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573发布日期:2019-02-26 18:00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蒸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都会采用蒸汽进行制造生产,主要是通过将自来水通入到锅炉内部,锅炉将水加热成气态,然后通过蒸汽出口连通各个用汽设备。

使用蒸汽作为热源间接对物料的加热器,通过蒸汽换热后释放潜热冷凝还原成等温的饱和冷凝水,这种饱和冷凝水是较好的蒸馏水,最合适作为锅炉给水,但这种饱和冷凝水以开放式回收或直接通过疏水阀排除,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增加了成本。

现有技术中的一部分装置虽然形成了蒸汽循环的通路,但是蒸汽通过蒸汽烘干机后便从出口处流向了回收装置,绝大部分的蒸汽并没有得到充分凝结成水便已经由蒸汽烘干机的出口流出,蒸汽的利用率非常低。而现在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盈利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服装厂蒸汽利用率的蒸汽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系统,能够提高蒸汽的利用率,降低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系统,包括锅炉、进汽管道、汽水净化分离器、回汽管道和回水箱;所述进汽管道设置于所述锅炉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之间,所述回汽管道设置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的排水口与所述回水箱之间,所述回水箱与所述锅炉之间设置有补水泵,所述进汽管道上设置有多个用汽接口,所述回汽管道上设置有多个回汽接口;所述进汽管道包括湿蒸汽管路,所述湿蒸汽管路上套设有干蒸汽管路,所述湿蒸汽管路一端与所述锅炉的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湿蒸汽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干蒸汽管路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的出口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回水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盘管,所述盘管一端与所述回汽管道相连通,所述盘管的另一端连通一出气管的一端,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箱体内部;

可选的,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人孔;

可选的,所述人孔上设置有活动盖板;

可选的,所述箱体上部设置有排气孔;

可选的,所述箱体上部设置有浮球阀;

可选的,所述箱体下部设置有出水口;

可选的,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补水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盘管上垂直于所述盘管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支管;

可选的,所述多个支管设置于所述盘管的顶部和底部。

可选的,所述多个用汽接口设置于所述干蒸汽管路上;

可选的,所述多个用汽接口设置于所述干蒸汽管路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的水出口通过所述回汽管路与所述回水箱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干蒸汽管路上套设有保温层;

可选的,所述回汽管路上套设有保温层;

可选的,所述回汽接口设置于所述回汽管路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进汽管道和所述回汽管道平行设置于需要使用蒸汽的操作工位上方。

可选的,所述进汽管道和所述回汽管道平行设置于需要使用蒸汽的操作工位下方。

可选的,多个所述用汽接口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可选的,多个所述回汽接口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可选的,多个所述用汽接口通过软管与用汽设备相连通。

可选的,多个所述回汽接口通过软管与用汽设备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系统主要结构包括锅炉、进汽管道、汽水净化分离器、回汽管道和回水箱,进汽管道包括湿蒸汽管路,湿蒸汽管路上套设有干蒸汽管路;锅炉将来自回水箱的水加热成湿蒸汽,通过湿蒸汽管路输送到汽水净化分离器,汽水净化分离器去除湿蒸汽中多余的水分,使湿蒸汽成为干蒸汽,干蒸汽进入干蒸汽管路,湿蒸汽的热量能够加热干蒸汽,使干蒸汽保持较高温度,以减少干蒸汽中的水滴,增加蒸汽的利用率,提高锅炉热量的利用率,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系统中回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系统中回水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系统中回水箱的盘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蒸汽系统中进汽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蒸汽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回水箱;1-1、出水口;1-2、排气孔;1-3、活动盖板;1-4、浮球阀;1-5、箱体;2、补水泵;3、锅炉;4、回汽接口;5、第二阀门;6、第一阀门;7、用汽接口;8、进汽管道;8-1、湿蒸汽管路;8-2、干蒸汽管路;8-3、保温层;9、汽水净化分离器;10、操作工位;11、回汽管道;12、盘管;12-1、出气管;12-2、支管;13、第二操作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系统,包括锅炉3、进汽管道8、汽水净化分离器9、回汽管道11和回水箱1;所述进汽管道8设置于所述锅炉3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9之间,所述回汽管道11设置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9的排水口与所述回水箱1之间,所述回水箱1与所述锅炉3之间设置有补水泵2,所述进汽管道8上设置有多个用汽接口7,所述回汽管道11上设置有多个回汽接口4;所述进汽管道8包括湿蒸汽管路8-1,所述湿蒸汽管路8-1上套设有干蒸汽管路8-2,所述湿蒸汽管路8-1一端与所述锅炉3的蒸汽出口相连通,所述湿蒸汽管路8-1的另一端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9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干蒸汽管路8-2与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9的出口相连通。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所述回水箱1包括箱体1-5,所述箱体1-5内设置有盘管12,所述盘管12一端与所述回汽管道11相连通,所述盘管12的另一端连通一出气管12-1的一端,所述出气管12-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箱体1-5内部,通过回汽管道11回流的蒸汽流入盘管12内,经盘管12流向出气管12-1,在流动过程中,盘管12内的蒸汽被箱体1-5内的水冷却,盘管12内的蒸汽通过出气管12-1流入箱体1-5内,与箱体1-5内的水汇合,以能够继续被补水泵2输送至锅炉3加热成蒸汽;所述箱体1-5顶部设置有人孔;所述人孔上设置有活动盖板1-3,以便于定期对箱体1-5内进行检修维护工作;所述箱体1-5上部设置有排气孔1-2,以平衡箱体1-5内的压力,使箱体1-5内的压力接近外界大气压,使回汽管道11内的蒸汽能够顺利流入箱体1-5内;所述箱体1-5上部设置有浮球阀1-4,在箱体1-5内水位下降到预设位置后,浮球阀1-4开启,对箱体1-5内进行补水,使箱体1-5内的水位保持在预设范围内;所述箱体1-5下部设置有出水口1-1;所述出水口1-1与所述补水泵2的进水口相连通,通过补水泵2将箱体1-5内的水输送至锅炉3,由锅炉3加热形成蒸汽;所述盘管12上垂直于所述盘管12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多个支管12-2;所述多个支管12-2设置于所述盘管12的顶部和底部,支管12-2能够增加蒸汽在盘管12内的停留时间,以使盘管12内蒸汽压力进一步下降,增加盘管12内的蒸汽与箱体1-5内的水分之间的热量交换,避免热量的浪费。

所述多个用汽接口7设置于所述干蒸汽管路8-2上;所述多个用汽接口7设置于所述干蒸汽管路8-2的顶部,用汽接口7通过软管与蒸汽熨斗的进气口相连通,为蒸汽熨斗提供干蒸汽;所述汽水净化分离器9的水出口通过所述回汽管路与所述回水箱1相连通;所述干蒸汽管路8-2上套设有保温层8-3;所述回汽管路上套设有保温层8-3;所述回汽接口4设置于所述回汽管路的顶部,回汽接口4用于将蒸汽熨斗的出气口返回的蒸汽送回回汽管路。

多个所述用汽接口7上设置有第一阀门6。多个所述回汽接口4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多个所述用汽接口7通过软管与用汽设备相连通。多个所述回汽接口4通过软管与用汽设备相连通。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当操作工位位于二楼,而一楼为库房等场所时,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平行设置于第二操作工位13下方,既能够使第二操作工位13看不见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使第二操作工位13所处环境干净整洁,还能避免因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散发热量引起的第二操作工位13内的环境温度过高,能够节省部分制冷费用,并能够使蒸汽在进汽管道8内的流出和在回汽管道11内的流入更加顺畅,避免蒸汽中的水分堆积,影响蒸汽熨斗的正常使用。

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平行设置于需要使用蒸汽的操作工位10上方,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的布置方向与工位的布置方向相垂直,这一布置方式能够大大减少所述进汽管道8和所述回汽管道11的总长度,节省建设成本。

于又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蒸汽系统为为反向供汽系统,即回水箱1、补水泵2和锅炉3布置于生产线的一端,汽水净化分离器9布置于生产线的另一端,进汽管道8和回汽管道11平行于生产线的方向布置,这一具体实施例中,一条蒸汽系统仅为一条生产线提供蒸汽。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