止带行进时带侧端部开线,并能够提高带的强度。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由机织物构成的机织物带或者由针织物构成的针织物带中,在整体形成 为网眼结构的带中,带侧端部、带在摩擦中往往会发生纱线的开线。另外,在由机织物或针 织物形成环形带的情况下,通常是使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彼此连接,形成环形带。但是,在 驱动由该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环形带时,环形带往往会横向偏移而曲折行进。因此,为了 防止这样的曲折行进,在带上设有导向部件。但是,通常,在带自身上并未设置发挥对行进 方向的引导作用的、由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凹凸形成的台阶差。因此,通过二次加工在该带上 设置行进方向的导向件。但是,通过二次加工设置这种导向件会造成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0003] 另外,由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带的整个面由网眼构成的网眼带通常没有足够的 强度。因此,为了提高网眼带的强度,使用极粗的机织纱或针织纱作为网眼带的材质而形成 网眼带。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在由机织物或针织物构成的材质的表面涂覆橡胶的涂胶带。 但是,在使用该涂胶带的情况下,为了生成基底的网眼,需要在涂覆橡胶的部分开设孔的加 工,使得成本上升。这样一来,由机织物或针织物(以下,将两者统称为"机织针织物"。)和 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涂胶层压带的价格较高。
[0004] 但是,由于通常针织物的伸缩性较大,因此,几乎见不到由针织物单体构成的带。 另外,由于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伸缩性大,无法得到带的张力,而且,带的摩擦系数低,由摩 擦力引起的抓握力不充分,因此,需要如上述那样在带的表面实施橡胶涂布等来获得由摩 擦力引起的抓握力。而且,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由机织针织物构成的带的带侧端部的纱线 会开线,或者带摩擦而断线,由此产生绽线而无法立刻使用。
[0005] 为了解决这种由机织针织物构成的网眼带的问题点即侧端部的纱线的开线,提出 有对网眼带的侧端部实施特殊处理的带。即,提出有在利用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纱线织成的 网眼带的两侧端部被覆熔接加强用合成纤维的面料的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6] 而且,在使用针织物的带中,公开有在伸缩性针织布的单面层叠橡胶弹性体的带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7]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在将玻璃纤维织成网状作为带芯体的输送带中,在输送 方向上一体地排列设置有由多个树脂或者柔性材料形成的密封带,并向内外表面突出而形 成,而且,在带侧端部夹持带芯体并由布材等加强件进行加强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3〇 )〇
[0008] 而且,还提出有一种带:在过滤网眼带中,在沿长度方向形成的侧边部分之间,由 所形成的网眼部分和横跨该网眼部分配置的多个加强部分形成,该侧边部分和加强部分与 网眼部分相比织得较密,且与网眼部分相比具有刚性,而且,通过在侧边部分和加强部分织 入热熔纤维并进行加热处理而一体成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0009]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与网眼带的输送方向平行的经纱的直径为1~2mm,将与 该经纱垂直的炜纱的直径设为0. 1~0. 5_,使经纱比炜纱粗,强度和耐久性提高,且在将 网眼的开口率设为15~40%的网眼带上进一步涂布或者含浸硅橡胶而形成(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5。)。
[0010] 还提出有一种带,由实心带构成,在该实心带上形成有通气孔,并具有与带的输送 方向平行的凹凸的槽状,凹凸的槽状的高度为〇. Imm以上,由周期为1mm以上的凹凸形状重 复构成,通过吸附单元,减少输送物即纸张的起伏高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
[0011] 还提出有一种输送带,由网眼带构成的透气性的输送带由、由沿输送方向延伸的 纵向捻纱即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和沿与由该纵向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交叉的输送方向横 向延伸的交叉纱线形成,由纵向纤维股线构成的纱线间的间隙比横向交叉纱线间即炜纱的 间隙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
[0012]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保形性良好的面料:作为衣服用的面料,通过由涤纶纱线、棉 纱线、聚酯和棉的混合纱线、及腈纶纱线构成的底纱进行罗纹针织,在该底纱中整面编入具 有塑性变形的比较细的聚烯烃纱线作为腈纶纱线的底纱的添纱,而形成添纱针织,由此,聚 烯烃纱线即添纱不显现在表面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8。)。
[0013] 而且,还提出有一种输送带:对网眼结构的带的表面赋予具有橡胶弹性的防滑功 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9。)。
[0014] 另外,还提出有一种带:输送带由平纹布所形成的网眼构成,网眼的间距设定为 100~170 μ m,不使用捻线而使用单线,纤维交叉部分即经纱与炜纱的高低差设定为20~ 100 μm(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
[0015] 另外,还提出有如下一种技术:在针织袜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对由热熔接性的纱线 条和热收缩性的纱线条构成的针织坯布施加使热熔接性的纱线条熔接而热收缩性的纱线 条不熔融的范围内的热量,使针织坯布收缩,并且通过热熔接性的纱线条进行粘接,使网眼 不开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1。)。
[0016] 专利文献
[0017] 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昭61 - 200811号公报
[0018] 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昭63 - 139248号公报
[0019] 专利文献3 :日本实开平3 - 118917号公报
[0020] 专利文献4 :日本实开平5 - 19377号公报
[0021]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0 - 155404号公报
[0022] 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0 - 191175号公报
[0023] 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2 - 235251号公报号公报
[0024] 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7 - 308819
[0025] 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2009 - 149440号公报
[0026] 专利文献10 :日本特开2009 - 184793号公报
[0027] 专利文献11 :日本特开昭59 - 53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2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29] 在由机织物构成的网眼结构的带中,如现有技术中看到的那样,需要如下对策:防 止机织物的缘部即带的侧端部开线、提高强度、防止横向偏移等。但是,由于为了防止该开 线,需要二次加工和加强部件,结果造成成本上升。另外,由于将经纱的直径设为1~2mm的 较粗的直径,因此,缺乏作为带的柔软性,与现有技术相同,从网眼的强度和耐久性的方面 来看,结果较差。而且,在由针织物构成的带中,为了使针织物具有柔软性,要层叠橡胶弹性 体进行使用。另外,根据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纱线的粗细、线圈的大小、线圈的密度会得到 张力,如纱线的粗细较细,线圈较大,线圈的密度较低,则能够以低张力进行拉伸。但是,在 将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用作输送带等的情况下,如伸展力较低,则在辊彼此的张力间会产生 带的松弛,而且,如由针织物构成的带的张力较低,则对驱动织带的辊的摩擦力(抓握性) 变低,其结果是,在带和带驱动辊之间会产生滑动。另外,如带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则会产 生与输送物品的滑动。因此,作为由针织物构成的带,需要容许带的松弛的水平、获得摩擦 力(抓握)的张力的水平和带的摩擦系数。但是,在由现有针织物构成的带中,目前难以获 得足够的张力。而且,在为了获得由针织物构成的网眼结构的带的张力而将带伸长的情况 下,存在带的宽度过窄的问题。
[0030]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由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是由现在没有的针 织物构成的输送带和传动带,具有由针织物的线圈产生的透气性,并且,通过容许带的松弛 的张力能够进行伸展,能够获得为了驱动带而需要的张力和与驱动辊的抓握性,而且,即使 在伸展时,带的宽度方向的变化也较小,防止输送带行进时的磨损等引起的断线所造成的 开线和带的侧端部的开线,另外,防止带侧端部的上翘,并充分提高了带强度,而且,能够一 边在带上除去带电输送物的电荷一边进行输送,在此基础上,构成如下输送带:通过在输送 带的表面和背面设置由针织纱构成的缠绕部所形成的凸部,能够任意地防止带的侧端部上 翘或带的侧端部下翘;而且,通过按照减少线圈的松弛的方式构成的带,能够获得张力;而 且,通过增大由缠绕形成的凸部的高度和针织纱的直径,具有能够传递驱动力的台阶差,且 通过使由针织纱形成的线圈形成大致直线,形成预定间隔的台阶差,能够获得作为传动带 的功能。
[0031]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32]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如下:在第一方式中,在具有输送纸张和片状 物品或立体状物品的透气性的输送带中,由成为芯纱的长丝构成的纱线的长丝为由长纤维 构成的长丝,是由长丝彼此相互缠绕的炜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织带。是如下的针织组 织:该织带的输送方向即针距方向上的相邻的线圈具有不同大小的线圈形状,作为轴向即 宽度方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s比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Pg短。而且,在该输送方 向上相互连接的网眼的线圈是由较小的线圈构成的小线圈和由较大的线圈构成的大线圈。 而且,织带中,通过长丝的缠绕位置处的长丝的塑性变形,维持线圈长丝的缠绕状态,大线 圈的松弛即线圈量小,并且,是小线圈在带的宽度方向即针迹方向上与针织纱接近或相接 的炜编或经编的针织组织的无缝织带,即使通过长丝彼此相互缠绕而产生塑性变形,也能 够防止由带输送时和驱动时的磨损而引起的单丝彼此的断线和由侧端部的摩擦等而产生 的纱线的开线,并且,能够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提高输送方向即驱动方向上的强 度。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织带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3] 在第二方式中,由炜编或经编的针织物构成的输送带具有由针织物形成的空隙, 用于针织物的针织纱的芯纱是由单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单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 眼的线圈的位置,单丝的针织纱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而塑性变形,或者,用于针织物的针织 纱是由多个长丝构成的针织纱,在该针织纱的多个长丝彼此交叉缠绕的网眼的线圈的位 置,产生塑性变形的长丝包含在多个长丝中,针织纱通过弯曲应力或热量而塑性变形,维持 缠绕的状态,并且,织成的带通过热定型而使网眼和线圈的松弛稳定化。该方式是由以这些 为特征的第二方式的针织物构成的无缝输送带。
[0034] 在第三方式中,织带是由多种材质织成的织带,成为芯纱的长丝是由单丝构成的 针织纱,是针织纱彼此相互缠绕的针织物。而且,芯纱的单丝通过弯曲应力、热量等而在缠 绕位置产生塑性变形,成为轴向即宽度方向的针迹方向的线圈的间距比成为该织带的输送 方向的针距方向的线圈的间距短,使相互连接的线圈和长丝产生变形,而且,维持长丝的缠 绕状态,防止输送带输送时带侧端部的开线,并使针迹方向上的间距间隔变窄,由此提高输 送方向上的强度。而且,作为由多种材质构成的织带,是由以下三种针织的任一种织成的针 织物构成的无缝织带:使用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添加到芯纱的添 纱织成的添纱针织、将芯纱和由与该芯纱不同材质的长丝构成的纱线捻成的捻纱用作针织 纱而织成的针织、或将由与芯纱不同的长丝构成的纱线包覆于该芯纱上而得到的包芯纱用 作针织纱而织成的针织。而且,该无缝织带由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或 者该织带的表面和背面具有相同的摩擦系数的织带构成。该方式是由以这些为特征的第二 方式的织带构成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