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角套及用以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61612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折边130与第一底板折边110的最小距离D2大于或等于第一框背板24的宽度W1,且限位部620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最小距离Dl小于第二框背板26的宽度W2。角隅部22具有一凹陷24a及形成凹陷24a的至少一壁面24b。此外,上述的第四底板折边140与第二底板折边120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第二框背板26的宽度W2。
[0092]上述的第一框背板24更具有一定位孔24c。此定位孔24c是设置而用来供定位折片170扣合,但亦可以供组装用的螺丝插设。
[0093]接下来,继续描述防护角套10’的作用,请参阅图4与图5。图4为图2的防护角套设于框体的角隅部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94]如图4所示,当防护角套10’设于框体20的角隅部22时,角隅部22夹设于顶板200与底板100之间,且底板100抵靠于角隅部22的第一框背板24与第二框背板26以局限防护角套10’的Z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再者,本实施例为了避免防护角套10’脱离角隅部22,更设计了可相对底板100弯折的第一内折板600。由于第三底板折边130与第一底板折边110的最小距离D2大于或等于第一框背板24的宽度Wl,故第一内折板600可沿第三底板折边130相对底板100朝向顶板200的方向弯折,以令第一侧板300与第一内折板600的抵压部610分别抵靠于第一框背板24的相对两侧而局限了防护角套10’于Y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厚卡纸在弯折后易发生回弹复位的现象,使得第一内折板600的抵压部610不再抵靠于第一框背板24。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特设计限位部620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最小距离Dl需小于第二框背板26的宽度W2,使得当第一内折板600复位时,第一内折板600的限位部620会抵靠于第二框背板26,以令第一内折板600的抵压部610能够维持于抵靠于第一框背板24的弯折状态。
[0095]此外,由于第三底板折边130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最小距离D2大于或等于第二框背板26的宽度W2,故第二侧板400与第一内折板600的抵压部610会分别抵靠于第二框背板26的相对两侧而局限了防护角套10’于X方向上的运动自由。
[0096]由于第四底板折边140与第二底板折边120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第二框背板26的宽度W2,故第二内折板700可沿第四底板折边140相对底板100朝向顶板200的方向弯折,以令第二侧板400与第二内折板700分别抵靠于第二框背板26的相对两侧而更进一步地局限了防护角套10’于X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如此一来,将使得防护角套10’可较牢固地固定于框体20的角隅部22上。
[0097]接着,更进一步将这些定位折片170压抵于第一框背板24的定位孔24c,以令防护角套10’与框体20间具有第一内折板600、第二内折板700及内位折片170等多重的固定措施。
[0098]如图5所示,当防护角套10’设于框体20的角隅部22时,压折板800可相对顶板200及第一侧板300弯折而具有一收纳位置及一使用位置。并且为了匹配框体20的凹陷24a,特设计压折板800的压折线810与第一顶板折边210为非共轴线,以令当压折板800于使用位置时,第一板件820与第二板件830能抵靠于凹陷24a的壁面24b而更进一步地将防护角套10’固定于框体20上。当压折板800于收纳位置时,压折板800脱离于凹陷24a的壁面24b。
[0099]可弯折的压折板800除了让防护角套10’设于角隅部22时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夕卜,更可在未使用时,将压折板800弯折至收纳位置,以便于将各防护角套10’相堆叠在一起而节省存放空间。
[010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的防护角套10’是通过第一内折板600、第二内折板700及压折板800来防止防护角套10’自框体20的角隅部22脱出,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角套10’亦可不具有第二内折板700与压折板800的设计而仅通过第一内折板600来固定于角隅部22上。
[0101]请参阅图6至图8。图6为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用以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6的纸板结构折成的防护角套与框体分解示意图。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图1的实施例相似,故仅针对相异处进行说明。
[0102]本实施例与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内折板的形状与数量。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纸板结构11,是用来折成防护角套11’。纸板结构11包含一底板100、一顶板200、一第一侧板300、一第一连接板410、一第二连接板420、一第一内折板600、一第二内折板700及一压折板800。其中,底板100具有第三底板折边130、第四底板折边140及第五底板折边180。第三底板折边130与第四底板折边140分别连接于第五底板折边180的相对两端。第三底板折边130平行于第一底板折边110并与斜边150相交。第四底板折边140平行于第二底板折边120并与斜边150相交。防护角套10’包含一第一内折板600、一第二内折板700及一第三内折板900。第一内折板60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三底板折边130。第二内折板70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四底板折边140。第三内折板90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五底板折边180。
[0103]请参阅图9与图10。图9为图6的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角隅部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另一视角的立体不意图。
[0104]如图9与图10所示,当防护角套11’设于框体20的角隅部22时,角隅部22夹设于顶板200与底板100之间,且底板100抵靠于角隅部22的第一框背板24与第二框背板26以局限防护角套10’的Z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再者,本实施例为了避免防护角套10’脱离角隅部22,更设计了可相对底板100弯折的第一内折板600、第二内折板700及第三内折板900。第一内折板600、第二内折板700及第三内折板900相对底板100弯折,使得第一侧板300与第一内折板600分别抵靠于第一框背板24的相对两侧,第二侧板400与第二内折板700分别抵靠于第二框背板26的相对两侧,且第三内折板900同时抵靠于第一框背板24及第二框背板26而局限了防护角套10’于X方向与Y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如此一来,即可增加防护角套10’与框体20间的固定效果,进而降低防护角套10’自易碎产品(设有太阳能模块30的框体20)上脱落的机会。
[0105]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防护角套及用以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利用顶板与底板限制防护角套于Z方向上的运动自由,以及利用内折板与侧板来限制防护角套于X方向与Y上向上的运动自由,以增加防护角套与框体间的固定效果,进而降低防护角套自易碎产品(装有太阳能模块的框体)上脱落的机会。
[0106]再者,内折板具有凸出于抵压部的限位部,使得限位部能抵靠于第二框背板,以令第一内折板的抵压部能够维持于抵靠于第一框背板的弯折状态。
[0107]此外,压折线与第一顶板折边为非共轴线,以令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可抵靠于角隅部的凹陷的壁面,以进一步增加防护角套与框体间的固定效果,进而提升防护角套的防护能力。
[0108]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该防护角套包含: 一底板; 一顶板,位于该底板上,并与该底板保持一间距; 一第一侧板与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而令该底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该套接空间供该框体的该角隅部套设而令该底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包含一抵压部及一限位部,该抵压部能够弯折地连接于该底板,且该抵压部至该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该第一框背板的宽度,该限位部自该抵压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且该限位部至该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宽度,当该抵压部相对该底板朝该顶板弯折而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时,该第一内折板变形而令该限位部位于该第二框背板远离该底板的一侧以限制该第一内折板的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