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8335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包括电梯井道、机房、轿厢、对重、曳引机和承重钢梁,还包括曳引轮、曳引绳、对重轮、电梯轿架、轿厢导轨、对重导轨和共用导轨支架,电梯轿架包括轿顶轮、立侧梁、上梁和下梁,其中轿厢上下梁为克角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将对重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原为空隙的角落中,省却了封闭式的对重导轨支架,并实现了对重导轨与轿厢导轨共用,在不改变电梯井道大小的情况下,电梯井道内所有部件布局达到最紧凑,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大轿厢的使用面积,增大使用效果。
【专利说明】
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的电梯井道布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相同载重量的侧对重电梯通常要比后对重电梯占用更大的电梯井道2面积,这主要是因为为了保证电梯轿厢I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在电梯井道2布局中,尽量使轿顶轮3或轿底轮中心线与轿厢导轨4中心线重合,同时为满足此条件,电梯厂家通常采用轿厢I两侧为轿厢导轨4,轿厢导轨4固定在导轨支架外侧,大导轨支架5将对重包围,对重导轨7固定在大导轨支架5内侧,采用此种布局方法,轿厢I与对重之间存在一个轿厢导轨4和一个大导轨支架5的距离,因此,在土建中此种电梯井道2在宽度方向上要设计的略宽,即增加了电梯井道2的占用面积及建筑成本,同时,此种布局中的大导轨支架5将对重整体包围,总量上需要更多的大导轨支架5,增加了电梯制作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合理有效的布置电梯轿厢、对重、曳引机等部件的位置,使电梯井道布置更加紧凑,因此在不改变电梯井道大小的前提下,可放下面积更大的电梯轿厢,并可在轿厢内斜放下标准铲式担架,同时还节约制造原材料,从而弥补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种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包括电梯井道、机房、轿厢、轿顶轮、对重、曳引机和承重钢梁,所述机房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承重钢梁横架在机房内,曳引机设置在承重钢梁上,轿厢设置在电梯井道中,轿厢上设置有轿架,所述轿顶轮固定在轿架上,轿顶轮中心与轿厢顶部的中心位置重合,还包括对重轮、曳引轮、曳引绳、轿厢导轨、对重导轨和共用导轨支架,所述曳引绳一端与承重钢梁相连接,另一端向下绕过对重轮,然后向上绕过曳引轮,接着再向下绕过轿顶轮后向上与固定在承重钢梁上;曳引轮一侧轮槽与轿顶轮外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曳引轮另一侧轮槽与对重轮内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轿厢一侧的轿厢导轨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一侧侧壁上,共用导轨支架由数个构成,分别由上向下分布固定在电梯井道另一侧侧壁上,轿厢另一侧的轿厢导轨分别固定设置在数个共用导轨支架前面上,轿厢沿两侧轿厢导轨上下移动;所述对重设置在电梯井道内轿厢和共用导轨支架一侧,所述对重一侧的对重导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数个共用导轨支架的侧面上,对重另一侧的对重导轨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电梯井道侧壁上,所述对重可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
[000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轿厢的轿架中的上梁和下梁的四角处设置有横梁克角,所述对重中的对重块为带有对重克角的八角形对重块。
[000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轿顶轮为双轮结构。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曳引绳两端分别与对重侧绳头板和轿厢侧绳头板相对接,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和轿厢侧绳头板分别固定在承重钢梁的对应位置上。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确保电梯起吊点保持在轿厢重心上,将对重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原为空隙的角落中,省却了封闭式的对重导轨支架,并实现了对重导轨与轿厢导轨共用,在不改变电梯井道大小的情况下,电梯井道内所有部件布局达到最紧凑,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大轿厢的使用面积,增大使用效果,同时也可以在不增大轿厢面积的同时,减小电梯井道占地面积,大大节约建筑成本。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对重电梯井道平面布局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电梯井道布局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图2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I轿厢、2电梯井道、3轿顶轮、4轿厢导轨、5大导轨支架、6对重、7对重导轨、8曳引机、9曳引轮、10机房、11承重钢梁、12曳引绳、13对重轮、14共用导轨支架、15轿架、16上梁、17下梁、18横梁克角、19对重克角、20对重侧绳头板、21轿厢侧绳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包括电梯井道2、机房10、轿厢1、轿顶轮3、对重6、曳引机8和承重钢梁11,所述机房10设置在电梯井道2顶部,承重钢梁11横架在机房10内,曳引机8设置在承重钢梁11上,轿厢I设置在电梯井道2中,轿厢I上设置有轿架15,所述轿顶轮3固定在轿架15的上梁16上,轿顶轮3中心与轿厢I顶部的中心位置重合,还包括对重轮13、曳引轮9、曳引绳12、轿厢导轨4、对重导轨7和共用导轨支架14,所述对重6上设置有对重轮13,曳引绳12—端固定在承重钢梁11上曳引绳12另一端向下绕过对重轮13,然后向上绕过曳引轮9,接着再向下绕过轿顶轮3后向上固定在对应的承重钢梁11上;曳引轮9 一侧轮槽与轿顶轮3外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曳引轮9另一侧轮槽与对重轮13内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轿厢I 一侧的轿厢导轨4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2—侧侧壁上,共用导轨支架14由数个构成,分别由上向下分布固定在电梯井道2另一侧侧壁上,轿厢I另一侧的轿厢导轨4分别固定设置在数个共用导轨支架14前面上,轿厢I可沿轿厢导轨4上下移动;所述对重6设置在电梯井道2内轿厢I和共用导轨支架14 一侧,所述对重6—侧的对重导轨7分别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数个共用导轨支架14的侧面上,对重6另一侧的对重导轨7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电梯井道2侧壁上,所述对重6可沿对重导轨7上下移动。
[0017]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所述轿顶轮3为双轮结构,所述对重6中的对重块为带有对重克角17的八角形对重块。
[0018]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轿厢I与对重6的曳引比为2:1。
[00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有两根承重钢梁11,承重钢梁11上固定有曳引机8,所述曳引机8为永磁同步曳引机,曳引机8上曳引轮9的直径为400nm,通过合理的布置,为使曳引绳12绕过曳引轮9后,以最佳角度连接起轿顶轮3及对重轮13,同时保证轿厢I平稳,电梯的轿顶轮3设计为双轮结构,且电梯的轿顶轮3中心线与轿厢导轨4中心线不在同一条线上,使电梯起吊点保持在轿厢I重心上。为使轿架15—并包围轿顶轮3及轿厢导轨4,电梯轿架15比常规设计更宽。
[002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重6位于轿厢I侧边,所述对重6为八角形对重块,所述对重6两侧面的中间为平面,四角处设置为斜面,带有对重克角17,对重6两端为对重导轨7,对重6沿对重导轨7上下移动,轿厢导轨4与对重导轨7共同使用共用导轨支架14,轿厢I沿轿厢导轨4上下移动,轿厢I顶部及底部为轿厢I的轿架15上梁和下梁,轿顶轮3固定在所述轿厢I的上梁上,为缩短轿厢I与对重6之间的距离,同时避免部件间干涉,所述轿厢I上下梁设计有横梁克角,即两端呈八字形,通过此种设计充分利用了电梯井道2空间,提高了电梯的舒适性,增加了电梯的技术优势。
[0021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当控制柜控制曳引轮9顺时针转动时,轿厢I侧曳引绳12缩短,同时带动电梯轿厢2向上运动,对重6向下运动,实现电梯的上升;反之,当控制柜控制曳引轮9逆时针转动时,对重6—侧曳引绳12缩短,带动对重6向上运动,轿厢I则向下运动,最终实现电梯的下降。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包括电梯井道、机房、轿厢、轿顶轮、对重、曳引机和承重钢梁,所述机房设置在电梯井道顶部,承重钢梁横架在机房内,曳引机设置在承重钢梁上,轿厢设置在电梯井道中,轿厢上设置有轿架,所述轿顶轮固定在轿架上,轿顶轮中心与轿厢顶部的中心位置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重轮、曳引轮、曳引绳、轿厢导轨、对重导轨和共用导轨支架,所述曳引绳一端与承重钢梁相连接,另一端向下绕过对重轮,然后向上绕过曳引轮,接着再向下绕过轿顶轮后向上与固定在承重钢梁上;曳引轮一侧轮槽与轿顶轮外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曳引轮另一侧轮槽与对重轮内侧轮槽的垂直中心线相重合;轿厢一侧的轿厢导轨固定设置在电梯井道一侧侧壁上,共用导轨支架由数个构成,分别由上向下分布固定在电梯井道另一侧侧壁上,轿厢另一侧的轿厢导轨分别固定设置在数个共用导轨支架前面上,轿厢沿两侧轿厢导轨上下移动;所述对重设置在电梯井道内轿厢和共用导轨支架一侧,所述对重一侧的对重导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数个共用导轨支架的侧面上,对重另一侧的对重导轨固定设置在所对应的电梯井道侧壁上,所述对重可沿对重导轨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的轿架中的上梁和下梁的四角处设置有横梁克角,所述对重中的对重块为带有对重克角的八角形对重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为双轮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侧对重电梯井道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两端分别与对重侧绳头板和轿厢侧绳头板相对接,所述对重侧绳头板和轿厢侧绳头板分别固定在承重钢梁的对应位置上。
【文档编号】B66B11/00GK205419434SQ201620108883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2月3日
【发明人】罗海闽, 李艾, 高文栋, 李延彦
【申请人】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