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功能母粒生产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功能母粒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生产的色母粒工艺是用分子蜡、塑料粒子或塑料粉与色粉或填充料进行高速搅拌后放进挤出机挤出造粒而成,利用挤出机对造粒原料进行混炼、塑化而形成塑料熔体,并由挤出机模头挤出塑料条,塑料条经冷却后,由塑料条切粒机将塑料条分切成一定长度的塑料颗粒。
功能母粒是既具有普通色母粒的功能,同时赋予塑料制品其他功能的母料。如抗老化母粒,根据抗老化功能的要求须在原料中增加抗氧剂,延缓功能母粒的降解、老化过程,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
功能母粒在生产时,一般采用进料装置进行进料。传统的色母粒生产用的进料装置,包括机筒,机筒上端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进料斗,机筒内设有横线设置的单螺杆,单螺杆与电机转动相连,原料通过进料斗进入机筒内,在机筒内被螺杆搅拌挤出。
但是当在生产抗老化功能的色母粒时,有些原料无法在机筒内被搅拌均匀,就直接被挤出,送到后续加工装置内进行后续加工,导致生产出来的色母粒质量参差不齐,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进料装置,其具有原料拌合均匀,使得功能母粒质量更加稳定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功能母粒进料装置,包括机筒,所述机筒内转动连接有进料螺杆,所述机筒上设置有驱动进料螺杆转动进料的驱动电机,所述机筒上端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方连通有进料筒,所述进料筒上端设置有筒盖,所述筒盖上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位于进料筒内,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主搅拌件、辅搅拌件;所述主搅拌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于筒盖上的主搅拌轴以及固定于主搅拌轴上的主搅拌叶;所述主搅拌轴上固定有安装板,所述辅搅拌件包括设置于安装板上的辅搅拌轴、固定于辅搅拌轴上的辅搅拌叶,所述辅搅拌轴与所述主搅拌轴平行设置;所述筒盖上还设置有驱动主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采用上述进料装置对抗老化色母粒生产时,先将原料加入到进料筒内时,驱动电机可以带动主搅拌件和辅搅拌件转动,从而对进料筒内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从而使得原料进行预混合,然后原料后续进入到机筒内进一步混合时,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均匀,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色母粒的质量更加稳定,从而使得产品的抗老化性能更均匀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辅搅拌轴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所述筒盖的内侧壁固定有齿圈,所述辅搅拌轴靠近筒盖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齿圈啮合的齿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主搅拌件带动辅搅拌件转动时,辅搅拌轴的齿轮可以与齿圈啮合转动,从而使得辅搅拌件在沿着主搅拌轴转动时,还能沿着其轴线进行转动,使得混合搅拌的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沿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设置多个,可以使得辅搅拌件的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辅搅拌件沿主搅拌轴周向均匀设置有两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辅搅拌件沿周向设置有两个,使得主搅拌轴转动时,其受力更加均匀,使得搅拌组件的使用更加长久。
进一步的,所述主搅拌叶设置有多个,且多个主搅拌叶沿轴向均匀布,每个搅拌叶均呈倾斜设置;所述辅搅拌叶沿辅搅拌轴的轴向设置有多个,所述辅搅拌叶呈圆杆形设置,且所述辅搅拌叶的搅拌位置对应位于轴向的相邻主搅拌叶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搅拌叶和辅搅拌叶相互穿插的设置,从而使得物料的混合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筒盖靠近进料筒的一端包括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靠近进料筒的一端抵触于进料筒的上端面设置,所述齿圈固定于安装环的内侧壁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齿圈通过安装环固定连接于筒盖上,从而使得齿圈可以高出于进料筒设置,从而减少了进料筒内原料对齿圈和齿轮的啮合产生干扰,使得整体的使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环靠近进料筒的一端还设置有定位块,所述进料筒上对应设置有供所述定位块嵌入定位的定位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的设置,从而使得筒盖盖合进料筒上时不易发生偏转,从而使得搅拌组件的搅拌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筒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加料管,所述加料管靠进料筒的上端设置,且所述加料管朝靠近进料筒的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加料管远离筒体的一端呈扩口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加料管,可以通过加料管向进料筒内加入原料,然后通过搅拌组件在进料筒内进行预混合,从而避免了打开筒盖进行加料的麻烦,使得原料添加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主搅拌轴延伸至靠近进料口处设置,且所述主搅拌轴靠近进料口的一端呈锥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搅拌轴靠近至进料口设置,使得搅拌范围更大,同时也可以减少原料在进料筒内形成拱塞的情况,从而使得原料进入到进料口更加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主搅拌件和辅搅拌件,使得原料在进料筒内进行预混合,然后原料后续进入到机筒内进一步混合时,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均匀,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色母粒的质量更加稳定,从而使得产品的抗老化性能更均匀稳定;
(2)通过设置齿圈和齿轮,辅搅拌轴转动连接于安装板,辅搅拌轴沿着主搅拌轴转动的同时还能自转,使得混合搅拌的效果更好;
(3)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的设置,从而使得筒盖盖合进料筒上时不易发生偏转,从而使得搅拌组件的搅拌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进料筒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搅拌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筒;2、进料螺杆;3、驱动电机;4、进料口;5、进料筒;6、分隔板;7、筒盖;8、安装环;9、搅拌组件;91、主搅拌件;911、主搅拌轴;912、主搅拌叶;92、辅搅拌件;921、辅搅拌轴;922、辅搅拌叶;10、搅拌电机;11、加料管;12、定位块;13、定位槽;14、安装板;15、齿圈;16、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功能母粒进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水平设置的机筒1,机筒1内转动连接有进料螺杆2,机筒1上固定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与进料螺杆2同轴连接用于驱动进料螺杆2转动进料。机筒1上端设有进料口4,进料口4上方连通有进料筒5。进料筒5靠近机筒1一端设置有分隔板6,分隔板6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于进料筒5上。分隔板6的厚度通常为0.5mm,当进料筒5内的物料需要加入到机筒1内时,需要将分隔板6滑移至与进料口4错开,使得机筒1与进料筒5连通。
如图2、图3所示,进料筒5呈圆筒形设置,且进料筒5的轴线呈竖直设置,进料筒5的下端呈缩口设置。进料筒5的上端设置有筒盖7,筒盖7呈圆形设置并与进料筒5同轴设置,筒盖7靠近进料筒5的一端包括有与筒盖7同轴固定的安装环8。安装环8靠近进料筒5的一端抵触于进料筒5的上端面设置。安装环8靠近进料筒5的一端还固定有定位块12,进料筒5上对应设置有与定位块12对应的定位槽13。当筒盖7盖合于进料筒5上时,定位块12可以对应嵌入到定位槽13内进形定位。
进料筒5的外侧壁连通有多个加料管11,加料管11靠进料筒5的上端设置,且加料管11朝靠近进料筒5的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加料管11远离筒体的一端呈扩口设置。当需要向进料筒5内加入原料时,可以通过多个加料管11进行同步加料。
如图2、图4所示,筒盖7上设置有搅拌组件9和搅拌电机10。搅拌组件9位于进料筒5内,搅拌组件9包括主搅拌件91、辅搅拌件92。主搅拌件91包括同轴转动连接于筒盖7上的主搅拌轴911以及固定于主搅拌轴911上的主搅拌叶912。主搅拌轴911延伸至靠近进料口4处设置,且主搅拌轴911靠近进料口4的一端呈锥形设置。主搅拌叶9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主搅拌叶912沿轴向均匀布,每个搅拌叶均呈倾斜设置。
主搅拌轴911上固定有安装板14,安装板14沿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4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安装板14靠近主搅拌轴911轴向的两端设置。辅搅拌件92沿主搅拌轴911周向均匀设置有两个。每个辅搅拌件92包括同时转动连接于两个安装板14上的辅搅拌轴921、固定于辅搅拌轴921上的辅搅拌叶922。辅搅拌轴921与主搅拌轴911平行设置,辅搅拌叶922沿辅搅拌轴921的轴向设置有多个,辅搅拌叶922呈圆杆形设置,且辅搅拌叶922的搅拌位置对应位于轴向的相邻主搅拌叶912之间。筒盖7上安装环8的内侧壁同轴固定有齿圈15,齿圈15的齿部朝向筒盖7的轴线设置,辅搅拌轴921靠近筒盖7的一端固定有与齿圈15啮合的齿轮16。
搅拌电机10固定连接于筒盖7远离进料筒5的端面,且搅拌电机10与主搅拌轴911同轴连接,当搅拌电机10带动主搅拌轴911转动进行搅拌时,主搅拌轴911带动主搅拌叶912搅拌的同时还能带动安装板14转动,使得安装板14带动辅搅拌件92沿着主搅拌轴911翻转,当辅搅拌件92沿着主搅拌轴911转动时,辅搅拌轴921上的齿轮16可以在齿圈15的带动下沿这辅搅拌轴921的轴线转动,从而使得辅搅拌件92能够沿着辅搅拌轴921的轴线发生转动,从而使得辅搅拌件92公转的同时还能自转进行搅拌,通过主搅拌件91和辅搅拌件92的配合,使得进料筒5内的原料混合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上述功能母粒进料装置时,先将分隔板6滑移插入使得机筒1和进料筒5处于断开连通的状态,然后将原料通过各个加料管11加入,原料加入的同时,搅拌电机10带动主搅拌件91和辅搅拌件92搅拌进行预混合,使得原料在加入的同时能够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将分隔板6滑移至与进料口4错开,使得进料筒5内的原料可以进入到机筒1内,然后通过机筒1内的进料螺杆2进行混合运送,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均匀,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色母粒的质量更加稳定,从而使得产品的抗老化性能更均匀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