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节能环保型燃气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2937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立式节能环保型燃气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发生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立式节能环保型燃气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蒸汽发生器(俗称锅炉)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锅的原义是指在火上加热的盛水容器,炉是指燃烧燃料的场所,锅炉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

然而,目前的蒸汽发生器普遍采用燃煤,不环保,并且结构复杂,热转换效率不高,不符合当前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节能环保型燃气蒸汽发生器,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蒸汽发生器结构复杂、热转换效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节能环保型燃气蒸汽发生器,包括有桶体以及燃气装置;该桶体竖直放置,桶体内具有一水腔,该水腔内设置有燃烧室、尾气室和至少一换热室,燃烧室位于水腔的底部,尾气室位于水腔的顶部,尾气室连接有排烟管,该排烟管伸入桶体外,换热室位于燃烧室和尾气室之间,换热室与燃烧室之间和换热室与尾气室之间均连接有多个换热管,该多个换热管密集排布在水腔中,且该桶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和进水管,桶体的顶部设置有蒸汽管,该蒸汽管、排水管和进水管均连通水腔;该燃气装置设置于桶体外并连接燃烧室。

优选的,所述桶体为圆柱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

优选的,所述燃气装置设置于桶体的外侧面上。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由下部短管、上部短管、多个竖直短管和多个水平短管拼合焊接组成,换热管呈上下迂回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利用燃气装置使得燃气被点着,燃气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燃烧室、尾气室、换热室和换热管传递至水腔的水中,使得水腔中的水被加热沸腾,从而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蒸汽管输出至蒸饭柜等需要使用蒸汽的设备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燃气作为燃料,符合环保理念,并且热转换效率高,损耗少,更节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热交换管的立体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桶体 11、水腔

20、燃气装置 31、燃烧室

32、尾气室 33、换热室

41、排烟管 42、排水管

43、进水管 44、蒸汽管

50、换热管 51、下部短管

52、上部短管 53、竖直短管

54、水平短管 60、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桶体10以及燃气装置20。

该桶体10竖直放置,桶体10内具有一水腔11,该水腔11内设置有燃烧室31、尾气室32和至少一换热室33,燃烧室31位于水腔11的底部,尾气室32位于水腔11的顶部,尾气室32连接有排烟管41,该排烟管41伸入桶体10外,换热室33位于燃烧室31和尾气室32之间,换热室33与燃烧室31之间和换热室33与尾气室32之间均连接有多个换热管50,该多个换热管50密集排布在水腔11中,且该桶体10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42和进水管43,桶体10的顶部设置有蒸汽管44,该蒸汽管44、排水管42和进水管43均连通水腔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桶体10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桶体1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60,该支撑脚60与桶体10的底部焊接固定;如图3所示,所述换热管50由下部短管51、上部短管52、多个竖直短管53和多个水平短管54拼合焊接组成,换热管50呈上下迂回结构。

该燃气装置20设置于桶体10外并连接燃烧室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燃气装置20设置于桶体10的外侧面上。

工作时,该燃气装置20连接外部燃气管,燃气管中的燃气输入到燃气装置20中,使得燃气被点着,燃气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燃烧室31、尾气室32、换热室33和换热管50传递至水腔11的水中,使得水腔11中的水被加热沸腾,从而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蒸汽管44输出至蒸饭柜等需要使用蒸汽的设备中,尾气经过排烟管41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利用燃气装置使得燃气被点着,燃气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燃烧室、尾气室、换热室和换热管传递至水腔的水中,使得水腔中的水被加热沸腾,从而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蒸汽管输出至蒸饭柜等需要使用蒸汽的设备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燃气作为燃料,符合环保理念,并且热转换效率高,损耗少,更节能。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