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胎接头模具及内胎接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1105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内胎接头模具及内胎接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内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胎接头模具及内胎接头机。



背景技术:

内胎胎筒经过挤出机压制后,需要在内胎接头机上对接成环形内胎半成品,为了对接不同规格的内胎胎筒,目前使用的内胎接头机主要通过设置固定挡块和活动挡块来定位内胎胎筒,内胎胎筒固定于固定挡块和活动挡块之间,针对不同的内胎规格,活动挡块的定位位置不同。实际操作时,对于同一型号的内胎胎筒,不同工人操作时,活动挡块的定位位置不能保证完全一致,因此,内胎胎筒的对接质量容易受活动挡块的调节精度的影响。

因此,设计出一种内胎对接模具及内胎接头机,针对每种预设规格的内胎胎筒,具有较高的对接质量和对接精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内胎对接机对接内胎质量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内胎对接模具及内胎接头机,针对每种预设规格的内胎胎筒,具有较高的对接质量和对接精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胎接头模具,设置于内胎接头机上,用于对接内胎胎筒为环形的内胎半成品,所述内胎接头机包括固定板,以及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往复运动的压脚;所述内胎接头模具包括可与预设内胎胎筒相匹配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上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压脚上,所述上模和下模相对设置;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朝向所述上模的一侧设置有可与所述上模相配合以定位所述内胎胎筒的定位部。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部包括沿纵向平行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上模的横向相对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横向间距等于所述内胎胎筒的轴向宽度。

作为优选,进一步包括上模具架和下固定块,所述下固定块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下模与下固定块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具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压脚上,所述上模与上模具架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具架为T型并包括一体连接的上模具架本体和上模具架凸体,所述上模朝向所述上模具架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上模具架凸体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槽中,所述上模的顶面与所述上模具架本体的底面相对设置,所述上模通过销轴与所述上模具架凸体固连。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的顶面和上模具架本体的底面形成有间隙,所述上模的顶面与所述销轴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面,所述凸起面的顶端与上模具架本体的底面贴合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销轴位于所述上模的横向中心处。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T形螺栓与所述下固定块固连。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块朝向所述下模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槽41,所述下模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固定槽23,所述T形螺栓的头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槽41中,所述T形螺栓的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槽23中。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本体的前后侧面通过螺钉或者螺栓与所述下固定块固连。

一种内胎接头机,包括压脚和固定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前述的内胎接头模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其上模和下模具有多种型号,每种型号的上模和下模可与预设规格的内胎胎筒相匹配,并且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与内胎接头机可拆卸连接,当用于对接的内胎胎筒规格改变时,卸下现有的上模和下模,并更换为与内胎胎筒规格相匹配的上模和下模型号即可,并且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调节活动挡块导致的内胎胎筒定位不精确,提高了内胎胎筒的对接精度和质量,并且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其上模和上模具架通过销轴连接,并且所述上模顶面设置有与所述上模具架底面线接触的凸起面,以使所述上模具架可绕所述销轴转动,当所述压脚本体因所述套筒和立柱之间产生磨损而不再处于横向水平时,所述上模具架在所述上模与下模压合的过程中可绕所述销轴转动一定角度至横向水平位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的对接质量和对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机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上模;11、第一固定槽;2、下模;21、下模本体;22、定位部;221、第一凸起;222、第二凸起;23、第三固定槽;3、上模具架;31、上模具架本体;32、上模具架凸体;4、下固定块;41、第二固定槽;5、销轴;6、固定板;7、压脚;71、压脚本体;72、套筒;8、立柱;9、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胎胎筒对接后的环形半成品的轴线方向为内胎胎筒的轴向;附图1和2中内胎对接模具的水平方向为横向,沿横向为左右方向,竖直方向为垂向,沿垂向为上下、顶底方向,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纵向,沿纵向为前后方向;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胎接头模具,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设置于内胎接头机上,用于对接内胎胎筒为环形的内胎半成品。所述内胎接头机包括固定板6和压脚7,所述压脚7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板6往复运动,即沿图2中垂向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下模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6上,所述上模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压脚7上,所述上模1和下模2相对设置,所述上模1和下模2设置有多种型号,每种型号的上模1和下模2可与特定规格的内胎胎筒相匹配,以定位该规格的内胎胎筒,进而完成对接。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本体21和定位部22,所述定位部22设置于所述下模本体21朝向所述上模1的一侧,所述内胎胎筒和所述上模1依次与所述定位部22相卡合,进而将所述内胎胎筒定位,不同型号的上模、下模2和定位部22的横向宽度不同,从而适用于不同规格内胎胎筒的轴向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其上模1和下模2具有多种型号,每种型号的上模1和下模2可与特定规格的内胎胎筒相匹配,并且所述上模1和下模2分别与内胎接头机可拆卸连接,当需对接的内胎胎筒规格改变时,卸下现有的上模1和下模2,并更换为与内胎胎筒规格相匹配的上模1和下模2型号即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调节活动挡块导致的内胎胎筒定位不精确,提高了内胎胎筒的对接精度和质量,并且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参见图1、图2,所述定位部22包括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所述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沿纵向平行设置,所述内胎胎筒和上模1卡合于所述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之间,且所述上模1的横向相对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间隙配合,每种型号下模2的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的横向间距等于对应规格的内胎胎筒的轴向宽度,所述内胎胎筒一端的轴向两侧边分别与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22的相对内侧面相贴合,从而精确定位所述内胎胎筒,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模具的对接精度。

进一步参见图1、图2、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模具的对接质量,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进一步包括上模具架3和下固定块4,所述下固定块4设置于所述下模2和固定板6之间,所述下固定块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6上,所述下模2与下固定块4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具架3设置于所述上模1和压脚7之间,所述上模具架3固定安装于所述压脚7上,所述上模1与上模具架3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见图2,所述压脚7包括一体连接的压脚本体71和套筒72,所述内胎接头机进一步包括液压缸9和立柱8,所述液压缸9的顶出端与所述压脚本体71相连以驱动所述压脚7升降;所述套筒72套设于所述立柱8外侧,并且所述套筒72内侧与所述立柱8外侧间隙配合以对所述压脚本体71的升降起导向作用,为了保证对所述内胎胎筒的压合质量,所述压脚本体71处于横向水平状态。随着所述内胎接头机使用次数的增多,所述立柱8和套筒72均容易产生磨损,导致所述压脚本体71不再处于横向水平状态,进而降低了所述内胎接头机的对接精度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所述上模具架3为T型,所述上模具架3包括一体连接的上模具架本体31和上模具架凸体32,所述上模1朝向所述上模具架3的侧面沿横向设置有第一固定槽11,所述第一固定槽11的底面沿垂向向下延伸,所述上模具架凸体32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1中,即上模具架凸体32的纵向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纵向宽度;所述上模1的顶面与所述上模具架本体31的底面相对设置,所述上模1通过销轴与所述上模具架凸体32固连。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1的顶面和上模具架本体31的底面形成有间隙,所述上模1的顶面与所述销轴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面,所述凸起面的顶端与上模具架本体31的底面贴合接触,从而使所述上模具架3能够以所述销轴5为转轴转动一定角度。当所述压脚本体71因所述套筒72和立柱8之间产生磨损而不再处于横向水平时,所述上模1和下模2压合所述内胎胎筒时,所述下模2处于横向水平状态,所述上模具架3在所述上模1与下模2压合的过程中绕所述销轴5转动一定角度至横向水平位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的对接质量和对接精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模具的结构稳定性,所述销轴5位于所述上模1的横向中心处。

需要说明的是,对接内胎胎筒时,需要两台内胎接头机相互配合,每台内胎接头机分别压合所述内胎胎筒的一端,并且要求两台内胎接头机上的下模2位置相互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内胎接头模具,所述下模本体21的横向相对两端分别通过T形螺栓与所述下固定块4固连,具体地,所述下固定块4朝向所述下模2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槽41,所述下模本体2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固定槽23,所述T形螺栓的头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槽41中,移动所述下模2以与相配合的另一台内胎接头机的位置对应,沿所述第二固定槽41移动所述T形螺栓并使所述T形螺栓的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槽23中,然后通过螺母将所述下模2与下固定块4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内胎对接模具的工作效率和对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内胎接头机,包括压脚和固定板,设置有前述的内胎接头模具,在此不再细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