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材塑料管生产加工用冷却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0593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管材生产冷却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建材塑料管生产加工用冷却水槽。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塑料管材生产时,由于刚从挤出机制备的管材温度往往在200℃以上,温度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冷却设备对其进行降温作业,易达到提高管材结构强度、避免形变及便于储存等目的,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管材冷却水槽往往均为一体式结构,且均采用了直线式排布结构,虽然那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使用灵活性和场地适应性相对较差,不能根据场地及生产工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冷却水槽布局,从而增加了设备投入成本,同时,当前的冷却水槽在在对管材进行冷却过程中,对冷却水水温控制能力相对低下,从而导致了在冷却过程中管材易出现降温过快而开裂,以及因降温过慢而出现形变等情况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管材产品的质量,于此同时,当前的冷却水在具体使用时,还极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尤其是对冬季及夏季的极端温度环境缺乏有效抵御能力,从而导致当前的管材产品冷却成型加工作业质量稳定性较差,产品废品率增加,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塑料管材冷却设备,以满足实际工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材塑料管生产加工用冷却水槽,该本新型构成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冷却设备的长度及布局结构,从而提高了冷却槽的使用灵活性和产地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冷却水及管材生产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在降低冷却水损耗的同时,可有效的提高冷却水温度控制及调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防止对塑料管材冷却时因冷却水温度稳定性差而造成管材发生开裂及变形等质量缺陷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建材塑料管生产加工用冷却水槽,包括冷却槽、牵引辊、喷淋口、喷淋管、上水管、回水管、冷却水储水箱及水循环泵,冷却槽包括至少两节槽体,相邻槽体间通过滑轨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槽体上端面设观察窗,下端面均布若干排水口,喷淋口若干,安装在槽体侧壁内表面并环绕槽体轴线均布,且喷淋口均位于槽体轴线正上方并与喷淋管相互连通,喷淋管至少一条,安装在槽体侧壁内表面并与槽体轴线平行分布,牵引辊若干,嵌于槽体并位于槽体轴线正下方,牵引辊轴线与槽体轴线相互垂直分布,喷淋管分别与上水管连通,并通过上水管与冷却水储水箱相互连通,排水口通过回水管与冷却水储水箱相互连通,冷却水储水箱分别通过水循环泵与上水管、回水管相互连通,冷却水储水箱包括箱体、隔板、混水泵及调温装置,箱体为密闭腔体结构,隔板至少两个,嵌于箱体内并相互垂直分布,隔板将箱体分割为至少一个回水腔、至少一个上水腔及至少一个混合腔,混合腔通过混水泵分别与回水腔和上水腔连通,回水腔上另设至少一个回流口,并通过回流口与回水管连通,混合腔和上水腔上均分别设至少一个上水口,并通过上水口与上水管相互连通,上水腔上另设至少一个补充水口,并通过补充水口与外部水源连通,调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及电加热丝,其中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分别嵌于回水腔、上水腔及混合腔内,并环绕回水腔、上水腔及混合腔轴线均布,电加热丝嵌于上水腔及混合腔内,并环绕上水腔及混合腔内轴线均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槽体横截面为“V”字型、“U”字型及“凵”字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槽体下端面和升降驱动机构,并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地平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槽体内均设至少一条喷淋管,且相邻槽体间的喷淋管间以并联及串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牵引辊包括辊体及辊轴,所述辊轴为空心管状结构并与喷淋管相互连通,辊体包覆在辊轴外并与辊轴同轴分布,辊体上均布若干透孔,且各透孔均与辊轴相互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水腔设至少一个固液分离装置,并通过固液分离装置与回水管相互连通。

本新型构成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冷却设备的长度及布局结构,从而提高了冷却槽的使用灵活性和产地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冷却水及管材生产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在降低冷却水损耗的同时,可有效的提高冷却水温度控制及调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防止对塑料管材冷却时因冷却水温度稳定性差而造成管材发生开裂及变形等质量缺陷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建材塑料管生产加工用冷却水槽,包括冷却槽1、牵引辊2、喷淋口3、喷淋管4、上水管5、回水管6、冷却水储水箱7及水循环泵8,冷却槽1包括至少两节槽体101,相邻槽体101间通过滑轨102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槽体101上端面设观察窗103,下端面均布若干排水口104,喷淋口3若干,安装在槽体101侧壁内表面并环绕槽体101轴线均布,且喷淋口3均位于槽体101轴线正上方并与喷淋管4相互连通,喷淋管4至少一条,安装在槽体101侧壁内表面并与槽体101轴线平行分布,牵引辊2托若干,嵌于槽体101并位于槽体101轴线正下方,牵引辊2轴线与槽体101轴线相互垂直分布,喷淋管4分别与上水管5连通,并通过上水管5与冷却水储水箱7相互连通,排水口104通过回水管6与冷却水储水箱7相互连通,冷却水储水箱7分别通过水循环泵8与上水管5、回水管5相互连通,冷却水储水箱7包括箱体71、隔板72、混水泵73及调温装置,箱体71为密闭腔体结构,隔板72至少两个,嵌于箱体71内并相互垂直分布,隔板72将箱体71分割为至少一个回水腔74、至少一个上水腔75及至少一个混合腔76,混合腔76通过混水泵73分别与回水腔74和上水腔75连通,回水腔74上另设至少一个回流口9,并通过回流口9与回水管6连通,混合腔76和上水腔75上均分别设至少一个上水口10,并通过上水口10与上水管5相互连通,上水腔75上另设至少一个补充水口11,并通过补充水口11与外部水源连通,调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77及电加热丝78,其中所述的半导体制冷装置77分别嵌于回水腔74、上水腔75及混合腔76内,并环绕回水腔74、上水腔75及混合腔76轴线均布,电加热丝78嵌于上水腔75及混合腔76内,并环绕上水腔75及混合腔76内轴线均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体101横截面为“V”字型、“U”字型及“凵”字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体101下端面和升降驱动机构12,并通过升降驱动机构12与地平面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体104内均设至少一条喷淋管4,且相邻槽体101间的喷淋管4间以并联及串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牵引辊2包括辊体21及辊轴22,所述辊轴22为空心管状结构并与喷淋管4相互连通,辊体21包覆在辊轴22外并与辊轴22同轴分布,辊体21上均布若干透孔23,且各透孔23均与辊轴22相互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回水腔74设至少一个固液分离装置13,并通过固液分离装置13与回水管6相互连通。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冷却水首先通过补充水口进入到冷却水储水箱的上水腔内,然后通过调温装置对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使其满足正常冷却工艺作业要求,然后通过水循环泵输送至喷淋管处,并通过喷淋口进行喷淋对管材进行冷却降温,经过与管材发生热交换后的高温冷却水,通过槽体的排水口在水循环泵驱动下由回水管回收,并最终汇集到冷却水储水箱的回水腔内,然后根据冷却工艺作业的要求,将回水腔内的高温水和上水腔内的低温水按比例通过混水泵输送到混合腔内进行混合,然后将经过混合并发生热交换,且温度符合冷却工艺的混合冷却水通过上水管输送至喷淋管然后对管材进行冷却降温,从而达到对管材降温、冷却水回收利用、生产余热利用及冷却温度精确控制的目的。

本新型构成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冷却设备的长度及布局结构,从而提高了冷却槽的使用灵活性和产地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冷却水及管材生产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在降低冷却水损耗的同时,可有效的提高冷却水温度控制及调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防止对塑料管材冷却时因冷却水温度稳定性差而造成管材发生开裂及变形等质量缺陷发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