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4006发布日期:2022-05-30 23:1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汽温调整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控制对象各种各样,温度是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普遍而且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高效地进行生产,必须对它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温度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关键在于测温和控温两方面。温度测量是温度控制的基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3.目前使用的锅炉对其内部的温度调节不是很方便,有时会进行错误的调节,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包括加热炉,所述加热炉的内部安装有过热器,所述过热器的一侧连接有过热管道,所述加热炉的中部安装有空气预热器,所述加热炉的底部设置有除尘排放器,所述加热炉的一侧设置有气泡,所述气泡的一侧设置有进煤斗,所述进煤斗的一端连接有磨煤喷粉一体机,所述磨煤喷粉一体机的管道上端安装有控制构件,所述加热炉包括热电偶传感器。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热电偶传感器包括a/d电路和温度传送,所述a/d电路包括报警,显示页面和d/a电路,所述热电偶传感器是一种传感器,是工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接触式测温装置,所述温度传送是用来进行温度的传输。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温度传送包括温度调节器,温度传输,方式选择,所述温度调节器是用来调节加热炉中的温度,所述温度传输是用来传输温度的数据。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方式选择包括模糊pid控制和状态识别,所述模糊pid控制和状态识别是两种状态,用来调控温度。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控制构件包括调节旋钮,安装座,内部凸起和橡胶垫,所述调节旋钮转动连接在安装座的上端,所述内部凸起设置在磨煤喷粉一体机的通入管道内部,所述橡胶垫固定连接在调节旋钮的底部。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a/d电路和d/a电路是电路转换的两种模式,所述报警和显示页面是受pic主控系统控制的两种状态。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过热器固定安装在加热炉的内部,所述过热管道固定连接在过热器的一侧,所述过热器与过热管道是连通的。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空气预热器与磨煤喷粉一体机是连通的,所述磨煤喷粉一体机是结构的结合体。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1.所述进煤斗的形状为漏斗状,上宽下窄,所述进煤斗与磨煤喷粉一体机是连通的。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3.所述除尘排放器固定连接在加热炉的底部,所述除尘排放器与加热炉是连通的,所述除尘排放器的一端连接着排放口。
2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热电偶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信号,并且输出直流电压信号,使得显示、记录和传输都很容易,a/d电路和d/a电路是辅助热电偶传感器的组成部分,用来辅助其工作。
26.通过温度调节器的设置,可以用来调节装置的温度使装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通过温度传输可以把加热炉的温度传输到总控系统,记录并保存,通过调节旋钮的旋转,可以带动橡胶垫上下移动,从而控制煤粉的流通量,从而控制加热炉内部的温度。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的整体的流程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调节流程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控制构件的整体示意图。
31.图例说明:
32.1、加热炉;2、过热器;3、过热管道;4、空气预热器;5、除尘排放器;6、气泡;7、控制构件;8、进煤斗;9、磨煤喷粉一体机;10、热电偶传感器;11、a/d电路;12、报警;13、显示页面;14、d/a电路;21、温度传送;22、温度调节器;23、温度传输;24、方式选择;241、模糊pid控制;242、状态识别;71、调节旋钮;72、安装座;73、内部凸起;74、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基于状态与模糊输出的锅炉汽温预调整控制系统,包括加热炉1,加热炉1的内部安装有过热器2,过热器2的一侧连接有过热管道3,加热炉1的中部安装有空气预热器4,加热炉1的底部设置有除尘排放器5,加热炉1的一侧设置有气泡6,气泡6的一侧设置有进煤斗8,进煤斗8的一端连接有磨煤喷粉一体机9,磨煤喷粉一体机9的管道上端安装有控制构件7,加热炉1包括热电偶传感器10。
36.本实用新型中,热电偶传感器10包括a/d电路11和温度传送21,a/d电路11包括报警12,显示页面13和d/a电路14,热电偶传感器10是一种传感器,是工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接触式测温装置,温度传送21是用来进行温度的传输,通过热电偶传感器10的设置,可以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信号,并且输出直流电压信号,使得显示、记录和传输都很容易,a/d电路11和d/a电路14是辅助热电偶传感器10的组成部分,用来辅助其工作。
37.进一步的,温度传送21包括温度调节器22,温度传输23,方式选择24,温度调节器22是用来调节加热炉1中的温度,温度传输23是用来传输温度的数据,通过温度调节器22的设置,可以用来调节装置的温度使装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通过温度传输23可以把加热炉1的温度传输到总控系统,记录并保存。
38.进一步的,方式选择24包括模糊pid控制241和状态识别242,模糊pid控制241和状态识别242是两种状态,用来调控温度。
39.进一步的,控制构件7包括调节旋钮71,安装座72,内部凸起73和橡胶垫74,调节旋钮71转动连接在安装座72的上端,内部凸起73设置在磨煤喷粉一体机9的通入管道内部,橡胶垫74固定连接在调节旋钮71的底部,通过调节旋钮71的旋转,可以带动橡胶垫74上下移动,从而控制煤粉的流通量,从而控制加热炉1内部的温度。
40.进一步的,a/d电路11和d/a电路14是电路转换的两种模式,报警12和显示页面13是受pic主控系统控制的两种状态,通过报警12的设置可以在温度过高时发出警报,用来警示人们,最后的温度会在显示页面13中显示出来。
41.进一步的,过热器2固定安装在加热炉1的内部,过热管道3固定连接在过热器2的一侧,过热器2与过热管道3是连通的,通过过热器2的设置,可以对加热炉1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加热炉1内部的温度。
42.进一步的,空气预热器4与磨煤喷粉一体机9是连通的,磨煤喷粉一体机9是结构的结合体,通过磨煤喷粉一体机9的设置,可以把从进煤斗8加入的煤研磨和粉碎,然后在加入
到加热炉1的内部。
43.进一步的,进煤斗8的形状为漏斗状,上宽下窄,进煤斗8与磨煤喷粉一体机9是连通的,漏斗状的进煤斗8方便煤炭的加入,使煤炭源源不断的加入到磨煤喷粉一体机9的内部。
44.进一步的,除尘排放器5固定连接在加热炉1的底部,除尘排放器5与加热炉1是连通的,除尘排放器5的一端连接着排放口,通过除尘排放器5可以把加热炉1中的粉尘过滤掉,然后在排出气体,防止其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45.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流程:使用者首先向进煤斗8中增加煤炭,然后在通过磨煤喷粉一体机9进行研磨和粉碎,为加热炉1提供原料,在煤粉量过大时,可以通过控制构件7对煤粉的流通量进行控制,若是加热炉1内部的热量不够时,还可以启动过热器2,使其工作,增加加热炉1内部的热量。
46.通过热电偶传感器10的设置,可以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信号,并且输出直流电压信号,电信号方便传输和转换,就可以很直接的知道加热炉1内部的状况,从而方便对其进行调节。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