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5980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



背景技术:

塑料托盘是一种与叉车、货架等物流设备配套使用的物流单元。可用来存放、装载、搬运货物,是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必不可少的物流设备之一。塑料托盘的出现是适应环保需要,使用塑料托盘代替木托盘可减少对森林破坏的最佳产品;是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食品安全观念的不断强化,医药行业卫生性的高要求,塑料托盘以其防腐蚀、防潮湿、防锈蚀、抗虫蛀、不发霉等特点受到食品、医药行业的青睐和追捧。此外,塑料托盘的承载性能高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化工、轻纺、制造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塑料托盘由纵横交错的支撑条一体注塑而成的托盘本体,托盘本体底部阵列有支撑脚。通常的托盘本体上具有9个支撑脚,由于支撑脚体积较大,从而使用的塑料较多,从而使模具上相对于每个支撑脚的型腔分配至少一个或者多个的出胶口来满足注塑。已有塑料托盘的注塑模具流道板中的流道架多为王字形或者米字形的流道架,热融的塑料由注胶孔输送到王字形或者米字形流道架的中部,再通过王字形或者米字形流道架中的流道输送到四周的各个出胶口, 其存在的缺点是:王字形流道架的4个角的出胶口与左右两个出胶口的距离相差远,模具 往往是左右两个出胶口处的模具型腔中的塑料被注满了,而4个角出胶口处的模具型腔还没有注满,导致注塑不均匀,造成产品报废,而米字形的流道架虽然能有效的均匀分布出胶口,但米字形的流道架主流道为8个,使每个处于四周的8个支撑脚均分配一个主流道,导致主流道过多,从而提高了制造难度,且对主流道上均需要装保温加热管,从而导致需要加装的保温加热管数量大大增加,且提高了能源的损耗,进而大大增加了制造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约成本的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包括主板、流道架、注胶孔,所述流道架固定连接在主板上,所述注胶孔设置在流道架中心上,所述流道架呈十字形,所述流道架包括上流道、下流道、左流道、右流道,所述上流道上设有上分叉流道,所述下流道上设有下分叉流道,所述左流道上设有左分叉流道,所述右流道上设有右分叉流道,每个所述流道均设有出胶口。

优选的,所述上流道、下流道、左流道、右流道均与主板对角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上分叉流道设置在上流道中部,所述下分叉流道设置在下流道中部,所述左分叉流道设置在左流道中部,所述右分叉流道设置在右流道中部。

优选的,所述上分叉流道与上流道垂直设置,所述下分叉流道与下流道垂直设置,所述左分叉流道与左流道垂直设置,所述右分叉流道与右流道垂直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注塑机向注胶孔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熔融状态下的塑料分别沿着上流道、下流道、左流道、右流道进行流动,部分在上流道、下流道、左流道、右流道流动的熔融塑料分别进入上分叉流道、下分叉流道、左分叉流道、右分叉流道,熔融塑料流到上流道末端、下流道末端、左流道末端、右流道末端、上分叉流道末端、下分叉流道末端、左分叉流道末端、右分叉流道末端,再通过流道上出胶口均匀的流入支撑脚的型腔内,从而便于熔融塑料分布均匀,且由于主流道只有上流道、下流道、左流道、右流道,从而减少了一半的主流道,有效的减少了流道的个数,使结构变的简单,也减少了熔融塑料流动的行程,从容缩减了保温加热管的实际长度,进而减少保温加热管能耗,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塑料托盘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主板;2、流道架;3、注胶孔;4、上流道;41、上分叉流道;5、下流道;51、下分叉流道;6、左流道;61、左分叉流道;7、右流道;71、右分叉流道;8、出胶口;9、托盘本体;10、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塑料托盘注塑模具的流道板,包括主板1、流道架2、注胶孔3,所述流道架2固定连接在主板1上,所述注胶孔3设置在流道架2中心上,所述流道架2呈十字形,所述流道架2包括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所述上流道4上设有上分叉流道41,所述下流道5上设有下分叉流道51,所述左流道6上设有左分叉流道61,所述右流道7上设有右分叉流道71,每个所述流道均设有出胶口8。注塑机向注胶孔3内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熔融状态下的塑料分别沿着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进行流动,部分在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流动的熔融塑料分别进入上分叉流道41、下分叉流道51、左分叉流道61、右分叉流道71,熔融塑料流到上流道4末端、下流道5末端、左流道6末端、右流道7末端、上分叉流道41末端、下分叉流道51末端、左分叉流道61末端、右分叉流道71末端,再通过流道上出胶口8均匀的流入支撑脚10的型腔内,从而便于熔融塑料分布均匀,且由于主流道只有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从而减少了一半的主流道,有效的减少了流道的个数,使结构变的简单,也减少了熔融塑料流动的行程,从容缩减了保温加热管的实际长度,进而减少保温加热管能耗,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

所述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均与主板1对角线重合,由于靠近角落的支撑脚10离中心最远,从而熔融塑料不容易流动到端部,而当上流道4、下流道5、左流道6、右流道7均与主板1对角线重合后,使中心到端部呈一直线,从而使熔融的塑料能径直的向端部流动,从而使熔融塑料流动更加的方便,有效的避免流道内堆料造成流道堵塞。

所述上分叉流道41设置在上流道4中部,所述下分叉流道51设置在下流道5中部,所述左分叉流道61设置在左流道6中部,所述右分叉流道71设置在右流道7中部,所述上分叉流道41与上流道4垂直设置,所述下分叉流道51与下流道5垂直设置,所述左分叉流道61与左流道6垂直设置,所述右分叉流道71与右流道7垂直设置,主流道的中垂线与位于角落之间的支撑脚10距离最近,从而使与位于角落之间的支撑脚10型腔通过分流道进行连通,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熔融塑料的流动距离,也减少了保温加热管的设置长度,从而方便熔融塑料流动,避免流道内堆料造成流道堵塞,且减少能源浪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