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塑胶粒生产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5068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粒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塑胶粒生产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加工物料进行混料的步骤中,一般是将不同的物料倒入料斗中,再通过料斗中设有的搅拌机构进行混料搅拌,但是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搅拌机构采用的是单独的一根搅拌杆,这样单独的搅拌杆设置,对物料的搅拌不够完全,容易导致物料搅拌不均匀,从而影响挤出物料的性能,且这样的搅拌效果较差,能耗大,对搅拌所需的电机功率要求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且一般的混料机效果比较单一,搅拌后的物料稳定性较差,潮湿的物料加工后容易影响物料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混料效果好,能有效节省能源,降低混料电机压力,且有助于提高物料加工稳定性的一种卧式塑胶粒生产进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塑胶粒生产进料装置,包括碎料单元和搅拌单元,还包括振动器和高频感应线圈,所述碎料单元包括进料管道、碎料杆和碎料电机,所述碎料杆设有碎料叶片,所述碎料电机与碎料杆传动连接,所述搅拌单元包括旋转管道、驱动电机和搅拌杆,所述搅拌杆设有搅拌叶片,所述驱动电机分别与搅拌杆和旋转管道传动连接,所述旋转管道活动连接有下料斗,所述进料管道的进料口和下料斗的出料口对接,所述碎料杆设置于下料斗的出料口处,所述进料管道与振动器固定连接,所述高频感应线圈围绕在进料管道外侧。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高频感应线圈的外侧覆盖有绝缘隔热层。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高频感应线圈为中空铜管,该中空铜管连接有冷却水管。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温度感应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安装于进料管道,所述控制器分别与高频感应线圈和温度感应器电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旋转管道的内侧设有若干的销钉。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反转齿轮箱与搅拌杆传动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碎料叶片从上至下叶宽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卧式的旋转管道对物料进行混料,主要通过物料本身的重力进行混料,更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搅拌电机搅拌所承受的压力,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在旋转管道的转动作用下进行混合搅拌,同时通过搅拌杆上设有的搅拌叶片进一步的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的物料落入碎料单元进行粉碎,粉碎的同时也使物料混合的更充分,粉碎后的物料通过振动器振动进料管道进行送料,同时进料管道的高频感应线圈对进料管道进行加热,对物料进行干燥,提高物料加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卧式塑胶粒生产进料装置,包括碎料单元1和搅拌单元2,还包括振动器3和高频感应线圈4,碎料单元1包括进料管道11、碎料杆12和碎料电机13,碎料杆12设有碎料叶片14,碎料电机13与碎料杆12传动连接,搅拌单元2包括旋转管道21、驱动电机22和搅拌杆23,搅拌杆23设有搅拌叶片24,驱动电机22分别与搅拌杆23和旋转管道21传动连接,旋转管道21活动连接有下料斗25,进料管道11的进料口和下料斗25的出料口对接,碎料杆12设置于下料斗25的出料口处,进料管道11与振动器3固定连接,高频感应线圈4围绕在进料管道11外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卧式的旋转管道21对物料进行混料,主要通过物料本身的重力进行混料,更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在旋转管道21的转动作用下进行混合搅拌,同时通过搅拌杆23上设有的搅拌叶片24进一步的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的物料落入碎料单元1进行粉碎,粉碎的同时也使物料混合的更充分,粉碎后的物料通过振动器3振动进料管道11进行送料,同时进料管道11的高频感应线圈4对进料管道11进行加热,对物料进行干燥,提高物料加工的稳定性。

高频感应线圈4的外侧覆盖有绝缘隔热层5,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高频感应线圈4为中空铜管,该中空铜管连接有冷却水管,可随时对高频感应线圈4进行冷却,且冷却效率高,成本较低。

还包括温度感应器和控制器,温度感应器安装于进料管道11,控制器与温度感应器电连接,随时监控进料管道11的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影响物料的干燥效果,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压改变高频感应线圈4的输出功率。

旋转管道21的内侧设有若干的销钉26,提高旋转管道21对物料的搅拌效率,使物料混合更均匀。

驱动电机22通过反转齿轮箱6与搅拌杆23传动连接,反转齿轮箱6包括两个直齿轮和一个冠齿轮,使驱动电机22同时驱动旋转管道21和搅拌杆23的同时实现旋转管道21和搅拌杆23的转动方向不同,进一步提高混料的效果。

碎料叶片14从上至下叶宽逐渐减小,与下料斗25的锥形对应,叶宽逐渐减小,实现多级碎料,碎料效果更好,混料更完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