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顶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23206阅读:来源:国知局
轴线在与驱动轴16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
[0035]中间销26、36与驱动轴16卡合。中间销26、36的轴线在与驱动轴16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若驱动轴16围绕其轴线旋转,则中间销26、36沿着驱动轴16在驱动轴16的轴线方向(X方向)进行位移。
[0036]第一联杆部(24a、28a、34a、38a)具备:两个下联杆构件24a、34a ;及两个上联杆构件28a、38a。下联杆构件24a、34a的下端可旋转地受到下销22、32的支撑。下联杆构件24a,34a的上端可旋转地受到中间销26、36的支撑。上联杆构件28a、38a的下端可旋转地受到中间销26、36的支撑。上联杆构件28a、38a的上端可旋转地受到上销30、40的支撑。从图3可以确认,下联杆构件24a、34a配置在比上联杆构件28a、38a更靠近驱动轴16的位置。
[0037]从图2可以确认,中间销26在X方向㈠上配置于与下销22及上销30错开的位置。另外,中间销36在X方向(+)上配置于与下销32及上销40错开的位置。由此,如图2所示,四个联杆构件24a、28a、34a、38a配置成菱形状。另外,四个联杆构件24a、28a、34a、38a的长度相同。不过,当构成联杆机构时,联杆构件24a与34a、及联杆构件28a与38a分别为相同长度即可。
[0038]第二联杆部(24b、28b、34b、38b)具有与第一联杆部(24a、28a、34a、38a)相同的结构。即,第二联杆部(24b、28b、34b、38b)包括四个联杆构件24b、28b、34b、38b。各联杆构件24b、28b、34b、38b以与第一联杆部(24a、28a、34a、38a)相同的方式,可旋转地受到下销22、32、中间销26、36、及上销30、40的支撑。联杆构件24b、28b、34b、38b的长度与联杆构件24a、28a、34a、38a 的长度相同。
[0039]下面,对上述千斤顶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上述千斤顶装置10中,若使驱动轴16在围绕其轴线旋转,则缩放机构20a-20e的各个中间销26、36沿着驱动轴16进行位移。各缩放机构20a-20e的中间销26的位移方向,与各缩放机构20a_20e的中间销36位移方向相反。另外,各缩放机构20a-20e的中间销26、36进行位移的位移量的绝对值相同。
[0040]若各缩放机构20a_20e的中间销26、36进行位移,则下联杆构件24、34围绕下销22,32的轴线旋转,并且上联杆构件28、38围绕上销30、40的轴线旋转。据此,上板12相对于下板14进行升降(图2 —图4或图4 —图2),从而在下板14和上板12的距离为最大的伸长状态(如图2所示状态)、及下板14和上板12的距离最小的折叠状态(如图4所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41]在本实施例的千斤顶装置10中,缩放机构20a_20e的各联杆构件24、28、34、38的长度相同,并且缩放机构20a-20e的各中间销26、36的位移量的绝对值也相同。另外,缩放机构20a-20e在驱动轴16的轴线方向(x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由此,在下板14与上板12保持平行的状态下,上板12相对于下板14进行升降。
[0042]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千斤顶装置10中,各缩放机构20a_20e分为第一联杆部(24a、28a、34a、38a)及第二联杆部(24b、28b、34b、38b),并以夹持驱动轴16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千斤顶装置10处于折叠状态,各联杆部与驱动轴16也不会互相干扰。由此,减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千斤顶装置10的z方向上的尺寸(从下板14到上板12的距离)。
[0043]最后,对使用上述千斤顶装置10来从NaS电池52的下方去除缓冲材料58的步骤进行说明。如上述说明,NaS电池52容纳于设置在集装箱50内的支架53。S卩,如图5所示,支架53具备四根支柱54a-54d,这些支柱54a_54d固定于集装箱50的底面。支撑板56a固定在支柱54a和支柱54b,支撑板56b固定在支柱54c和支柱54d。支撑板56a、56b在NaS电池52的长度方向(图5的X方向)上延伸。NaS电池52设置在支撑板56a、56b上。
[0044]当运送NaS电池52时,在支撑板56a上设置缓冲材料58a、58b,并且在支撑板56b上设置缓冲材料58c、58d。缓冲材料58a、58b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缓冲材料58c,58d也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在NaS电池52的底面配设有槽钢60a、60b,槽钢60a、60b在NaS电池52的长度方向(图5的x方向)上延伸。若将NaS电池52设置在缓冲材料58a_58d上,则槽钢60a的一侧的腿与缓冲材料58a抵接,槽钢60a的另一侧的腿与缓冲材料58b抵接。相同地,槽钢60b的一侧的腿与缓冲材料58c抵接,槽钢60b的另一侧的腿与缓冲材料58d抵接。NaS电池52以在其下方配设有缓冲材料58a_58d的状态,从工厂搬运至设置地点。通过在NaS电池52的下方配设缓冲材料58a-58d,抑制NaS电池52在运送时的振动,从而防止NaS电池52发生散架。
[0045]若将NaS电池52搬运至设置地点,则其连同集装箱50 —起设置在设置地点。由此,能够简便地进行NaS电池52的设置。由于NaS电池52与集装箱50 —同进行设置,因此,在NaS电池52容纳于集装箱50的状态下,仅通过从正面的作业就可实现缓冲材料58a_58d的去除。
[0046]参照图6-8对缓冲材料58a_58d的去除步骤进行说明。由于缓冲材料58a、58b的去除操作与缓冲材料58c,58d的去除操作以相同方式进行,因此在这里仅作为缓冲材料58、58进行说明。如图6所不,在运送NaS电池52的状态下,槽钢60的一侧的腿64与一侧的缓冲材料58抵接,槽钢60的另一侧的腿68与另一侧的缓冲材料58抵接。因此,由槽钢60、缓冲材料58、58、及支撑板56所包围的空间62形成为下方狭窄、上方宽阔的空间。另夕卜,空间62在NaS电池52的长度方向延伸。首先,驱动千斤顶装置10的驱动轴16而调整缩放机构20a-20e,由此使千斤顶装置10与空间62的形状匹配。接着,将千斤顶装置10插入空间62。
[0047]在此,千斤顶装置10的下板14的宽度小于上板12的宽度。由此,下板14可配置于缓冲材料58、58之间。另外,上板12和下板14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NaS电池52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上板12与下板14配置在NaS电池52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0048]将千斤顶装置10配置于空间62,接着,使驱动轴16绕轴旋转。由此,千斤顶装置10的各个缩放机构20a-20e将伸长,由此上板12与槽钢60的中央部66的底面抵接。在上板12与槽钢60抵接后,若进一步旋转驱动轴16,则NaS电池52被提升(如图7所示的状态)。若NaS电池52被提升,则缓冲材料58、58与槽钢60分离。由此,能够从NaS电池52的下方去除缓冲材料58、58。在此,如上所述,在千斤顶装置10中,当使上板12升降时,保持下板14与上板12的平行度。由此,上板12的整体与NaS电池52的底面(具体来说,是槽钢60的中央部66)抵接,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提升NaS电池52。
[0049]在去除缓冲材料58、58之后,使驱动轴16反向旋转,由此收缩各缩放机构20a-20e,从而使千斤顶装置10处于折叠状态。由此,如图8所示,在NaS电池52的下面配置的槽钢60的腿64、68与支撑板56抵接。在此,在本实施例的千斤顶装置10,各缩放机构20a_20e分为第一联杆部及第二联杆部,并以夹持驱动轴16的方式配置。由此,减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千斤顶装置10的z方向上的尺寸。其结果,可以在图8所示的由槽钢60和支撑板56所形成的空间内容纳千斤顶装置10。若NaS电池52与支撑板56抵接,则从槽钢60的内部去除千斤顶装置10。
[005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些仅是例示,并非用于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在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子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内容。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所说明的技术要素为单独或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性的有用性的内容,并非是被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组合所限定。另夕卜,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所例示的技术为同时达到多个目的的技术,若达到其中一个目的,则技术是具有实用性的。
【主权项】
1.一种千斤顶装置,其为配置于机器的下方,并将所述机器向上方提升的千斤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千斤顶装置具备:下板;上板;及升降机构,其配置在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之间,并且用于使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进行升降,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轴,其可围绕其轴线旋转;多个缩放机构,其在所述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而配置, 当所述驱动轴围绕其轴线旋转时,所述多个缩放机构在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保持平行的状态下,使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进行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缩放机构具备:第一联杆部,其配置在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的一侧;第二联杆部,其配置在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的另一侧, 通过所述第一联杆部和所述第二联杆部分别进行伸缩,使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进行升降, 当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距离为最小的折叠状态时,所述驱动轴、所述第一联杆部、及所述第二联杆部不会互相干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千斤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联杆部和所述第二联杆部分别具备:下侧联杆构件,其下端可旋转地受到下板的支撑;上侧联杆构件,其上端可旋转地受到上板的支撑, 所述上侧联杆构件配置在比所述下侧联杆构件更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位置, 所述上板的与所述驱动轴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下板的与所述驱动轴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千斤顶装置,其具备:下板;上板;及配置在下板和上板之间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具备:驱动轴,其可围绕其轴线旋转;多个缩放机构,其在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相互隔开距离而配置。当驱动轴围绕其轴线旋转时,多个缩放机构在下板与上板保持平行的状态,使上板相对于下板进行升降。
【IPC分类】B66F3/25
【公开号】CN204675739
【申请号】CN201520181443
【发明人】武山干根
【申请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