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4730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该汽水管路包括左支路和右支路、压力平衡管、顶棚过热器,两支路均包括汽水分离器、导汽管、汇集管、分配管,导汽管的入口通过压力平衡管与汽水分离器上出口相连,导汽管出口与汇集管入口连接,汇集管出口与分配管入口连接,分配管出口与顶棚过热器相连,其特征在于左支路的导汽管与右支路的导汽管相互交叉布置或者左支路的分配管与右支路的分配管相互交叉布置,用于左支路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右侧,右支路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左侧。本实用新型能消除超临界锅炉过热蒸汽温度偏差,保证屏式过热器进、出口两侧蒸汽温度均匀,实现过热蒸汽温度正常调节。
【专利说明】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临界锅炉,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

【背景技术】
[0002]火力发电厂锅炉在运行中经常出现沿炉膛宽度方向不同程度的热偏差,该热偏差通常是由于燃烧工况不稳定、烟气残余旋转(四角切圆锅炉)、燃料量投入不均匀等因素造成,沿炉膛宽度方向热偏差的存在会引起锅炉左、右两侧的烟气温度偏差和工质吸热量不同,进而导致蒸汽温度产生偏差,这种偏差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运行调整手段消除。
[0003]对于亚临界汽包锅炉而言,从汽包中流出的蒸汽为饱和蒸汽,汽包出口进入下一级过热器的工质不存在温度偏差;而近年来大量投产的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汽包被两个汽水分离器所取代,两汽水分离器出口的导汽管及分配管均采用平行布置,然后通过分配管与顶棚过热器14相连(见图5),在直流运行方式汽水分离器出口工质是存在一定过热度的蒸汽,而此时炉膛一旦存在热偏差,直接导致左、右侧汽水分离器出口汽温产生偏差,进而进入下一级过热器的工质存在温度偏差,这一偏差沿着蒸汽流程不断增加。
[0004]长期运行与试验结果表明:汽温偏差在超临界锅炉普遍存在,而燃用劣质煤的超临界锅炉尤为突出。以60(MW超临界W型锅炉为例,当锅炉左、右侧汽水分离器出口汽温存在10-15°C偏差时,蒸汽流经各级受热面至屏式过热器进口时,汽温偏差可扩大到20-30°C,达到初始偏差的2倍左右。过热蒸汽左、右侧温度偏差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减温水,降低了机组经济性,同时当汽温偏差过大时,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出口汽温难以通过给水和减温水正常调节,甚至造成高温受热面超温,严重威胁锅炉安全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超临界锅炉过热蒸汽温度偏差,保证屏式过热器进、出口两侧蒸汽温度均匀,实现过热蒸汽温度正常调节的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包括左支路和右支路、压力平衡管、顶棚过热器,两支路均包括汽水分离器、导汽管、汇集管、分配管,导汽管的入口通过压力平衡管与汽水分离器上出口相连,导汽管出口与汇集管入口连接,汇集管出口与分配管入口连接,分配管出口与顶棚过热器相连,其特征在于左支路的导汽管与右支路的导汽管相互交叉布置或者左支路的分配管与右支路的分配管相互交叉布置,用于左支路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右侧,右支路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左侧。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支路的导汽管与右支路的导汽管相互交叉,而左支路的分配管与右支路的分配管相互平行。
[0008]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左支路的导汽管与右支路的导汽管相互平行,而左支路的分配管与右支路的分配管相互交叉。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对源于两汽水分离器的左右两支路的导汽管进行了左右交叉布置,或者对左右两支路的分配管进行了左右交叉布置,这样将炉左侧分离器出口工质(即左侧水冷壁出口蒸汽)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右侦牝同时将炉右侧分离器出口工质(即右侧水冷壁出口蒸汽)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左侦U。在锅炉炉膛存在热负荷偏差情况下,采用这种交错布置结构后,水冷壁出口低温侧(低热负荷侧)蒸汽通过交叉引到炉膛出口高温烟气侧(高热负荷侧),与此同时水冷壁出口高温侧(高热负荷侧)蒸汽通过交叉引到炉膛出口低温烟气侧(低热负荷侧),交叉后低温侧蒸汽经高温烟气侧顶棚过热器、包墙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受热面后,蒸汽吸热量相对于另一侧增加,该侧蒸汽温升增大,从而缩小两侧汽温偏差,使得屏式过热器进出口左、右两侧蒸汽温度基本趋于一致,最终消除炉膛热偏差引起的汽温偏差问题,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与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001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4]图5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0016]实施方式一:
[0017]图1和图2充分反映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顶棚过热器14、压力平衡管5以及左支路A和右支路B,左、右支路结构相同的,其确定是按照汽水分离器的位置来定的,左侧汽水分离器所在的支路称之为左支路A,右侧汽水分离器所在的支路称之为右支路B,两支路除了均有汽水分离器外还有导汽管(6、7)、汇集管(8、9)、分配管(10、11,12、13),其中汽水分离器(3、4)的上出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相应的导汽管(6,7)以及贮水罐17上入口连接,汽水分离器(3、4)的下出口仍通过连接管(15、16)与贮水罐17侧入口相连,汽水分离器(3、4)的入口与通过连接管2与水冷壁出口汇集集箱I连接。
[0018]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左支路A具有:汽水分离器3、导汽管6、汇集管9、两个分配管(12、13),汇集管9与两个分配管(12、13)位于顶棚过热器14的右侧,并且汇集管9与两个分配管(12、13)相连,汽水分离器3的上出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导汽管6入口相连,导汽管6的出口与汇集管9相连;
[0019]对于右支路B具有:汽水分离器4、导汽管7、汇集管8、两个分配管(10、11),汇集管8和两个分配管(10、11)位于顶棚过热器14的左侧,并且汇集管8与两个分配管(10、11)相连,汽水分离器4上出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导汽管7入口相连,导汽管7的出口与汇集管8相连。
[0020]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左支路A的导汽管6与右支管B的导汽管7在相互交叉后,导汽管6的出口与汇集管9相连到达顶棚过热器14右侧,导汽管7的出口与汇集管8相连到达顶棚过热器14左侧。这样将炉左侧分离器(即左支路的汽水分离器)出口工质(即左侧水冷壁出口蒸汽)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右侧,同时将炉右侧分离器(即右支路的汽水分离器)出口工质(即右侧水冷壁出口蒸汽)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左侧。低温侧蒸汽经高温烟气侧顶棚过热器、包墙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受热面后,蒸汽吸热量相对于另一侧增加,该侧蒸汽温升增大,从而缩小两侧汽温偏差,使得屏式过热器进出口左、右两侧蒸汽温度基本趋于一致,最终消除炉膛热偏差引起的汽温偏差。
[0021]实施方式二:
[0022]图3和图4反映了实施方式二的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相比,它是通过左、右支路中分配管的左、右交叉布置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具体如下:
[0023]对于左支路A具有:汽水分离器3、导汽管6、汇集管8、两个分配管(10、11),汽水分离器3的上出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导汽管6入口相连,导汽管6的出口与汇集管8相连;两个分配管(10、11)的入口与汇集管8相连,出口则与顶棚过热器14右侧相连
[0024]对于右支路B具有:汽水分离器4、导汽管7、汇集管9、两个分配管(12、13),汽水分离器4的上出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导汽管7入口相连,导汽管7的出口与汇集管9相连;两个分配管(12、13)的入口与汇集管9相连,出口则与顶棚过热器14左侧相连。
[0025]通过图3和图4还可以看出左支路A的导汽管6及汇集管8与右支路B的导汽管7及汇集管9之间是平行布置的,而左支路A的分配管(10、11)和右支路的分配管(12、13)之间则是交叉布置的,在相互交叉后与顶棚过热器14相连,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包括左支路(A)和右支路(B)、压力平衡管(5)、顶棚过热器(14),左右两支路均包括汽水分离器(3、4)、导汽管(6、7)、汇集管(8、9)、分配管(10、11、12、13),导汽管(6、7)的入口通过压力平衡管(5)与汽水分离器(3、4)上出口相连,导汽管(6、7)出口与汇集管(8、9)入口连接,汇集管(8、9)出口与分配管(10、11、12、13)入口连接,分配管(10、11、12、13)出口与顶棚过热器(14)相连,其特征在于左支路(A)的导汽管(6)与右支路(B)的导汽管(7)相互交叉布置或者左支路(A)的分配管(10、11)与右支路(B)的分配管(12、13)相互交叉布置,用于所述左支路的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右侧,右支路的分离器出口工质引到顶棚过热器进口联箱左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路的导汽管出)与右支路(B)的导汽管(7)相互交叉布置,而左支路(A)的分配管(10、11)相与右支路(B)的分配管(12、13)相互平行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锅炉启动系统汽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路的导汽管(6)与右支路的导汽管(7)相互平行布置,而左支路的分配管(10、11)与右支路的分配管(12、13)相互交叉布置。
【文档编号】F22B37/00GK204084316SQ201420538732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李文军, 吕当振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