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59552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硅胶产品成型模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
[0002]现有的硅胶火花塞护套的生产方法,都是采用一公一母的模具设备生产,其首先要对护套内部的塑胶套筒在专门的预热设备上进行预热,再装入模具里面,再进行合模注胶、成型,然后再分模、取件,一个周期大约需要4-5分钟,且模具在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空闲,生产效率较低,注胶口由于中途打开停顿时间长达几十秒,也会有热损失,造成能量损耗,易引起下一次注胶不稳定,造成产品品质不稳定;由于塑胶套筒在装入模具前已预热,因此装塑胶套筒的操作较为不便,且塑胶套筒在转移过程中也有热损失,而装好之后又会快速进入注胶步骤,这就容易使塑胶套筒预热温度出现误差,更影响成型硅胶产品的品质,性能达不到理想。另外,现有成型模具中,硅胶流道一般由一个总流道再通过分支流道流入各个成型模腔,这样由于模腔的位置不同,流道的长度和距离不同,造成硅胶流速、压力、流量等参数不同,使每个成型模腔中的硅胶注射速度、成型时间等形成差异,造成产品一致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其包括主机架和安装在主机架上部的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内设有硅胶流道,其中:在主机架的下部安装有一可移动平台,可移动平台上安装有两组下模组件;其中,每组下模组件的每个下模腔后部均分别设有一组后顶杆,后顶杆固定在后顶杆座上,后顶杆座下部连接有升降顶杆;每个下模腔前部还分别设有一组与后顶杆相对的前顶杆,所述前顶杆的外端部均连接在前顶杆座上,前顶杆座外侧连接有前顶杆座气缸,且前顶杆座的前上角具有被顶斜面,对应地,所述上模组件的上模板上安装有与前顶杆座位置相对的上顶块,上顶块的后下角具有与前顶杆座的被顶斜面相匹配的推顶斜面;所述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形成数个与硅胶点火线圈护套形状相吻合的成型模腔,所述前顶杆、后顶杆从成型模腔两端悬空于其中。
[0005]上述成型设备中,在所述上模组件中设有与每个成型模腔独立相对的硅胶流道,且每条硅胶流道中均分别安装有流量调节阀。
[0006]上述成型设备中,在该调节阀所在的上模组板中,开设有数个螺杆通道,每个螺杆通道中设有一根内端部与调节阀连接的螺杆,且所述螺杆穿出于上模组板的侧表面,在上模组板的该侧表面还固定安装有一螺杆定位板,螺杆定位板上开设有供螺杆外端部穿出的通孔,在螺杆定位板的内侧面与上模组板的侧表面之间的螺杆段上设有第一调节螺母,在螺杆定位板外侧面的螺杆段上设有第二调节螺母。
[0007]上述成型设备中,所述螺杆定位板的通孔两侧具有突出于其内侧表面的支脚,支脚通过螺栓与上模组板侧表面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支脚之间形成容纳第一调节螺母的空间,且第一调节螺母的上下两边突出于支脚的上下表面。
[0008]本实用新型成型设备不但生产效率高,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人工操作强度低,人工成本也低,而且产品的品质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衡量产品主要性能的热压缩变形比,明显高于其他工艺和设备所生产的产品。
【附图说明】
: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成型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成型设备中上、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成型设备中上模组件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组件俯视角度局部螺杆外端部的结构图;
[0013]图5是本实用新型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
[001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5]结合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是一种硅胶点火线圈护套的成型设备,
[0016]其包括主机架I和安装在主机架I上部的上模组件2,在主机架I的下部安装有一可移动平台3,可移动平台3上安装有两组下模组件4 ;其中,每组下模组件4的每个下模腔40后部均分别设有一组后顶杆41,后顶杆41固定在后顶杆座411上,后顶杆座411下部连接有升降顶杆412 ;每个下模腔40前部还分别设有一组与后顶杆相对的前顶杆42,所述前顶杆42的外端部均连接在前顶杆座43上,前顶杆座43外侧连接有前顶杆座气缸44,且前顶杆座43的前上角具有被顶斜面431,对应地,所述上模组件2的上模板21上安装有与前顶杆座43位置相对的上顶块22,上顶块22的后下角具有与前顶杆座43的被顶斜面431相匹配的推顶斜面221。所述上模组件2、下模组件4形成数个与硅胶点火线圈护套5形状相吻合的成型模腔,所述前顶杆42、后顶杆41从成型模腔两端悬空于其中。
[0017]下模组件4不在上模组件2下方时,前顶杆座气缸44将前顶杆座43向外拉,使每个前顶杆42均向外移动,同时后顶杆41及后顶杆座411在升降顶杆412的作用下位于高位,前顶杆42与后顶杆41拉开较宽的距离,此时即可以进行取下已成型产品5或者在后顶杆41上插上塑料管51的作业。插上塑料管51后,后顶杆41及后顶杆座411在升降顶杆412的作用下下降至下模腔40中,然后前顶杆座气缸44再驱动前顶杆座43向内推,使每个前顶杆42向内推并抵触到塑料管51端部,从而与后顶杆41将塑料管51定位,利用顶杆的导热和下模组件4本身热辐射,对塑料管51进行预热。
[0018]上述成型设备中,在所述上模组件2中设有与每个成型模腔独立相对的硅胶流道23,且每条硅胶流道23中均分别安装有流量调节阀24。即每个成型模腔都有独立的硅胶流道23,每个硅胶流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