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9886阅读:1464来源:国知局
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模具,特别是涉及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一些零部件具有塑料壳体,塑料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筋位。用于成型该类产品的塑料模具通常采用顶针作为顶出件将注塑成型后的产品顶出,顶针基本上为实顶针,其上端面与公模表面齐平,实顶针在一开始顶出时就与塑料壳体的内表面相接触,因产品还未完全冷却和固化,所以产品上很容易留下顶针印,此外,且因产品上的筋位较多,在脱模时,筋位与动模仁之间的包裹力较大,筋位不易从动模仁上脱出,而顶针会硬顶,从而导致产品断裂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所述塑料模具的动模板及动模仁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顶出导向孔,所述顶出机构位于所述动模板及动模仁的下方,包括顶针底板、设于顶针底板上的顶针面板、一端设于顶针底板上而另一端贯穿顶针面板并插入所述顶出导向孔的顶块、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以及用以使所述顶针底板顶出或缩回的驱动机构,所述顶块的头部用作顶出产品,其与所述产品的接触面分别大于所述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与所述产品的接触面,所述第一顶针的侧边设置有具有一度粗糙度的粗糙层结构,且所述粗糙层结构与成型后的筋位的侧边贴合。

优选的,所述粗糙层结构为具有纹理的纹理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纹理结构为锯齿状。

优选的,所述粗糙层结构为具有若干均布的颗粒状粒子的粒子层。

优选的,所述顶块为倒金字塔结构,其与所述产品接触的一端大于其另一端。

所述第二顶针为圆柱形顶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其包括了顶块,顶块与产品的接触面大,因而施加于产品的压力便得到分散,因而顶出力减弱,如此可以避免在产品上留下顶针印。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其包括了第一顶针,其中,所述第一顶针的侧边设置有具有一度粗糙度的粗糙层结构,且所述粗糙层结构与成型后的筋位的侧边贴合。在脱模时,第一顶针带动筋位一起向上运动,从而减小筋位与公模仁之间的包裹力,进而实现顺利脱模的目的,此外,在第一顶针上设置粗糙层结构,可以防止第一顶针与筋位贴紧力大而不便于脱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塑料模具的动模板1及动模仁2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顶出导向孔,顶出机构位于模具动模板1及动模仁2的下方,包括顶针底板3、设于顶针底板3上的顶针面板4、一端设于顶针底板3上而另一端贯穿顶针面板4并插入顶出导向孔的顶块5、第一顶针6和第二顶针7以及用以使顶针底板3顶出或缩回的驱动机构,顶块5的头部用作顶出产品K,其与产品K的接触面分别大于第一顶针6和第二顶针7与产品的接触面,第一顶针6位于成型后的筋位K1的侧边并与筋位K1相贴合,且第一顶针6与筋位贴合处设置有具有一度粗糙度的粗糙层结构61。

优选的,粗糙层结构61为具有纹理的纹理结构。粗糙层结构61设计为纹理结构可以增大粗糙层结构61与产品的筋位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的,纹理结构为锯齿状。

优选的,粗糙层结构61为具有若干均布的颗粒状粒子的粒子层。例如,粗糙层结构61可以设计为具有砂粒、金属颗粒或塑料颗粒的粒子层,从而增大粗糙层结构61与产品的筋位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的,顶块5为倒金字塔结构,其与产品接触的一端大于其另一端。

优选的,第二顶针7为圆柱形顶针,即为常规的普通顶针,其用于配合顶块5和第一顶针6进行顶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其包括了顶块5,顶块5与产品的接触面大,因而施加于产品的压力便得到分散,因而顶出力减弱,如此可以避免在产品上留下顶针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塑料模具之顶出机构,其包括了第一顶针6,其中,第一顶针6位于筋位的侧边并与筋位相贴合,且第一顶针6与筋位贴合处设置有具有一度粗糙度的粗糙层结构61,在脱模时,第一顶针6带动筋位向上运动,从而减小筋位与公模仁之间的包裹力,进而实现顺利脱模的目的,此外,在第一顶针6上设置粗糙层结构61,可以增大粗糙层结构61与产品的筋位K1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顶针6与筋位贴紧力大而不便于脱模。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