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0732发布日期:2021-08-03 12:51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塑料复合管是以外层为金属管、内层为塑料管,通过一定的工艺复合成型的管材,具有金属管和非金属管的优点。在将金属管和塑料管复合粘接时,需要对塑料管进行加热熔融,以使塑料管和金属管内壁粘接,然后进行冷却,使粘接部分冷却凝固。然而,对于管径较大的管材,其流入和流出复合流水线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通过所述运料装置能自动完成上料和下料,上下料便捷高效,适用于复合生产线的批量加工,能适用管径较大的管材的上料和下料,所述运料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易实现、运行可靠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包括运料驱动电机、两组上料架和将两组上料架连接的传动轴,上料架包括底座和可滑动地安装在底座上的承载管材的托管组件,两组上料架的两个托管组件平行间隔布置,管材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个托管组件上,托管组件的底端和所述复合工艺平台平齐,托管组件在底座和复合工艺平台之间往复滑动,带动管材移入或移出所述复合工艺平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的,所述复合工艺平台设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支撑并带动管材上升使管材脱离托管组件或带动管材下降使管材支撑在托管组件上。

优选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轴带动两个托管组件同步运行。

优选的,运料装置还包括减速机组件和减速机支架,减速机组件位于减速机支架上,运料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组件传递驱动至传动轴。

优选的,上料架还包括链轮组件和连接板,链轮组件可传动地安装在底座上,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链轮组件和托管组件,传动轴连接并带动链轮组件传动,链轮组件通过连接板带动托管组件滑动。

更优选的,链轮组件包括链条和两个传动轮,两个传动轮间隔的可转动的安装在底座上,链条套接在两个传动轮的外部,传动轴连接并带动一个传动轮转动,传动轮带动与其连接的链条传动。

优选的,托管组件包括托管支架和安装在托管支架底部的至少一个滑块,连接板的一端连接链条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滑块或托管支架。

优选的,底座上设有导轨,滑块和导轨配合并沿着导轨滑动,导轨和链条平行布置。

更优选的,托管支架包括用于承载管材的托管部和用于连接滑块的滑块连接部,托管部的底部间隔布置多个运管轮,运管轮沿着底座滚动,滑块连接部连接托管部,滑块布置在滑块连接部的底部。

更优选的,上料架上还间隔设有两个第一接近开关,所述运料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接近开关和运料驱动电机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当托管组件处于设定的起始位置时,一个第一接近开关能感应到托管组件,当托管组件处于设定的运行终点位置时,另一个第一接近开关能感应到托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运料装置能自动完成上料和下料,上下料便捷高效,适用于复合生产线的批量加工,能适用管径较大的管材的上料和下料,所述运料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易实现、运行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料架的无链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管复合工艺用的运料装置,所述运料装置衔接对管材5进行复合加工的复合工艺平台。如图1~3所示,所述运料装置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运料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减速机组件3、减速机支架4、两组平行布置的上料架1和将两组上料架1连接的传动轴2。减速机组件3位于减速机支架4上,运料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组件3传递驱动至传动轴2,传动轴2带动两组上料架1运行。

上料架1包括底座11和安装在底座11上的链轮组件12、连接板14、两个接近开关15和承载管材5的托管组件13。底座11上设有导轨111,导轨111凸出底座11,导轨111的横截面为两端大、中间小的类沙漏型。

链轮组件12可传动地安装在底座11上,链轮组件12包括链条121和两个传动轮122,两个传动轮122间隔的可转动的安装在底座11上,链条121套接在两个传动轮122的外部,传动轴2连接并带动一个传动轮122转动,传动轮122带动与其连接的链条121传动。导轨111和链条121平行布置。

托管组件13可滑动地安装在底座11上,托管组件13包括托管支架131和安装在托管支架131底部的至少一个滑块133。具体的,托管支架131包括用于承载管材5的托管部1311和用于连接滑块133的滑块连接部1312,托管部1311的底部间隔布置多个运管轮132,多个运管轮132布置成一列或多列,运管轮132沿着底座11滚动。滑块连接部1312连接托管部1311,滑块133布置在滑块连接部1312的底部。滑块133和导轨111配合并沿着导轨111滑动。为了防止干涉,运管轮132位于导轨111的一侧或两侧。运管轮132的设置减小了托管支架131滑动的阻力。本实施中,设有两个滑块133。

为了更稳定地支撑管材5,托管部1311具有内凹的支撑面,具体的,沿导轨111长度方向,内凹部分的截面为v形。

连接板14的一端连接链条121的顶部、另一端连接滑块133或托管支架131。传动轴2连接并带动链轮组件12的链条121传动,链条121通过连接板14带动托管组件13滑动。

两个接近开关15间隔布置,接近开关15用于感应托管组件13的位置,设定两个位置:托管组件13起始点和运行终点。当托管组件13处于设定的起始位置时,一个接近开关15能感应到托管组件13,当托管组件13处于设定的运行终点位置时,另一个接近开关15能感应到托管组件13。或者说,当托管组件13从其它位置运行至起始点时,一个接近开关15感应到托管组件13的位置信息,当托管组件13从其它位置运行至运行终点时,另一个接近开关15感应到托管组件13的位置信息。接近开关15可灵活布置,只要能满足上述要求。本实施例中,两个接近开关15分别布置在底座11的两端,接近开关15通过感应滑块133来反馈位置信息。

具体应用中,运料装置可设置两组,两组运料装置间隔布置,两组运料装置分别用于上料和下料。两组运料装置位于复合工艺平台的同一侧。托管部1311较滑块连接部1312更靠近复合工艺平台。

接近开关15和运料驱动电机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接近开关15接收托管组件13的位置信息并将感应到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信息控制运料驱动电机的启动和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包括上料过程和下料过程。

上料过程:管材5的两端分别支撑在运料装置的两个上料架1的两个托管部1311上,启动运料驱动电机,运料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组件3和传动轴2带动两个上料架1的托管支架131沿着导轨111同步移动,托管部1311移出底座11同时移入与托管部1311平齐的复合工艺平台,当靠近复合工艺平台的一个接近开关15感应到托管部1311后方的滑块133时,接近开关15将感应到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接近开关15的信息后控制运料驱动电机停止,托管部1311停止在复合工艺平台上。复合工艺平台上的升降装置支撑并带动管材5上升使管材5脱离托管部1311。然后反向启动运料驱动电机,运料驱动电机带动托管部1311移出复合工艺平台同时移入底座11,当远离复合工艺平台的接近开关15感应到滑块133时,接近开关15将感应到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接近开关15的信息后控制运料驱动电机停止,托管部1311停止在设定的起始位上。

下料过程:复合加工完成的管材5在复合工艺平台上被升降装置支撑并提升至管材5的最底部高于托管部1311的最顶部。启动运料驱动电机,运料驱动电机带动两个上料架1的两个托管支架131移动,托管部1311移出底座11同时移入与托管部1311平齐的复合工艺平台上,当靠近复合工艺平台的一个接近开关15感应到托管部1311后方的滑块133时,接近开关15将感应到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接近开关15的信息后控制运料驱动电机停止,托管部1311停止在复合工艺平台上管材5的下方。复合工艺平台上的升降装置带动管材5下降使管材5支撑在托管部1311上,然后反向启动运料驱动电机,运料驱动电机带动托管部1311和管材5移出复合工艺平台同时移入底座11,当远离复合工艺平台的接近开关15感应到滑块133时,接近开关15将感应到的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接近开关15的信息后控制运料驱动电机停止,托管部1311停止在设定的起始位上,下料完成。

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