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胎液连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3693发布日期:2020-04-24 21:5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补胎液连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与汽车的补胎液罐配合的补胎液连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汽车业的发展步伐,使得汽车数量逐年增加,相应轮胎的破损率也随之增加。

目前传统的补胎方式是去维修店修补,但若在高速路上遇到轮胎漏气之类的事故,传统的补胎方式无法及时排除故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便携的补胎装置,这些补胎装置均利用补胎液来对轮胎进行修补,这样可以带来很多便利,因为在高速路上遇到轮胎被扎破,去维修店维修不是很现实,所以通过随车携带的补胎液会更加的方便。

其中,如图1所示,现有的配置于补胎液罐200上的连接头300包含盖合于补胎液罐200之罐体210的顶部处的圆环盖体310、可在圆环盖体310上做上下方向滑移并用于与补胎液罐200之控制阀220配合的按压接头320及与按压接头320对接的外接管330;当要使补胎液罐200内的补胎液往外流出时,此时将补胎液罐200之罐体210握紧于操作人员除大拇指外的四指与手掌之间,再由大指对按压接头320进行按压,使得按压接头320向下滑移,从而由向下滑移的按压接头320带动控制阀220打开补胎液罐200,因而允许补胎液罐200内的补胎液顺着按压接头320和外接管330而流出去。

但是,在现有的连接头300的操作过程中,要将补胎液罐200之罐体210握紧于操作人员的四指和手掌之间的同时,还需要大拇指由上至下方向对按压接头320进行按压,故操作的便捷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变传统操作方式且操作便捷性好的补胎液连接头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变传统操作方式且操作便捷性好的补胎液连接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用于与补胎液罐配合的补胎液连接头,包括用于盖合在所述补胎液罐中的罐体上的盖体及在所述盖体上做翘摆运动的翘摆管体,所述翘摆管体包含横置于所述盖体上的横置管体及沿所述盖体的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盖体并用于与所述补胎液罐中的控制阀配合的上下管体,所述上下管体与所述横置管体对接连通,所述盖体向上延伸出第一握拿部分,所述横置管体向上延伸出与所述第一握拿部分间隔开的第二握拿部分,所述第二握拿部分在做靠近所述第一握拿部分的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翘摆管体相对所述盖体翘摆,从而由翘摆的所述翘摆管体带动所述控制阀做打开运动。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还包括翻转盖板,所述翻转盖板呈翻转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握拿部分及第二握拿部分中的一者,所述翻转盖体还与所述第一握拿部分及第二握拿部分中的另一者锁合以阻挡所述第二握拿部分做靠近所述第一握拿部分的运动。

较佳地,所述翻转盖板及与所述翻转盖板锁合的第一握拿部分或第二握拿部分中的一者具有锁合部,所述翻转盖板及与所述翻转盖板锁合的第一握拿部分或第二握拿部分中的另一者具有与所述锁合部锁合的配锁部。

较佳地,所述锁合部为向上凸起的柱体结构,所述配锁部为槽孔结构。

较佳地,所述翻转盖板与所述翻转盖板所在的第一握拿部分或第二握拿部分之间具有压痕线,所述翻转盖板绕所述压痕线翻转。

较佳地,所述第一握拿部分及第二握拿部分在所述盖体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所述上下管体位于所述第一握拿部分与所述第二握拿部分之间。

较佳地,所述盖体还向上延伸出弹性臂,所述横置管体固定于所述弹性臂的悬空端处,所述第二握拿部分在做靠近所述第一握拿部分的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弹性臂做弯曲变形,从而由弯曲变形的所述弹性臂带动所述翘摆管体相对所述盖体翘摆。

较佳地,所述第一握拿部分呈首尾敞开的环状而具有一敞开口,所述第一握拿部分包围所述上下管体,所述第二握拿部分与所述敞开口相正对。

较佳地,所述第二握拿部分位于所述敞开口的正前方,所述横置管体从所述敞开口伸出再与所述第二握拿部分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敞开口的正后方,且所述弹性臂还位于所述第一握拿部分所围的空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翘摆管体包含横置于盖体上的横置管体及在盖体的上下穿置于盖体并用于与补胎液罐中的控制阀配合的上下管体,上下管体与横置管体连通,盖体向上延伸出第一握拿部分,横置管体向上延伸出与第一握拿部分间隔开第二握拿部分,故使用者通过单手的四指和手掌的配合,就能使第二握拿部分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的运动,而第二握拿部分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的运动过程中带动翘摆管体相对盖体翘摆,从而由翘摆的翘摆管体带动控制阀做打开运动,以实现补胎液罐内的补胎液流出的目的。因此,通过用户除大拇指外的手指与手掌之间的拿捏操作,即可由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将补胎液罐打开,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连接头需要将补胎液罐之罐体握紧于四指与手掌之间的同时,还需要大拇指进行按压操作才可以达到使补胎液罐的补胎液流出”这一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的操作便捷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补胎液连接头在与补胎液罐相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在与外接管头连接并在翻转盖板处于锁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补胎液连接头在隐藏外接管头并在翻转盖板处于释锁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补胎液连接头在隐藏外接管头并在翻转盖板处于释锁状态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用于与图1所示的补胎液罐200配合,包括用于盖合在补胎液罐200中的罐体210(见图1)上的盖体10及在盖体10上做翘摆运动的翘摆管体20,较优的是,翘摆管体20在盖体10上做上下方向的翘摆运动,但不限于此。翘摆管体20包含横置于盖体10上的横置管体21及沿盖体10的上下方向穿置于盖体10并用于与补胎液罐200中的控制阀220(见图1)配合的上下管体22,上下管体22与横置管体21对接连通。盖体10向上延伸出第一握拿部分11,横置管体21向上延伸出与第一握拿部分11间隔开的第二握拿部分211,第二握拿部分211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过程中带动翘摆管体20相对盖体10翘摆,从而由翘摆的翘摆管体20带动控制阀220做打开运动,实现补胎液罐200内的补胎液沿翘摆管体20流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握拿部分211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过程是:先将第一握拿部分11及第二握拿部分211置于四指与手掌之间,接着,四指与手掌之间做靠近的拿捏运动,即可以实现第二握拿部分211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运动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还包括翻转盖板30,翻转盖板30呈翻转地安装于第一握拿部分11,翻转盖体30还与第二握拿部分211锁合,以阻挡第二握拿部分211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起来保护作用。具体地,第二握拿部分211具有锁合部2111,翻转盖板30具有与锁合部2111锁合的配锁部31,当然,锁合部2111可由翻转盖板30所具有,而配锁部31可由第二握拿部分211所具有,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锁合部2111为向上凸起的柱体结构,配锁部31为槽孔结构,以增加翻转盖板30与第二握拿部分211之间的锁合可靠性及释锁便捷性。为提高翻转盖板30翻转的顺畅性,翻转盖板30与第一握拿部分11之间具有压痕线c,翻转盖板30绕压痕线c翻转,较优的是,压痕线c位于翻转盖板30的后端与第一握拿部分11之间的交汇处,且压痕线c沿水平方向布置,但不限于此。可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翻转盖板30还可以呈翻转地安装于第二握拿部分211,此时,翻转盖体30还与第一握拿部分11锁合,一样达到阻挡第二握拿部分211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的目的;当翻转盖板30呈翻转地安装于第二握拿部分211上时,此时的翻转盖板30及与翻转盖板30锁合的第一握拿部分11中的一者具有锁合部31,翻转盖板30及与翻转盖板30锁合的第一握拿部分11中的另一者具有与锁合部31锁合的配锁部2111,而压痕线c是由翻转盖板30与翻转盖板30所在的第二握拿部分211之间所具有,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握拿部分11及第二握拿部分211在盖体10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上下管体22位于第一握拿部分11与第二握拿部分211之间,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布置更合理,且便于使用者对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的拿捏操作;具体地,盖体10还向上延伸出弹性臂12,横置管体21固定于弹性臂12的悬空端处,故第二握拿部分211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过程中带动弹性臂12做弯曲变形,从而由弯曲变形的弹性臂12带动翘摆管体20相对盖体10翘摆,以便于翘摆管体20的自动复位操作。更具体地,第一握拿部分11呈首尾敞开的环状而具有一敞开口13,第一握拿部分11包围上下管体21,第二握拿部分211与敞开口13相正对,以便于第二握拿部分211凸于第一握拿部分11的前方,因而更利于用户的拿捏操作。举例而言,第二握拿部分211位于敞开口13的正前方,横置管体21从敞开口13伸出再与第二握拿部分211固定连接;弹性臂12位于敞开口13的正后方,且弹性臂12还位于第一握拿部分11所围的空间14内,以减少对空间占用量,并利于翘摆管体20相对盖体10翘摆的运动,但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横置管体21远离上下管体22的端部套接在有外接管头40,以通过外接管头40而便于与轮胎进行连接,但不限于此。

结合图2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当要使补胎液罐200的补胎液往外输出时,此时操作人员先使翻转盖板30绕压痕线c做脱离与第二握拿部分211锁合的翻转,状态见图3或图4所示;接着,使第一握拿部分11及第二握拿部分211置于操作人员单手的四指与手掌之间;然后,由四指与手掌之间做靠近的拿捏运动,从而使第二握拿部分211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因而由第二握拿部分211带动翘摆管体20相对盖体10翘摆,以达到由摆管体20带动控制阀220打开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翘摆管体20包含横置于盖体10上的横置管体21及在盖体10的上下穿置于盖体10并用于与补胎液罐200中的控制阀220配合的上下管体22,上下管体22与横置管体21连通,盖体10向上延伸出第一握拿部分11,横置管体21向上延伸出与第一握拿部分11间隔开第二握拿部分211,故使用者通过单手的四指和手掌的配合,就能使第二握拿部分211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而第二握拿部分211在做靠近第一握拿部分11的运动过程中带动翘摆管体20相对盖体10翘摆,从而由翘摆的翘摆管体20带动控制阀220做打开运动,以实现补胎液罐200内的补胎液流出的目的。因此,通过用户除大拇指外的手指与手掌之间的拿捏操作,即可由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将补胎液罐200打开,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连接头需要将补胎液罐之罐体握紧于四指与手掌之间的同时,还需要大拇指进行按压操作才可以达到使补胎液罐的补胎液流出”这一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补胎液连接头100的操作便捷性好。

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