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5523发布日期:2020-09-29 09:3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在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在其模腔内成型的设备,注塑模具在成型过程中需要借助冷却机构进行冷却降温处理,例如cn201820659565.4提出的一种便于冷却的汽车音响壳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左模和右模,所述左模固定安装在右模的左表面,所述下模的上表面开设有插槽,且左模和右模插接在插槽内,所述下模的内腔下端左表面开设有进水口,所述下模的内腔下端右表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外端装配有出水装置。上述方案利用外部水泵向下模内泵入冷水,在下模内形成循环的冷水,使左模和右模冷却的更加迅速,节省时间,提高模具成型效果。

但是,上述方案在使用时还存在缺陷:

上述方案虽然能够节约水资源,但是冷却行程较短,不能够更好的进行水冷却循环再使用,同时上述方案缺少水循环使用的过滤结构,从而极易使得水垢堵塞水管的情况发生,进而不利于水循环冷却的进行,另外,上述方案冷却液距离模具内底部间距较短,从而也不利于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进行冷却成型,因而还需改进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和冷却外壳,所述冷却外壳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具底部,所述冷却外壳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冷却水箱,所述下模具内部开设有盒装的冷却空腔,所述下模具底部连通有与冷却空腔相通的进水通道,所述下模具上部右侧连通有与冷却空腔相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末端通过法兰连通有螺旋散热通道,所述螺旋散热通道位于冷却外壳内部,且所述螺旋散热通道末端延伸至冷却外壳左外侧还通过法兰连通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末端通过法兰连通于冷却水箱上部,所述进水通道上还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冷却外壳左侧上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抽气泵,所述抽气泵抽气端连通有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与冷却外壳左侧上部相连通,所述冷却水箱外壁还一体成型安装有散热金属片ⅰ,所述冷却水箱内部还抽拉连接有过滤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水通道底部通过法兰与冷却水箱底部连通,所述冷却通道末端位于过滤结构正上方的中间部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过滤结构包括有过滤框架和纳滤膜,所述纳滤膜粘固在过滤框架内部,所述过滤框架前壁还一体成型设有抽拉板,所述抽拉板通过螺钉与冷却水箱外壁安装,所述抽拉板内壁周侧粘固有与冷却水箱外壁紧贴的密封橡胶垫,所述过滤框架左右外壁均一体成型设有滑块,所述冷却水箱内壁左右两侧还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模具外壁还一体成型设有散热金属片ⅱ,所述冷却空腔里侧壁与下模具内里壁之间的最短间距为0.5cm。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模具右侧底部以及冷却水箱底部均分别连通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上均安装有闸阀。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冷却外壳前部开设有检修口,且所述冷却外壳前部通过螺钉安装有覆盖于检修口的检修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在下模具内部开设冷却空腔能够使得下模具内部的溶液能够距离冷却空腔内的冷水更近,从而使得下模具内成型溶液的冷却速度更快,同时在下模具外壁一体成型设有散热金属片ⅱ,通过散热金属片ⅱ的设置能进一步加强下模具的冷却效果;利用螺旋散热通道能够增加下模具内冷却液的排出行程,从而增加下模具内溢出液体的降温效率;同时利用抽气泵和抽气通道的配合设置能够吸收螺旋散热通道所散发的热量,进一步给下模具内溢出的液体进行降温回收处理;利用检修板的设置方便打开冷却外壳对螺旋散热通道进行检修处理;冷却通道内的液体回流至过滤结构上,通过过滤结构中的纳滤膜能够将液体中的水垢进行吸附,随后借助滑块和滑轨的滑动配合能够将过滤结构与冷却水箱进行分离,从而便于拆卸更换纳滤膜,进而保证液体水垢的过滤效果,使得从进水通道重新流至下模具内的液体为干净的,减少二次污染,从而也减少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堵塞的机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结构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具;101-冷却空腔;2-冷却外壳;3-冷却水箱;301-滑轨;4-进水通道;5-排水通道;6-螺旋散热通道;7-冷却通道;8-循环水泵;9-抽气泵;10-抽气通道;11-散热金属片ⅰ;12-过滤结构;1201-过滤框架;1202-纳滤膜;1203-抽拉板;1204-滑块;13-散热金属片ⅱ;14-出水通道;15-检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冷却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1和冷却外壳2,所述冷却外壳2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具1底部,所述冷却外壳2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冷却水箱3,所述下模具1内部开设有盒装的冷却空腔101,所述下模具1底部连通有与冷却空腔101相通的进水通道4,所述下模具1上部右侧连通有与冷却空腔101相通的排水通道5,所述下模具1外壁还一体成型设有散热金属片ⅱ13,所述冷却空腔101里侧壁与下模具1内里壁之间的最短间距为0.5cm,使用时候,在下模具1内部开设冷却空腔101能够使得下模具1内部的溶液能够距离冷却空腔101内的冷水更近,从而使得下模具1内成型溶液的冷却速度更快,同时在下模具1外壁一体成型设有散热金属片ⅱ13,通过散热金属片ⅱ13的设置能进一步加强下模具1的冷却效果。

所述排水通道5末端通过法兰连通有螺旋散热通道6,所述螺旋散热通道6位于冷却外壳2内部,且所述螺旋散热通道6末端延伸至冷却外壳2左外侧还通过法兰连通有冷却通道7,所述冷却通道7末端通过法兰连通于冷却水箱3上部,所述进水通道4上还安装有循环水泵8,所述冷却外壳2左侧上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抽气泵9,所述抽气泵9抽气端连通有抽气通道10,所述抽气通道10与冷却外壳2左侧上部相连通,所述冷却外壳2前部开设有检修口,且所述冷却外壳2前部通过螺钉安装有覆盖于检修口的检修板15,使用时候,利用螺旋散热通道6能够增加下模具1内冷却液的排出行程,从而增加下模具1内溢出液体的降温效率;同时利用抽气泵9和抽气通道10的配合设置能够吸收螺旋散热通道6所散发的热量,进一步给下模具1内溢出的液体进行降温回收处理;利用检修板15的设置方便打开冷却外壳2对螺旋散热通道6进行检修处理。

所述冷却水箱3外壁还一体成型安装有散热金属片ⅰ11,所述冷却水箱3内部还抽拉连接有过滤结构12,所述过滤结构12包括有过滤框架1201和纳滤膜1202,所述纳滤膜1202粘固在过滤框架1201内部,所述过滤框架1201前壁还一体成型设有抽拉板1203,所述抽拉板1203通过螺钉与冷却水箱3外壁安装,所述抽拉板1203内壁周侧粘固有与冷却水箱3外壁紧贴的密封橡胶垫,所述过滤框架1201左右外壁均一体成型设有滑块1204,所述冷却水箱3内壁左右两侧还均开设有与滑块1204相匹配的滑轨301,所述进水通道4底部通过法兰与冷却水箱3底部连通,所述冷却通道7末端位于过滤结构12正上方的中间部位,使用时候,冷却通道7内的液体回流至过滤结构12上,通过过滤结构12中的纳滤膜1202能够将液体中的水垢进行吸附,随后借助滑块1204和滑轨301的滑动配合能够将过滤结构12与冷却水箱3进行分离,从而便于拆卸更换纳滤膜1202,进而保证液体水垢的过滤效果,使得从进水通道4重新流至下模具1内的液体为干净的,减少二次污染,从而也减少进水通道4和排水通道5堵塞的机率。

结构原理:在下模具1内部开设冷却空腔101能够使得下模具1内部的溶液能够距离冷却空腔101内的冷水更近,从而使得下模具1内成型溶液的冷却速度更快,同时在下模具1外壁一体成型设有散热金属片ⅱ13,通过散热金属片ⅱ13的设置能进一步加强下模具1的冷却效果;利用螺旋散热通道6能够增加下模具1内冷却液的排出行程,从而增加下模具1内溢出液体的降温效率;同时利用抽气泵9和抽气通道10的配合设置能够吸收螺旋散热通道6所散发的热量,进一步给下模具1内溢出的液体进行降温回收处理;利用检修板15的设置方便打开冷却外壳2对螺旋散热通道6进行检修处理;冷却通道7内的液体回流至过滤结构12上,通过过滤结构12中的纳滤膜1202能够将液体中的水垢进行吸附,随后借助滑块1204和滑轨301的滑动配合能够将过滤结构12与冷却水箱3进行分离,从而便于拆卸更换纳滤膜1202,进而保证液体水垢的过滤效果,使得从进水通道4重新流至下模具1内的液体为干净的,减少二次污染,从而也减少进水通道4和排水通道5堵塞的机率。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水泵8和抽气泵9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循环水泵8和抽气泵9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