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3486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壳体安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火力发电机组排放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处理是环保排放的要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烟气脱硫方法。吸收塔是该方法中关键设备,吸收塔的安装主要包括底板、壳体、烟气进出口、内部喷淋除雾等装置、外接管座、平台扶梯等。壳体安装是吸收塔安装中的关键步骤,由于吸收塔的壳体体积、重量较大,一般采用厂家制造,现场组合、安装的工艺。
[0003]吸收塔壳体正装工艺的不足在最初的吸收塔壳体安装中,现有技术一般采用一贯的正装法,即基础划线;底板安装结束后,从第一层壳体安装直至壳顶封闭。但在施工过程中,给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突现出正装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正装法安装最大的困难就是壳体的椭圆度、垂直度等质量标准很难控制,要想很好地控制就必须先对每层壳体进行组合,组合成圈状后整体吊装,但是这样一来就必须事先搭置好一个组合平台,而且圈状吊装,为了保证椭圆度、垂直度等要求,需要增加许多撑杆,材料的消耗量相当大,组合平台的搭设也有较大的场地要求。
[0004]由于吸收塔是超大型罐体,如何在安装方法上设计一种提升装置倒装法施工,既省时又省力,减少了大量脚手架的搭拆工作,安全性非常高,同时便于质量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操作安全性和质量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包括均匀布置在罐壁内侧的多个液压提升机构,与每个液压提升机构连接的液压栗站;所述液压提升机构包括液压千斤顶、支架、提升锚头、斜支肋和承载杆,所述液压千斤顶安装于支架的顶部,所述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为空心结构,在该活塞杆的空心结构内穿设提升杆,在所述提升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卡头和下卡头,所述承载杆设于支架内,所述液压千斤顶内提升杆的下端与承载杆的顶部连接,所述提升锚头设于支架的下端且与承载杆的底部连接,所述斜支肋安装于支架的一侧。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提升锚头上的罐壁胀圈,以及设于罐壁胀圈内侧的加固筋钢板。
[000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一高压胶支管与一高压胶主管连接,所述高压胶主管与液压栗站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提升锚头卡住壳体,通过液压栗站控制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作往复运动,由上、下卡头交替卡住承载钢索,从而使被吊重载间歇升或降,进而实现吊装,既省时又省力,减少了大量脚手架的搭拆工作,安全性非常高,同时便于质量的控制。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的平面布置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中液压提升机构的主视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中液压提升机构的侧视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1、液压提升机构,2、高压胶支管,3、高压胶主管,4、液压栗站,5、液压千斤顶,6、支架,7、钢板,8、提升锚头,9、斜支肋,10、承载杆,11、加固筋钢板,12、罐壁胀圈,13、上卡头,14、下卡头,A、罐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7]本实用新型的提升装置是基于倒装法实现的,吸收塔壳体由三部分组成:罐底、壁板、罐顶。罐体的高度主要由各节壁板组成。正装法的程序是:罐底—各层壁板—罐顶。罐体越来越尚,必须尚处作业。而倒装法的程序是:Si底—最上一层壁板—提升—次圈壁板—Si顶—提升—次圈下层壁板—提升—各层壁板。主体施工全部为地面作业,不仅安全,工效高,而且节省了吊机、脚手架等费用。为此,本实用新型专门设计了提升装置。
[0018]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包括均匀布置在罐壁A内侧的多个液压提升机构I,与每个液压提升机构I连接的液压栗站4。
[0019]参阅图2-图3所示,所述液压提升机构11包括液压千斤顶5、支架6、提升锚头8、斜支肋9和承载杆10,所述液压千斤顶5安装于支架6的顶部,所述液压千斤顶5的活塞杆为空心结构,在该活塞杆的空心结构内穿设提升杆,在所述提升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卡头13和下卡头14,所述承载杆10设于支架6内,所述液压千斤顶5内提升杆的下端与承载杆10的顶部连接,所述提升锚头8设于支架6的下端且与承载杆10的底部连接,所述斜支肋9安装于支架6的一侧。
[0020]每个所述液压千斤顶5通过一高压胶支管2与一高压胶主管3连接,所述高压胶主管3与液压栗站4连接。
[0021]本实用新型的支架6采用槽钢形式,其连接用钢板7为一侧设置,采用厚度为16mm。
[0022]所述液压千斤顶5与支架6之间固定采用8个M16螺栓固定。
[0023]所述斜支肋9选用截面强度比较大的钢管,优选Φ89πιπι钢管,另外支撑不易过低,过低起不到斜拉的效果。
[0024]为保证所述支架6的稳定,支架6间用角钢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稳定性。
[0025]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提升锚头8上的罐壁胀圈12,以及设于罐壁胀圈12内侧的加固筋钢板U。由于罐壁胀圈12是倒装法必不可少的措施,吸收塔安装胀圈选用14mm钢板焊接成方环梁的型式,方环梁外形尺寸为250H*200W,内设δ = 20 (厚度)的加固筋钢板11,其部位最好在提升架的位置,胀紧后用龙门板和铁楔将罐壁胀圈12固定住。罐壁胀圈12应在平台上整体放样组合焊接,焊接校正完后,割成3段,段与段之间应能放进千斤顶以便于进行撑紧。而吸收塔内径为Φ 12700的壁板全部由胀圈进行提升。
[0026]本实用新型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液压栗站4与液压千斤顶5之间用高压胶管连成液压系统,通过控制电缆把液压系统与电气中心控制柜连成一体。承载杆10通过提升锚头8与被吊挂点连接,构成吊装承力系统;在使用时,通过提升锚头8卡住壳体,通过液压栗站4控制液压千斤顶5的活塞杆作往复运动(步进式工作),由上卡头13和下卡头14交替卡住承载钢索,从而使被吊重载间歇升或降,即当液压千斤顶5进油时,通过其上卡头13卡紧并举起提升杆和胀圈12,从而带动罐体(包括罐顶)向上提升;当液压千斤顶5回油时,其上卡头13随活塞杆回程,此时其下卡头14自动卡紧提升杆不会下滑,液压千斤顶5如此反复运动使提升杆带着罐体不断上升,直到预定的高度(空出下一层板的高度)。当下一层壁板对接组焊后,打开液压千斤顶5的上、下松头,松开上、下卡头将提升杆以及胀圈下降到下一层壁板下部胀紧、焊好传力筋板,再进行提升。如此反复,使已组焊好的罐体上升,直到最后一层壁板组焊完成,从而将整个储罐安装完毕。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方法可实现吊装,既省时又省力,减少了大量脚手架的搭拆工作,安全性非常高,同时便于质量的控制。
[002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既能几缸(液压千斤顶5)联动又能随时作单缸调整,使各吊点荷载平衡,便于就位作业。
[0028]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匀布置在罐壁(A)内侧的多个液压提升机构(I),与每个液压提升机构(I)连接的液压栗站(4);所述液压提升机构(I)包括液压千斤顶(5)、支架(6)、提升锚头(8)、斜支肋(9)和承载杆(10),所述液压千斤顶(5)安装于支架(6)的顶部,所述液压千斤顶(5)的活塞杆为空心结构,在该活塞杆的空心结构内穿设提升杆,在所述提升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卡头(13)和下卡头(14),所述承载杆(10)设于支架(6)内,所述液压千斤顶(5)内提升杆的下端与承载杆(10)的顶部连接,所述提升锚头(8)设于支架(6)的下端且与承载杆(10)的底部连接,所述斜支肋(9)安装于支架(6)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提升锚头(8)上的罐壁胀圈(12),以及设于罐壁胀圈(12)内侧的加固筋钢板(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压千斤顶(5)通过一高压胶支管(2)与一高压胶主管(3)连接,所述高压胶主管(3)与液压栗站(4)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壳体安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脱硫装置吸收塔壳体安装用提升装置,包括均匀布置在罐壁内侧的多个液压提升机构,与每个液压提升机构连接的液压泵站;所述液压提升机构包括液压千斤顶、支架、提升锚头、斜支肋和承载杆,所述液压千斤顶安装于支架的顶部,所述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为空心结构,在该活塞杆的空心结构内穿设提升杆,在所述提升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卡头和下卡头,所述承载杆设于支架内,所述液压千斤顶内提升杆的下端与承载杆的顶部连接,所述提升锚头设于支架的下端且与承载杆的底部连接,所述斜支肋安装于支架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既省时又省力,减少了大量脚手架的搭拆工作,安全性非常高,同时便于质量控制。
【IPC分类】B66F3/25, B66F3/46
【公开号】CN205346719
【申请号】CN201620096772
【发明人】王小丰, 付士俊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