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险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7151发布日期:2019-10-23 01:4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险杠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保险杠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前后端装有保险杠,不仅有装饰功能,更重要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保护车身及乘员安全功能的安全装置,因此,针对汽车保险杠的不同形状,需要的注塑模具结构也不同。保险杠的内侧面上具有倒扣,该倒扣为保险杠上的装配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倒扣由大斜顶注塑成型,但是当汽车的车身较高时,倒扣往往已经位于大直顶区域,因此,需要一款能够在大直顶上注塑出该保险杠倒扣的模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保险杠模具,旨在解决在如何在保险杠大直顶上注塑出保险杠倒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保险杠模具,所述保险杠模具包括:基座;后模芯,所述后模芯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大直顶,所述大直顶的主体内设有一抽芯隧道,所述大直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后模芯滑动连接;抽芯件,所述抽芯件装设在所述抽芯隧道中;斜顶组件,所述斜顶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后模芯形成滑动连接;前模,所述前模与所述斜顶组件及大直顶形成注塑保险杠的型芯。可选的,所述斜顶组件包括第一斜顶与第二斜顶,所述第一斜顶与所述第二斜顶相互抵接,且所述第一斜顶与所述第二斜顶朝所述后模芯运动实现脱模,所述第一斜顶的脱模方向与所述第二斜顶的脱模方向形成夹角。可选的,所述第一斜顶与所述第二斜顶的抵接面与所述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范围为30°~60°。可选的,所述第一斜顶的靠近所述第二斜顶的侧面上具有第一抵接部与第一空闲部,所述第二斜顶的靠近所述第一斜顶的侧面上具有第二抵接部与第二空闲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形成所述抵接面,所述第一空闲部与所述第二空闲部形成的夹角范围为30°~60°。可选的,所述第一斜顶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15°~30°夹角。可选的,所述第二斜顶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平行。可选的,所述第一斜顶与第二斜顶均与所述后模芯之间连接有导轨滑块机构以形成所述斜顶组件与后模芯的滑动连接,所述导轨滑块机构中的导轨固定在所述后模芯上,所述导轨滑块机构中的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斜顶与第二斜顶上;其中,所述导轨滑块机构中的导轨包括直线导轨和/或曲线导轨,所述曲线导轨具有一向所述后模芯凹陷的弯曲部。可选的,所述抽芯件与所述后模芯之间连接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直顶导轨及直顶滑块,所述直顶导轨固定在所述后模芯上,所述抽芯件固定在所述直顶滑块上,所述直顶导轨与所述直顶滑块相互配合形成滑动连接。可选的,所述保险杠模具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后模芯与所述大直顶之间,且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大直顶上并包括凸设于所述大直顶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后模芯。可选的,所述保险杠模具还包括斜顶联杆与直顶联杆;所述斜顶联杆的一端与所述斜顶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直顶联杆的一端与所述大直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基座上设置后模芯、大直顶及斜顶组件,大直顶与后模芯滑动连接,大直顶的主体内设有一抽芯隧道,抽芯件装设在抽芯隧道中,斜顶组件设置在基座上并与后模芯形成滑动连接,前模与斜顶组件及大直顶形成注塑保险杠的型芯,从而使得保险杠上的倒扣不需要由斜顶注塑成型,可直接在大直顶区域成型,同时,倒扣摆脱了对斜顶联杆的依赖,不会产生斜顶脱模时倒扣与斜顶座发生干涉的情况,斜顶能够顺利脱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保险杠模具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保险杠模具中大直顶与斜顶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保险杠模具中大直顶与后模芯形成滑动连接的滑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保险杠模具上第一斜顶与第二斜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保险杠模具中斜顶组件与后模芯形成滑动连接的滑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第一斜顶31直顶联杆111滑槽311耐磨块112连接块321直顶导轨121联杆套322直顶滑块13第一斜顶联杆323抽芯件131第一空闲部324t形导槽20第二斜顶325螺钉211拉块40基板212导轨41支撑板213导杆42顶针底板22第二斜顶联杆43顶针面板24抵接面(斜面)44安装板231第二空闲部50保险杠30大直顶60后模芯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保险杠模具,所述保险杠模具包括:基座;后模芯60,所述后模芯60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大直顶30,所述大直顶30的主体内设有一抽芯隧道(图中未标示),所述大直顶30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后模芯60滑动连接;抽芯件323,所述抽芯件323装设在所述抽芯隧道中;斜顶组件,所述斜顶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后模芯60形成滑动连接;前模(图中未标示),所述前模与所述斜顶组件及大直顶30形成注塑保险杠的型芯。在本实施例中,大直顶30及后模芯60均设置在基座上,且大直顶30与后模芯60之间形成滑动连接以保证大直顶30能够从后模芯60上顺利出模。大直顶30的主体内设有抽芯隧道,抽芯隧道贯穿大直顶30的主体,隧道的其中一出口位于大直顶30与后模芯60抵接的表面,另一出口位于大直顶30与保险杠50抵接的表面。抽芯件323位于该抽芯隧道内,且从抽芯隧道的两个出口穿出,其中,在与保险杠50抵接的一端。抽芯件323的端面与大直顶30的表面圆滑过渡,以使保险杠50的内表面圆滑。具体的实施中,在靠近前模的一端,抽芯件323与前模形成注塑保险杠50的倒扣的型腔,该倒扣位于保险杠50的内侧面,注塑材料以液体形态注入型芯中后,该倒扣在抽芯件323与前模形成的型腔内成型。如图3所示,抽芯件323为一柱状结构,可从抽芯隧道中抽出,当大直顶30进行脱模时,抽芯件323可先抽出大直顶30,然后再将大直顶30脱模;或者,抽芯件323也可跟随大直顶30一起从保险杠50上脱离。从而使得保险杠50上的倒扣不需要由斜顶注塑成型,该倒扣可直接在大直顶区域成型,同时,倒扣摆脱了对斜顶联杆的依赖,不会产生斜顶脱模时倒扣与斜顶座发生干涉的情况,斜顶能够顺利脱模。保险杠的侧边是指保险杠50上位于大直顶30以下的区域。基座上设置有后模芯60及斜顶组件,对后模芯60及斜顶组件起支撑作用,同时装设在基座上的后模芯60与斜顶组件之间形成滑动连接。以使斜顶组件的安装及脱模便捷,前模与斜顶组件之间形成注塑保险杠50侧边的型腔,保险杠50的侧边在所述形腔内成型。斜顶组件由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组成,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并排安装在后模芯60与基座上并相互抵接,因此,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均与后模芯60之间连接有滑动结构形成滑动连接。脱模时,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均朝向后模芯60运动,但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的运动方向不同,两者的运动方向形成一夹角,以使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的脱模路径避开保险杠50上大灯区域的翻边,成功避免了斜顶组件与翻边发生干涉的问题,实现顺利脱模。大直顶30可分为三个侧面,其中第一个侧面与后模芯60形成滑动连接,第二个侧面与前模形成注塑保险杠大直顶30的型腔,第三个侧面与斜顶组件形成抵接。大直顶30与前模及斜顶组件共同形成注塑保险杠的型芯。上述滑动结构可以为导轨滑块结构导轨及导轨条结构等,具体依据需要而定。进一步地,如图4、5所示,所述斜顶组件包括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所述第一斜顶10与所述第二斜顶20相互抵接,且所述第一斜顶10与所述第二斜顶20朝所述后模芯60运动实现脱模,所述第一斜顶10的脱模方向与所述第二斜顶20的脱模方向形成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基座上设置有后模芯60及斜顶组件,对后模芯60及斜顶组件起支撑作用,同时装设在基座上的后模芯60与斜顶组件之间形成滑动连接。以使斜顶组件的安装及脱模便捷,前模与斜顶组件之间形成注塑保险杠50侧边的型腔,保险杠50的侧边在所述形腔内成型。斜顶组件由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组成,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并排安装在后模芯60与基座上并相互抵接,因此,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均与后模芯60之间连接有滑动结构形成滑动连接。脱模时,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均朝向后模芯60运动,但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的运动方向不同,两者的运动方向形成一夹角,以使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的脱模路径避开保险杠50上大灯区域的翻边,成功避免了斜顶组件与翻边发生干涉的问题,实现顺利脱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顶10与所述第二斜顶20的抵接面24与所述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范围为30°~60°。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形成的抵接面24为一斜面24,以基座的底面作为参考面,该斜面24相对基座的底面形成30°~60°的夹角。由于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朝不同的方向脱模,该抵接面24相对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使得脱模时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之间不会发生干涉。在具体的实施中,抵接面24相对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可以是30°~60°间的任意数值,如35°、40°、50°等,在此不一一举例。具体的,所述第一斜顶10的靠近所述第二斜顶20的侧面上具有第一抵接部(图中未标示)与第一空闲部131,所述第二斜顶20的靠近所述第一斜顶10的侧面上具有第二抵接部(图中未标示)与第二空闲部231,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形成所述抵接面24,所述第一空闲部131与所述第二空闲部231形成的夹角范围为30°~60°。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顶10靠近第二斜顶20的侧面只有部分与第二斜顶20抵接,因此,该侧面分为与第二斜顶20形成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不与第二斜顶20形成抵接的第一空闲部131,同样地,第二斜顶20的靠近第一斜顶10的侧面也分为第二抵接部与第二空闲部231。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形成抵接面24,该抵接面24与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在30°~60°之间。第一空闲部131与第二空闲部231形成的夹角亦在30°~60°之间,且第一空闲部131与第二空闲部231形成的夹角等于或不等于抵接面24与基座的底面形成的夹角。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顶10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15°~30°夹角。以基座的竖直平面作为参考面,第一斜顶10的脱模方向与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15°~30°夹角,以防在脱模过程中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或保险杠50在大灯区域的翻边产生干涉,保证顺利脱模。可以理解的,第一斜顶10的脱模方向与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的夹角可以是15°~30°间的任意数值,如,20°或25°等,这里不一一举例。可选的,所述第二斜顶20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平行。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斜顶20的脱模方向与基座的竖直平面平行,以防在脱模过程中第二斜顶20与第一斜顶10或保险杠50在大灯区域的翻边产生干涉,保证顺利脱模。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均与所述后模芯60之间连接有导轨滑块机构以形成所述滑动连接,所述导轨滑块机构中的导轨212固定在所述后模芯60上,所述导轨212滑块机构中的滑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上。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上均固定有滑块,后模芯60上固定有导轨212,如图6所示,导轨212的数量等于滑块的数量,导轨212及滑块形成所述导轨212滑块机构连接在第一斜顶10与后模芯60之间,以及第二斜顶20与后模芯60之间,以使第一斜顶10及第二斜顶20均与后模芯60形成滑动连接,保证安装及脱模的便捷性。进一步地,所述导轨滑块机构中的导轨212包括直线导轨(图中未标示)和/或曲线导轨,所述曲线导轨具有一向所述后模芯60凹陷的弯曲部。导轨212既可以是直线导轨也可以是曲线导轨,或是直线导轨与曲线导轨相互结合,其中,导轨212可以同时包括直线部与弯曲部,弯曲部向后模芯60凹陷。因此,当导轨212包含了曲线导轨时,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脱模的运动轨迹与曲线导轨的形状相同,可借此避开保险杠50上的一些凸出部分,如保险杠50上的一些向内侧翻转的折边,以免脱模时第一斜顶10或第二斜顶20与保险杠50发生干涉,保证顺利出模。具体地,所述第一斜顶10及第二斜顶20上均设置有导杆213,所述导杆213的一端开设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与所述曲线导轨212相互配合形成所述滑动连接,所述导杆213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斜顶10的主体以及第二斜顶20的主体并设置有拉块2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顶10的主体以及第二斜顶20的主体上均开设有通孔(图中未标示),导杆213位于该通孔中,且导杆213的一端设有导轨212槽,导轨212槽与导轨212配合形成滑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斜顶10的主体与第二斜顶20的主体并连接有拉块211,拉块211与第一斜顶10的表面或第二斜顶20的表面过渡圆滑,以保证保险杠50内侧面符合规范。在脱模时,导杆213与拉块211共同带动第一斜顶10以及第二斜顶20运动,当导轨212为曲线导轨时,导杆213与拉块211共同带动第一斜顶10与第二斜顶20形成与曲线导轨形状相同的运动路径,以避开保险杠50上的一些凸出部分。进一步地,所述抽芯件323与所述后模芯60之间连接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直顶导轨321及直顶滑块322,所述直顶导轨321固定在所述后模芯60上,所述抽芯件323固定在所述直顶滑块322上,所述直顶导轨321与所述直顶滑块322相互配合形成滑动连接。滑动结构位于抽芯件323与后模芯60之间,使得抽芯件323与后模芯60形成滑动连接。所述滑动结构由直顶导轨321与直顶滑块322形成,其中,直顶导轨321固定在后模芯60上,直顶滑块322与抽芯件323固定连接,当大直顶30进行脱模时,抽芯件323可从后模芯60上快速滑出。同时,大直顶30上与后模芯60之间也连接有滑动结构形成滑动连接,便于大直顶30安装及脱模。可以理解地,抽芯件323与后模芯60之间的滑动连接并不仅限于上述直顶导轨321与直顶滑块322相互配合的形式,如,导轨与导轨条形成的导轨结构、齿轮齿条结构亦可实现抽芯件323与后模芯60的滑动连接。具体地,所述直顶导轨321上开设有t形导槽324,所述t形导槽324的槽底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直顶导轨321固定在所述后模芯60上。t形导槽324的槽底宽度大于槽口宽度。直顶滑块322只能从t形导槽324的两端滑入t形导槽324中,较窄的槽口限制了直顶滑块322从垂直于槽底的方向脱离t形导槽324,保证了抽芯件323与后模芯60的连接可靠性。t形导槽324的槽底上设有安装孔(图中未标示),安装孔中插入螺钉325以将直顶导轨321固定在后模芯60上。所述直顶滑块322开设有固定孔(图中未标示)及两导向槽(图中未标示),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直顶滑块322的背离所述直顶导轨321的侧面上,所述两导向槽分别位于所述直顶滑块322上相对的两侧面,所述两侧面与开设有所述固定孔的侧面相邻。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孔为一盲孔,用于安装抽芯件323,抽芯件323的一端安装在该固定孔中,通过螺钉325与直顶滑块322形成固定连接,另一端从隧道穿出大直顶30,与大直顶30的表面圆滑过渡。为保证直顶滑块322与直顶导轨321连接的可靠性,直顶滑块322上设有两条导向槽,两条导向槽分别位于直顶滑块322上相对的两侧面,所述两侧面与开设有固定孔的侧面相邻。两条导向槽与直顶导轨321配合形成滑动连接。可选地,所述保险杠模具还包括固定块(图中未标示),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后模芯60与所述大直顶30之间,且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大直顶30上并包括凸设于所述大直顶30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后模芯60。固定块位于大直顶30的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且固定块处于大直顶30与后模芯60之间,固定块有固定在大直顶30上的部分也有凸出于大直顶30的部分,其中凸出于大直顶30的部分为凸出部,后模芯60在对应于该固定块的位置上设有凹槽(图中未标示),所述凸出部嵌入该凹槽中,以固定直顶块,防止大顶块受到大的注塑压力时移动。所述保险杠模具还包括斜顶联杆与直顶联杆31;所述斜顶联杆的一端与所述斜顶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直顶联杆31的一端与所述大直顶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斜顶联杆包括第一斜顶联杆13与第二斜顶联杆22,所述第一斜顶联杆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斜顶10的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斜顶联杆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斜顶20的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第一斜顶联杆13对第一斜顶10起支撑作用,承受第一斜顶10的重力,第二斜顶联杆22对第二斜顶20起支撑作用,承受第二斜顶20的重力。在脱模时,第一斜顶联杆13与第二斜顶联杆22起推动作用,使得第一斜顶10或第二斜顶20向预定的脱模方向运动。相对于第一斜顶10而言,所述预定方向为第一斜顶10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15°~30°夹角的方向;相对于第二斜顶20而言,所述预定方向为第二斜顶20的脱模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平行的方向。在具体的实施中,基座包括基板40、顶针底板42、顶针面板43、安装板44及支撑板41,基板40是保险杠模具上其余装置的装设平台,顶针底板42设置在基板40上,用于支撑第一斜顶联杆13与第二斜顶联杆22,支撑板41又叫c板,支撑板41设置在基板40上,对顶针底板42及顶针面板43形成合围,支撑板41用于支撑安装板44,承受安装板44上的重量;安装板44又叫b板,后模芯60及斜顶组件顶均装设在该安装板44上。由于安装板44位于斜顶组件与顶针底板42之间,第一斜顶联杆13与第二斜顶联杆22从该安装板44穿过,而第一斜顶10及第二斜顶20较重,导致斜顶组件脱模时,第一斜顶联杆13及第二斜顶联杆22均与安装板44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因此,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斜顶联杆13及第二斜顶联杆22上套设有联杆套121或是耐磨块31,以防止磨损。可选的,所述第一斜顶联杆13与所述第一斜顶10之间设置有连接块112,所述第二斜顶联杆22与所述第二斜顶20之间设置有所述连接块112,所述第一斜顶10与所述第二斜顶20上均开设有滑槽111,所述连接块112与所述滑槽111形成滑动连接。脱模时,连接块112在第一斜顶联杆13的推动下沿滑槽111滑动,同时,第一斜顶10受到第一斜顶联杆13沿竖直于基座底面的推力,因此,两者综合之后,第一斜顶10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形成15°~30°夹角。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斜顶联杆22可相对基座的底面倾斜设置一定的角度,以使第二斜顶20受到的推力与连接块在滑槽111中滑动形成的摩擦力综合后,第二斜顶20的脱模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竖直平面平行。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