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7791发布日期:2018-06-19 20:5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



背景技术:

一般采用的色母粒技术是湿法工艺。色母粒料经水相研磨、转相、水洗、干燥、造粒而成,只有这样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另外颜料在研磨处理的同时,还应进行一系列色母粒技术检测,如测定砂磨浆液的细度、测定砂磨浆液的扩散性能、测定砂磨浆液的固体含量以及测定色浆细度等项目。

色母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着色剂载体分散剂,通过高速混炼机混炼后、破碎,挤出拉成粒,色母粒在塑料加工过程中,具有浓度高、分散性好、清洁等显著的优点。

混料机通过点击带动搅拌叶片旋转,对混料池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从而达到混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经改进又出现了犁板混料机。其结构中的料锅与逆流式基本相同,但将搅刀改成固定犁板,只有料锅转动,犁板有二组,一组使料向外翻动,另一组使料向里翻动,混料过程使料在不断分开与翻动。达到混合的目的。该设备混料质量好,操作方便。混料机适合粉状树脂成型料的混合,也可以用于液体树脂成型料的混合。

现有的普通混料机均为低中速旋转,同时接料方式均为人工用容器直接接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包括混料桶、桶盖和缓冲仓,所述混料桶底部设有支撑腿,支撑腿顶部与混料桶底部焊接连接,混料桶内部设置有转轴,转轴穿过混料桶底部且与混料桶密闭连接,转轴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上卡头、下卡头和托盘卡头,上卡头位于搅拌杆的上部,下卡头位于搅拌杆的中部,托盘卡头位于搅拌杆的下部,上卡头和下卡头上分别连接有上搅拌桨和下搅拌桨,托盘卡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盘,搅拌盘的边缘固定焊接有搅拌叶片,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混料桶底部左侧支撑腿的内侧上固定有电机,电机竖直设置,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驱动连接第一皮带轮;所述混料桶顶部固定连接有桶盖,桶盖上开设有入料口;所述混料桶右侧底部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连接有出料管,出料管的末端连接有缓冲仓,缓冲仓为漏斗状结构,缓冲仓底部设置有吹料管,吹料管水平设置,吹料管上方中部与缓冲仓底部连通;所述吹料管一端与风机的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桶为不锈钢材料且厚度为20cm。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桶内壁设有凸起螺纹线。

进一步的,所述入料口处固定连接有料斗。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桶底部切斜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安装了盖子,可以使搅拌叶片高速旋转,提高混料效率;在出料口处设置缓冲仓,缓冲仓底部设置吹料管,通过风机将缓冲仓内的搅拌好的物料直接吹送到加工设备内或储存仓内,节省了人工接料过程,同时避免了人工接料时出现的洒料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中什么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高效的色母粒混料机,包括混料桶1、桶盖4和缓冲仓6,所述混料桶1为不锈钢材料且厚度为20cm,混料桶1内壁设有凸起螺纹线12,混料桶1底部设有支撑腿11,支撑腿11顶部与混料桶1底部焊接连接,混料桶1内部设置有转轴2,转轴2穿过混料桶1底部且与混料桶1密闭连接,转轴2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上卡头21、下卡头22和托盘卡头23,上卡头21位于搅拌杆的上部,下卡头22位于搅拌杆的中部,托盘卡头23位于搅拌杆的下部,上卡头21和下卡头22上分别连接有上搅拌桨211和下搅拌桨221,托盘卡头23上固定安装有搅拌盘231,搅拌盘231的边缘固定焊接有搅拌叶片232,转轴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24;所述混料桶1底部左侧支撑腿11的内侧上固定有电机3,电机3竖直设置,电机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31,第二皮带轮31通过皮带32驱动连接第一皮带轮24;

所述混料桶1顶部固定连接有桶盖4,桶盖4上开设有入料口41,入料口41处固定连接有料斗42,安装了盖子,可以使搅拌叶片高速旋转,提高混料效率;

所述混料桶1右侧底部开设有出料口5,出料口5处连接有出料管51,出料管51的末端连接有缓冲仓6,缓冲仓6为漏斗状结构,缓冲仓6底部设置有吹料管7,吹料管7 水平设置,吹料管7上方中部与缓冲仓6底部连通;所述吹料管7一端与风机8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连接至下一工序;在出料口5处设置缓冲仓6,缓冲仓6底部设置吹料管7,通过风机8将缓冲仓6内的搅拌好的物料直接吹送到加工设备内或储存仓内,节省了人工接料过程,同时避免了人工接料时出现的洒料情况。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