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55117发布日期:2019-12-10 19:06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薄膜折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薄板的折边机构大多采用冲压方式,通过上下模板的配合折弯塑料薄板,但是这种方式不能自动送料,需要人工操作,使用非常不便;而且折弯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折弯装置,其可通过圆刀滚动方式实现片状薄板的折弯。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全自动折弯装置,包括底座、由前至后依次水平固定于底座左右侧板内侧的进料托板组件、下压轮组件和下圆刀组件,以及位于所述下压轮正上方的上压轮组件、位于所述下圆刀组件正上方的上圆刀组件,和固定在所述底座左右侧板外侧并连接所述上压轮组件、下压轮组件、上圆刀组件和下圆刀组件的动力机构。

其中,所述上压轮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并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轴承和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上压轮。

其中,所述上压轮组件还包括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调节杆。

其中,所述上圆刀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的并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轴承、两端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上圆刀轴和活动连接所述上圆刀轴的上圆刀;所述上圆刀包括上刀体和高出的所述上刀体表面的凸刃。

其中,所述上圆刀组件还包括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并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调节杆。

其中,所述上圆刀还包括设于所述上刀体上的上调节孔和上调节螺丝。

其中,所述下压轮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并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三轴承和两端连接所述第三轴承的下压轮。

其中,所述下圆刀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左右侧板上并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四轴承、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轴承的下圆刀轴和活动连接所述下圆刀轴的下圆刀;所述下圆刀包括下刀体和设于所述下刀体上的凹环。

其中,所述下圆刀还包括设于所述下刀体上的下调节孔和下调节螺丝。

其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左右侧板外侧的主齿轮、连接所述主齿轮的驱动电机和第一齿轮组、连接第一齿轮组的第二齿轮组和上压轮齿轮、连接第二齿轮组的上圆刀轴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组连接所述下压轮组件,所述第二齿轮组连接所述下圆刀组件,所述上压轮齿轮连接所述上压轮组件,所述上圆刀轴齿轮连接所述上圆刀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以水平方向从进料托板组件推入塑料薄板,再通过上下压轮组件和上下圆刀组件的配合,以轮转的方式实现折弯,从而大大提高了折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折弯装置的正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折弯装置的反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下圆刀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轮廓的内、外。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按实用新型描述的实施例以外的其他顺序实施。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自动折弯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进料托板组件2、上压轮组件3、下压轮组件4、上圆刀组件5、下圆刀组件7和动力机构8。

具体的,底座1包括左右侧板11和连接左右侧板的底板12。进料托板组件2、上压轮组件3、下压轮组件4、上圆刀组件5和下圆刀组件7均水平固定在左右侧板11的内侧。动力机构8固定在左右侧板11外侧并与上压轮组件3、下压轮组件4、上圆刀组件5和下圆刀组件7相连接。

具体的,进料托板组件2固定在左右侧板11的前侧,包括托板21、设于托板21前后两端的定位凹槽22和活动连接定位凹槽22的限位条23。具体的,限位条23可通过螺接方式连接定位凹槽22,根据塑料薄板的大小设置相应的宽度。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限位条23的上方紧邻下压轮组件4的位置处,还可设置一挡板(图中未示出),实现垂直方向的限位。

上压轮组件3和下压轮组件4紧邻进料托板组件1,并位于物料前进路径位置处。其中,上压轮组件3包括固定于左右侧板11上并连接动力机构8的第一轴承31和两端连接第一轴承31的上压轮32。同样的,下压轮组件4也包括固定于左右侧板11上并连接动力机构8的第三轴承和两端连接第三轴承的下压轮。上压轮32和下压轮采用软胶材料包裹,具有一定弹性,两者相互挤压,使塑料薄板前进过程中不易跑偏位置,可准确送入折弯位置处。

为进一步调节上压轮32和下压轮相互挤压的程度,在本实施例中,上压轮组件3还包括垂直固定于左右侧板11上并活动连接第一轴承31的第一调节杆33。第一调节杆33可以是螺杆,通过螺接方式连接第一轴承31,通过拧紧左右两个第一调节杆33即可使上压轮32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使用者可根据塑料薄板的实际厚度,相应的调节上压轮32和下压轮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上圆刀组件5和下圆刀组件6分别紧邻上压轮组件3和下压轮组件4,并位于物料前进路径位置处。其中,上圆刀组件5包括固定在左右侧板11上的并连接动力机构8的第二轴承51、两端连接第二轴承51的上圆刀轴52和活动连接上圆刀轴52的上圆刀53。下圆刀组件6包括固定在左右侧板11上的并连接动力机构8的第四轴承61、两端连接第四轴承61的下圆刀轴62和活动连接下圆刀轴62的下圆刀63。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上圆刀53包括上刀体55、高出上刀体55表面的凸刃56。下圆刀63包括下刀体65、设于下刀体65上的凹环66、下调节孔67和下调节螺丝。凸刃56稍微嵌入凹环66内,工作时,通过凸刃56和凹环66的相互配合进行折弯。在本实施例中,上圆刀53和下圆刀63均为一体成型结构。

同时,为方便调节上圆刀53和下圆刀63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上圆刀53还包括设于上刀体55上的上调节孔57和上调节螺丝(图纸中未示出),下圆刀63还包括设于下刀体65上的下调节孔67和下调节螺丝(图中未示出)。通过松紧上调节螺丝和下调节螺丝即可调节上圆刀和下圆刀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从而可适应不同宽度的折弯需求。具体的,上调节螺丝和下调节螺丝可采用机米螺丝。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调节折弯深度,上圆刀组件5还包括垂直固定于底座左右侧板11上并活动连接第二轴承51的第二调节杆54。第二调节杆54可以是螺杆,通过螺接方式连接第二轴承51,通过拧紧左右两个第二调节杆51即可使上弯刀53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实现折弯深度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上圆刀53和下圆刀63分别包括两个,也可在上下圆刀轴上设置更多个备用的上下圆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都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另外,为方便折弯后的薄板穿出,不跑偏轨道,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左右两端水平固定于底座左右侧板11内侧并紧邻下圆刀组件6的导向杆7。

再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机构8包括固定在底座左右侧板11外侧的主齿轮81、连接主齿轮81的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齿轮组、连接第一齿轮组的第二齿轮组和上压轮齿轮85、连接第二齿轮组的上圆刀轴齿轮86。

其中,第一齿轮组连接所述下压轮组件4的第三轴承,包括连接主齿轮81的下压轮动力输入齿轮82和下压轮主齿轮84。

第二齿轮组连接所述下圆刀组件6的第四轴承61,包括连接下压轮动力输入齿轮82的下圆刀轴动力输入齿轮83和下圆刀轴主齿轮85。

上压轮齿轮86连接所述上压轮组件3的第一轴承31和下压轮主齿轮84;上圆刀轴齿轮87连接所述上圆刀组件5的第二轴承51和下圆刀轴主齿轮85。

驱动电机带动主齿轮81转动,主齿轮81再依次带动下压轮动力输入齿轮82、下圆刀轴动力输入齿轮83、下压轮主齿轮84、下圆刀轴主齿轮85、上压轮齿轮86、上圆刀轴齿轮87转动,从而相应地带动下压轮组件4、下圆刀组件7、上压轮组件3和上圆刀组件6转动,以实现轮转方式的折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只需使用者将塑料薄板从进料托板11上水平推入,通过上下压轮的转动,使塑料薄板进入上下圆刀之间,再通过上下圆刀的转动进行折弯,而后即刻穿出,整个过程方便快捷,相比现有技术的从上而下的冲压方式折弯,本实用新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应以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