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07891发布日期:2022-05-06 00:3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塑成型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


背景技术:

2.吸塑成型机又叫热塑成型机,这种成型设备的工艺主要是利用真空泵产生的真空吸力将加热软化后的pvc、pet、petg、aptt、pp、pe、ps等热可塑性塑料片材经过模具吸塑成各种形状的真空罩,或贴附着于各种形状产品的表面。
3.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设备加工材料用完后无法快速上料,人工安装上料会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并降低装置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内表面一端的边缘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内侧一端啮合连接有输出齿轮,所述传动带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齿,所述传动带的内侧设置有控制轴,所述控制轴外表面的两端端均开设有齿槽,所述控制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原料卷。
6.优选的,所述控制轴分为两部分,且两部分控制轴的相对面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平衡连接杆,所述平衡连接杆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
7.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外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下方设置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外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轴套,所述轴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表面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框,所述支撑块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接触框,所述接触框的内部设置有收纳框。
8.优选的,所述承接框位于输送带一侧的下方,所述收纳框的一端位于支撑块内。
9.优选的,所述收纳框和接触框互不接触,所述接触框和支撑块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齿槽和控制齿相互匹配,所述控制轴通过齿槽和控制齿活动连接,所述齿槽和输出齿轮通过传动带活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和分为两部分的控制轴的向对面固定连接,所述平衡连接杆外表面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且移动槽的内表面开设有和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分为两部分的控制轴向原料卷的中部按去,并压缩复位弹簧使其受力,然后在复位弹簧力的作用下将控制轴的两端放置到传动带的内部,启动装置使得输出齿轮控制传动带的旋转,在传动带内表面控制齿的作用下控制位于传动带内部的控制轴转动,将控制轴连同原料卷移动至装置主体一侧的出口处,便于对原料卷的快速移动。
14.2、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四个承接框,当成品通过输送带输送至其一侧的第一个承接框上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一个承接框控制支撑杆和轴套旋转,使得该承接框移动至接触框的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移动到输送带的一侧,并将成品放置到其上,此时由于放置成品的第二个承接框较重,会做和前一个承接框相同的移动,然后第一个承接框在和收纳框一侧的接触中发生倾斜,将成品放置到收纳框的内部,再在和接触框的接触中带动旋转轴旋转倾斜,直至第一个承接框和接触框脱离接触,并旋转至连接轴的另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移动到接触框的一侧,重复以上操作后便于对成品的收集。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齿槽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料卷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接框侧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为:1、装置主体;2、支撑架;3、输出齿轮;4、传动带;5、控制齿;6、原料卷;7、齿槽;8、挡块;9、平衡连接杆;10、复位弹簧; 11、移动槽;12、控制轴;13、盖板;14、输送带;15、支撑块;16、连接轴;17、轴套;18、支撑杆;19、旋转轴;20、承接框;21、收纳框;22、接触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可快速上料的全自动正负压吸塑成型裁切一体机,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内表面一端的边缘固定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 2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传动带4,传动带4内侧一端啮合连接有输出齿轮3,传动带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齿5,传动带4的内侧设置有控制轴12,控制轴12外表面的两端端均开设有齿槽7,控制轴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挡块8,挡块8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原料卷6,其中:
23.通过输出齿轮3控制传动带4的旋转,在传动带4内表面控制齿5的作用下控制位于传动带4内部的控制轴12转动,将控制轴12连同原料卷6移动至装置主体1一侧的出口处,便于对原料卷6的快速移动;
24.控制轴12分为两部分,且两部分控制轴12的相对面开设有移动槽11,移动槽11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平衡连接杆9,平衡连接杆9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0,其中:
25.分为两部分的控制轴12可以向原料卷6的中部按去,并压缩复位弹簧10 使其受力,然后将控制轴12的两端放置到传动带4的内部,然后在输出齿轮 3带动传动带4的作用下控制控制轴12和原料卷6上升,便于对控制轴12的安装;
26.齿槽7和控制齿5相互匹配,控制轴12通过齿槽7和控制齿5活动连接,齿槽7和输出齿轮3通过传动带4活动连接,其中:
27.相互匹配的齿槽7和控制齿5,在输出齿轮3控制传动带4转动后,用于传动带4控制控制轴12的旋转;
28.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和分为两部分的控制轴12的向对面固定连接,平衡连接杆9外表面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且移动槽11的内表面开设有和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槽,其中:
29.和控制轴12两部分相对面固定连接的复位弹簧10用于在控制轴12两部分向原料卷6内部移动后的复位,移动槽11内部的限位槽以及平衡连接杆9 外表面的限位块,用于保持控制轴12两部分的同步转动。
30.采用上述方案后,首先压缩两个控制轴12,将其向原料卷6的中间压去,然后进控制轴12放置在传动带4的内部,同时将齿槽7和控制齿5之间啮合,启动装置,通过输出齿轮3的转动控制传动带4转动,然后传动带4通过其内部的控制齿5控制控制轴12旋转并向装置主体1一侧的进口移动,同时带动原料卷6向上移动,便于装置快速上料。
31.装置主体1外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盖板13,盖板13的下方设置有输送带14,输送带14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块15,支撑块15的外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轴16,连接轴16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轴套17,轴套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8,支撑杆18内表面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旋转轴19,旋转轴 1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框20,支撑块15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接触框22,接触框22的内部设置有收纳框21,其中:
32.通过四个承接框20,当成品通过输送带14输送至其一侧的第一个承接框 20上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一个承接框20控制支撑杆18和轴套17旋转,使得该承接框20移动至接触框22的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20移动到输送带14 的一侧,并将成品放置到其上,此时由于放置成品的第二个承接框20较重,会做和前一个承接框20相同的移动,然后第一个承接框20在和收纳框21一侧的接触中发生倾斜,将成品放置到收纳框21的内部,再在和接触框22的接触中带动旋转轴19旋转倾斜,直至第一个承接框20和接触框22脱离接触,并旋转至连接轴16的另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20移动到接触框22的一侧,重复以上操作后便于对成品的收集;
33.承接框20位于输送带14一侧的下方,收纳框21的一端位于支撑块15 内,其中:
34.位于输送带14一侧下方的承接框20,用于承接制作的成品,然后控制整个组件开始对成品进行输送,一端位于支撑块15内的收纳框21便于对成品的接收;
35.收纳框21和接触框22互不接触,接触框22和支撑块15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其中:
36.和接触框22互不接触的收纳框21便于在收集完成品后对其内部的成品进行处理。
37.采用上述方案后,通过四个承接框20,当成品通过输送带14输送至其一侧的第一个承接框20上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一个承接框20控制支撑杆18和轴套17旋转,使得该承接框20移动至接触框22的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 20移动到输送带14的一侧,并将成品放置到其上,此时由于放置成品的第二个承接框20较重,会做和前一个承接框20相同的移动,然
后第一个承接框 20在和收纳框21一侧的接触中发生倾斜,将成品放置到收纳框21的内部,再在和接触框22的接触中带动旋转轴19旋转倾斜,直至第一个承接框20和接触框22脱离接触,并旋转至连接轴16的另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20移动到接触框22的一侧,重复以上操作后便于对成品的收集。
38.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首先压缩两个控制轴12,将其向原料卷6的中间压去,然后进控制轴12放置在传动带4的内部,同时将齿槽7和控制齿5之间啮合,启动装置,通过输出齿轮3的转动控制传动带4转动,然后传动带4 通过其内部的控制齿5控制控制轴12旋转并向装置主体1一侧的进口移动,同时带动原料卷6向上移动,便于装置快速上料;通过四个承接框20,当成品通过输送带14输送至其一侧的第一个承接框20上后,在重力作用下第一个承接框20控制支撑杆18和轴套17旋转,使得该承接框20移动至接触框 22的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20移动到输送带14的一侧,并将成品放置到其上,此时由于放置成品的第二个承接框20较重,会做和前一个承接框20 相同的移动,然后第一个承接框20在和收纳框21一侧的接触中发生倾斜,将成品放置到收纳框21的内部,再在和接触框22的接触中带动旋转轴19旋转倾斜,直至第一个承接框20和接触框22脱离接触,并旋转至连接轴16的另一侧,此时第二个承接框20移动到接触框22的一侧,重复以上操作后便于对成品的收集。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